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 资料.doc
《社会认同 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认同 资料.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会认同【内容提要】社会认同是指个体与某一社会身份建立心理联系的历程和后果。本章系统阐述了社会认同的概念、社会认同过程发生的条件、基本的心理历程和心理效应,简要介绍了社会认同研究的主要应用领域以及社会认同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理论价值。【学习目标】1了解社会认同的基本概念、基本条件、心理历程和心理效应。2认识社会认同理论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关键词】社会认同自我认同群际关系最简群体范式社会心理学早期的奠基人之一,奥尔波特(FAllport)在他本人晚年的一篇论文中这样说:“我们必须尝试去发现更加令人满意的群体与个体的范式。必须发现某种方式以一般性的术语来描述被我们称作群体的那些条件安排,这些条
2、件包围和进入了个体,我们也必须发现某种方式,简要地说,以普遍的科学方式来系统阐述在被我们称作集合行为的情境中实际发生了什么。从这个更广泛的角度看,个体与群体的问题是社会心理学中真正的总问题”。FHAllport(1962)A structuronomic conception of behaviour: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64,7 对于个体与群体(包括社会类别)的关系,自20世纪之初当代社会心理学诞生时就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家争论的主要问题(Turner,et al,1987)JCTu
3、rner,MAHogg,PJOakes,SDReicher & SMWetherell(1987)Rediscovering the social group:A self categorization theoryOxford:Blackwell,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欧洲社会心理学家以群际关系(intergroup relations)、群体过程(group processes)以及群体成员身份(group membership)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开辟了一个新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社会认同,并以此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以这样一个视角,他们重新审视了社会心理学近百年的研究成果
4、,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目前,社会认同理论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的宏大理论之一,相关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欧洲,应用的范围扩大到国家认同、种族认同、族群认同、政治认同、组织认同、职业认同、性别认同、文化认同等诸多领域。一、社会认同的概念 一、社会认同的定义简单地说,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是指人们对社会身份的认同。身份是人们很熟悉的概念。当人们成为群体成员或社会类别中的一员(例如,石油工人、导游、小学生、海外华人、城市居民、青年、基督教徒,等等)时,才可能以某种身份进入社会生活,获得社会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而由获得群体成员身份而来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是每一个人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5、认同(identity)的词义是“相同”(the same),指同一性、整一性、个别性、独立存在或一种确定的特性组合。社会认同,也被称为社会身份认同,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意识到了自己是某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属中的一员。成为群体的成员或类别中的一分子,不仅会具有来自社会制度的安排或与生俱来的特征(例如,具有某一个国家的国籍,属于某一种族,等等),同时,也必然伴随着相应的身份获得的心理过程,即社会认同过程(social identification,也被译为“社会身份认同过程”)。这个心理过程即是个体与某一社会身份建立心理联系(psychological link)所经历的历程。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6、1)知觉到自己的群体身份,即自我理解为群体的成员;(2)伴随有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卷入和增强;(3)理解和共享该身份的社会价值评价意义,其中既有内群体成员与自己形成的共识,也有外群体评价的嵌入。社会心理学家发现,认同社会身份会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情感、思想和行为。那么,归属于某一个群体或社会类别意谓着什么?这种归属会影响人们生活的哪些方面?又是怎样影响人们生活的? 二、社会认同与角色和身份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社会身份。这些身份告诉人们,自己并不是孤身一人,而是身处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中。随着对社会生活的卷入程度的不断改变(或加深或淡出),社会身份的种类也会逐渐增加或减少。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些身份会因时
7、因地因事件凸显出来,而有些则隐身而去。这些身份,有些并不大具有社会评价的意义,而另一些则由社会的、他人的评价来定位,形成声望和地位系统。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的角色理论(role theory)揭示了人们如何按照社会期望的脚本(script)去行为,并且将社会的脚本与自己的脚本相互协调,适应性和创造性地担当角色。身份是与角色相关联的一个概念,在很多场合和语境下,两个概念常常被混用。二者都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结点。细分的话,“角色”概念更专注于个体如何接受、领会和符合社会的预期,让人们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并且创造性地建构他所扮演的角色,特别具有规范和互动的意义;“身份”概念则专注于在一个社会结构
