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doc
《社会学论文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 上世纪2、310年代,中国兴起过1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南京金陵大学、山东齐鲁大学等为代表的1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为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所谓 “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建设运动都缺乏认真的研究。实际上,研究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它能为我们今天的农村改革,尤其是“3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有鉴于此,
2、笔者不揣冒昧,就乡村建设运动的性质、失败和意义等问题作1探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1)乡村建设运动的性质 兴起于上个世纪2、31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尽管参加的团体众多,情况较为复杂,但就其基本性质而言,它是1场社会改良运动,即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采用和平的方法,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改善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措施,以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所谓 “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孙冶方在批评乡村建设运动的这种改良性质时曾指出:“1切乡村改良主义运动,不论它们底实际工作是从那1方面着手,但是都有1个共有的特征,即是都以承认现存的社会政治机构为先决条件;对
3、于阻碍中国农村,以至阻碍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残余势力之统治,是秋毫无犯的。” 乡村建设运动的这种社会改良性质,首先基于从事乡村建设的工作者、尤其是他们领袖人物对于中国农村基本问题的认识。概而言之,他们对于中国农村基本问题主要有两种认识:1是认为当时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的“愚”、“穷”、“弱”、“私”,这以中华平民教育会干事长晏阳初为代表。1931晏阳初在平教专科学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便指出:“我们觉得要创办1种人民生活的教育,非先了解人民生活的实况不可。因此,我们就跑到乡下,从人民的实际生活去找。结果,觉得1般人民最感困难的4个问题:1是愚,2是穷,3是弱,4是私。”1933
4、年他又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工作大概中又写道:“在定县,我们研究的结果,认为农村问题是千头万绪。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又认定了4种问题,是比较基本的。这4大基本问题可以用4个字来代表它,所谓愚、贫、弱、私。”32是认为当时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西方文化输入所引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或崩溃。持此类看法的主要有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梁漱溟及其支持者。梁漱溟在乡村建设大意1书中就指出,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起于乡村的破坏,而引起乡村破坏的原因,1是天灾人祸,2是风气改变。如果说天灾人祸历代都有,近几10年只是加重而已,那么风气改变则是几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这表明乡村破坏程度已经很深。而引起风气变化的原因是
5、西方文化的输入。因为“中国人既与西洋人见面之后,中国文化便发生了变化。自变法维新1直到现在,其中有好几次的变化,有好些地方变化;尤其是近几10年来,3年1变,2年1变,孙猴子有7102变,中国人变的也和他差不多了。-旧的玩儿几乎通统被变的没有了!中国乡村就在这1变再变7102变中被破坏了。”4 显而易见,上述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第1种认识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深究造成农民“愚”、“穷”、“弱”、“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而将事物的表面现象当成了事物的本质,犯了化果为因的错误。造成农民“愚”、“穷”、“弱”、“私”的根本原因,如孙冶方所指出的那样,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残余势力之统治”。第
6、2种认识只看到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所引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化,而没有看到帝国主义的政治和经济侵略所引起的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动,即从1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成了1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同样忽略甚至放过了“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残余势力之统治”,犯了文化至上主义错误。 既然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不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残余势力之统治”,而是农民的“愚”、“穷”、“弱”、“私”,是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所引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或崩溃,因此,在乡建工作者们看来,要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就不需要反帝反封建革命,而只需要在维护或保存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进行1点1滴的社会改良,以解
