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分离技术课件.pptx
《吸附分离技术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吸附分离技术课件.pptx(1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讲主要内容,吸附的基本理论,吸附工艺,吸附法在环保中应用,概述,吸附的定义、分类、常用吸附剂和制法、吸附剂的性能要求,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吸附作用力、影响吸附的因素、吸附剂的再生,间歇吸附、固定床吸附、连续式吸附、脱附设备,活性炭吸附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树脂吸附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其它吸附剂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吸附分离是一门古老的技术吸附分离技术的关键:开拓更好的吸附剂 创造能耗更低的吸附分离技术,一.概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吸附分离技术作为一种低能耗的固相萃取分离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中受到广泛关注。它是利用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多孔性固体吸附剂,选择性的将一种或一类物质吸附在固体表面,
2、从而实现流体混合物中不同组分的分离。吸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相界面上的吸附作用以达到一种或数种组分在固相吸附剂上的富集浓缩。,1.1 吸附的定义,吸附是一种表面现象,是指固体表面的分子或原子因受力不均衡而具有剩余的表面能,当某些物质碰撞固体表面时,受到这些不平衡力的吸引而停留在固体表面上,被吸附分子在吸附剂表面浓度高于溶液本体相中浓度。具有一定吸附能力的固体材料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对于固液吸附,引起吸附的主要原因是溶质对水的疏水作用和吸附剂对溶质的亲合力。,吸附与离子交换:,离子交换是由离子交换剂功能基上正负离子之间的库仑引力及离子键之间的作用力引起的;而吸附是由决定分子偶极矩所
3、造成的范德华力,是依靠吸附剂的活性尖端,要求有很大的表面积。,离子交换是交换剂上功能基所起的作用,交换量随功能基的多少而改变,一般不随溶液里被交换离子的浓度而改变;而吸附作用除了吸附剂表面活性以外,还与溶液里吸附质的浓度有关,在浓度高时,可发生多层吸附,所以浓度越大,吸附量也越大。,1.2 吸附的分类,物理吸附(范德华引力、偶极-偶极作用、氢键)化学吸附(通过形成化学键的吸附 离子键、配位键(螯合树脂)、易裂解的共价键(高分子催化剂))亲和吸附(对目标物呈现专一性或高选择性。这种吸附专一性或分子识别性能,来源于氢键、范德华引力、偶极-偶极作用等多种键力的空间协同作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之间的
4、区分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在实际的吸附过程中,上述几类吸附往往同时存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同一物质,可能在较低温度下进行物理吸附,而在较高温度下往往又是化学吸附。,1.3 常用吸附剂,吸附分离材料,按化学结构分类,无机吸附剂,高分子吸附剂,炭质吸附剂,按吸附机理分类,化学吸附,物理吸附,亲和吸附,离子交换剂,螯合剂,可再生高分子试剂和催化剂,阳离子交换剂,阴离子交换剂,两性离子交换剂,按形态和孔结构分类,球型树脂(大孔、凝胶、大网),离子交换纤维与吸附性纤维,无定型颗粒吸附剂,免疫吸附剂,仿生吸附剂,非极性吸附剂中极性吸附剂极性吸附剂,按化学结构分类,炭质吸附剂,无
5、机吸附剂,有机吸附剂,碳化树脂,碳纤维,活性炭,合成无机吸附剂,天然改性无机吸附剂,天然无机吸附剂,天然有机吸附剂,天然改性有机吸附剂,有机合成吸附剂,具有一定晶体结构的无机化合物,最典型的天然无机吸附剂为沸石类(Zeolite),包括方沸石、菱沸石、丝光沸石、交沸石、钠沸石等。其它天然的硅铝酸盐如蒙脱土、绿砂以及长石类矿物(正长石、钠长石、灰长石、钙长石)也可作为无机吸附剂使用。人工合成的无机吸附剂有合成沸石、分子筛、活性氧化铝、硅胶、磷酸锆等。,1、无机吸附剂,将钠、钾、长石、高岭土等混合物熔融,可制得具有天然沸石行为的熔融型沸石。硫酸铝、硅酸钠与碱反应生成的沉淀,经适当干 燥可得到凝胶型
6、沸石。铝、硅的碱溶液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结晶,生成具有规则构造的分子筛,其微孔结构和孔尺寸均一,通常用作高选择性吸附剂和催化剂载体。其中分子筛与磷酸锆类无机吸附剂仍是当今吸附催化材料的研究热点。,常用分子筛孔径及组成,沸石分子筛的特点是它有相当均匀的孔径,如0.3nm、0.4nm、0.5nm、0.9nm、1nm细孔,从而把分子直径大小不同的混合物分离开来,高选择性,(1)合成沸石(分子筛),沸石的合成,目前分子筛的制造主要采用水热合成法,其次是碱处理法。合成A型分子筛最常用的配比为:Na2O:Al2O3:SiO2:H2O=3:1:2:185;X型分子筛的化学组成具有下列通式:Na2OAl2O3.
