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ppt课件.ppt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ppt课件.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前言 1.1本细则适用于1:25万区域地质调查、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地质调查 立项论证、设计编审、野外调查、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野外成果验收、最终成果数据库建设、最终成果评审验收、成果提交和资料归档等各个工作环节,2,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DD 2001-02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为依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DD2006XX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为依据。参考使用其它相关的国标、行业标准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颁发的工作规范、技术要求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1:5万区域地质调查统一要求采用数字填图技术,以中国地质调查局颁发的
2、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为依据,3,1.2技术文件(规范、规定),(1)DD 2001-02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2)DZT0001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3)DD2006XX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4)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5)DZ/T 00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6)DD 2001-01 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4,(7)ZBTD100041989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8)DZT01581995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9)GB9581989区域地质图图例(
3、1:50000);(10)DZT0179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11)DZT01971997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12)地质调查项目原始资料检查暂行规定(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汇编);(13)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暂行办法(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汇编)。,5,区域地质调查操作细则,1 地质填图中实测剖面要求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对剖面的研究是确定填图单位、建立图幅综合地质事件表的主要途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一般是从剖面研究开始,剖面研究是填图工作的基础,填图工作又可以进一步为剖面研究提供依据。在剖面研究中,路线剖面一般适用于对构造、侵入体等的
4、概略性研究;实测剖面一般用于详细研究某一填图单元的组构属性等地质特征以及含矿性等。,6,1.1 实测剖面时要观察和收集的主要内容,1.1.1沉积岩地层剖面:了解沉积序列的岩石组构,用宏、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层的各种地质特征、划分岩石地层单位,为路线地质调查和填图以及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打下基础。应进行详细分层、描述,系统采取岩矿、古生物、岩石地球化学等样品,必要时采取人工重砂样品进行重砂矿物组合特征研究。,7,1.1.2 侵入岩剖面,在划分侵入体(单元)的基础上,测制侵入岩剖面,其目的是归并单元,确定侵入时代及其顺序,研究同源岩浆演化序列和侵入体的就位机制。在剖面上应详细研究侵入体的各种基本地质