7、决农民的“愚”、“穷”、“弱”、“私”,或因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所引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问题。用梁漱溟的话说:“外国侵略虽为患,而所患不在外国侵略,使有秩序,则社会生活顺利进行,自身有力量可以御外也”。5所以尽管参加的团体众多,情况较为复杂,各实验区的方法、措施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就其基本内容来看,都没有超出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改善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范围。 在乡村建设运动的初兴阶段,参加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是1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如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北平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大学、济南齐鲁大学、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等,这些教育和学术
8、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在建立实验区、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的过程中,除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得到过山东省政府的资助外,1般都很少和官方发生直接联系,他们既不反对官方,触及官方的根本利益,也很少主动与官方合作,利用官方的政治力量来推进乡村建设事业,只“很想用教育的力量提倡1种风气,从事实上去组织乡村,眼前不与政府的法令抵触,末后冀得政府的承认。”6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1,当时国民党官方尤其是国民党中央政府对乡村建设还缺乏足够的了解,而从事乡村建设的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又多没有官方背景,所以双方还没有合作的基础和愿望。据梁漱溟讲,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成立时,山东省政府向国民党中央报告,说在
9、山东成立了1个乡村建设研究院,并划邹平县为实验区。国民党中央对于成立乡村建设研究院未置可否,但对划邹平县为实验区则表示不同意,认为全国除了国民党已故总理孙中山的故乡广东中山县划为实验县外,不得再有第2个实验县的名称。7第2,受当时“教育救国论”思潮的影响,不少从事乡村建设的教育工作者过分夸大了教育的功能,认为只要教育机关深入农村,对农民实施包括识字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就能解决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晏阳初就曾指出:“中国人尤其是大多数的农民的衰老、腐朽、钝滞、麻木和种种退化的现象,更叫中国整个社会的问题。严重到不可收拾。实在可以说,社会的各种问题,不自发生,自人而生。发生问题是人,解决问题的也应该
10、是人,故遇着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应该想及:其障碍不在问题的自身,而在惹出此问题的人。所以中国4万万民众共有各种问题,欲根本上求解决的方法,还非从4万万民众身上去求不可。在这种认识之下,民众教育或者简直农民教育的工作,可以得到1种有意义的看法,因为问题既在人的身上,所以从事人的改造的教育工作,成为解决中国整个社会问题的根本关键。”8既然教育机关就能解决农村的基本问题,所以官方的参与与否无关大局。 然而实践证明,不与国民党官方合作,仅凭各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的力量推进乡村建设,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困难之1:是1些地方当局不仅不支持各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在自己的辖区内建立实验区从事村
11、乡建设实验,相反还经常制造事端,给乡村建设工作者出难题,干扰甚至破坏乡村建设事业。以金陵大学农学院设立的安徽和县乌江实验区发生的事件为例。乌江实验区向无自治组织,农民如1盘散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30年春,实验区决定将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乌江农会。但此事却遭到乌江县政府的刁难,致使农会的招牌拖延到1932年1月才正式挂出。农会的招牌挂出后仅4个月,和县劣绅范培栋又与和县县长叶家龙勾结,“藉1个不体面的口实”,想对实验区负责农会工作的孙友农“加以逮捕”,以致实验区“不得不用狗急跳墙的办法。起而奋斗”。9此类事件不少实验区都发生过。有的不仅是县长,而且下面的区长、乡长,甚至警察都敢与乡村建设工作
12、者为难。困难之2:是得不到地方当局的支持,许多乡村建设事业无法开展,如调查户口、丈量土地、清理财政、整顿税收等,这都不是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的各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所能独自办理的,必须要有当地政府的参与和合作。因此,随着乡村建设实验的进1步开展,1些乡村建设工作者尤其是他们的领袖逐渐认识到:“由学术立场去建设农村是由下而上的工作;由政府的立场去建设农村是由上而下的工作。两者必须扣和起来,方可博收成效。”10于是到1932年第2次全国内政会议召开前后,他们放弃了以纯教育或学术的身份推行乡村建设的立场,而提出了“政教合1”的口号。 所谓“政教合1”,“其内容就是:办社会教育的机关,藉政府力量施
13、行他的社会教育;而政府则藉社会教育工夫,推行他的政令。”说得更简单些,就是从事乡村建设的教育机关与国民党各级政权合作,共同推行乡村建设运动。而此时,国民党通过对各实验区的考察,也表示出了与从事乡村建设的各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合作的愿望,其标志是邀请乡村建设的领袖人物梁漱溟、晏阳初、高践4、李景汉等人参加第2次全国内政会议,并采纳他们的意见,通过了1系列有关决议。其结果便有河北的定县、山东的邹平、荷泽、江苏的江宁和浙江的兰溪等“5大县政建设实验县”的设立,1些没有成为县政建设实验县的实验区,其从事乡村建设的各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也与当地政府实现了形式不1的合作,“或将下级行政机关
14、,合并于社会教育机关,或就下级地方组织,而设教育机关,或以教育机,并而兼负下级行政任务。”11 然而,“政教合1”的结果,使从事乡村建设的各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失去了其独立地位,而成了现政权的依附者,从而“走上了1个站在政府1边来改造农民,而不是站在农民1边来改造政府的道路”。12梁漱溟在1935年10月的1次讲话中就承认,乡村建设的“两大难处”之1是“高谈社会改造而依附政权”。他说:乡村建设从根本上说是要完成社会改造,而非枝枝节节的做好事。既要改造社会,那就不应接近政权,依附政权。为什么呢?如果你(乡村建设者)承认现在的政权是1个革命政权,你所要完成的社会改造,也就是他所要完成的社会
