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民国时期的山东民团191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民国时期的山东民团1911.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民国时期的山东民团(1911 民国时期,尤其是在1911-1930年间,山东土匪人数之多、分布之广、组织程度和武装水平之高,对社会的影响和危害之大,在当时以匪患著称的中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匪患成为1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民国时期山东的匪祸之所以如此惨重,1方面当然是由土匪自身所造成的,但是另1方面,许多匪祸却是由土匪的防卫者之1民团所造成的。民团在其防御土匪的过程中,由防御性的组织逐渐转变为进攻性和掠夺性的组织,成为民国时期山东匪患的1个重要来源。由于其民、匪角色的互动转换,使官府对其防不胜防,剿不胜剿。对于民团与土匪的互动转换关系,以往的学者却没有或很少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甚至还是1片空
2、白,即使有人论及,也多是只言片语散见各处,不成体系。所以,加强对由民团武装转化生成的土匪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推动山东土匪史的研究,将民国山东社会史的研究真正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从而更加清晰地再现近代山东“全息”社会。另外,从土匪史的角度去诠释民国山东史,也有利于推动民国山东史研究的深入发展,还可为我们认识和分析民国山东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性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法。1、关于民团概念的界定我国民间武装存在的历史10分悠久。所谓民间武装,是指不脱离生产的民众武装组织,通常是国家武装力量或政治集团的组成部分,是常备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山东民间武装历史悠久,名称不1,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
3、的阶级性质和使命。民间武装多产生于外敌入侵,战乱频仍,以至政权不稳时期。它是介于正规军与保甲制度之间的武装团体。就作战能力和机动性而言,民间武装与正规军相似;在组织的运用和作战效率上,有时甚至胜过正规军,但它却不纳入正规军编制。而且,不论它是民众自动组成,或是在官府鼓励、策动下组织而成,受政府的约束力不大,是民间自主性很高的武装团体。它强调地方上守望相助的精神,在维护地方安全和社会治安方面,其性质又与地方保甲制度相近,但它却属于战时体制,与地方保甲又有相异之处。它的兴亡,固然有特定的历史原因,但它在历史上反复出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是1股不可忽视的民间自卫武装力量。由于民团历史演变的复杂
4、性,许多研究者至今没有对其进行清晰的界定。所以对民团概念作1粗略的界定是很有必要的。民国时期,地方上的防卫武装有两种:1种是官方组织的保卫机关;另1种是民众组织的自卫武装。“自编练之兵警,为官组保卫机关,自团练之丁壮为民组保卫团体”。官方组织的保卫机关主要是驻城武装力量,分两个部分:1为局所之设置,即警察所和公安局;1为团队之设置,即保卫团、人民自卫团和警备队、民团大队。局所职务主要是掌维持治安各事宜。其前后改组约分2期:第1期,警察事务所;第2期,公安局。团队职务主要是掌剿匪缉捕事宜。其前后改组约分4期:第1期,保卫团;第2期,警备队;第3期,人民自卫团;第4期,民团大队。官方组织的保卫机关