7、2SiO26H2O;Y型分子筛的化学组成通式为:Na2OAl2O3(36)SiO2(约9)H2O。,(2)硅胶,硅胶是一种较理想的干燥吸附剂,能吸附50%(质量)的水分,放出大量吸附热。硅胶的再生温度为150左右。硅胶难于吸附非极性物质的蒸汽(如正构或异构烷烃等)易于吸附极性物质(如水、甲醇等)。另外,硅胶也常用作特殊吸附剂或催化剂载体。,硅胶有天然的,也有人工合成的。天然的多孔SiO2通常称为硅藻土,人工合成的称为硅胶,用水玻璃制取。,沉淀法制造硅胶的工艺流程示意图,目前制取硅胶的工艺,以水玻璃为原料,与无机酸(H2SO4、HCl或HNO3)作用,中和沉淀出H2SiO3,经老化缩水、成型、洗
8、涤、干燥、焙烧后,即可制得各种成品,(3)活性氧化铝,活性氧化铝:活性氧化铝对水有较强的亲合力,因此工业上常将其用作气(液)体的干燥剂。而它的再生温度又比分子筛低得多。可用活性氧化铝干燥的部分工业气体包括:Ar、He、H2、氟利昂、氟氯烷等。另外,活性氧化铝还可用作催化剂载体。,活性氧化铝Al(OH)3由三水合铝或三水铝矿加热脱水制成。根据制造工艺不同,氧化铝分为低温氧化铝和高温氧化铝。前者的活化温度低于600,其不同形态的氧化化铝包括、和型氧化铝;后者的活化温度为900-1000,其中包括和氧化铝。一般在工业上所用的氧化铝多用拜耳法制成,,2、炭质吸附剂,炭质吸附剂 包括活性炭、活性炭纤维以
9、及炭化树脂。其中活性炭为微晶类碳系,微晶尺寸1-3nm。活性炭的整 体外观为无定形颗粒。,活性炭是一种非极性吸附剂,是由含碳为主的物质作原料,经高温炭化和活化制得的疏水性吸附剂。其外观为暗黑色,有粒状和粉状两种。活性炭主要成分除碳以外,还有少量的氧、氢、硫等元素,以及含有水分、灰分。它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稳定的化学性质,可以耐强酸、强碱,能经受水浸、高温、高压作用,不易破碎。,活性炭纤维(ACF)是另一类强度较好的炭质材料,是继粉末活性炭(PAC)和颗粒活性炭(GAC)之后的第三代活性炭产品,其前驱体是炭纤维,是由有机纤维通过适当的炭化、活化工艺制备而成的。炭化树脂采用球状高分子树脂炭化可以制
10、得,吸附性能与活性炭类似,但强度与耐磨性大为提高。以适应连续式工艺和自动化工艺对活性炭强度的要求。炭化树脂与活性炭纤维的缺点是成本较高,只能用于高附加值 产业。,(1)活性炭,与其它吸附剂相比,活性炭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通常可达500-1700m2/g,因而形成强大的吸附能力。微孔的容积约为0.15-0.9mL/g,比表面积占活性炭总比表面积的95%以上。过渡孔的容积通常为0.02-0.1mL/g,比表面积一般不超过总比表面积的5%;大孔的容积为0.2-0.5mL/g。,在气相吸附中,吸附容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微孔,而在液相吸附中,过渡孔则起主要作用。,活性炭的制备,原料处理,炭化,活化,筛选
11、除去杂质、加入粘结剂成型、经干燥或氧化煤结成初始原料,在缺乏空气、400-500下炭化,除去大部分挥发物并烧结以得到有足够强度的中间产品。,在800-1000下采用水蒸气或CO2等使碳化后的物质部分氧化,以产生更大的孔隙率和表面积。再经过筛分,包装后即为成品。,(2)炭化树脂,由C、H等元素组成的聚合物,经过直接或间接热处理得到的碳质吸附剂。,其制备方法与炭、椰壳炭、煤炭等各种碳素材料的制备方法基本相同,即经过炭化和活化制得。,(3)活性炭纤维(ACF),根据生产中前驱体的不同,目前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活性炭纤维产品主要分为粘胶基ACF、酚醛基ACF、聚丙稀腈基ACF(PAN-ACF)、沥青基AC
