《东亚经济概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亚经济概论课件.ppt(1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东亚经济概论,魏 全平,第一讲 东亚经济概况,东亚国家人口和面积,东亚人口与世界人口,东亚国家GDP(20012006)单位:百万美元/,东亚地区GDP占世界比重(2005年),东亚地区GDP增长率与世界的比较(2005年),各主要国家GDP占世界比重(2005年)单位:万亿美元,东亚GNI(国民总收入)占世界比重(2005),东亚国家产业/贸易结构 单位:,东亚国家产业/贸易结构 单位:,东亚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占世界比重(2005年),东亚国家接受外国直接投资和长期债务状况单位:亿美元,主要国家外汇储备单位:亿美元,东亚国家网络使用人数和高科技产品出口状况,第二讲 亚洲“四小”之概述,“四小”
2、经济发展的特征及其比较,从数据看亚洲“四小”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特征,从数据看亚洲“四小”经济发展,从数据看亚洲“四小”经济发展,亚洲“四小”从六十年代以后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从人均GDP数据来看亚洲“四小”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远远超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加坡和香港已达到西欧发达国家的水平从国内投资和出口所占GDP的比重来看可以发现亚洲四小的经济发展是由国内投资和出口所拉动的从GDP中农业和制造业所占的比重看产业结构的变化,韩国和台湾农业的比重急剧下降,工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工业化是亚洲“四小”经济发展的源泉,经济发展特征,除了香港以外,三个国家(地区)都在经济开发初期存在“权威主义开发体制”。其背景与战
3、后经济政治环境有关。,经济发展特征,经济发展特征,从经济发展的初期条件自然资源或者生产要素来看,亚洲“四小”与东盟各国相比,自然资源缺乏,只能依赖于人力资源。规定了当初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经济发展特征,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最初尽管大多采取了进口替代工业化,然后很快被出口导向工业化所取代。其背景:一次性产品出口能力不足,而进口工业产品需要大量外汇。亚洲“四小”出口持续增长带来资本积累的增加、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特征,支撑经济发展的企业构成各不相同。韩国:大企业、财阀台湾:中小企业香港:中小企业新加坡:外资企业、国企,第三讲 亚洲“四小”之韩国,初期
4、条件:战后从零开始经济发展起步:60年代重化学工业化:70年代从开发到发展:80年代韩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初期条件:战后从零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朝鲜半岛被称为“北工南农”工业集中在北部、南部主要是农业地带。战后初期韩国的经济条件非常严峻,几乎从零开始,在贫穷的状况下,美国的经济援助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对初期服装和食品等消费品产业的发展贡献很大。但是,由于工业所需机械设备的进口,贸易收支常年赤字。1959年提出了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但是因为国内市场窄小,难以推进。,经济发展起步:60年代,1961年朴正熙政权推行官僚主导型的发展战略。政府设立“经济企划院”,62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67年实
5、施第二个五年计划,形成了引进外资(贷款)和国外技术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具体政策:出口补助、根据出口业绩赋予进口份额、统一和下调汇率、低利息的金融政策、优惠税制。从60年代中期开始以服装、鞋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增长迅速,拉动经济。,重化学工业化:70年代,73年提出重化学工业宣言,着力发展钢铁、石油化学、造船等基干产业。1973年建成浦项综合制铁所,在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形成了钢铁、石油化学、造船等一系列产业,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贡献。70年韩国人均GNP只有270美元,到77年超过1000美元。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设备投资过剩,收入分配不公,财阀系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差距扩大。另外,
6、重化学工业的发展过于依赖能源,7 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对韩国打击很大。,从开发到发展:80年代,80年在政治混乱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全斗焕政权的诞生。从82年开始的第五次五年计划由过去的经济开发五年计划改名为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以修正过去开发至上的战略,同时经济运行也逐步由过去的官僚主导向民间主导转变。80年代初期曾经一度受到外债积累过多的困扰,但是由于实施了合适的宏观经济政策,80年代中期达到经济增长、物价和国际收支的平衡。80年代后期,韩国的半导体、汽车出口增加使国际收支出现黑字,总体经济良好。,韩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在政策干预方面,韩国政府在东亚各国中最为强势。“複线型工业化”,第四讲