5、属于官方武装力量,在此不论。民众组织的自卫武装主要是驻乡武装力量,约分3期:第1期,保卫团(驻乡与驻城保卫团名同而实异);第2期,联庄会;第3期,民众学校自卫训练班。由于各地匪情不1,各地方政府官员对当地匪患严重程度认识不1,以及对上级政府的政令积极或消极执行的态度不同,所以,各地无论是官方组织的保卫机关,还是民众组织的自卫武装,其建立和前后的改组都没有统1的时间,统1的方式,这在各县的地方志中都有明确的记载。民国时期,就山东省而言,广义上的民团1般分为城、区或乡、村3级,自上而下至少名义上是统属关系。按其驻防区域划分,可分为驻城民团和驻乡民团。驻城民团,即官方组织的保卫团(不同时期有不同称谓
6、),主要由晚清团练中的练勇演变发展而来,但民国时期的驻城民团已由县政府直接组建和控制,成为县署之下的1个官方保卫机构,其团丁虽然多是农民,但基本上都脱离生产,由招募而来,“常年驻城,其枪械,服装亦均完备”。与政府警察武装交替为用,其经费由县政府统1拨款,接近准军事组织,应属官方组织的保卫机关。官方组织的保卫机关不是本文论述的内容,在此不论。而驻乡民团,即民众组织的自卫武装(不同时期有不同称谓)则主要是由晚清团练中的团勇演变而来,但民国时期的驻乡民团统属于驻城民团,名义上是上下级之间的统属关系。其组建方式1般有两种:1种是自上而下由官府督导倡办,多由地方乡绅和有产者等地方精英、民间人士领衔组建,
7、团丁多不脱离生产,经费多由地方自筹,纯为保民安全之团体,为乡民自卫而设。其目的在“守望相助,遇警则群出而御匪,无事则散处而为农,即古代寓兵于农法,所以辅助军警、保卫闾阎,最为良策”。美国学者孔飞力认为,中国社会民兵制度有两种类型:1是产生于国家指令的类型;1是产生于自然社会组织需要的类型。民国时期的山东民团可以看作是产生于国家指令性的民兵类型。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山东民团应包括广义的民团和狭义的民团。广义的民团包括自上而下组建的驻城保卫团、驻乡民团(或乡团);狭义的民团仅指驻乡民团或乡团。本文所论的是指狭义的民团(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笔者将其概念界定为:就是指由传统团练演变而来
8、,自上而下在官府倡导之下,由地方乡绅和有产者等地方人士领衔组建的不脱离生产,寓兵于农的半官方、半军事,助官御匪的民众自卫武装组织。2、民团的兴起自古以来,每逢世乱,官府无力,人民便联结自卫。山东民众自卫武装历史悠久,其主要的任务之1就是维护地方治安,防御盗匪。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军事化1个显著的标记就是不少乡村和城镇1样,普遍设防。为了对付外来袭击,不少村寨采取了长期的有组织的防卫措施,包括修建围墙等工事,建立自卫武装等,各类地方武装和防卫措施对于防御土匪起了1定作用。进入民国后,新旧政权交替,政局动荡,土匪蜂起,匪祸日深,地方不靖。与此相应的是警察与团防制度相继而起。由于官方剿匪力量如军警、保卫
9、团对日益猖獗的匪患无力剿除肃清,地方治安得不到保障。各地绅民和乡族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得不自行组织起来,倡办组建民众自卫武装以自卫。于是,由传统团练武装演变过来的民团再度兴起。民国时期山东民团的发展和兴盛有1个历史过程,由于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分裂,各派系军阀为了争权夺利,相互混战,政局动荡,此期也是民国山东匪患日益猖獗的1个重要转折点。由于各地地理环境、受战乱和自然灾害影响的程度不1样,所以各地的匪情轻重不1,各县民团初创和兴盛的时间也不1样,有些县与县之间甚至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很大。但是1般来说,民国时期山东民团的初创和兴盛大略可分为两个阶段:1是从1911年至1916年袁世
