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过程与女性参政机会分析:以社会性别为视角.doc
《政策过程与女性参政机会分析:以社会性别为视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策过程与女性参政机会分析:以社会性别为视角.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政策过程与女性参政机会分析:以社会性别为视角骞Iff媳奄一一一摘要:女?P.-参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但是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许多女性参政机会却处于一种似有实无的状态.女性参政受制于社会性别意识和性别制度,这种意识和制度渗透在公共政策过程中,进而导致所产生的公共政策大多处于社会性别盲视的状况,使女性参政机会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女性权益无法得到真正维护.社会性别理论作为分析男女两性社会关系的一种重要理论范式,提供了一种观察女性参政的新的视角,通过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审视,发现政策过程中枉会性别视角的缺乏,导致了女性参政的实际机会的匮乏.关键词:公共政策;女性参政机会;社会性别中图分类号:D620文献
2、标识码:A文章编号女性平等参与政治生活,在提高女性地位,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众多的研究已经表明,女性自身的参政意识,参政能力和参政机会构成了女性参政的三个基本要素,当今对女性参政中的问题也常常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解释.社会性别理论作为分析男女两性社会关系的一种重要理论范式,提供了一种观察女性参政的新的视角,通过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审视,发现政策过程中社会性别视角的缺乏,导致了女性参政的实际机会的匮乏.一,社会性别理论对女性参政的审视一般来说,政治参与是社会公众通过一定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影响政治权力运作的政治行为,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以往对于政治参与的分析,更多的是与阶级
3、,国家,民主等分析范畴联系在一起,但是,从社会性别分析的角度来看政治参与却一直是个盲点,或者说传统的政治参与分析是性别盲视的分析,而社会性别就为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一)对政治参与和女性参政的认识虽然政治参与已经成为现代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但是由于研究者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所持的政治视角和思维方式不同,其具体的内涵并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比较宽泛的定义,是认为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政治权力体系的活动及重大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那么对政治参与的认识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从参与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如塞缪尔?亨廷顿指出:”政治参与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
4、策的活动.”I从参与范围来看,它主要是指面向政府施加影响的活动,都是为了影响或参与公共事务,因此,政治参与可以被界定为个体公民旨在影响公共事务的活动.从参与形式来看,政治参与是一种具有多重形式,多重目的的政治行为.关于女性参政的内涵,理解基本上趋于一致,即女性群体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但在对其内涵层面的认识上是有些区别的: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女性参政包括知政,议政,参政,执政.知政和议政是女性参政活动的基础,是政治参与意识的表现;参政和执政是指女性参与政治的具体活动,是政治参与行为的表现.狭义的女性参政是指女性执政,即女性掌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8AZZO02)田2010.
5、5理论与实践视角文/鲍静握一定的权力,包括担任各种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主要表现为女性进入各类权力机构行使政治和管理权力.2005年10月,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妇女地位委员会的报告(妇女和男子平等参与各级决策过程中专门指出:女性参政包涵了三个相互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参与,代表和领导.参与指参加政治的行为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讨论,辩论,游说与活动目的在于制定社会与政治议程并施加影响;代表是指决策舞台上各个行为者,以及民主社会的主要社会论坛代表,包括政党,社会运动和组织在内的不同支持者,宣传政治议程的过程;领导才干是指清晰表达政治议程并将其转化为政策和行动的能力.因此,女性参政具有丰富的内涵
6、,不能简单地把女性参政等同于女性从政,这样容易把女性参政变成女性领导问题,忽略了广大女性群体的参政需求与支持.应该看到,女性参政问题的本质在于女性作为社会中的主要权利主体,参政是其权利的具体要求和表现.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加强,参政权利下移,普通公众对决策的影响会越来越突出.因此,把女性参政的具体目标定在女性从政.作为短期目标是正确的,但不能作为长期目标和参政的全部内容.女性参政不应仅仅以女性参与政策组织的数量增长为目的,更多女性出现在决策机构中本身并不代表对政治进程中的两性平等有了充分关注.女性的代表性除了数字上的增长之外,还必须伴以实质性增长,就是以提高影响政治决策的可能性为目标.所有政治行为