7、亚洲“四小”之台湾,初期条件:50年代出口导向工业化:60年代重化学工业化:70年代高科技发展:80年代台湾的现状,初期条件:50年代,政治相对稳定。形成了比较坚固的农业基盘1949年实施土地改革为以后台湾经济的发展打下基础。在工业化政策方面,在关税和限制进口数量等保护政策下,以服装等轻工业消费品为主,推进进口替代工业化。,出口导向工业化:60年代,政府为了获取外汇,扶植出口产业,推动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具体政策:统一和下调汇率,给出口业者低息融资,实施出口退税的税制,投资奖励措施,引进外资。1965年在高雄世界上第一次开设出口加工区60年代主要的出口产品是服装,60年代后期再加上零部件和塑料制
8、品。,重化学工业化:70年代,随着六十年代的高速发展,逐渐意识到基础设施的不完备,对此,政府提出“十大项目建设”计划,以此来推动重化学工业化。选择了钢铁、造船和石油化学等三大项目,并成立了相关政府企业,基础设施选定了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湾等七个项目。,4.高科技发展:80年代,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及之后的世界经济不景气状况,给台湾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加上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台币汇率上升,工资增加,使台湾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当局提高产业结构,发展信息、生物和机械等高科技产业,同时鼓励企业研究开发,在财政和金融两方面给予支持。80年代后半期,台湾的机械产业,特别是电子
9、、电脑产业发展迅速,成了主要的出口产业。,台湾的现状,大量中小企业向中国大陆转移。对中国大陆的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第五讲 亚洲“四小”之新加坡,初期条件出口导向工业化:60年代后半期70年代产业结构的提高:80年代政府的作用,初期条件,1959年取得内政自治权,从英国独立,之后参加马来西亚联邦,但是由于政治上的对立,从1965年脱离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新加坡作为城市国家,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劳动力有限,但是地理条件优越,有良好的港口,中转贸易发达,而且使用英语,这些条件使得新加坡在经济发展初期形成依赖贸易和外资企业的经济结构。,出口导向工业化:60年代后半期70年代,新加坡为了摆脱依存
10、中转贸易的经济结构,于1961年设立经济开发厅,推动工业化,60年代前半期在马来西亚共同市场的前提下采取进口替代工业化策略。但是,1965年从马来西亚分离独立后开始全力推动政府主导下的出口导向型战略,政府推出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建设工业区,制定相关劳动法,鼓励外商投资等等。由此,石油化工、电气、机械、运输机械等产业的外资企业相继登陆,使得新加坡成功地实现了从中转贸易港向出口导向工业化的转型。,产业结构的提高:8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出现劳动力不足,大量马来西亚的劳工涌入,政府认为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供给会妨碍产业结构的提高,于是在1979年提出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向资本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
11、转变,为此在以后的三年中人为地加工资。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导致劳动生产力的上升,反而增加了企业的负担。80年代前半期经济不景气,到80年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来自美国欧美等企业的直接投资急剧增加,电子机械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金融服务产业继续增加,使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政府的作用,与香港的自由放任政策不同,新加坡政府采取积极干预政策。具有优秀技术官僚的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的目标设定以及引进外资方面发挥了主导的作用。,第六讲 亚洲“四小”之香港,初期条件出口导向工业化:50年代到70年代制造业向珠江三角洲转移:80年代政府的作用香港经济的现状,初期条件,1949年新中国诞生,1951年联
12、合国对中国采取战略物资禁运政策,使得香港失去中国市场,不得不改变过去中转贸易的地位。解放前夕,大量大陆企业家、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入香港,这些要素与它的自由经济体制和产业基础设施相结合,为香港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出口导向工业化:50年代70年代,香港市场狭小,而且没有政府干预,所以一开始就形成出口导向工业化,最初发展起来的是服装产业,随后从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香港的玩具、塑料出口产业形成,当时香港制造的塑料花出口在世界上轰动一时。60年代中期开始香港大量出口电视机,70年代生产电子计算器、集成电路和半导体等电子产品并大量出口世界市场。,制造业向珠江三角洲转移:80年代,进入80年代,
13、香港随着经济的发展,面临劳动力不足、工业用地不足以及工资等商务成本上涨的问题。于此同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在这种情况下香港的制造业开始向中国大陆大量转移,与广东省形成了“前店后场”的格局。现在香港的经济主要依存于金融为主的服务业,占地区总产值的86%左右,制造业萎缩的10%左右,同样在制造业的就业人口从过去的240万左右减少到现在只有几十万。,政府的作用,香港政府采取积极的不干预主义,香港没有实行重化学工业化,既和它自身的自然经济条件有关,也反映了它政府的不干预主义,但是积极的不干预主义并不代表政府不发挥作用,实际上在宏观经济的稳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金融市场的建设等方面政府都