10、凯暴死为初创阶段;1是从1917年北洋军阀内部各系分裂至1930年国民党政府真正完成全国统1为兴盛阶段。(1)民团的初创阶段清末,各地民团即“时有之,故以时局多变,或未正式成立,或成立不久旋废”,大抵以时局治乱为转移。最初仅就边要村镇组设数团。其法以本镇大户为出资出械之中坚,附近村庄大户协力补助之。团丁纯用雇佣,多系土著,故饷项甚微。人数1镇1210名或2310名不等。统带兼教练人员由本镇团董保荐,县署加委团董(俗名团长),多由保董兼任。全团1切筹饷械诸务均须仰给于团董,故团董对于团中有用人、行政及指挥调遣之权。此等组织虽不能出剿股匪,亦可保卫本镇,并可威庇邻村民生。其缺点是当时“民间虽有保卫
11、团之设,然而器械不利,组织不完,其收效也,几希洎”。民初,尽管民国政府倡导地方组建地方防卫武装,但由于各县当权者对倡办民团的态度不1,民团进展状况很不1致,有的县还沿用了许多前清旧制。同时,由于山东地区成为军阀混战的1个主战场,各县主要以支应军务为主,从财力、物力、人力上都没有对民团组织进行足够的投入。且以民间自办为主,各自为政,多持团而不练主义,如临朐县“民国元年,国体初变,各处奸民蠢动,乘机肆扰。知县谕饬各乡社整顿团务,消弭隐患,然持团不练主义,故当时各社虽奉令遵办,皆等具文。惟沂山社傅家庄文峰社、崮东庄大山社、辛寨庄等处认真团事,1时声誉鹊起,为1邑冠,此为村团创办之始”。有的县官府已颁
12、布保卫团条例,但当权者由于对当地匪情认识不足,没有认真即时照办,甚或延期办理,如临沂县“沂民力农,索知兵,虽民国3年颁布地方保卫团条例,然未经饱受匪祸,往往视为故事,不肯奉行。5、6年后,政局屡变,土匪大肆猖獗,桀黠者又窥见势力造成,堪作出身捷径,遂至揭杆蜂起,愈演愈烈,而吾沂民日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无可告诉。迫不得已,始讲求抵御之方。由是乡团之结合成而剿匪之事始焉”。有的县组建民团,时断时续,如临朐县,清宣统3年秋8月,武昌革命军起,大局纷扰,各地人心浮动,奸宄宵小,往往乘机举事,谋所以策治安者,鉴以巡警力单不能恃,乃创办保卫团,招勇丁。民国7年秋9月,蒙匪大股陷冶源,肆焚掠,本县警备队先期闻
13、讯,开往驻守,事发不能御,然匪知其有备,不敢逗留,遂饱掠财物,协裹多人以去,时冶南诸村纷纷逃避,全县大震,当局忧之,谓非力谋自卫,后患未已,复于城内设立保卫团,本县内地之遭匪劫,各社民团之树基础,盖自此始。这1时期民团处于初创时期,规模较小,武器装备也差,完全由民间自筹自办,“至各区民团,向无定额,凡居住该社内,年满20岁以上男子皆为团丁,有事则互相援助,无事则各守田园。其兵器先是亦只是土枪并刀矛等械,枪药皆随时自行购备,团员、团丁皆系义务,无薪饷,无服装”。尽管如此,但还是取得了不少成就。如聊城,1911年8月提倡国民军,4乡共分8区,每区练百人;每区分5段,每段练20人,经费由亩捐出。城关
14、亦各立1局,每局招募20人,经费由富户摊派。如胶州,于1911年11月成立保护团,以维持地方治安,于1922年全县有33处之多。如东平州,1911年组织团防队,有团勇50名,仅守卫县城,1912年添募马步团兵百名,渐可出城游击。如临朐,于1911年冬成立保卫团,招勇丁40名,置团长1人,排长4人,由富户捐款,备饷购械,至1912年冬,以地方平靖裁撤。如临清,清末民间即有保卫团之设,然以器械不利,组织不完,收效不大。民国3年,后路巡防第3营管带田忠信来临驻防,为之醵资购械,计亩出丁,民团基础于以成立。知事杨凤玉踵事而扩之,每里设团局1,教练1,团丁10余名。由此可知,各县民团初创时期,由于各县地
15、方社会各阶层对民团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即使筹办了民团也大多消极应付,没能认真办理。所以,此期民团的特点是人数少,规模小,力量弱,武器装备差。对付小股土匪倒能差足勉强,对付大股土匪多不堪1击。随着匪祸的猖獗,民团进1步发展壮大起来。(2)民团的兴盛阶段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山东地处京畿要地,南北要冲,深受战乱祸害,尤其是张宗昌统治时期,更是穷兵黩武,连年混战,加之灾荒不断,匪患日重,地方骚乱。所以,地方政府非常重视举办民团。民国7年,山东土匪蜂起,督军张树元饬令各县筹办保卫团,同时加强对民团的督导、管理和控制,取得了1些成效。如东平县,“而后,世变频任,匪风益滋,抢架掳掠之案,层见