12、F(pitch-ACF)等。ACF有丰富的微孔结构和巨大的比表面积,有多种形式的制成品,与粉末状和颗粒状吸附材料相比,吸附和脱附速率更快;另外,ACF在震动下不产生装填松动和过分密实的现象,克服了在操作过程中形成沟槽和沉降的问题。,1)与传统的活性炭相比,ACF的细孔结构不同,其微孔结构丰富且孔径分布集中(1-2nm),微孔体积占总孔体积的90%左右,没有过渡孔和大孔,而活性炭的孔径分布范围广,从微孔到大孔都有;ACF的比表面积较大,一般都在1000m2/g以上,甚至可达3000m2/g,从而具有更大的吸附容量;,ACF的特点:,2)与传统的活性炭相比,ACF的纳米微孔直接开口于纤维表面,有效
13、吸附孔的数目多,吸附质分子很容易达到微孔的活性中心上,因此ACF吸附行程短,吸附和再生的速度快,可在较温和条件下再生,而活性炭的细孔由大孔(控制扩散速率)、中孔和微孔组成,吸附质扩散路径长、时间长,速率慢,因而ACF具有比活性炭大的吸附动力系数,吸附速率较活性炭高2-3个数量级,再生容易且再生效率高,使用寿命长,是一种新型高效吸附剂。,3)ACF的化学组成与活性炭有差别,不同原料或相同原料但不同方法制得的ACF,其表面有不同的官能团,如胺基、亚胺基及磺酸基等,对某些吸附质具有特殊的吸附能力和氧化还原及催化特性。因为ACF具有电性能,可利用ACF的导电性,将其作为电极,通过电杀菌作用解决细菌繁殖
14、问题。,其制备工艺分为不熔化预处理、炭化、活化3个阶段。,影响炭材料吸附的主要因素是孔隙结构和化学结构。吸附质分子尺寸与ACF细孔直径的关系决定着对吸附质的吸附效果。ACF在水处理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其细孔直径多集中在微孔段,对水中的大分子物质的吸附量很小。如ACF对小分子苯酚的吸附效果较好,但大分子腐殖质几乎没有吸附效果。鉴于此,可采用改性的中孔ACF或将ACF与其他工艺组合。,ACF的问题:,3、吸附树脂(高分子吸附剂)macroreticular resin;macroporous adsorbent;polymeric adsorbent,吸附树脂就是树脂吸附剂,是利用树脂能发生
15、吸附解吸作用,以达到物质的分离、净化目的的一类可以反复使用的树脂。,吸附树脂和离子交换树脂都是具有多孔性海绵状立体网状结构的小颗粒,在整个颗粒内部及外部都具有表面活性,不溶于一般的酸、碱和溶剂,为不溶不熔的热固性物质,可在150以下使用,它们都能与外界物质进行可逆的吸附解吸或离子交换而达到化学平衡。吸附树脂一般不含有能简单地按化学计量精确计算的化学功能基团,而主要的是以范德华力为基础的分子间吸附,在吸附性能上与活性炭相似,大都可以定量地解吸,重复使用,比活性炭容易再生。,吸附树脂与离子交换树脂:,CHA-111树脂的外表面MCH-111树脂的外表面ND-900树脂的外表面,(1)吸附树脂的分类
16、,电荷均匀分布,不带任何功能基,含有酯基一类的极性基团,具有酰胺、亚砜、腈等基团,这些基团的极性大于酯基,有极性最强的极性基团,如吡啶基、氨基等,(2)树脂吸附剂的发展历程,树脂 凝胶型离子交换树脂 大孔型离子交换树脂 大孔吸附树脂 超高交联大孔吸附树脂 复合功能大孔吸附树脂,1962年,美国Rohm&Haas公司率先生产了以苯乙烯和二乙烯苯为母体大孔共聚物的六种Amberlyst 大孔离子交换树脂;1963年,又开发系列Amberlite MR型阴离子交换树脂;1966年,首次正式开始了以交联聚苯乙烯和聚丙烯酸酯为基础的Amberlite XAD系列大孔吸附树脂,至此经久不衰;60年代末,日