14、发挥了一定的作用。,5.香港经济的现状,回归以后的香港经济:金融危机 CEPA 旅游开放,第七讲 亚洲国家经济开发战略,NIES(Newly Industrializing Economics,新兴工业化经济群)的崛起和意义,发展中国家新的发展模式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增强了发展中国家走自己工业化发展道路的信心亚太地区、中日、东盟各国相促发展,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为经济学研究开辟新的领域,一、战后世界经济结构和发展经济学的诞生,1.战后世界经济结构,2.西方工业化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国际条件,战后美国占绝对优势的生产能力,支配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社会主义体制的确立与美国扶植下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复兴西方国家
15、中美国式生产方式的波及与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3.发展中国家经济低速发展的结构,发展中国家长期受殖民地统治,形成畸形的单一经营的经济结构,其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无论从产业规模还是农业人口来看,农业比重占绝对优势,相对来说工业比重很低这些国家的产品主要限于几种农产品或自然资源,具有所谓单一产品结构的特点产业具有为国内需求生产和为国外需求生产的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特定的一次性产品主要向发达工业国家出口,所以对外依赖性很强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这些产品的竞争性很强,互补性较低,4.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国际环境,战后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独立,但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新生体制的稳定,必须要
16、发展经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基础是一次性产品生产,而且主要依赖于国外市场。但是西方工业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施农业保护政策,从根本上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战后一次性产品出口状况:,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初期,一次性产品生产与出口增长迅速50年代中期以后,一次性产品出口贸易严重衰退,一次性产品出口衰退的主要原因:,战后,在发达国家推进重化学工业的过程中,有机合成化学工业发展迅速,不断开发了各种代替自然原料的合成材料,像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天然原料的生产和出口,对世界一次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影响很大。,一次性产品出口衰退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政策和农业
17、机械化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原来在是世界市场上具有优势的产品,如谷物、奶酪品、水果等主要农产品的优势逐渐转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市场上有竞争能力的农产品只限于一些受自然限制的特定产品。,一次性产品受阻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直接造成生产和经济的停顿,波及整个国民经济,5.战后经济开发理论的诞生,两大流派,新古典派:根据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通过比较优势、发展农业和一次性产品出口,渐进地发展经济,并强调经济的自由化和开放体制。新正统派:认为世界经济现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有计划的经济体制下,通过工业化的道路来推进发展。,新古典派的开发理论,代表
18、人物:巴伊纳,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主要著作:国家贸易和经济发展(1953),巴伊纳的主要观点:,第一,对大多数国家来说,实现高速经济发展,最有希望的部门是农业。为此,建议必须设立对健康、一般教育、技术训练、交通运输以及生产型用途进行低息贷款的农业信用机构。第二,本来就不存在工业比农业优越或者农业比工业优越的问题。是农业还是工业的选择,应该由资本家、企业家和工人自由决定。但是在上面第一点的前提下,这种所谓自由选择的主张,显然是想指出农业对发展中国家有利,同样在国际贸易上应该继续发挥单一经营的一次性产品生产出口结构的“特长”。,新正统派的开发理论,代表人物:纳克斯,美国经济学家,以提出“贫穷恶性循环
19、论”而闻名。主要著作: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 贸易和发展及类型,纳克斯的主要观点:,从19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工业国家与一次性产品生产国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国际贸易来看,工业国从这些原料生产国进口廉价的粮食和原材料,支撑经济,使工业生产飞跃发展,而原材料生产国通过出口,也带动了经济的高度增长,而且对一次性产品的大量需求,也诱发了发达国家对原材料生产国铁道运输等部门的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在19世纪国际贸易对当时的 不发达国家来说起了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大战以后,一次性产品出口停滞,它已难以成为工业国家的高度经济增长向不发达国家波及的因素,也就是说,