5、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样品,选择代表性侵入体采集同位素年龄值测试样品。,8,1.1.3 火山岩剖面,测制火山岩剖面的目的是划分火山岩地层,建立火山岩填图单位,研究火山构造。在剖面上应详细研究岩石类型、组合与序列、火山相、喷发旋回及喷发韵律等基本特征,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样品,有选择地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9,1.1.4 变质岩剖面,测制变质岩剖面的目的是建立变质岩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填图单位,划分变质相系、变质带,恢复原岩。在剖面上应详细研究各填图单位岩石类型及其矿物组分、接触关系、变形变质特征及序次,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样品,必要时采集同位
6、素年龄测试样品。对浅变质沉积岩还应研究其沉积作用特征。,10,1.2 选择和部署剖面的原则,1.2.1 沉积岩剖面应选择在地层发育完整、基岩露头好、接触关系清晰、标志层发育良好、构造相对简单的地段测制。如果岩石地层单位出露不全或因构造改造层序变得复杂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测制短剖面拼凑。剖面线方向应基本垂直区域地层走向,在地质构造复杂地段,剖面线方向和地层走向夹角不小于60。,11,1.2.2 变质岩剖面应选择变质变形复杂、填图单位相对发育最齐全的地段测制。1.2.3 测制花岗岩超单元、单元剖面应选择在同源岩浆序列中各单元地质体出露较齐全的地段,测制花岗岩构造剖面应选择花岗岩变形构造特征比较明
7、显的地段。,12,1.2.4 火山岩剖面应选择火山岩相发育较全地区,并尽可能通过火山机构中心。1.2.5 一般情况下,一个填图单位应有23条剖面控制,若已有符合质量要求的实测剖面,也可部分或全部引用。1:250000区调中修测区对原有的实测剖面在检查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或重要意义剖面进行重测或补测(含建组剖面、层型,新建的地层单位),重测或补测剖面的要求同新测剖面。,13,1.3 剖面测制的要求和有关精度,1.3.1 剖面比例尺:应根据测制剖面的目的、精度要求和岩性变化等具体决定,一般情况为1/5001/5000。1.3.2 剖面的平移:遇有大片覆盖、天然障碍或由于构造破坏等造成测制意义不大
8、的地段,需要平移时,应以一定标志层或实地顺层追索为依据,平移前后的剖面应有1030m的重复。通常情况下,平移距离应不大于500m。1.3.3分层精度要求:分层精度应根据剖面比例尺和剖面测制目的具体确定,原则上以自然单位或其组合为分层单位。标志层、化石层、含矿层、火山岩中沉积夹层或其它有特殊意义的层位等均应分层表示。,14,1.3.4 剖面测制前要求,1.3.4.1 剖面踏勘:在路线踏勘的基础上,对所选定的剖面线附近进行进一步的踏勘了解工作,了解露头连续情况、构造形态、总的岩石组合、岩性岩相的一般变化规律,研究接触关系、确定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位置及其横向变化特征,了解交通及地形特征,初步了解化石
9、层位和确定重要样品采集地点。在此基础上,选定剖面线所通过的具体部位。1.3.4.2 概略分层和工程布置:在选定的剖面线上,对岩性进行初步分层,对重要地质现象及岩石定名在项目组内取得基本统一的认识。为确保剖面精度,凡剖面线上第四系掩盖较多又难以用短剖面平移拼接时,应使用必要的工程予以揭露,但在剖面两侧各100m范围内有基岩出露,且能代表覆盖地段特征者,可以不布置工程揭露(重要接触关系除外),在剖面记录中予以说明。,15,1.3.5 剖面测制,1.3.5.1 地形剖面线的测量:通常使用半仪器法导线测量,地形导线测量的数据用剖面登记表格记录。剖面线起、终点的位置、剖面观察地质点的位置及代表性产状要素
10、、地层分界线等,均应准确地标定在地形图或航片上,同时在实地也应建立半永久性标记以利查找。1.3.5.2 地形剖面与地质测量采用同时作业的方法进行,剖面记录格式同路线格式。1.3.5.3 地层厚度的计算:采用公式:DL(sincos sincossin)地层厚度应分层计算。比例尺小于1/1000的剖面,分层厚度取整数,大于1/1000的剖面,厚度数值取小数点后一位,其余四舍五入。1.3.5.4 当地层产状平缓(10)、地形坡度较陡(50)时,地层厚度也可采用皮尺直接量取法获得。此时地形剖面可直接在1/5万地形图上读取。,16,1.3.6 注意事项,1.3.6.1 任一产状数据的有效控制距离要求在
11、野外测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确定,并详细记录,以便室内计算之用。1.3.6.2 一般情况下,剖面图上出露宽度小于1mm的脉岩在计算地层厚度时不必抛去其影响,超过1mm时,则应抛除采用岩脉两侧分别算厚度。但应注意如岩脉虽小,但比较发育,且对某一地段厚度影响亦较大时,此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剔除。沿断裂充填的脉岩,厚度计算时应按断层处理。1.3.6.3 同一背、向斜两翼完整、岩层同时出露于剖面时,厚度计算可用较发育的一翼。柱状图中可表示岩性相变或说明厚度变化,但不得分别采用两翼岩层中较大厚层建立地层柱。,17,1.3.7 要经常对照与整理剖面资料(剖面记录、表、控制点等),必要时进行野外复查工作
12、。,18,1.3.8 剖面测制完毕后,应进行系统整理,及时编绘剖面图、柱状图。对所采集的各类标本、样品作全面核对及进行半永久性标识,按照各类样品的要求分别填写送样单、作附图、装箱。并应写出剖面的文字小结,其编写提纲列于下:(1)完成工作量:剖面长度;各类样品及数量;工程及数量等。(2)地质成果:地层、岩浆岩,以地层(岩浆岩)单元或分层简述岩性岩相特征厚度,相对时代论证,特别是综合岩石填图单位划分依据及其相互之间接触关系、构造变形特征等。(3)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和新的见解。(4)存在问题。,19,1.4 剖面(路线)记录格式,20,1.5 实测剖面图的编绘,1.5.1实测剖面的成图方法:有展开法