16、叠出。延至民国7年,股匪如毛,横行境内,县城且为之残破,4乡更肆意蹂躏。邑人遭此巨劫,知官府之军警不足恃,乃痛定思痛,益谋团结自卫之方。于是全县划为101区,每区各组1团。军装、饷械制度划1,款项概由田亩附加征收。团丁之组织,各区亦略相等,团练之精神已蒸蒸有日上之势矣。自民国7年至105年之间,民团至进步颇速,自卫之能力亦颇健全。当是时,平时各防区,缓急调遣,号令1致。既能保卫乡里,兼可援助军警,协剿股匪。故破贼巢、获杆首之事,时有所闻。东平民团事威颇著,是为民组之保卫团极盛时期”。也有的县办理民团时断时续,如广饶县“民国7年,山东各县土匪蜂起。督军兼省长张树元饬令各县筹办保卫团,由知事韩言呈
17、请委周怀荣为本县清乡主任,于是年冬即行成立,由省颁定规章2109条,会同各保首事,办理清查户口、检验枪支及烙印各项事宜,至9年,地方稍加平静,即行停办矣”。此外,有些地方还对民团进行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使得该期民团组织渐完,器械渐利,规模较大,如胶县“近数年来,乡、区民团逐渐改良,快枪、匣枪及服装、旗帜,较前稍微完备”。如清平县,1922年7月,土匪遍及胶县全境,农民纷纷成立武装团体联庄会。全县有会员数千人,夜间各庄会员轮流防卫。有匪群体而抗,无匪各自务农。所用武器多系土造,如土造步枪,抬杆土枪,扎枪等。临清县“8年3月,城乡自卫团成立,钢枪3000支,团丁2800名,计4分团,每团
18、设分局14处,1律开始教练,为警备队之滥觞,10月,筹设清乡局”。有的民团其名称和组织也因需要,时加变动。如临清县,10年以后重行改编,全县团防划为5区,总团设城区,分团第1驻下堡寺,第2驻唐家园,第3驻尖冢镇,第4驻王家坊,第5驻西仓集。迩时,各村团局继续组成。108年,人民自卫团第4区长葛凤障奉令改组自卫团,4乡增设团若干。于是步兵、骑士规模大备矣。109年冬,又就原有团区划分为10,取消团名,定名为曰联庄会,改称团丁曰会员,县长兼总会长,各区皆设分会,另设副总会长1人,襄理团务而受命于县政府及第2路民团指挥部。随着匪患日重,匪股与匪股之间也加强合作,联合攻击地方民团组织。严峻的形势迫使地
19、方防御需要更大规模的防御武装组织群体,因为摧垮1个孤立的匪帮是1件相对容易的事,但要突入1个设防的匪帮联盟,进攻者的侧翼和背后经常会遭到土匪的袭击,所以有较大的风险。虽然单1的民团武装在数量上对匪帮不能造成很大的威胁,但1个联盟的联团可以从1个较大的区域内集结人员,非常迅速地改变与土匪力量的对比。这些原因促使联团的产生,于是有些县与县之间加强合作,组成联团,配合警队,联防协剿,联络其他地区民团共同防匪,如馆陶县“民国105年12月,本县以界连曲周、大名县境,迭奉省电及东昌道尹电,据探报,曲周、大名有股匪4百余名,盘踞冀、鲁界地,迅集警团阻击,勿令窜扰。知事李秉超以边界越境追捕困难实多,乃函同临
20、、邱、堂、冠诸县,会呈5县联防办法,实行联防,协力剿捕。并奉东昌道令,发联防简要办法,以便临时指挥调遣,藉资策应,本县经拟定,5县联会哨、日期、地点”。如临朐县,民国106年春为社团极盛时期,盖自104、5年以来,土匪遍地,架案层叠,乡民夜不安枕,咸惴惴不自保,较富者多迁避圩砦或远匿城邑为苟全之计,乡民鉴于匪患日烈,亟谋防卫,社自联络,设立团局,每社1处或2处,每处团丁数10人,按户抽派,轮番更替,军械多用土枪,绝少新式利器,且社自为政,制度参差于不1律。于是道尹白璞臣调集各县警队驻朐剿匪,虽令民团协助,不过资为向导或坐扼要隘,取重守势而已,比匪势溃败,豕突狼奔,赖乡团熟悉踪迹,次第搜获,鲜漏