7、者,不论男女,都应通过赋奢抱舒予女性权力来追求实现两性平等成果.女性参政不是停留于其参政意识,女性参政的最终目的落实在女性参政行为上,就是要达到女性在政治生活中现实地影响,改造以父权制为中心的政治意识,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等,以男性与女性共有的政治价值理念去重塑政治文明.(二)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参政社会性别理论虽然承认男女两性生理差异的存在,但是更突出地强调导致两性间地位高低之分的是各种被构建出来的以等级为特征的性别关系秩序,这种性别关系秩序是被男性建构和维持的,包括了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各个层面,进而导致了社会上普遍的性别歧视(女性歧视)问题.作为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政治生活,也存在
8、着社会性别制度的制约.在对政治的传统认识中,政治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一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一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和活动.因此,政治活动是与公共权力的行使和运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活动和政治生活就紧紧指向对社会公共事务作出决定的权力领域.由于公域与私域的划分,作为群体的女性在社会性别制度下是被局限于家庭这一私域内,是脱离公共权力运作这一公共领域的,因而可以说是与政治无缘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人们的参政行为有着显着的差别,这从专制社会和民主社会的比较可以看出.但无论是专制社会还是民主社会的女性参政行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女性参政行为在主流政治行为中的“缺序
9、”地位.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由于大多数女性被排斥在政治活动之外,政治行为却失去了它应有的公共性.尽管在现代社会主流政治行为承认并接纳了女性参政行为,但是,在以男性为主的政治意识的驱动下和以男性为主建立的政治制度的保障下,女性参政行为在主流政治行为中能够与男性达到拥有平等的人格,平等的机会,尚需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今天的民主社会下,尽管实现了多数人的民主,但从性别上来看,其政治行为仍是男权主义的继续,政治行为并未建立在男性与女性的共塑的基础之上.从女性参政人数上来看,女性参政比例仍然很低,参政效果并不明显.在社会性别视角下,通过对现实政治生活的研究可以发现,政治参与中的男女两性的政治行为不管是否遵
10、奉某种规则,他们的政治行为都是根据现存政治文化对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要求去行动的,其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其结果也是不平等的.学者王瑞芹指出:”从全球范围来讲,政治行为中的可见度,权威和控制的形式,这三者都是与所谓的男性气质相联的,而与女性气质缺少一致性.因此,这种情况导致女性政治家政治行为存在一些矛盾冲突,为此,她们必须暗自协调冲突,以使自己的政治行为可以被理解成为社会可以接受的政治行为.所以,现代女性的政治行为仍然是对男性所建构政治行为的复制而已.”这些观点显示了社会性别理论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体察力.政治领域中对于政治行为和参政的叙述,一直被假设为是与性别无关的领域,因此男性经历被假设为普遍
11、经历,将女性的权利置于男性家长的权利之下.政治参与中性别视角的缺失的原因,一方面是与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有关,另外也显示了性别对于”话语权”的影响.纵观历史可以发现,直到19世纪之前,除了个人统治者及少数非常情况下,一般来说女性在政治上并不起正式的作用.她们不担任正式职务,不在代表机构中占有席位,或不参与任何形式的正式政治活动.在女性处于公共领域的弱势地位的状态下,政治参与和权力必然地远离了女性.这就造成了政治参与中女性的缺失,而且社会文化一直采取多种机制防止女性对政治的染指,并制造出一种假象:性别与政治无关,政治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不可避免地成了男人专有的事业.从话语的描述来看,中西方大多数
12、的历史书写者是男性,在男性视角下的历史文本中,尤其是被认为是男性专有领域的政治生活中,女性总是被有意或无意地遗忘,在政治权利和义务的讨论中更是难得提及女性.如亚里士多德在其着作政治学中开始便讲:”人是政治的动物”,并简要理论与实践论述了女性以及奴隶和儿童,但他是把女性作为被统治而不是统治群体进行讨论的,清楚地表明了他在该名言中使用的”人”这个字并不包括女性群体.这种排斥如果说是无意,就是因为这些男性学者将男性经验视为唯一标准和普遍经验,进而形成以偏概全的现象;如果说是有意,那恐怕就是因为恐惧女性的政治参与会危机男性的统治,从而以牺牲女性的权利来扞卫男性社会的统治和性别权力制度.二,政策过程中的
13、性别意识的缺失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对团体和个人行动的有效干预手段,在女性参政活动和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杨文明指出,公共政策与社会性别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的:一方面,公共政策是社会性别意识下的产物,是社会文化的集体投射和积淀的结果;另一方面,公共政策在指引和规范着人们的行动,可以强化或塑造社会群体成员的社会性别意识,因此公共政策可以看作是社会性别观念和意识的载体和驱动者.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公共政策在引导和塑造女性参政行为中所起到的作用与方式.从政策过程的角度来看,政策过程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环节,我们主要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三个阶段来描述在现行政策活动中的社会性别歧视和
