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状况调查与应对策略研究综述.doc
《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状况调查与应对策略研究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状况调查与应对策略研究综述.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状况调查与应对策略研究综述随着我国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民办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近年来,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经费、师资和教学硬件设备是教育质量得以改善的三大要素。经费和设备都要通过教师才能最终发挥作用。所以师资是影响教育发展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我国民办学校初期发展是“以规模求生存”,但是教育规模与质量发展具有阶段性,民办学校的发展不能片面追求规模效益。所以,无论是规模扩张的诱导还是制度变迁的强制,无论是本科层次的提升还是学历文凭考点的取消,民办教育的发展己经步入了转型期,也即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低速度增长的数量变化与高内涵高效益的质量变化相统一,构成了
2、民办学校在中后发展阶段的显著特点”。因此,“质量成为发展的核心”,要改变不合理的无限扩展观念,在合适的规模下转向提高质量的内涵建设上来,这是民办学校理念上的转型。从硬件设施来讲,当前,我国绝大多数民办学校己经具备完善的办学条件,并制定了具体的办学目标和特色。但是,应该看到,教育质量的高低是直接关系着民办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的大事。而民办学校的教师作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主体,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因此,如何建立一支相对稳定和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民办学校保证教学顺利实施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的首要前提,也是民办学校实现新一轮发展的充要条件。伴随着实践的需要,民办教育教师队伍研究也取得了显
3、著成效,并逐渐成为中国民办教育理论界关注、探讨的热点问题。理论界对此己有不少精辟的论述。著作方面,近几年出版的关于民办教育方面的书籍,大都专章讨论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如胡卫主编的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范,刘培鸿、胡卫主编的开拓民办教育的空间上海市普陀区民办教育研究,岑申、王建设主编的世纪之交的民办教育等都对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较独特的看法。值得关注的是,在众多民办教师队伍教育研究文献中,却缺少全面回顾与梳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研究的文献。综述类文献有助于人们了解我国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研究状况,能够真正全面反映出我国民办学校教育队伍研究的全貌,对于更好地借鉴学界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再创新具有
4、重要意义。此外,全面真实地回顾与反思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研究状况,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我国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研究的未来走向。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做此综述,以抛砖引玉。 一、国内研究状况本课题的文献整理,主要采用馆藏资料查阅和计算机网络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根据选题内容,笔者就所掌握的材料挑选有代表的文章对这几年的研究状况作描述如下:(一)关于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现状 近年来,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师资队伍的变化是令人鼓舞的。但就目前来说,民办学校的教师仍然是“弱势群体”。薛伯钧在加大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的若干对策与建议(2006)中用“不够(编制不够)、不高(整体素质不高)、不稳(流
5、动性、随意性大)、不齐(水平参差不齐)、不顺(教师心态不顺)”来概括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总体情况可谓恰如其分。纵观笔者手头文献,学界描述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现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1.结构不合理 这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民办学校教师的年龄、学历、知识、专兼职、职称组成不尽合理。罗道全在对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创新的思考(2008)一文中指出,民办学校教师存在“三少”现象和年龄“两极化”趋势,即退休返聘的老教师多,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教师多;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中间力量少、专业带头人少,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少。偏老和偏幼的“哑铃式”年龄结构不利于人员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学术交流,阻碍了新老交替,导致了
6、人员断层的局面。吴志超等人在加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中也提到,民校缺乏大师级教师和有特色有风格的骨干教师,缺乏高学历高职称的科研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难以形成教学中坚力量。张海青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对河南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2008)一文基于调查后得出,河南多数民校兼职教师占有比例在50%以上,有的甚至达80%以上,并且专职教师普遍存在着“几个老头带一群娃娃”的现象。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董事长张剑波在制度创新: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中谈到:教师队伍年龄大,知识更新能力弱,更没有合理的教师梯队,这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郑先俐在重庆市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