13、和投影法两种,当剖面导线方位稳定时,多用展开法作图,当导线方位多变、转折较多时,宜用投影法作图,投影法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方法。1.5.1.1 用展开法绘制实测剖面图:先绘制地形剖面线,再进行真倾角和视倾角的换算,然后按视倾角数值绘制在该导线上的层面投影线。1.5.1.2 用投影法绘制实测剖面图:计算水平距和高差;作导线平面图和选定导线总方向;作剖面图时若地层产状变化较大,剖面线与区域地层走向的夹角小于60,一般应采用分段垂直投影的方法成图,投影基线要与地层走向基本垂直或夹角大于60,尽量避免图上的地层厚度人为误差,保证地层厚度的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21,1.5.2 作柱状图,1.5.2.1
14、柱状图的内容应和剖面图相吻合,柱状图纵比例尺以选择可表示90的分层为宜。1.5.2.2 重要的含矿层、标志层、化石层可适当放大表示。1.5.2.3 岩性描述要简练,重点突出。1.5.2.4 化石应填写正式鉴定属、种的全名。按先动物后植物的顺序写。1.5.3 剖面图、柱状图中的岩性命名在野外作图时暂以野外定名为准,室内应根据室内鉴定结果进行补充修正,并参考野外观察记录核定。原始记录表中岩石定名与最终定名不一致时,应加批注,以使之与剖面图和柱状图吻合一致。1.5.4 经过地层对比,或年度资料整理阶段、或最终资料整理后,剖面图应上墨,以便保存。1.5.5剖面图、柱状图的格式和具体要求参见1983年版
15、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图式图例(1:50000)第212214页。,22,2 地质填图路线观测点的布置与编录,路线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主要目的是按照一定路线间距系统进行野外观测,对重要的地质界线、构造线、地质体、矿化现象及蚀变带等以一定数量的地质观测点控制,取得必要的地质资料;观测路线及观测点布置得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地质图的质量及填图工作效率。,23,2.1观测路线和观测点的布置,2.1.1 观测路线的密度及布局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1)测区内地质矿产的复杂程度及已有的工作程度、基岩出露情况、航片的解译程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自然地理条件等。(2)应“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3)任务书要
16、求和设计审批意见。,24,(4)沉积岩和浅变质岩分布区的路线布置应有主干、辅助之别,主干路线:是控制测区的主要路线,必须穿过测区主要地质构造线,布置在露头好的地区,以形成路线格架。填图时主干路线必须做定量的路线记录和信手剖面。要查明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组成及其变化、标志层、相变带的分布范围与变化特征,了解断裂、褶皱构造发育特征,并做必要的构造测量。对具一定规模的沉积矿产了解矿体的组成、厚度、赋存状况等。此外主干路线还应补采必要的样品。辅助路线:是对主干路线填图时控制不够地段的补充路线。一般做到定性的观测记录即可。其作用是控制不整合界面、构造线、相变带、标志层、矿化地段等重要地质界面的延伸、变化
17、特征,勾绘地质图和与实测剖面及主干路线进行对比,对辅助路线上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地质现象应作详细观测、记录,必要时取样。在地质情况发生变化时,主干路线和辅助路线可全部或部分互换,记录内容要求随之作相应调整。,25,(5)应考虑到短期野外整理、各组之间的连图及站点的转移。(6)凡是两个组以上在同一地区填图时,每个组工作手图上均应标示邻侧区其他组的路线,便于互相参考和连图,避免因进行追索或地质情况变化改动观测路线方向时造成重复工作或路线间距不能满足设计要求。,26,2.1.2 观测路线布置方法,在1:5万和1:25万区调中,通常采用穿越路线为主和与追索路线相结合的方法。2.1.2.1 穿越路线:是以最
18、短的路线,观测较多、较全面的地质现象、解决较多地质问题的一种基本路线。穿越路线方向要基本垂直于地层、地质体或区域构造线的走向布置,按一定的路线间距贯穿整个调查区,路线要尽量布置在露头良好,易于通行的分水岭或沟谷。对产状近于水平的岩层分布区。路线必须穿越山岭及沟谷。穿越路线的主要目的是查明地层层序、时代和上下接触关系、岩相纵向变化及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以穿越路线为主的地区,可根据不同的条件,选用直线平行推进法、交叉正弦曲线法和基点梅花状路线法等。,27,2.1.2.2 追索路线:是沿地质体的界线或构造的走向布置的一种路线,用于追索地层界线、构造线、标志层、特殊地质现象的横向变化。追索路线一般采用