8、中,在社会形成一定的分层之后,个体被赋予的地位意义,以及社会类别化之后,个体被赋予的尊卑、高低、贵贱、价值大小等认知和评价上的意义。而对身份的认同,则是一个个体的社会心理历程,它更侧重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群际互动产生的动力意义。社会认同理论正是将理论的焦点放在人们如何将自我与某个身份类别联系起来,联系起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或后果等问题上,因而将重点放在“群体成员身份”(group membership)上,而非将重点放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身份上。三、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自我认同(self identity)与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是两个相互依赖的方面。作为心理过程的自我认同(sel
9、f identification)是指一个人在个人发展历程中,经过社会化,将自己的生理特性、社会特性和心理特性与自己本身建立同一关系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与周围社会环境之间建立深层的心理关系的过程。通过社会生活,才可能形成完整、统一的自我概念,从而获得一个人的自尊。自我认同是对“自我”的发现,这一发现把“自我”与许许多多与自己相似的人区别开来。自我认同在这个层面上看,也被称为个人认同(personal identity)。当一个人发现了“我”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我是谁?”这一问题。社会认同则被定义为个体对自己作为群体成员而属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以及对其伴随而来
10、的情感意义及价值意义的了解(Tajfel,1986)HTajfel & JCTurner(1986)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urIn SWorchel and WGAustin(eds),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Chicago:Nelson-Hall,724。换言之,就是指构成一个人自我概念中源自于一个人社会群体成员(或群体类别成员)身份的那部分。可见,自我认同不可能脱离社会认同,因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概念,与对社会角色、社会类别的知觉与认识相互关联。在自我研究中普遍使用的TST(T
11、wenty Statement Test)自我量表中,人们对自我的描述,往往是从社会角色中开始的。例如,“我是一个律师”,“我是一个贫穷的人”等。一般人们对自我的描述可以分为以下八类(参见表14-1):TST研究发现,年龄与性别是人们自我概念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成分。人们的描述八成以上与年龄有关,七成以上与性别有关。这是由于年龄与性别是先赋的和初级的属性,其边界很容易划分,男性一般对应女性,青年对应老年,并且不易因个人的原因产生变化,很多其他特性会直接或间接与之产生联系,类别的特性相当稳定。表14-1自我描述的分类及例句特征例句先赋性特征“我是一个男人”,“我是一个19岁的女孩”社会角色特征“我
12、是一个学生”,“我是一位医生”兴趣与爱好特征“我喜欢运动”,“我是一个集邮爱好者”自我定向特征“我是一个可以完成博士学业的人”社会阶层和类别特征“我来自一个贫困家庭”自我意识特征“我是一个好人”内在信仰特征“我是一位主张民主的人”存在性特征“我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我是一个有魅力的人”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会由于与众不同而形成自我概念;与此同时,一个人也会由于与众相同而形成我们概念。后者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些群体的归属,即社会认同,即回答“我们是谁?”这一问题。而回答我们是谁的时候,也把我们之外的人囊括进“他们”的概念中。在个人认同与社会认同之间,人们力求达到平衡:一方面通过区分“我”与“我
13、们”,满足独特性的需要,一方面通过区分“我们”与“他们”满足归属感的需要。四、社会认同与人类需要的满足根据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求理论,我们可以了解社会认同对满足人类需求的意义。在人类生活中,面对来自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人们发展出很多应对方式,例如,利用科技手段、信奉宗教等。其中,了解“我们”是谁,可以明确自己归属的社会类别或群体的行为特征和规范,通过保持与本群体的一致性和融入群体,与群体成员同舟共济,共担风险。同时,了解与“我们”相对应的外群体“他们”是谁以及“他们”的特征,可以较好地预期他人的行为,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威胁和风险。社会身份认同,还可以为个体带来对特定群体形成归
14、属感,从而使组织更具有凝聚力,形成社会合作及与外群体的竞争力。通过归属的群体或类别,人们会形成“群体我”(collective self)和“群体自尊”(collective esteem)。例如,由国家认同而生发出爱国主义的情怀,会让人具有民族国家的自豪、伟大、光荣等感受。这些感受也提高了自我的价值感。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以各种具体的社会身份进入社会生活,在承担这些身份责任和满足社会期待的同时,也获得了生活的现实感以及生存的价值。各种群体身份具有相应的来自自我和他人的价值评价,这些评价建构了人们的生活意义。例如,对母亲身份的认同,使女性体验到抚养、慈爱、关照子女的感受、责任和自身的生命价值。社
15、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作为群体或类别成员归属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或类别,而经历的情感体验和价值感获得的心理历程。理解社会认同概念的关键,在于将社会心理现象放在群际关系的背景下来思考,而不仅仅是放在人际关系的背景下来思考。例如,母亲对子女的慈爱,不仅是她本人对她的这个孩子的慈爱,并且还会包含作为“母亲”(与非母亲相对应)这一身份对“子女”(与非子女相对应)这一身份的类别间形成的关系。二、社会认同的条件如果说人们同时具有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需要,那么什么时候社会身份认同会凸显出来呢?换言之,什么是激活社会身份认同的条件呢?一、激活社会身份认同的条件社会心理学家发现,群体成员或社会类别身份意识容易因下述