15、改造;那么,就用不着你再作什么社会改造了!你现在既作社会改造运动,则明明是你看他(现政权)改造不了。他既改造不了,你就应当否定他,你就应当夺取政权来完成社会改造!你既否认他,而又顺随他,在他底下活动;那么,你本身就失掉了革命性,又怎能完成社会改造呢?你不但在他底下活动,而且依附于他,这怎么能完成社会改造呢?“我们要求社会大改造,而实际上靠现政权做事,这是1个大矛盾!”13这1矛盾,正是乡村建设运动的改良性质所造成的。 “政教合1”,与国民党各级政权合作,借用政治的力量来推进乡村建设运动,这是1把双刃剑:1方面正如乡村建设工作者所期望的那样,减少了阻力,有利于乡建工作的推进;另1方面由于它使乡村
16、团体成了现政权的依附者,又给乡建工作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以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定县实验区为例。定县县政建设实验县的成立,把实验区的许多工作都纳入到县政的轨道,这就便利了乡建工作的推行。如平民学校从原来少数村子的实验,迅速扩展到全县所有的村子。再如禁赌,实验县成立之前,平教会虽然引导平民学校毕业同学会制定了禁赌公约,但很难执行,尤其是1些地主豪绅根本就不买平教会的账。实验县成立后,县长霍6丁(平教会社会教育委员会主任)亲自带警察抓赌,有1次抓到县里第1号大户和几个富商聚赌,罚大洋3000元,赌博之风,很快有了好转。这是有利于乡村建设工作的1面。再来看不利的1面。实验县成立前,平教会可以不管“听讼催
17、科”1类的事情。实验县成立后,这类事情成了平教会的例行工作。把“听讼催科”作为例行工作,必然要引起广大贫苦农民的不满,甚至视平教会的人为官方爪牙。实验县成立前,平教会作为独立的民间教育团体,在从事乡村建设工作时,可以不执行国民党中央以及省县政府的1些反动法令。实验县成立后,平教会实际上已加入了现政权体系,国民党及省县政府的法令,无论反动与否,都必须执行。执行反动法令,就必然失去民心,失去广大民众对乡村建设运动的参与和同情。这是造成所谓“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1个重要原因。 (2)乡村建设运动的失败 我们前面已经指出,乡村建设运动的目的,是要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改善公
18、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措施,来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从而实现所谓 “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但乡村建设运动的结果,这1目的不仅没有达到,相反各实验区经济的衰落程度有进1步的加深。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作为乡村建设运动3大中心之1的定县(另两个中心是邹平和无锡)的1组数字:主要农产品价格:1933年比1930年跌落了4060个百分点;田地价格:1934年比1928年普通有井地从每亩120元下跌为25元;农民借债:1931年比1929年借债户增加了78%,借债次数增加了117%,借债数额增加了133%,1934年借债户达到46000户,占全县总户数的67%;农民生活状况:1929年前定县的乞丐很少,到1
19、933年冬增至3000人,1933年冬定县吃不起盐的约占总人口数的20%,1931年因还不起债而被债主没收家产的不过50户左右,1933年达到2000多户;农民流离:1930年前每年约在700人左右,1934年3个月就超过了15000人。14定县在所有乡村建设实验区中实验的时间最长(19261937年),投入的资金和人力最多(据其领导人晏阳初的报告,仅1933年平教费报入的经费就达到386422元,职员224人),影响最大,成绩也最突出。定县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其他实验区了。 乡村建设运动复兴农村经济的目的之所以未能实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改良性质。因为如前所述,“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残余势力
20、之统治”是导致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农村经济出现严重衰落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复兴农村经济,首先就必须对外打倒帝国主义,民族获得独立,对内打倒封建势力,铲除大小军阀,人民获得解放。孙冶方在为什么要批评乡村改良主义工作1文中就1再强调:“促成中国农村破产的主要因素便是帝国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之统治;所以-要挽救中国农村之崩溃,并建立农村改造之必要前提,必定先要铲除这两种因素。”15但乡村建设运动只主张在承认和维护现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的前提下,进行1些诸如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点滴的改革。乡村建设运动
21、的这种社会改良性质使它无法解决以下3个对复兴农业有着重大影响的问题。 第1、帝国主义农产品的倾销。我们讲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倾销农产品是其重要的方式之1。据统计,从1929年后,米、麦、面粉和棉花这4种与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农产品的输入与1928年之前相比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米、麦最多时各达到2000万担以上,面粉达到1100多万担,棉花达到460多万担,分别是1928年的23倍。16其增长的原因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帝国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极力向中国倾销剩余农产品,甚至以政治贷款的方式向中国倾销农产品,如1931年的“美麦借款”和1933年的“美棉麦借款”,支付的都不是货币,而是美
22、国的剩余农产品棉花和小麦。帝国主义农产品的大量倾销,造成中国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跌落,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跌落,不仅使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进1步拉大,农民收入减少,生活更加贫困,而且也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种田积极性,从而又导致了田地价格下跌和农产萎缩。因此制止帝国主义农产品的大量倾销,是复兴农村经济的必要前提。其办法无非两个:1是取消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种种侵略特权,包括关税协定权,由国家根据国际惯例和本国利益,制定合适的农产品进口税率,以保护本国农产品3 市场;2是大力发展本国农业,尤其是规模、高效农业,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以增强本国农产品的竞争力。而这两点都只有在1个代表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学 论文 关于 乡村 建设 运动 几个问题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7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