19、直线追索法、波浪式追索法;采用波浪式追索法时,其点距应满足设计要求。以穿越路线为主,配合追索路线时通常采用侧向追索法,在穿越路线的一侧进行追索的距离不应大于该区两条路线的距离,同时各组采用的方法应统一,避免重复工作。,28,2.1.3 观测点的布置和定点,观测点的布置要以有效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路线中观测点的布置不应该是机械的、均匀的,应根据地质情况的不同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灵活应用。一般应布置在岩石填图单位的界线、标志层、化石点、岩性或岩相发生明显变化处、岩浆岩的接触带、构造线以及其他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处等。,29,定点方法可采用两种,(1)“前进”定点法:适用于地质界线、各种地质
20、现象及矿产地露头清楚、界线明显,则可依前进方向进行定点。(2)“回线”定点法:适用于界线不明显、划分标志不清楚,为使点位定得更有地质意义,在继续向前观测一段后,综合考虑地质现象,然后再回头确定点位。,30,2.1.4 观测路线及观测点的密度要求,点、线网度要求是为了保证达到地质调查目的的措施之一,也是调查比例尺的具体体现。但应注意不能过多地追求点、线距离。对点、线具体要求是在以穿越路线为主的地区,线距一般为地形图图面距离11.5cm,最大线距不超过2cm,点距0.61cm。一幅1:50000图幅内的地质观察路线总长度不少于600km。一幅1:250000图幅路线总长度一般控制在30004000
21、km。在1:25万区调中要按有关规范和设计要求将实测区和修测区按不同精度布置观测路线。实测区按系统观测路线布置,点线控制应形成一定网络格架,依地质繁简程度地质路线的稀密应有所不同;修测区应在原有1:200000、1:50000填图地质路线基础上,对主干路线进行复查验证,按新的技术路线和思路进行观察研究及连图,针对连图中出现的问题及原有填图精度达不到要求或需查清的基本地质问题较多,则应布置野外观测路线或全面设计实测地质剖面,对问题较多的地区必须布置正规观测路线,对问题较少的地区则应布置稀疏的观测路线检查原有资料的质量。,31,2.2 路线观测与编录,2.2.1 地质路线观测的一般程序标定观测点的
22、位置,是观察与研究观测点所能控制范围的各种地质、矿产现象、地貌特征,并给与如实记录;取得必要的产状要素,采集样品,追索与填绘地质界线,沿前进方向进行路线的连续观测的记录,并绘制路线地质剖面图。2.2.1.1 观测点位置的标定及要求 观测点位置要准确标定,其定位误差应小于野外工作手图图面距离1mm,观测点的定位应在野外工作手图(航片)上目测标定,通常应用交会法核正。用GPS定点时,应结合野外工作手图(航片)进行校定。,32,2.2.1.2 地质界线的填绘及要求,各种地质界线的填绘应在野外现场进行,不允许在室内凭记录本和记忆编绘。首先在航片上辩认出特征,结合现场实地填绘。填绘长度应是向观测路线两侧
23、各延伸1/2线距长度,并转绘在野外工作手图上。若测区没有航片资料,则采用追索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在野外工作手图上直接填绘。经实地填绘的地质界线是实际材料图等综合图件编绘的基础和依据。,33,2.2.1.3 编录要求,路线记录遵循描述性的原则,必须客观地反映所观察的地质现象,不能为自圆其说而对地质现象做任意取舍,要保持重视实践、严谨求实、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要求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观测要全面,重点要突出;能定量的尽可能定量,定性描述要使用统一的概念和术语体系;第二:记录文字要通顺、清晰、易懂、避免错别字,如发现有错误或笔误之处应划改,不能涂改,要注意保持记录本的整洁;第三:对文字难以表达或重要的地
24、质现象要进行素描、摄影。,34,2.2.2 编录内容格式及要求,2.2.2.1 时间、天气,同行人及分工。2.2.2.2 目的:目的分为路线填图,追索检查,专题研究,剖面测量等。2.2.2.3 点号:对于一个联测图幅的一个野外组来说,地质点点号具连续性、唯一性,通常由四位数组成,书写在记录本中间。2.2.2.4 点位:对于每条路线的第一个地质点或零星地质点要记录其所在野外工作手图编号(航片编号),公里网坐标值,并标明与已知点的相对位置和所在地的绝对位置(地物、地貌特征),其余各点以前点为准,记录相对位置与绝对位置。以GPS定位时,应记录所有点的座标值与绝对位置。2.2.2.5 点性:点性分构造
25、控制点、地质界线控制点(简称界线点)、岩性或岩相分界点、岩性控制点等,一律用文字说明。前三种地质点又称有效点,其比例通常要求占地质点总数的80%以上。,35,2.2.2.6 描述:地质点的记录内容因地而易。基本描述包括:露头情况;点周围的岩性特征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色、风化色)、结构、构造(主要矿物成分及其目估含量)及产状(变质、变形特征)等;有效点应侧重描述地质界面的性质和特征,层面构造特征及基本层序特征,各类地质体的接触关系,构造形态特征的运动学标志及判断依据,对一时不能准确判定其性质的地质现象要记录其可能的范围,待经过进一步工作确定其性质后对此点进行批注确定。描述文字应记在野外记录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 地质 调查 工作 细则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8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