21、网者,本年匪患之暂告肃清,社团不无微功也。民国107年,鲁省兵事日深,邑内震动,南则蒙匪犯境,北则刘振标叛乱,青州土匪乘机复起,势益猖獗,警队往来堵剿,疲于奔命,以社团势分而力散也。于是按地域防守之便,分段集合而联团之制以起。其规定:集村团为社团,集社团为联团(每1联团有4、5社或7、8社不等),每团常驻团丁百余人,自团长以下设队长、教练、书记、会计等员,规模编制1仿警队,计有文峰、玉泉、冶原、柳山、5井、张果、纸坊,存留、蒋峪、营子石、沟河等处联团,各以所在社之名名之。联团初设,实为警队所造成,其后操纵张弛,亦惟警队长官专之。&n3 bsp;由此可知,此间尤其是20年代前后期是民团蓬勃发展时
22、期,各地民团在防匪自卫和协助军警剿匪方面起了其他组织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匪患猖獗,而地方警力不逮,不得不转求于军队。而请兵剿匪,流弊孔多,军队在剿匪过程中“官甫出而盗先逃,官甫归而盗仍聚”,这种忽聚忽止的局势很难用正规的军事手段去控制。复杂地形的自然障碍增强了设防村庄的独立性,并防碍调动大批军队去对付土匪,所以,在遍地皆匪的形势下,引进军队剿匪不是稳妥的办法。1方面,军队不能分别良莠,且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民情不熟悉,使得军队不分青红皂白地无辜滥杀。同时“贼行如鼠,兵行如牛。以牛捕鼠,必不可得”,而土匪“兵少则必聚,兵多则必逃”,这样使得军队很难有效地剿灭土匪。另1方面,军队中的士兵既难管束,花
23、费又多,对地方政府还不断地有额外的要求,百姓都“宁遭匪,不愿遭官”,这也是此间民团勃兴的1个重要原因。3、民团的组建状况由于军阀统治的削弱而导致乡村社会处于无政府失控状态,使得民团在乡村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不仅是地方上的民众自卫武装力量,而且还兼具有地方行政机关的功能,控制着广大乡村的各种资源,实际上就是广大乡村的真正控制者。民国时期的山东民团是由传统的团练脱胎演变而来,但又有新的变化和发展。(1)民团的组织民团的组织1般分为县、区(乡)、村3级,或总团、团、保3级,其首领或经地方公举产生,或在本地乡绅中聘用。其教练人员主要是善武术的拳师、退伍军人、娴熟军事者和军事学堂的毕业生。“统带兼
24、教练人员由本镇团董保荐,县署加委团董(俗名团长),多由保董兼任”。有的地方民团组织如同保甲1样,“每家出1壮丁,10家编为1牌,各牌联起来编成1团,推举有名望的人为领袖,以警戒村中,驱除无赖及讨伐土匪。如果有保护土匪或和土匪相通的人,则10家都要负连带责任”。当联团形成时,其领导机构通常设置在市镇上。单1团的团长可以控制他们自己的村庄,最多加上附近的几个村庄,而联团的团总却可以控制其周边的几10个村庄。山东馆陶县民国初年以旧有57里为基础,设立57团,“3年11月,颁地方保卫团条例。4年,全县共编57团,各团局均设于每里适中之地。共设正57名,佐135名。以各里里长并选各村村长及绅董之明干者充
25、之,均系名誉职员,不支薪水。丁总数共3020名。各丁大团多者百余名,小团至少者3410名。其指定团丁办法,每地50亩练丁1名以次迁加,均选年壮之安分良民充之。8年以后,陆续增编104团,每团于正外,设团教练1员”。团员(村内壮丁担任)听受团长(1般由村长担任)指挥,夜间巡逻打更,遇有贼盗合力捉捕,有的在村外路口或庙宇重点查巡,以资捍卫。民团的团丁来源,各县方法不1:1、有的按户或按地亩采取抽丁出夫的办法,如馆陶县“其指定团丁办法,每地50亩练丁1名以次迁加,均选年壮之安分良民充之。团丁皆系出夫,不准公募。间有50亩地以上之户无壮丁者,即以忠实雇工充之。农忙时则服田力,穑暇则统受教练,有匪警由教
26、练员立即带丁往捕”。地主武装多采取抽丁出夫的办法,主要是由于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并拥有1批对他们有人身依附关系或有利害关系的贫雇农,可随时征用。2、有的少数县采取雇佣招募的办法。如东平县“团丁纯用雇佣,多系土著,故饷项甚微,人数1镇1210名或2310名不等。统带兼教练人员由本镇团董保荐,县署加委团董(俗名团长),多由保董兼任”。如莱阳县“其各村雇丁经费,即以看青人工资为底饷”。商团武装多雇丁购械,1方面是由于商团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另1方面广大的农民对商人没有直属的人身依附关系,因而不能对平民直接采取抽丁办法,而只能出钱出饷采取招募雇佣的办法组织团丁。3、有的县采取抽丁与雇丁相结合的办法,如莱阳县