17、本三菱化成公司也开发生产了Diaion HP系列大孔吸附树脂;我国自1974年开始研究,国内目前品牌很多。,(3)一些代表性的吸附树脂,CONH-,(4)树脂吸附剂的特点,适用范围宽,废水中有机物浓度从几个到几万mg/L、从极性有机物到非极性有机物均可用此法进行处理;吸附效率高,脱附再生容易;树脂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每年材料损耗大约为5%;工艺简单、操作简便,设备占地面积小,不需高温高压;固液容易分离,在水体中不会引入新的污染物;对三废的适应性强,吸附材料耐酸、耐碱、耐有机溶剂、耐氧化,对微生物污染和放射性也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在治理废水的同时,富集回收了废水中的有用物质,实现了废物资源化。,
18、(5)吸附树脂合成,凝胶树脂如果不能充分溶胀,或吸附质的分子量较大,此时作为吸附分离 材料不再适用。大孔树脂就是为了解决凝胶型材料所遇到的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吸附树脂的制备基本上也就是大孔型离子交换树脂制备的第一步,即共聚合阶段。不过在吸附树脂的制备中更着重于树脂的结构设计,因它直接决定着应用上的特点,而在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中,每步反应都影响结构,原有树脂结构只是基础而已。,结构设计是指吸附树脂的骨架组成及空间排列(孔结构)两个方面。骨架主要取决于单体和交联剂,其中交联度是大孔型树脂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参数。它和致孔剂及聚合处理条件决定了树脂的空间结构,是吸附树脂性能的基础。,成孔技术主要研究孔的形
19、成及孔径大小、孔分布、孔隙率、孔形态的控制。研究较多并被广泛 采用惰性溶剂致孔、线性聚合物致孔、后交联成孔三个方面。,A、大孔吸附树脂合成(悬浮聚合),单体,致孔剂,引发剂,水,分散剂,油相,水相,45混合,搅拌,80 保温2h,90 保温4h,升温至95,水洗,有机溶剂抽提,筛分,得到产品,B、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后交联法),自交联法,Friedel-Crafts反应,双功能或多功能交联剂后交联法,常用的后交联剂有:氯甲醚、对苯二甲酰氯、1,4-二甲基-2,5-二氯甲基苯,二氯化对苯二甲撑等;常用的催化剂一般是ZnCl2、SnCl4和AlCl3等;常用的溶剂或溶涨剂有二氯甲烷、四氯乙烷、氯苯、
20、邻二氯苯、硝基甲烷、硝基乙烷和硝基苯等。,1.4 吸附剂的性能要求,大的比表面积和合适的孔径较高的强度和耐磨性颗粒大小均匀具有一定的吸附分离能力具有一定的商业规模及合理的价格,吸附剂性能测试,密度,孔径及分布,比表面积,吸附量,静态吸附量是指当吸附剂与溶液达到充分平衡后,单位吸附剂吸附吸附质的数量。静吸附量的测定方法有定容法、定压法和真空重量法。,动态吸附量是指当两元或两元以上混合溶液通过吸附剂床层时,吸附质在吸附床出口端达到脱除精度时,吸附床内吸附剂吸附吸附质量的平均值。,基本性能指标:极性(XAD4XAD2XAD8XAD7XAD11)耐热性、耐碱稳定性、耐氧化性、耐擦洗性、使用寿命等,二、