20、贸易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机能削弱了。,对20世纪一次性产品出口停滞原因的分析:,发达国家经济的产业结构从轻工业向重工业,即从成品中所含原料比率高的工业向低的工业转移。发达国家经济的各部门中,服务性部门的比率上升,使原材料需求落后于国民生产的增长。消费者对大多数农业产品的需求所得弹性下降。农业保护主义对一次性产品出口生产不利影响。自然资源的再生利用,达到最大限度的节约。在发达国家,用合成人造替代品代替自然原料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纳克斯的结论:,不发达国家已经不能依赖扩大世界对一次性产品的需求,从外界来诱发自己的经济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依赖国际贸易的诱发性的增长,已经不能对经济发展这个课题提供解
21、决方法。纳克斯认为,现实的解决方法是通过走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来代替过去国际贸易的“增长引擎”。,发展中国家应该走怎么样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分为两种模式,一是基于不发达国家国内市场狭窄,以生产面向发达国家出口产品为主要目标的工业化。二是基于发达国家的进口保护主义,主要依赖国内市场的工业化。纳克斯认为,前者尽管能够避免激进的农业改革,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但是这种工业化的成功,完全要取决于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是否宽容,一般说来,在市场上总需求急剧增长的工业制品,发达国家占有绝对优势,不发达国家只能谋求粗制品和简单产品的出口,但是其结果工业化很有可能夭折。所以,更现实的是面向国内市场的工业化。但是不
22、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力低下,对工业制品的购买力不足,为此需要进行农业改革,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工业各产业部门也应该平行发展,互相提供市场,这样就能消除国内市场购买力不足的问题。这就是纳克斯主张的“均衡发展”的理论。由此可见,纳克斯的经济理论根据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指出发展中国家已不能依赖一次性产品贸易来诱发经济增长,主张走以国内市场为主导的工业化道路。,二、工业化战略的摸索进口替代工业化,1.南北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战后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与经济开发50年代中后期一次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与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推进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改革世界经济体制的要求,2.普雷比谢的工业化论,拉乌罗普雷比谢(Raul P
23、rebisch):阿根廷经济学家,曾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教授、阿根廷中央银行首任总裁、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ECLA)秘书长、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O)首任秘书长。,普雷比谢的理论构造:,普雷比谢的工业化理论,与历来单纯从经济发展阶段上的差异来探讨“不发达状态”的原因得的理论不同,他从发展中国家周围的国际环境,与发达国家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状况是由与发达国家的国际分工关系所造成的。构成普雷比谢理论核心的是中心国周边国的理论,就是说,发展中国家相对发达国家世界经济的中心国处于周边国的,两者经济的结构不同,中心国主要是工业品出口,周边国是一次性产品出口。这种国
24、际分工关系引起技术进步的不平均分配,造成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经济停滞。,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张:,为了克服周边国的经济停滞,普雷比谢的解决方案是实行工业化,具体来说是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化,通过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来改善依赖一次性产品出口的经济结构。作为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必要条件,普雷比谢强调保护政策和经济统一。关于政府干预的经济保护政策的必要性,他认为,周边国的出口产业的生产率的提高,由于国内各产业竞争和世界市场对一次性产品需求弹性性质的原因,不仅价格下降,而且引起必要劳动投入量降低,劳动力过剩,由生产率提高而产生的实际所得的增加部分,在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下,转移到了国外。而保护政策的主张正