27、,“大率按户抽丁,轮流值日,无事防守各村,有警听调出发,嗣以抽丁多扰,改为雇丁。其雇丁数目视各村户口多寡为断,每村举团董1人,掌管团务,合10数村为1段,举段长1人,设教练1人。段长负1段之责,教练专司训练。合数10段为1会,举会长1人,总理会务,其各村雇丁经费,即以看青人工资为底饷,于农隙训练,若遇出发,仍按户抽调预备丁,以固后防”。4、有的县收编枪会会员组成民团。如齐东县,民国108年1月收编红枪会、黑旗会等名目为人民自卫预备团。置团总、团正、团佐、社长、里长各1人,团丁无定额,以乡民有地10亩以上、210亩以下者出丁1名充之,枪用民间土枪。108年,就原有人民自卫预备团与乡、区自卫组织之
28、团会等合编为保卫团,总团部设于城内,由县长兼任总团长,下置副团长1人,总训练员、文牍各1人。区团队分设6区,每区置团长1人,训练员、书记各1人,团丁44人,号兵1人,共员兵292人。有盒子枪8支,步、土枪264支。5、有的县团丁甚至招抚于土匪,如冠县“宣统3年,本境土匪王6桢火、冯保、焦2、杨8郎等聚党数百人抢劫富室。尔时,绑票之术尚未盛行,沿村喊项,择肥而噬,违者杀掠随之。当时携款输将者,络绎于途。镪洋累累,高堆盈尺,先后为匪之丰获,于斯为盛。是匪以6桢火为最雄悍,有勇惯战,常以10余人挫官兵百余,闾阎畏之如虎,他匪也推服之,咸呼之为“6大人”。素慕清代官荣,每4出打劫,头戴顶翎,前后拥护,
29、几类参领。扰害地方,计2年余,官不能制。时有邑绅3、5人倡议招抚。于民国6年收编为保安队长,分守4方,讵是辈生性凶犷,故态复萌,名为官军,实行杀越,乡民尤苦之”。(2)民团的经费来源每1支民团武装组织,1经建立,甚或筹建之前,就需要筹措活动经费和日常开支费用。民团之经费,则全系地方自筹。其筹款方式随时随地,因人因事而异。其基本来源方式是:1、1般首先是由私人投资或者垫付由于民团需要供养那些因训练或打仗而暂时脱离他们正常生计的团丁、教练和组织管理人员,并且骚乱的时间越长,人们在团内服役的时间就越长,民团需要的经费也就越多。而民国时期的地方政府财政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已是囊中羞涩,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
30、民团的创建,所以私人财富在民团财政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军事活动的早期阶段。不仅单1的民团在他的村庄范围内需要个人财富的支持,而且在更高层次的联团组织中也需要个人财富更大的支持。因为人们在保卫他们自己的村庄时,可以依靠他们自己的财力来维持生存,但当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大时,就需要更多的财力支持。1旦复合的联团形成,不管制定什么样的筹集资金的方法,民团的最初经费必然来自这些私人,由他们暂时垫付,没有他们的财富支持,民团的组建是难以想象的。这些投资于民团的私人担任团内的领导也就理所当然,他们通常负有繁重的个人义务,尤其是财政义务。正因为如此,许多集镇的民团既吸收了乡绅人才,也吸收了商人,使得富
31、有者在支持与控制村庄防御中起支配作用,形成“富者出钱,贫者出力”的民团筹建模式。如东平州“以本镇大户为出资出械之中坚,附近村庄大户协力补助之”。如聊城“经费由亩捐出,经费由富户摊派”。如临朐“于1911年冬成立保卫团,由富户捐款,备饷购械”。2、其次是摊派征收那些投资于民团的私人财富并不是无偿捐献,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地方秩序的骚乱严重地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暂时垫付钱款组建民团。这些有财富的私人多是地方社会政治、经济、军事3位1体的控制者豪绅、地主、富商、高利贷者及政府要员,最低也是有产者。之后,再向接受他们保护的村民征收摊派,以收回他们的投资甚至加上投资利息,并可乘机多收
