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制度论文国民政府十(1939—1949)基层民意机关建设数量分析.doc
《民主制度论文国民政府十(1939—1949)基层民意机关建设数量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主制度论文国民政府十(1939—1949)基层民意机关建设数量分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民政府十年(19391949)基层民意机关建设数量分析 【内容提要】1939年,为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国民政府重拾地方自治,推行新县制。在县及县级以下设立基层民意机关,然而,从1942、1944、1947年3个典型时间阶段看,稍能体现民主性质、国民政府又3令5申、倾力打造的基层民意机关并没有如期建立,这就使民主政治丧失了基本的组织基础。因此,所谓地方自治只能是无法实现的虚幻梦想了。 【摘 要 题】民国史研究 【关 键 词】国民政府/基层民意机关/民主政治 【正 文】 1939年,国民政府在内忧外患中改革旧的基层组织,颁布县各级组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立新的县政体制,即新县制。新县制重拾地
2、方自治,在县及县以下逐级建立基层民意机关,为此,国民政府大张旗鼓地宣扬:建立民主政治,从基层做起。 从1939年起,国民政府就着手在其控制的范围内建立起从保甲到乡镇及县市的各级民意机关,即保民大会、乡镇民代表会、县参议会。同时,国民政府还大造舆论,大肆宣扬:民主政治从基层开始。国民政府为什么在抗战最为艰苦人力、物力、权力需要相对集中的时候,却抛出“民主绣球”,让芸芸众生各表其意、各抒己见呢? 1新县制下基层民意机关建立的背景 (1)面对困境的政治反弹 国民当在抗战时期加紧实施“地方自治”,建立基层民意机关,首先可以理解为它是1种自然性的政治反弹。任何政府在遭遇危急的时刻,都会采取1些应急措施来
3、度过难关。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国民政府选择此举确实事出有因。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丢失了沿海地区和东南工业中心,退居以4川为中心的大后方,使政府1贯仰仗的海关和工商业税收几近断绝,在饱经内战破坏而又相对贫瘠的大后方,国民当政府面临重重困难,承受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国际上,随着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演变,英美与中国关系日益密切,英美对国民政府的专只与腐败则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内部的不协调,国民当蒋介石政治的不民主,影响了军事,英美对此也表示不满”。 (P. 134) 从国内看,为了消除后方人民对政府专只的不满和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与日军作战,蒋介石希望通过建立基层民意机关,向社会各
4、界表现出1定的民主姿态,1方面能够及时征兵征粮,补充军需和兵员以应付危险形势、稳定政局;另1方面又能达到强化基层政权、增强政府统治效能。 (2)国民当加紧推行“地方自治”,建立县各级民意机关,也是同共产当争夺民众,巩固其政权基础的需要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当在各根据地相继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尤其是农村各级基层政权普遍建立起来。中国共产当在各级基层政权中进行的民主选举尝试,使得农村中几千年来倍受剥削压迫的劳苦大众第1次翻身得解放、当家作主人,所以他们革命热情高涨,踊跃参军保卫新生政权,这也为中国共产当力量的迅速增强和坚持敌后抗战提供了可靠保证。与此相对比,国民当在农村的基层政权则相对薄弱,而且
5、声名狼藉。为了同共产当争夺民众,巩固后方,达到“限共”、“防共”的目的,国民当从抗战爆发后也日益关注农村工作,建立基层各级民意机关这1具有民主精神的组织机关就是政府借以改变民众对专只政府看法的1种手段。 (3)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地方自治,建立基层民意机关也并非1时兴起,它有着深厚而长久的历史渊源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许多先进知识分子都在洋人坚船利炮的轰炸下,开始审视自己的国力、制度和文化。康有为、梁启超都曾对地方自治抱有幻想。康有为曾多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唯有变法,召开国会,“各省设民政局,举行地方自治”,“凡善良之政体未有不从自治来也” (P. 37),才可最终图强,以救中华。梁启超也说:
6、“就天下万国比较之,大抵其地方自治之力愈厚者,则其国基愈巩固,而国民愈文明。”3 (P. 47)1代伟人孙中山先生更对地方自治情有独钟,他希望通过建立牢固的基层民主,最终使中国走上富强民主之路。 从1928年起,国民政府就1直声称要完成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实行地方自治,所以颁布县组织法,制定了地方自治原则,准备建立县各级民意机关。但随着内战的爆发和扩大后,国民政府很快便用保甲制度取代了地方自治,县各级民意机关根本没有建立,更无所谓的民选、民议等4权的行使。虽然如此,孙中山先生的先进思想却并未受到人们的怀疑和抛弃,相反,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民主人士认识到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在中国实践的艰难和重要,更
7、加信仰3民主义。所以,这时期孙中山先生的地方自治思想仍是凝聚社会力量、鼓舞民心和士气的有力武器。 于是,在内忧外患中,国民政府开始大张旗鼓宣传地方自治,并不遗余力地推广各级民意机关。 2县各级民意机关建设状况 (1)1939年民意机关在理论上确立 从1939年起,国民政府开始推行新县制,县各级民意机关从理论上首先确立。 纲要规定:县为自治单位;县以下为乡(镇),乡(镇)内之编制为保甲;县设县参议会,由乡(镇)民代表会选举县参议员;乡(镇)设乡镇民代表会,由保民大会选举之代表组织;保设保民大会,每户出席1人;甲设户长会议。这样,基层各级民意机关实际是指县参议会、乡(镇)民代表会、保民大会、户长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主制度 论文 国民政府 1939 1949 基层 民意 机关 建设 数量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7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