7、现状及对策(2007)中分析指出,重庆市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学历普遍较低,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教师较少,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占绝大多数。在职称上,虽然很多学校的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5%,但绝大多数是年纪较大的退休教师,存在着精力不济、观念陈旧、难以与学生沟通的事实,构成职称上的一种“虚胖”。2.队伍不稳定民办高校的教师频繁变动和调整,师资队伍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有的学校一门课程一学期要换好几个教师。“私立校的老师月月变”,“私立学校的教师像缓缓流动的河水不断变化”,这些话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道出了民办院校教师流动的严重情况。徐绪卿在师资队伍建设: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中指出,兼职教师
8、队伍流动性强、稳定性差,专业建设和规范体系难以剪力,教学质量无法提高。邱立姝在我国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状况探析中也论及,新毕业的青年教师,由于人事关系、职称评定、住房、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许多教师很难安心在民办高校长期执教,一旦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就会辞职而去。朱斌在民办院校师资队伍稳定性研究中强调以青、老年为主的师资结构,期稳定性是脆弱的,加上兼职教师的流动性较强,整个民办院校的师资队伍普遍呈现出稳定性不足、流动性过大的状况。3.待遇不公平不公平的待遇可能是制约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稳定的一个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为与公办教师相比民办学校教师在社会
9、保障、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培训进修等方面得不到同等待遇。这也是破解民办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症结所在。罗道全在对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创新的思考(2008)中提及同公办高校的教师相比,民办高校的教师在评奖、科研、人事档案保管等方面都得不到同等待遇,并且民办高校教师多为聘任,因此真正能长久安心于本职工作,致力于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人居少数。黄东昱在民办中学师资稳定性问题及对策一文中一些政府主管机构,对民办教师在晋级、评优、职称评定以及进修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厚公办、薄民办”的现象。张海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对河南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2008)民办学校教师工作环境复杂,身心疲
10、惫,民校学生基础相对稍差,在这些学生面前,民校教师要搞好教学更苦更累。此外,宋维清在加强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中还指出,与公办院校的老师相比,民办学校教师缺少很多提干提升机会,各项改卷如会计资格考试、自考、高考等100%是抽调公办院校的老师参与改卷。他还指出,公办学校教工工资持续上涨,使民办学校的吸引力下降,降低了教师对民办学校未来的预期。4.管理不规范这里的“管理”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民办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对于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管理,内、外部均存在问题。张宇在我国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中列举出民办高校并未形成教师管理的有效机制,各项管理制度中人治的痕迹还比较明显,许多民办高校在教
11、师选聘及管理过程中,都缺少规范的管理制度约束,随意性较大。宋维清在加强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中分析指出,有的民办学校注重眼前利益,不把长远利益看重。为了节减成本,迟迟不愿给教职工办理各项社会统筹。在管理上让不懂教学的管教学,不懂科研的管科研,不懂管理的抓管理,导致引进的人才心情不畅,教学科研无法顺利开展。没有给引进的人才提供宽松的环境,统的过多,管的过死,使教师寸步难行,无所适从,制约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郑先俐在重庆市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2007)中指出,很多民办学校对教师重使用轻培养。仍有为数不少的民办高校没有很好地树立起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缺少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
12、发展规划和措施。5.心态不积极目前,民办学校的教师大都采用全员聘用制,教师和学校之间基本上是临时的雇佣关系,教师往往存在着打工者辛塔,缺乏公办学校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湘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董事长何彬生在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分析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主要心态特点:创新意识不强,工作力不从心;一女二嫁不安心;制度约束难静心;面对诱惑会动心;对能否在民办高校生存太担心;面对严格管理生逆心。林苑纯、邱秀芳在民办高校稳定师资队伍的探讨中也指出大部分民办学校教师心理仍然存在低人一等的心态,潜意识里存在自卑感。正如前文所述,教师队伍的不合理、不稳定,外部环境的不公平,内部管理的不规范,教师心态不积
13、极是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状况的集中写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待遇的不公平,管理的不规范,致使民办学校教师的流动性大、结构不稳定、不合理;而结构的不合理、不稳定反过来又影响舆论恶化对民办教师的歧视,同时教师组成结构的不合理也迫使民办学校为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不得不使用刚性管理,难免缺乏人文关怀。正如徐朝辉在文章民办学校师资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中谈到,宽泛的教师来源却难以构建稳定的教师队伍;断层的师资结构带来年龄老化等问题;雇佣的师资管理导致教师缺乏责任心;教师权益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沉重的师资压力使积极性受挫。(二)关于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形成的原因由于长期以