16、三种情况被激活。(一)群体名称或标志群体身份常常有一些象征符号,这些符号的出现,可以诱导、明确和强化群体成员的身份意识。例如,美国密歇根大学以该大学英文第一个字母“M”作为学校的标志,并以衬在深蓝色底色的黄色为颜色。这一标志出现在学校的各个地方,使学校的老师、学生和职员都能常常意识到自己属于该学校的一员。亚洲人的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就会使亚洲人意识到自己的种族身份。常见的标志有:激活国民意识的国家名称、语言、国旗、国徽、国家版图、国歌、民族图腾与象征物(例如,中国的龙)、历史遗迹(例如中国的长城)、自然景观(例如中国的长江、黄河)、重大科技创造(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重大事件(例如中国的抗日
17、战争)等;激活团队意识的校服、工作服、特殊的服饰(例如少先队的红领巾)、各种厂标、徽章、歌曲;激活职业身份及等级的职业制服(例如,军服、警服)等。这些象征物可以起到提示个人归属于群体的作用。(二)外群体成员的出现当个人所归属的群体被标识出来之时,也潜在地形成了一个群体的内外边界。个体归属的群体被称为“内群体”(ingroup),而与之对应的群体被称为“外群体”(outgroup)。例如,我们称祖国为“我国”或“本国”,而祖国以外的国家为“外国”或“他国”,称自己供职的单位为“本单位”而其他单位为“外单位”。当外群体的成员出现时,个体内群体身份会被自然激活。例如,教师面对学生群体,就会意识到自己
18、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身份。在讨论会上,如果对某一观点,一些人持赞成意见,而另一些人持反对意见,就会形成一个临时的“意见内群体”(三)成为少数人,或处于群体冲突当中麦圭尔(WMcGuire)与他的同事请在校的学生用五分钟时间描述他们自己,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编码后发现,男孩和女孩如果他们的性别在家里属于少数的话,更倾向提到他们的性别(McGuire,McGuire Winton,1979)WJMcGuire,CVMcGuire & WWinton(1979)Effects of household sex composition on the salience of ones gender in t
19、he spontaneous self-concep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5,7790。此外,在群体之间存在歧视的情况下,个体倾向更加意识自己的那些被歧视的特性。例如,女性更倾向于意识到自己是女性,在北美国家里,黑人更倾向意识到自己是黑人。社会地位高的人倾向于认同自己的个别性,与众不同的方面,而社会地位低的人倾向于认同自己所属的群体。也就是说,有关群体成员或社会类别身份的意识可以直接被作为少数族群、社会地位等信息激活。 图14-1在自我描述中提到性别的反应百分比二、社会认同的最简群体范式 早在1961年,谢里夫(Sherif,1
20、967)MSherif(1967)Group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Their Social Psychology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等人就进行了以夏令营男孩子们行为为例的群体形成与群体冲突的研究。研究发现,两组男孩子与自己的同伴经过一系列共同活动之后,会形成群体的规则、产生领导者,并获得群体的概念(参见本书第十一章群体中的相互作用)。这一研究说明,交往、共同活动、目标一致是构成群体的基本条件。欧洲的社会心理学家固然承认谢立夫这一经典研究的地位,但是,他们没有满足这一研究得出的结论,而是继续推进了关于群体形成机制的研究。比较早
21、的研究是泰菲尔(Tajfel,1982)HTajfel & JCTurner(1986)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urIn SWorchel and WGAustin(eds),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Chicago:Nelson-Hall,724等人作出的。他们在实验中发现了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可以减少到只对人们进行分类,就足以产生群体的内外区隔和偏私现象。因此,这一研究被称为“最低限度群体情景范式”又译“最简群体范式”(minimal group paradigm)研究。他们让6
22、4名1415岁英国中学男生通过投掷硬币而随机分别进入“X组”或“W组”。这两个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特征(例如,群体标志),这些男孩子相互之间也素不相识,不存在相互冲突的历史,不存在群体之间的刻板印象,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最简组间情境”(minimal intergroup situation)。被分派进入各自的小组之后,男孩子们有机会将一小笔钱(不是真正的钱币,而是15这一数字)分给另外两个人。其中一个人被标定为“W组第49号成员”,另一个被标定为“X组第72号成员”。结果发现,仅仅由于一个群体的区分本身就引起了男孩子们对本群体的偏私倾向。他们在分配中表现出明显的不公平,给自己所属组的成员平均8
23、08点,而给另一组的成员平均692点(这一实验后来被重复做了很多次,结果依旧。 由此看出,人际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吸引不是群体形成的必要条件,因为这些实验设计的条件恰恰控制了那些可能作为结果解释的其他因素。看起来,他们喜欢自己群体的人只是因为这些人是内群体成员,而不是因为内群体成员是一些特别的人。因此,“最简群体范式”的研究表明,在特殊个体之间的吸引和相互依赖并不是群体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一个共享的群体成员关系足以使人形成他们之间的吸引。社会认同出现的条件是内外群体的区别。当区别的标志出现或社会情境中对比的线索比较凸显时,可以激活人们归属内群体的心理需要,诱导个体进行社会认同。三、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
24、历程为什么简单的分组就会导致人们出现内群体偏私(ingroup favouritism)呢?个体如何与群体建立一种心理的联系呢?其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呢?社会认同理论从社会知觉的角度,将社会认同的心理机制分为四个基本过程。一、社会类别化(social categorization)与自我类别化(self categorization)类别化是一种便捷的认知策略。人类对于各种信息都要进行类别化处理,为的是对所处的环境进行组织化,以便更迅速和更好地适应环境。当人们认为一些因素之间的相似性较大,而另一些因素之间的相似性也较大的时候,人们就倾向于将这些因素作为两个类别分开。在此基础上,人们会不自觉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认同 资料 社会 认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7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