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运动自开展的相关问题研究.doc
《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运动自开展的相关问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运动自开展的相关问题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运动自开展的相关问题研究关键词:西方社会学 本土化 本土社会学 活动 摘 要: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运动自开展伊始 ,就面临着许多问题的困扰。关于其合法性、面临的挑战、本土化的层次、本土化的误区、本土化运动开展的策略等问题 ,是每一个欲图从事社会学研究本土化的学者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应该从学理的角度 ,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梳理。 一、 社会学研究本土化的合法性本土化作为一项自觉的学术活动取向 ,自发动伊始 ,其合法性问题就一直处于争论之中。如台湾大学的杨国枢教授曾明确指出: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是中国人;在从事研究工作时 ,我们却变成了西方人。” 力主开展本土化运动。在杨
2、国枢等人的倡导下 , “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在台湾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此运动在素来标榜学术国际化的香港 ,反响却并不是很热烈。而真正采取本土化研究视角的则更少。故此 ,对每一个欲图从事社会学研究本土化的社会学者而言 ,其脑海中盘绕的第一个问题必然是:社会学研究本土化有其必要吗 ?西方社会学无论是理论还是研究方法 ,都已被证明负载着特定的文化蕴涵与历史期待。(叶启政 ,2006 :3 - 243)而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早已为方家所指出。 如梁漱溟认为 ,中国文化以 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 ,印度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 ,而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 ,主张征服自然
3、,采用科学方法和民主政治。(梁漱溟 ,2003)许火良光则指出 ,与美国人“个人中心”的生活方式不同 ,中国人强调的是“情境中心”。(许火良光 ,1988)到了杨国枢那里 ,则概括提出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偏重于社会取向的。(杨国枢 ,2004)尽管他们对中西文化的理解侧重点不一 ,但都指出了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遵循这样的理路 ,如果我们简单套用基于西方文化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 ,可能就难以真正达到对中国社会的理解 ,甚至可能出现偏差。以西方普遍采用的问卷调查为例 ,中国人对问卷的反映就不同于西方人。有人以 EPQ 问卷为例做过调查 ,结果发现:在第 8 题“你曾贪图过分外之物
4、吗 ?”、第24题“你曾拿过别人的东西(哪怕是一针一线)吗 ?”、第 62 题“你的母亲是一位善良的妇人吗 ?” 3道题上 ,421 名被试中 ,只有两人在第 8 题和第24题上回答了“是”,没有一个人在第 62 题上回答“否”。 事实真的如此吗 ? 事后的访谈表明 ,“偷”、“拿”在中国被认为是可耻的行为 ,即便他们曾有过这样的行为也不敢承认 ,怕万一传出将导致被人讽刺和受惩罚。(章竞思、王福兰 ,1997)人们不禁要问:在西方比较流行的问卷为什么到了中国就产生这些问题呢 ? 这是因为 , “欧美人自小即鼓励表现自己的意见和态度 ,因此 ,他们比较没有顾忌 ,愿本意把自己的真正意见表达出来
5、,同时也较善于表达”,且“由于教育普及而且水准较高 ,一般人对文字的运用与理解问题的能力较高 ,而且整齐”。 由此 ,在进行问卷调查时 ,所遭遇到的问题就要少些。而中国人“不积极鼓励表达自己 ,甚至反过来 ,力求收敛和谦虚 ,处处企图掩饰自己 ,而顺人意” ,因此 ,当问卷涉及较敏感的问题时 ,问题也就随即显露出来了。(叶启政 ,2006 :21 - 22)由此 ,社会学研究本土化的合法性端显无遗。 二、 社会学研究本土化面临的挑战在我看来 ,当前社会学研究本土化面临的挑战来自两方面:一是如何处理与西方已有研究成果之间的关系 ,二是在构建本土社会学的过程中如何彰显本土的文化意蕴。西方社会学从产
6、生至今已走过了近 170 年的历程。1838年 ,法国哲学家孔德率先在 6 卷本的实证哲学教程之第4卷中提出“社会学”的概念。这被认为是西方社会学的发端。自孔德之后 ,斯宾塞、腾尼斯、齐美尔、韦伯、迪尔凯姆等大师也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他们对社会学的理解。到 19 世纪末20世纪初 ,西方社会学的研究中心更是由欧洲迁移到了美国 ,美国开始成为近现代西方社会学的重要策源地。此后 ,在直接或间接地与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对话中 ,社会学论文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论等流派也竞相而出。西方社会学呈现出一派繁华的景象。西方社会学在其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不仅在理论上已相对成熟 ,而