21、吸附的基本理论,2.1吸附等温线,吸附等温线是描述吸附平衡行为的基本工具,可用于比较吸附剂的基本吸附性能。由于吸附机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吸附等温线的形状,因而对吸附等温线分类有助于诊断吸附过程。,在固体对气体的吸附中,吸附量是温度和压力的函数;在固体对液体的吸附中则为温度和溶液中吸附质浓度的函数。固定温度下,吸附量与浓度的关系为等温吸附,通常用吸附等温线来描述所研究体系达到平衡时吸附量与溶液中吸附质浓度的关系。,单分子层吸附,饱和时吸附量趋于定值。可用Langmiur方程描述。,BET型多分子层吸附,吸附的极限值对应于物质的溶解度。,反映了毛细管凝聚现象和孔容的限制,由于在达到饱和浓度之前就达
22、到平衡,因而有滞后效应。,相当少见,特征是吸附热等于或小于纯吸附质的溶解热。,常见的五种吸附等温线,浓度增大曲线往上斜,如IV,表示吸附由单分子层开始向多分子层进行。,曲线的形状反映吸附的难易,低浓度下曲线向下弯,如I、II、IV的初始表示分子容易被吸附;如不易被吸附则向上弯,如III、V。,Langmuir假设吸附剂表面均一,各处的吸附能相同,吸附是单分子层的;达动态平衡状态时,吸附和脱附速度相等。,I.Langmuir 吸附等温方程,qm为单层饱和吸附量;kL代表吸附能力的强弱,Freundlich等温式为经验式,与实验数据颇为吻合。K表征吸附剂的吸附能力,n反映了吸附反应强度。一般认为,
23、n介于210,易于吸附;n1时,为优惠吸附;n0.5时则难以吸附。,II.Freundlich 吸附等温方程,B.E.T模型假定在原先被吸附的分子上面仍可吸附另外的分子,即发生多分子层吸附,而且不一定等第一层吸满后再吸附第二层,对每一单层都可用Langmuir式描述。,作图时须知道饱和浓度cs的值,当cs的值未知时,则需通过假设不同的cs值作图数次才能得直线,III.BET 吸附等温方程,IV.其它吸附模型,2.2 吸附的热力学参数,树脂吸附有机物的熵变S(Entropy)、自由能变G(Free energy)可作为吸附的推动力来说明吸附是否自动发生。若G吸附=G(溶质-树脂)-G(溶质-溶剂
24、)0,吸附能够自发进行。吸附热H(Enthalpy)的大小直接反应了吸附剂与吸附质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性质。,在化学中,可以把熵看作体系的混乱度,任何作用的进行都要求混乱度的增加。有机物不完全溶解于水,在水中可以说是熵的减少,在遇到吸附树脂时,由于树脂对有机物分子结合力较大,有机分子就冲破水分子的包围,体系的混乱性增大,也就是熵增加。吸附作用能自动进行,而熵的增加成为吸附进行的推动力。当有机物分子量增大,在水中溶解度减小时,熵的增加就越大,也就越容易被树脂吸附。如果有机物完全溶解于水里,遇到吸附树脂时也没有熵的增加,吸附就不能进行。,1.熵增加(S0)对吸附推动力的解释,如果树脂上原来吸附了有机
25、物质,在遇到能完全溶解这种有机分子的溶剂时,吸附质也要跑到溶剂里,从而发生解吸(脱附),所以,一般要用能完全溶解吸附质的有机溶剂来解吸,也就是所谓改变亲水憎水平衡而解吸,显然,解吸也是熵的增加。,吸附树脂由溶剂里吸附溶质,实际上是吸附质与吸附树脂及溶剂间作用力平衡的结果,要求吸附质与树脂的作用力大于与溶剂的作用力,这可用溶质分子由溶液跑到树脂表面产生的自由能减少(-G)来衡量,故当G吸附=G(溶质-树脂)-G(溶质-溶剂)0,吸附能够自发进行。显然,溶质在水中溶解度越小,G(溶质-溶剂)的降低也越小,G吸附就越大,越有利于吸附。酸碱、盐的存在会减少有机物在水里的溶解度,故对吸附有利。,2.自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吸附 分离 技术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000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