25、是为了阻止这种转移。关于经济统一的必要性,他主要从享受大规模生产的经济利益这一点来加以说明,认为,随着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轻工业部门向重工业部门进口替代化的展开,需要一个大容量的市场。,向发达国家提出建立新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普雷比谢的工业化理论,主要通过中心国与周边国的关系展开,强调两者的经济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差异,来说明在现行的经济体制下的国际贸易,对依赖一次性产品出口的周边国的经济发展不利。与此同时,一方面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向中心国提出建立新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在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普雷比谢报告”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愿望,具体提出了以下几项要求:,修改GATT(关
26、税和贸易总协定)的有关规定,作为联合国机构设立新的国际贸易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半成品,发达国家单方提供普遍优惠制。对发展中国家的一次性产品和工业品,发达国家设定长期进口的数量目标。为保持一次性产品的价格稳定,扩充设定最低价格和保证价格改善的商品协定。对过去和将来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损失,设立补偿融资制度。发达国家承诺占国家收入1%的援助协议。,3.进口替代工业化的矛盾和极限,进口替代工业化:通过实施保护关税、进口数量管制等有关进口限制政策,把过去从发达国家进口的消费产品排挤出国内市场,同时振兴国内相关产业来填补既有国内市场的空白的发展战略。,目的:,通过削减发达国家的消费品进口,改善贸易
27、收支。通过振兴国内消费品产生来推动工业发展,通过工业化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经济自立。,进口替代工业化预想的三个阶段:,第1阶段:进口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机械设备,进行加工、生产和组装成产品,供给国内市场。第2阶段:当消费品的国内生产超过国内需求的时候,开始向国外出口。第3阶段:消费品的总需求(国内需求和出口需求的总和)的扩大诱发生产资料的进口,当其进口规模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生产资料也向国内生产过渡,最终达到工业化结构的深化。,进口替代工业化不顺利的原因:,发展中国家试图进口替代的消费品大多是以城市中产阶级为消费对象的奢侈品,这样的近代化工业的建设,根据发展中国家的能力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必要的资本
28、、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都必须依靠发达国家。在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所要求的严重的保护主义政策之下,企业家为了取得外汇和低息的银行贷款,使用各种手段,向政治实力人物接近。,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矛盾主要反映在:,进口替代工业化原本主要的意图是用国产化替代进口产品,以此节省外汇。但对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更深的依赖,更多的进口原材料,以及发达国家投资受益汇回本国,都使国际收支更加不平衡。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主要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吸收能力不如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无法解决劳动人口过剩的问题,对国内市场的形成和扩大作用不大。,三、工业化战略的转换出口导向工业化,1.明顿的外向型工业化理论,明顿(H.Myint)
29、:以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东南亚的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闻名,他的主要著作有: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学(1965年),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1973年)。,背景:,60年代中期,进口替代工业化陷入困境,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从原来面向国内市场转为振兴出口产业,着眼海外市场,即实现从“内向型发展”向“外向型发展”的战略转换。但根据各国不同的主客观条件,采取了不同的振兴出口产业的政策。,振兴出口产业的两种类型:,积极跻身于与发达国家的国际分工之中,振兴出口加工产业发达工业国家的零部件加工工业。顺着发达国际重化学工业飞速发展的浪潮,出现所谓的“NIES”化现象。致力于国内资源的加工出口。强调对本国资源的主
30、权,出现所谓“经济民族主义”抬头的倾向。,明顿的观点:,“绿色革命”表明,农业和制造工业一样也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绿色革命”生产率提高、生产成本下降、竞争力增强收入增加、农业部门资本形成有利于一次性产品加工出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经济开发的主要动力,是依靠丰富自然资源的一次性产品出口的增加。只有扩大出口,才能更加顺利地推进工业化。,东南亚经济开发的两种模式,明顿考察东南亚经济发展,认为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内向型的缅甸和印度尼西亚在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和政府的直接管制下,没有采取有利于企业家进行活跃经济活动的经济刺激政策,所以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另一种是外向型的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对国外企
