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及其相关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doc
《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及其相关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及其相关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及其相关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摘要:我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1999年,我国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2000年10月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10.2%,12年后的今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78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我国人口老龄化占两个一,一是老年人口规模世界第一,二是我国老龄化速度世界第一,十二五时期,我国迎来了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增加860万左右,预计到“十二五”末期,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2021年到2035年,我国
2、将出现第二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将增加1100多万,预计未来40年世界人口的比重将上升10.8个百分点,而我国将上升21百分点,我国老龄化的速度比世界的平均速度快一倍,贫困、疾病和失能是老年阶段的“三大风险”,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时期内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不断上升的现象和过程,一般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即可看做是老年型人口,也称人口老龄化。一、 我国人口老龄化我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2000年10月3
3、1日,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2%,标志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转变为老年型,进入老龄化社会。2001年年底,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1%,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截至2008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在1.5989亿,占总人口的12%,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1.0956亿,占总人口数的8.3%,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到2011年末,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8499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3.7%,65岁以上人口达到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增加个百分点,由于生育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和老龄化的速度加快,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预计
4、到“十二五”末期,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4300多万达到2.21亿,届时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65岁以上老人将超过5100万,而到了2050年这个数字将会达到3.32亿,超过总人口的23%。二、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特点和影响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转变过程所决定的,特别是20世纪50和6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以及他们在80年代和90年代经历的低生育率,形成了代际之间生育率水平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不仅启动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并且决定了其迅速发展的势头。从1950年到2000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从1
5、953年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4150万增长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近1.3亿,增长了3倍。按5岁组划分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从1990年的标准金字塔变为2000年的重檐庙庙宇顶形状,再到2050年的类似方型的金字塔形状,根据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学者将我国的人口增长期划分为五个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增长开始加速阶段,快速增长阶段,高速增长阶段,缓慢增长阶段,2065年左右,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历史最高峰。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我国的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1) 生育率迅速下降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动因。一是计划生育后,我国生育率下降,导致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减少或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下降,进而
6、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率提高;二是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的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使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长。(2) 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在世界上属于最快的国家和地区之列。根据美国老龄研究所和人口普查局的报告,除日本外的发达国家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高到14%,所用时间都在45年以上,其中法国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澳大利亚和美国也将用70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国可能将只用27年的时间就会走完这段历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整体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开始时间提前了15年左右,达到老年型人口听时间提前了25年左右。(3) 老龄化水平的城乡及地区差异显著。据第五次
7、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是乡村,城市次之,镇的水平最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也比较明显,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根据老龄委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
8、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个省市。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我国面临的老龄化最为严重的时期大约是在2025年以后。3、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因为我国的老龄化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迅速变革过程中发生的,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形成了我国社会经济及老年人群
9、体的全面打挑战。(1) 对劳动力供给的不利影响。据预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在2015年以后会开始减少,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扶养比提高。劳动年龄人口扶养比,也称人口扶养比,是指平均每一个处于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人所负担的儿童人口和老年人口数量。人口老龄化会直接提高人口社会扶养比,被扶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劳动人口的负担。据从2009年6月开始,至2011年10月结束的山西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情况显示:目前我省是5.7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人,到2050年将面临1.7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人,而在全国1990年平均7.1个劳动力扶养1个老人,2000年比6.25个劳动力扶养1个老人,2025年将会
10、进一步提高到3.45个劳动力扶养1个老人,到2050年将会面临2个劳动力扶养1个老人的严峻形势。当我国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后,家庭的代际扶养比就会出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未来我们将面临着老年人社会扶养比和家庭扶养比大幅度提高的双重挑战。(2) 对社会养老保障的压力。由于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劳动力负担老年人口的比例提高,以及老年人的寿命延长,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养老金缴费者和养老金领取者比例不断恶化,养老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和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规模逐年加大。据统计,1990年到2000年期间,全国离退休金总额从274亿元增加到25