32、多取。其摊派征收经费的方式1般或按村摊派,或按地亩摊派,或在田赋项下附加征收,这是民团经费的主要来源。如临清县“防卫之基础,首重糈饷,其来源或出亩捐,或出商捐,或出船捐,或出于杂税项下之公益捐,至于团饷,初由附捐,嗣因团局林立,会员日增,筹饷之方式不能株守故辙。于是责成乡里计亩摊派,名虽异而实则同也,惟各区土地肥瘠悬殊,所辖庄村又多寡各异,故筹备之际,亦酌盈剂虚,因所处之情形而定其办法,司其事者,多由各区公推1人或2人,负保管之责,分会长兼领者间有之,此皆地方之精华,设防以自卫者也”。如博山县,民国8年成立,总团附第1区7区。设各分团,团长由各区长兼任,每区丁额12名,总团添丁4名。饷由各社按
33、粮摊纳。至101年,因摊纳困难,呈准由丁银每两代征团费1元,交由财政管理局分发各区。101年至105年,历年团费均系农民负担,兹将5年实支数目列表于下:(单位:元)年份101年102年103年104年105年实支8,6837,5189,3941,4519,335团费数571492814578104年,调各区团丁来城训练,10月,预备军抵博仍分驻各区。106年,土匪迭起,县署开会议决,警备队扩招足百名,保卫团扩招3百名。警团费农界每丁银1两纳捐约3元;矿商年纳7千余元(仍照原额);商界特别捐5元(新加);车捐约2万余元;连同旧款,如有不足,各界按成分担。本年实支团费4万5千7百310元03角3分
34、8厘。山东馆陶县团费1项,均系按地抽捐,地不及310亩者,不令摊捐。每额定常年经费制钱2百710千文,如有特别费用,由团正呈明总监督核定办法。8年以后,陆续增编1百04团,每团于正外,设团教练1员,每员月薪10元、102元不等。凡务功用舆、教练薪金由310亩地以上各户分别头差均摊。3、由被保护村民轮番出丁,自备或自造武器。如临朐县“按户抽派,轮番更替,军械多用土枪,绝少新式利器”。4、缴获钱粮器械如馆陶县,“5年101月间,营事村团正、佐等督带团丁赴后窑坡村剿贼匪,当场毙匪1名,所获枪支子弹,经知事李书田赏给该团公用,并发给出力团丁奖品用昭激功”。5、罚款和后期掠夺所得当民团发展为具有实际控制
35、地方权力机构时,除了拥有向附近受保护的村民摊派收税之外,还对那些没有或延期交纳团费,对民团防卫武装的建设态度不甚积极或消极抵抗者,多处以罚款充作团费。至后期尤其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地方经济残破凋0,某1单个民团或联团在其防卫区内再也无法搜刮到钱款财物时,多以搜捕土匪为借口,对其他邻近村庄进行掠夺,以维护自己的生存和日常开支。(3)民团的训练及武器装备1、民团的训练由于民团的低水平军事化特点,要求村民在空闲时间接受训练。各地民团训练的方式没有统1的规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有的县初办民团时少有或没有正规训练,如莱阳县“乡民不堪其扰,相继购枪,办团自卫。于时,村各为政,无组织,无训练”。有的县则有详
36、细的训练规划,如历城县,大致谓拟定3项办法:(1)每村团丁满5人者,每日在本村练习;(2)每村团丁满20人者,每5日合操1次,由团副查验,详加指导;(3)10村团丁满50人者,第10日合大操1次,由团总验阅,以分优劣。1般情况下,每团设教练1名,系选陆军退伍兵士或素娴军事学者充之。训练操法,各团1律。平日由分团分练,春、秋两季由总监督定期调齐合操。其职责是:平时由团正、佐带领巡查,遇有剿匪情事,由总监督指挥调遣。2、民团的武器装备1般来说,各县民团创办初期,武器装备较差。后期,随着土匪武装的近代化,民团也不得不加强其武器装备的更新。如胶县,其兵器先是亦只是土枪并刀矛等械,枪药皆随时自行购备,团