14、社会性别盲视给女性参政带来的影响.(一)政策制定的性别分析从公共政策的制定来看,任何公共政策都会与其他政策形成个相互配套的政策体系,尤其对于我国像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这样的宏观政策,需要更多的基础政策和部门政策来推动.在现实中,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男女平等从性别平等的准则进入具体政策之后,就呈现出明显的弱化倾向.在元政策层面,男女平等被写进了我国的宪法,我国还制定了专门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对于女性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各个方面权利做了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且拥有立法权的各级地方政府也相应制定了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办法.但这些多数是倡导性,宣言式的条文,缺乏可操2OLO.5困的旨在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在实
15、践过程中就有可能成为一纸空文.从而在政策文本上,呈现出女性参政的众多机会,但是在实践操作中这些机会最终仅仅是纸上画饼,从而使得促进女性发展,实现两性平等的目标更多地被空置了.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政策制定者缺乏社会性别的敏感性,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几乎没有意识去分析评估所制定的政策将会对女性和男性产生的不同影响,导致出台了不少的性别歧视和大量的性别盲视的政策.有学者指出:”公共政策中的社会性别意识就是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决策人看到的是性别的人,能够穿透社会中的男女两性差异,认识到它们更主要是社会固定化,规范化的一套文化表意系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运作造成了女性在各个方面的不利处境,因而决策
16、人在公共政策论证阶段能有意识地预见政策运行带给女性的可能性影响,在决策中体现出保护女性性别利益的措施和对策,有效消除两性社会关系的文化表意系统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促进两性长远和谐发展.”这样的要求在现实中却难以呈现在决策者的意识中.从现实的角度考察,政策制定者的社会性别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女性决策者来看,公共政策中的社会性别意识最佳体现方式是女性决策人参与决策的过程.但现实情况是,女性在决策层的权力尖端缺失,使得女性性别利益的要求不能形成由上而下的政策影响力,女性的要求无法转化为现实的政策制定.另一方面,从男性决策者的社会性别意识来看,如果男性决策者缺乏社会性别意识,就会使制定决策的男
17、性不自觉地将潜意识的性别歧视通过规范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转化为固定的,公开的性别歧视;相反,如果男性决策者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同样也会致力于推动男女两性的平等.可以说,此类情况都可以算是”女性利益代言人的缺席”,进而导致女性群体的要求和声音难以在决策层表达出来,使得女性群体的合法利益被遗忘,被忽略,本该获益的弱势群体进一步被排斥在公共政策的考虑之外.因此,在当前公共日2010.5政策决策过程中,不仅是女性的真正利益缺乏渠道,缺乏机会难以反馈到决策层,而且多数男性决策者往往由于缺乏性别意识,主要是站在男性的角度去思考,把他们的意愿固化为政策.类似决策行为的结果不仅没有真正保护女性的利益,反而固化
18、了原有的性别利益差异,甚至导致新的对女性不利的政策.(二)政策执行的性别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众多,根据经典的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来看,在政策执行中的各个因素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性别意识缺失问题.从公共政策的执行来看,要实现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理想的政策设计,执行主体和执行对象等.关于理想的政策设计,正如上文所言,在现时状况下,很少有政策是具有社会性别敏感意识的,多数的政策都是隐性的性别歧视政策或者是性别盲视政策,这已经形成了政策执行的先天不足.从政策执行者来说,最为主要的政策执行者的基层行政官员,则普遍地缺乏社会性别意识.李慧英指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
19、模式中,不少地方政府及行政管理人员往往更关注经济的发展,社会性别意识是较为缺乏的.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政府更多单纯关注经济的增长,较少重视女性的发展;第二,将男女平等国策的实施更多看作是妇联的事情,而不认为应成为一种政府的行为;第三,在制定政策方案时,更多考虑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对计划生育的影响,较少考虑到对性别平等造成的影响.”从政策对象来看,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政策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增进女性的公平,还要打破陈旧的父权制下形成的关于女性的刻板印象,这就指向了众多的缺乏社会性别意识的男性以及尚未自觉的女性,这些都导致了社会性别政策执行的困难和不被认可.从政策环境来分析,要使政策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策 过程 女性 参政 机会 分析 社会 性别 视角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7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