14、来人们在计划经济环境下形成的对民办、民营的片面认识,在看待民办高校问题上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就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而言,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民办学校的重要意义,认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任务就是管理好公办学校。再就民办学校自身而言,虽然大多数学校认识到教师地位和作用,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不情愿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增大投资。对于教师的业务培训、权利保障及营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宽松学术氛围等问题,缺乏全盘考虑,甚至没有计划安排。而民办学校教师也没有看到自己应有的价值,把自己当作学校的“打工仔”,缺乏去争取自己应得权利的意识,更有些到民办学校任教的教师谋求的仅仅是较高的个人利益,看重的更是待遇和工作条件
15、。事实上学界对于教师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也多是从这四方面入手的。 1.社会环境原因杨文等人在试论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指出,国家对民办高校及其教职员工的历史性定位延缓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传统意识和现实待遇阻碍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的培养机制和专业人才的缺乏制约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杨文、贾东荣在试论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文中分析到,“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治体制和社会意识的影响,非公有制的民办教育被认为是“体制外”的事物,长期受到禁止”,这是社会环境对民办学校及民办学校教师歧视的主要原因。2.政府管理原因要建好民办学校的师资队伍,需要处理好政府、学校与教师三方之间的关系
16、。政府现行政策对民办学校的发展极为不利。胡卫在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范中认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师资队伍不稳定,是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最大问题。针对高学历、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缺乏的问题,常淑芳在民办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中查阅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发现在宏观层面,我国政府为推动民办中小学教师的发展尽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仍不健全不完备,很多政策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落实。张海青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对河南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2008)中提出,现行人事制度妨碍了教师的流动。当前的社会舆论普遍轻视民办教育,使民校教师总觉得“低人一等”。公办高校教师待遇
17、是参照公务员标准执行的,而民校无法与之相比,特别是社会保险差距更大。只有民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的社会待遇平等了,才能实现教师的合理流动。郑先俐也在重庆市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2007)中提出,教师的流动机制不合理,缺乏规范的教师人力资源市场。目前,重庆市民办高校的人才流动主要靠离退休教师以及民办高校作广告等自发的市场来调节,这在民办高校兴起的初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重庆市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这种自发的市场已暴露出信息量低、供求渠道不畅和难以指导人才流向等弱点,不能满足供求双方的需要。2.民办学校原因作为教师工作的内环境,学校师资管理的体制、机制是影响教师心理的最主要
18、原因,教师的聘任、培训、评价、激励机制等是衡量学校管理是否科学、人性化的重要因素。赵春燕在文章民办高校师资稳定性建设之探析中指出多数民办高校目前过分倡导服务家长的观念,忽视了教师科学导向原则的贯彻,此种情况,民办教师最容易流失。赖爱春在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中也提出民办高校大多数实行全员聘任制,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为临时雇佣关系,这种临时关系容易使一部分缺乏教学事业心、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质量;同时,很多民办高校考核评价的结果没有起到充分激励的作用。此外,徐朝晖在民办学校师资建设现状与对策中认为,教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问题。丁荣良
19、在民办学校师资管理色议中指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缺乏长期规划,民办高校聘用教师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公正客观的法律依据。吴伦敦等人以“生利”为出发点的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从民办高校的动机出发分析原因,认为导致民办高校师资队伍不稳定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根源在于民办高校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效益的办学动机。3.教师自身原因在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观念中已经习惯了拿“铁工资”、端“铁饭碗”、坐“铁交椅”,一旦来到民办学校,将意味着要失去深深印在脑子里的“三铁”,与终身保障脱离关系。所以,民办学校教师存自卑、缺乏归属感的心态。罗道全在对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创新的思考(2008)中提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办学校 教师队伍 状况 调查 应对 策略 研究 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