11、07亿元。即使如此,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总量仍然严重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离退休人员增长率高于参保职工增长率。据统计,1996年至2001年期间,我国企业参保职工年均递增0.86%,而参保的离退休人员的年均增加率却高达5.9%,使在职职工对离退休人员的养老负担率从1995年的25.6%上升到34.4%。据测算,到2034年我国养老金“空账”规模将达到6万多亿元。充足稳定的养老金供给是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攸关社会和谐和安全稳定,建立健全适应人口老龄化需求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十分重要且任务艰巨。(3) 对医疗保障的压力。老年人口对医疗保障需求的增长非常迅速,有统计表明,老年
12、人所消耗卫生资源是普通青壮年的3倍。老年人口巨大的医疗需求将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2000年我国城市老年人中只有60.8%的人享受医疗保险,而且在其医疗支出中平均有一多半为老年人个人和子女负担。家村老年人享受社会医疗保险的比例则仅为3%,看病和住院费用主要是由老年人自己、子女或亲属负担。我国的医疗保障水平与老年人需求之间存在的这种巨大差距直接导致了贫困现象的加剧与老年人健康的损害。据统计,2006年底,我国城镇真正纳入两类医疗保障的老年人为4152万占城镇老年人口6800万的66%,其余34%的老年人没有纳入养老社会保障的范围。造成这些老年人有钱吃饭,没钱看病的局面。(4) 对公共消
13、费及市场的影响。公共消费支出与人口的年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家庭照料功能的弱化,我国老年人对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十分迅速。在21世纪中叶以前,我国老年人将超过4亿,80岁以上老人预计1亿左右。但我国目前为老年人服务的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老年产业发展滞后,我国应当把涉老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点领域。三、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指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其形成有三个条件:一是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二是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正
14、常生少;三是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多社会成员的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属于结构性问题,做好社会性问题的防治,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改善、提高有关机构的应对能力和效率。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1、 养老问题(狭义的养老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基本生活的吃穿住问题)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已经实施了近20年,但相应的法律还没有出台,更不用说其他尚未列入工作议程但已经十分严峻的问题。我国城镇居民能够享有比较全面的社会保障,而农村干地区依然以家庭做为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保障单位,我国的保险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我国的养老保险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
15、蓄性养老保险。20世纪90年代之前,企业职工实行的是单一的养老保险,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事的制度”2005年底,全国已有2.4万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参加职工达924万人。(2)农村养老保险根据国家“七五”计划关于“抓紧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要求,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并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贴为辅,实行个人账户储备积累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创建,是对于传统家庭养
16、老方式的一种补充。虽然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建立,据统计,真正纳入养老保障的老年人只有7100万,占老年人总数1.53亿的46%,其余的老年人没有纳入养老社会保障的范围。2、 慢性病问题、就医问题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慢性疾病问题、医疗保健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随着老龄化的加重,从2010年到2020年老龄化本身对慢性病人群的数量影响是非常庞大的,特别是65岁以后,在这个区域里面,有大量慢性病的发生,男性比女性更为严重。必定会带来疾病负担的增加,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2005年疾病负担占到了当年GPD的12.9%,其中慢性病达到8.1%,而其中40%来自于老人。在中国
17、现有的环境下,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带来家庭资源的冲突,4个老人,1个孩子,很多家庭在老人生病和孩子上学两件事上,难以做到平衡处理,而我国截至2006年底,真正纳入城镇医疗保障的老年人为4152万占城镇老年人口6800万的66%,目前的保障水平非常低,造成这些老人有钱吃饭,没钱看病的局面。3、 心理健康、精神贫困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健康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健康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事业发展部副主任唐振兴认为,满足老人的生活护理是基本,如何更进一步的满足老年人心理和精神需求是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在我国,老年人的精神贫困有普遍
18、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因素:(1)对“老”的主观感受。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城市老年人中,自认为“老”了的比例为75.7%,农村这一比例为88.1%。2006年城市老年人中这一比例下降为69.4%,农村老年人中这一比例下降了5个百分点。农村男性老年人的心里年龄较女性年轻。(2)老年人的担心和忧虑。对生活费来源的担心;对医疗费用的担心;对无人照料的担心;对子女失业的担心;对交通安全的担心,这些年来,优良传统道德受到冲击,相当一部分人,只顾自己,对父母只是索取,不愿付出,使得老年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上都得不到保障。(3)生活满意度。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和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两个主要
19、因素。2006年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高。无论城乡,2006年老年人对目前生活满意的比例均比2000年调查时下降了。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越高,其生活满意度越高。有偶同住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最高。单独与老伴生活以及与孙辈一起生活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较高,而与子女一起居住、独居,以及与其他人同住的老年人满意度相对较低。(4)主观幸福感。近六成老年人认为现在和年轻时一样幸福。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多认为老年之后不如年轻时幸福。“过去的老年人没有现在的老年人幸福”这一观点得到城乡老年人的广泛认同。51.8%的老年人认为自己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幸福程度差不多;39.4%认为自己比
20、其他老年人更幸福;8.8%认为自己比其他老年人不幸福。这些因素导致老年人的精神贫困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从家庭方明层面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敬老文化,老年人的境遇可想而知的,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四、 我国21世纪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
21、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
22、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五、 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对策随着我国人口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政府已经资助开展过多项健康老龄化长期跟踪调查,对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变化、影响因素以及政策效果等方面进行多学科研究。健康老龄化已经成为应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战略。近10年间,我国的长期照顾服务发展势头良好。据了解,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9904个,床位314.9万张,
23、年末收养老年人约242.6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1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也进一步完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万个,居家养老服务从无到有、从点到面,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老龄化形势严峻,解决难度大。做好老年卫生工作,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和幸福,而且关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民生问题。”卫生部副部长尹力告诉记者,“我国高龄老年人多,带病生存时间长、医疗费用昂贵,老年卫生政策和措施还不够完善,针对老年人特点的专业化医疗卫生服务还没有形成,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针对老年人服务的能力还十分有限。”尹力表示,在“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实施积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现阶段 人口 老龄化 及其 相关 社会问题 调查 分析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7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