7、且在方法上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 从研究方式而言 ,目前已发展的起来的主要有4种类型 ,即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在具体的方法技术上 ,又可细分为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这些研究方法的发展为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对中国而言 ,社会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 ,是从西方引进的。1895 年 ,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 ,首次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 ,介绍斯宾塞及其群学。而作为一门学科得到系统发展则是 20 世纪20年代后期的事了。中国社会学在经历了此后的二三十年间的短暂、快速发展之后 ,至 50 年代嘎然而止。1952年的院系调整使得所有高校的社会学系都被取消。 此后2
8、0 多年的空白 ,使得原本根基就比较薄弱的中国社会学更加萧条。1979 年 ,当中国社会学重新恢复的时候 ,却发现已落后供于世界特别是美国太多。因此 ,评介西方社会学理论成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从上述对西方社会学及中国社会学的发展的简要对比介绍中 ,不难看出 ,在这一背景下 ,此时在中国开展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运动 ,不可能不顾及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是置之不顾 ,埋头做我们自己的研究 ? 还是奉行“拿来主义” ,直接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现象 ? 抑或是从另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待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 ? 对此问题的理解上的差异 ,将导致后来在本土化路线上的重大偏差。再
9、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本土化运动的开展 ,除了民族感情因素之外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与社会都是不尽一致的。前文的论述也已表明 ,不考虑当地的文化特质 ,简单套用西方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可能会犯下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 但当把文化的因素放进来的时候 ,问题也就接踵而至。例如 ,如何对待来自异域文化的西方已有研究成果 ? 即便是对待本土文化 ,处理起来也颇为棘手。围绕着如何处理本土文化要素 ,产生了许多争论 ,归纳起来 ,有以下几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文化的传承有其内在的连续性 ,今天的文化是由古代而来 ,所以 ,追根溯源 ,本土的研究应回归到对古人思想的整理中 ,这才是我们最本土
10、的东西 ,也是最能说明今天社会的本源所在。第二种观点则认为 ,本土社会学研究的是“此时此地”的人与社会的关系 ,它不应回归到遥远的过去 ,再加上今天与以往相比已有了很大的不同 ,故此 ,对现时的文化的关注才是最重要的。第三种观点认为 ,人自一生下来就处于当地的文化和社会当中 ,他无时无刻不受到文化的“刻模”。 人们行为表现的差异 ,只是所受“刻模”的程度不同而已。所以 ,要研究当今的社会 ,只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系统就可以了。这三种观点看似有道理 ,但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一种观点实质上是一种复古主义 ,忽视了社会的变化;第二种观点则是一种“去传统化”的做法 ,是一种没有历史的研究;第三种
11、观点过于夸大文化的作用 ,是一种文化决定论的观点。由于没有处理好本土化与西方已有研究成果及当地文化之间的关系 ,致使我们在进行本土化的进程中 ,走了许多弯路 ,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如认为本土化就是“去西方化”的观点就是把本土化与西方社会学对立起来 ,而认为本土化就是回归传统的观点则犯了复古主义的错误。这两点在下文中还会详细论及。三、社会学研究本土化的三个层次从本土化的角度而言 ,我个人认为 ,在当前的研究中存在着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接运用西方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 ,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中国社会学。我国第一代社会学者大多属于此列。他们的奋斗目标之一就在于 , “将源自西方的社会理论和
12、方法 ,有效地运用到对中国社会问题的认识上。”(阎明 ,2006 : 46) 这种状况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 一方面 ,他们中的比较成功者都有过留学西方的经历 ,其中大多是留学美国 ,受过西方正规的学术训练;归国后 ,在学术和资金上 ,又接受了西方的大力资助。另一方面 ,他们对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又非常感兴趣。两个因素综合起来 ,就很容易致使他们运用自己非常熟悉的西方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直接运用西方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 ,是一种本土化程度很低的研究方式。在这一过程中 ,中国社会学承担的实质上是“消费者”的角色。它把源生于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毫无批判地移植于中国 ,致中国文化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学 论文 研究 本土化 运动 开展 相关 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7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