37、员、团丁皆系义务,无薪饷,无服装,与城区办法完全不同。近数年来,乡区民团逐渐改良,快枪、匣枪及服装、旗帜,较前稍微完备。如馆陶县,枪械1项,全境各团烙印编号者共有各式快枪2千3百4101杆,土枪1千07107杆。但由于民团经常是土匪攻击的对象,其武器也多为土匪所掠夺。如齐东县“自107年后,连遭匪劫,县中武力损失殆尽。人民自卫团成立之初,仅有枪数支,岗兵替代易人不易枪,当日武器之薄弱,可见1斑”。此外,地方驻军、来往客军和其他杂牌军还对地方民团的武装进行变相的剥夺,使得本已装备不足的民团根本无法对付武器装备先进、日益强大的土匪。3、民团的防卫设施变乱在中国历史上经常发生、人民很容易受到变乱的侵
38、扰,而传统中国以农为生,其个别抗拒外患或匪患的能力原本是很脆弱的。因此,当变乱突然发生时,只好逃入筑有城墙的城镇中避难,或群集乡村地形复杂的圩寨之地以自卫。民团的角色是守卫,与官军之出击不同。各州、县为了守卫,常建土圩或石圩,时人称为圩寨。股匪来袭时,居民据圩而守,常能免于劫难。以故各州县多有筑建土圩或石圩的历史,如济南于1860年捻匪初次北扰时建土圩,周围40里。至1865年改建为石圩,1867年,捻匪来袭时,乡民避居其中,全活甚众。民国山东定陶县志记载:“咸丰101年,本地捻乱起,4乡集镇多建圩堡以自卫,迩来变乱时起,4乡无寨者屡被害。”进入民国后,由于内战蔓延和盗贼嚣张,很多村庄对本地已
39、有的圩寨进行维修或重新筑建圩寨以自卫。圩寨是民国时期民团重要的防卫设施,对保障村民安全起了重要的作用。“乡村之有圩寨,犹郡县之有城垣。其规模虽狭,要皆所以保境而安民也。清平地处平原,无险可守,1遭变乱,村镇丘墟,非有圩寨,不足以资保障。查昔年圩寨除康庄、吕庙等村外,为数甚少。自清之季世,捻匪流寇相继扰掠,金郝庄、侯家寨及盛庄、贾庄、崔楼等寨次第告成。民国以来,土匪顾得林肆扰于前,王志芑蹂躏于后。1时筑寨自卫之风纷起相效,于是境内之寨愈增愈多,所在皆是矣。此间圩寨多筑土为之,置4门或两门4角,并设碉楼以资了望,而便攻守,壁垒亦殊森严。1闻匪警,附近村民恒聚处其中,恃民屏障焉”。在村地主和村落首事
40、自然最关心围寨的修造,并往往居于围寨中央,以确保家庭财产不被土匪侵犯。鲁西南地区曹县朱庄地主朱凯臣,其所在村落为1寨子,他又住在中间1个砖围子里,周围都是他的佃户。当时,不仅农村有圩寨之设,城镇也有栅寨之设。“栅寨之设各地有之,在街市者曰栅栏,在乡村者曰围寨。其形势虽殊,而用意则同,所以御外患而卫民生也。临市通衢向设栅栏,而僻巷则无之。自民国以来,伏莽猝发,扰及4境。临清以济西重镇,民物殷阜,尤为土匪垂涎之区。故中州1带,各街皆筑栅栏,不遗穷巷,街长司筦轮岗,警司盘诘,每值戒严时期,则薄暮闭门,阻绝交通矣。若乡间围寨则筑土为垣,置4门或两门以严出入,团兵昼夜梭巡,壁垒亦颇森严。1遇变乱则附近村
41、民移居其中,恃为安土焉。境内所有围寨共计510有2,因第2、3、8各区为全县富庶中心,故围寨较多。其面积之广大,垣壁之高厚,均非它村所及。若5、6及9、10各区则并无围寨,实因土瘠民贫,力有未逮。4区虽属仅有,而规模简陋,墉破碎殊,不足以防卫也(按:城垣碉堡为防御所不废,虽栅栏只限于街市,围寨仅有于富村,然山寨所在之地,民集而兵聚,其设防也,自量跳梁小丑每阻于雷池而不得逞,居民亦得所保障而免于屠劫,其效也固彰彰也。)”。4、民团的作用和存在的弊端民团的主要职能是协助官军,防卫地方,抵御外来武装力量的侵扰,也兼有维护地方治安,防范农民叛乱等职能。“我国各县自清末裁撤绿营及保甲后,承其乏者厥惟警务。嗣警察力有未逮,势不得借助于团勇”。同时“保守村中治安,预防盗贼,补充县署保卫团及公安局的不足”。如掖县,107年布告民团应管事宜:1、援助驻军及公安局卫护民众,相机剿除盗匪;2、援助驻军及公安局维持地方之治安。3、担任乡民之劝导与提倡。4、查缉地方会匪及1切反动分子。由此可知,民团在防范和抵制土匪方面起到了1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它也存在1些弊端。(1)民团的作用1、修建圩寨,抵御土匪&nbs3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7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