31、业和民间企业实行宽松的经济政策,同时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断扩大和开发一次性产品出口,结果使国民生产中工业产品所占的比重上升。明顿提出,根据东南亚的经济条件,如果不加速扩大贸易,就不可能持续扩大国内制造工业。因为从现在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很多设备、技术,还有半加工原材料需要从国外进口。只有通过扩大出口,能够扩大外汇供给的国家才能更加顺利地推进工业化。,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特征,与中国、印度比较:这些国家至今为止还不存在严重的人口过剩问题,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国家相对规模小,人口少,不存在发展建设重工业所需要的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对东南亚国家来说最有效的方式是采取外向型开发战略,有效地利用现在
32、的国际贸易机会,以某种形式的地区合作来扩大市场。,明顿的结论,明顿主张,国内市场狭小的发展中国家,应该以“绿色革命”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面向国外出口市场,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推进一次性产品加工出口为主的工业化。这种振兴一次性产品加工、半加工工业和出口的主张,意味着纯一次性产品出口向加工、半加工制品出口的转移,因此被称为“出口替代工业化”。,2.从属理论和资源民族主义的抬头,进入70年代后,一部分选择出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发展中国家,资源民族主义思潮高涨,在确保主权的问题上,逼迫发达国家让步,特别是阿拉伯产油国家采取的“石油战略”,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这一系列事态的发展于当时非常流行的“从属
33、理论”有很大关联。,从属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代表人物弗兰克(A.G.Frank)资本主义在推动中枢部(先进工业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卫星部(第三世界)的不发达状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应摆脱与发达工业国家的中枢卫星关系。,中枢(发达工业国家)与卫星(第三世界)的关系,卫星部的经济剩余部分被中枢部剥夺,这是卫星部不发达的根本原因。在世界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剩余流出的“卫星”和经济剩余积累的“中枢”在国际国内形成多层次结构,就是说不仅在国际上,即使在一个国家的内部也存在中枢卫星关系。尽管资本主义经历不同发展阶段(商业资本主义产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但是中枢和卫星支配从属关系是始终一贯
34、的。,由此弗兰克引出以下几个论点:,世界资本主义由多层次的中枢卫星关系构成,与世界中枢部(发达国家的城市中枢部分)相比,下一层次中枢部处于卫星地位,其发展受到制约。只有在中枢卫星关系非常弱的情况下,卫星国才有可能实现比较快的经济发展。目前处于最不发达状态的地区,是过去与中枢国关系最紧密的地区。,阿明的“周边资本主义构成体论”,从属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阿明(SAmin)继承和发展弗兰克的命题,提出“周边资本主义构成体论”。阿明在严格区分生产方式和社会构成体后指出,中心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排他性、专一性的倾向,与此相反,周边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外部移植而来,依赖国外市场,没有普遍化,与国内
3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存。而且周边部的资本主义完全溶于中心部的再生产构造之中,从属于中心才成立,如此,阿明试图从理论上说明周边部资本主义发展的困难性。,不等价交换论,阿明理论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不等价交换论,他用不等价交换来说明弗兰克提出的经济剩余从中心国向周边国转移的问题,认为中心国和周边国的工资差额超过生产率的差距,这使得周边国的经济剩余向中心国转移。,从属理论的主张:,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状况是由发达国家对经济剩余的掠夺而引起的。,3.出口导向工业化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70年代,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发难以进展的情况下,一部分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出口加工产业的第三世界国家实现了高速工业
36、发展。这些国家被称之为“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略称NICS,后来改称NIES新兴工业化经济群),或者“中进发达国家”(Semideveloped Countries)。,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定义:,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书新兴工业化国家对制造业的生产和贸易的冲击就其定义,指出了四个方面的内容:采取包括贸易自由化和出口加工区等出口刺激政策内容在内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政策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迅速增长国内工业部门的生产和雇用的扩大人均国民收入高速增长,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依据这些基路报告书列举了十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四个国家和地区(韩
37、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拉丁美洲两个国家(巴西和墨西哥)、南欧四个国家(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南斯拉夫)。,新兴工业化国家成功的因素:,新工业化国家的出口主要是以轻工业产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有竞争力,其重要因素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工资差额,即廉价劳动力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的优势。新兴工业化国家积极引进外资。振兴出口产业、实行促进出口的刺激政策。普遍优惠制的设立和扩大对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制成品出口起了非常有利的作用。,四、战后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机制,70年代后对新兴工业化国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NIES论),1.世界体系论,代表人物沃勒斯坦(Immanuel W
38、ellerstein主要著作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197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由中枢半周边周边三层次组成,16世纪以来的历史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和重组的历史。这种体系的重组常常是由体系内部的危机而引起。,第1阶段,14世纪、15世纪欧洲封建制的危机从地理上国际分工圈扩大。在这过程中,确立了以西北欧为“中枢”,西班牙、北意大利城市国家群为“半周边”,东北欧和美国为“周边”的世界经济体系。,第2阶段,1650一1670年的整个体系的危机在重商主义的背景下,英国确立了霸权,成为中枢,第3阶段,在产业革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引起原料危机。随着交通手段的发展,“周
39、边”扩大到了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体系底部的扩大俄国、美国、德国的地位上升。,第4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危机。战败国德国地位下降;美国工业发展、地位上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了霸权地位。,沃勒斯坦认为:,当前(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正面临危机主要表现:美元危机后,美国霸权崩溃世界政治多极结构出现第三世界要求改革世界经济秩序的呼声高涨世界分工重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增加。,沃勒斯坦认为:,各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持续变化,这种变化发生在世界经济的“停滞时期”或者危机阶段。周边国家和半周边国家的“上升可能性”和上升战略:捕捉机会在世界经济停滞时期,通过“出
40、口替代”来发展经济。引进外资、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战略。经济扩大期的现象对工业发展处于劣势的国家更加有效。自力更生的锁国性战略只限于少数市场规模较大的国家。,半周边国家“上升的可能性”,经济停滞时期供给过剩使贸易条件发生变化,利润率的相对优势转移到半周边国家对具有一定国力的半周边国家提供了最有利的机会。对半周边国家,沃勒斯坦具体列举了29个国家: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古巴,南欧的葡萄牙、意大利,东欧的大部分国家,北欧的挪威、芬兰,阿拉伯的埃及、沙特阿拉伯,非洲的尼日利亚、扎伊尔,亚洲的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北朝鲜、越南等。,关于亚洲“四小”,属于引进外资的上升战略经
41、济扩大时期的现象。经济规模小,采取出口导向型战略。,2.“后发性利益”论,代表人物:渡边利夫主要著作:亚洲工业化的新时代、亚洲中进国的挑战、成长的亚洲停滞的亚洲。,理论框架:,“工业化波及”发展史观:先进国家创立的工业化传播到后进国家,后进国家受其波及,然后使之内部化,能够走上急剧发展的道路。具体来说:19世纪中期欧洲大陆和美国,受当时产业革命后的英国的工业化波及走上工业化道路。19世纪末俄国和日本受欧洲大陆和美国工业化的波及开始走上工业化的道路。20世纪60年代中期,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受包括日本在内的先进国家工业化的波及。,“后发性利益”论,卡谢克洛(A.Cerscherkron)5个命题:后发性利益重化学工业以及设备的引进垄断性大企业经营主体国家是推进工业化的主体和组织者国民具有宗教式的热情,3.第四代工业化论,韩国学者金泳镐在批判了渡边利夫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与先进国家的工业化混同的基础上,着眼于不同时代工业化的不同特点,认为在工业化的波及过程中,随着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出现了不同的工业化发展机制和模式。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第四代工业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00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