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战略论文早熟的“世界公民”.doc
《文化战略论文早熟的“世界公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战略论文早熟的“世界公民”.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早熟的“世界公民” 巴金早年的作品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比较西方化,作品中有丰富多样的异域题材。谈到这1点,人们自然会想起巴金的留学生涯。巴金在法国生活过两年,时间虽然不长,却对他的文学生涯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正是在法国,巴金创作了处女作兼成名作灭亡,那段生活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酵母。 巴金的异域题材写作始 于回国1年半之后,以洛伯尔先生为发端,他接连写出10几篇小说。这些作品以法国生活为背景,笔下涉及了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波兰人、俄罗斯人和犹太人,后来结集为他的第1个短篇小说集复仇。 之后,巴金又写了好人未寄的信马赛的夜爱在门槛上,还有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历史小说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庇尔的秘
2、密和以法国的报刊新闻为素材的罪与罚,以及以旅居中国东北的俄侨为题材的将军,以日本生活为题材的作品神鬼人。在写作题材的广度上,巴金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气魄。 巴金的国际题材作品可分两类:1类根据自己在异域的生活写成,如复仇集里的房东太太亚丽安娜初恋和神鬼人;另1类是在西方文学阅读经验基础上的创作,也可分两种:1种直接脱胎于某外国文学作品,如哑了的3角琴就是根据1位美国新闻记者的英文原作改写而成,爱好人则是莫泊桑模特儿的翻版;另1种是在此基础上的自由改编,如洛伯尔先生。然而,无论哪1类作品,其中都含有1个西方式的“2元对立”的模式,诸如善与恶(不幸的人)、贫与富(狮子)、灵与肉(爱的摧残)、自由与禁锢
3、(亡命亚丽安娜)、正义与邪恶(复仇)、青春与衰朽(老年)、黑暗与光明(利娜),神与人(神)、父爱与情爱(父与女)。 这些作品不像是出自中国作家的手笔,其内涵、格调与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简直没有什么区别。留学生写作中经常描写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环境的新奇感、陌生感、惶恐感和由此引发的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之类的思考,在巴金笔下几乎没有涉及。未寄的信写到中国留学生与法国女子的恋爱,中国学子因怯于种族的障碍,最终拒绝了法国姑娘的爱,回国以后又深深地后悔。作品虽然涉及到种族差异与爱情问题,却无意深入探讨,结果被演绎成1则伤感的爱情故事。 毋庸讳言,从创作的角度看,巴金有些率尔操觚。他在法国生活不足两年,法
4、语尚不熟练,活动范围仅限于巴黎1角和法国小城沙多吉里两地,并且大部分时间耗费在案头课堂,其间,巴金创作了中篇小说灭亡,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上),阅读了屠格涅夫、左拉、罗曼罗兰、莫泊桑等人的文学作品和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大量著作,实际上没有多少时间体验法国社会生活。这1点巴金自己也不否认,在回顾自己的短篇小说创作时他说:“我在法国住了不到两年,连法文也没有学好。但是我每天都得跟法国人接触,也多少看到1点外国人的生活。我所看到的不用说只是表面。单单根据它来写小说是不够的。”巴金承认,他是在缺乏艺术准备的情况下投入写作的:“我事先并没有想好结构,就动笔写小说,让人物自己在那个环境里生活,通过编造的
5、故事,倾吐我的感情。” 关于写作动机,巴金在复仇的“序”里有清楚的表白:“这是人类的痛苦的呼吁。我虽不能苦人类之苦,而我却是以人类之悲为自己之悲的。”“虽然只是几篇短短的小说,但人类的悲哀却在这里面展开了” 以“人类”的代言人自许,巴金的自负与自信由此可见。然而,艺术的规律并不屈从于道德激情。博大的人类情怀倘若没有切实的人生体验作铺垫,势必变得空泛,因为文学创作面对的,是有着独特种族/文化的具体的人。正因为缺少具体的人物形象,巴金笔下的老外,无论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还是波兰人,几乎都是1个模样,看不出民族与地域的特征。从本质上讲,这是1批想象的“世界公民”。凭借道德激情,巴金要跨越种族/
6、文化的鸿沟,却不可避免地陷于艺术的虚空。 在生的忏悔中巴金这样表白:“我缺乏艺术家的气质;我不能像创造1件艺术品那样,来写1本小说。当我写的时候,我忘记了自己,简单变成了1件工具;我既没有空也没有这份客观,来选择我的题材和形式。像我在电的前言里所说的,我1写作,自己的身子便不存在了。在我的眼前,出现1团暗影,影子越来越大。最后变成了1连串悲剧性的画面,我的心仿佛被1根鞭子在抽打着;它跳动不息,而我的手也开始在纸上移动起来,完全不受控制。许多许多人抓住了我的笔,诉说着他们的悲伤。你想我还怎么能够再注意形式、故事、观点,以及其他种种琐碎的事情呢?我几乎是情不自已的。1种力量迫使着我,要我在大量生产
7、的情形下寻求满足;我无法抗拒这种力量,它已经变成我习惯的1部分了。”这番话表明,巴金有1种常人不具备的丰沛的道德激情,在这种激情驱使下,他考虑的不是艺术规律,而是抚慰自己的心灵。 巴金的异域题材写作有1个特点:几乎所有作品都以第1人称写成。这是他从屠格涅夫那里学来的。巴金说:“我开始写短篇的时候,从法国回来不久,还常常怀念那边的生活同少数的熟人,也颇想在纸上留下1些痕迹。所以拿起笔来写小说,倾吐感情,我就采用了法国生活的题材。然而又因为自己对那种生活知道得不多,就自然地采用了第1人称的讲故事的写法。”“屠格涅夫喜欢用第1人称讲故事,并不是因为他知道得少,而是因为他知道得太多,不过他认为只要讲出
8、重要的几句话就够了我却不然,我喜欢用第1人称写小说,倒是因为我知道得实在有限。自己知道的就提,不知道的就避开,这样写起来,的确很方便。” 有区别的是,屠格涅夫的第1人称“我”,都是俄国人,而巴金的第1人称“我”,在洛伯尔先生里是1个法国少年,叫雅克,1个不幸的私生子;在父与女里叫酿莱,1个在父爱与情爱两难中徘徊的善良法国少女;在哑了的3角琴里,他又成了1个俄国人外交官的儿子 这确实是1种有意思的创作现象。当巴金把“我”想象成1个法国人,通过“我”的眼睛审视人世间的种种悲惨和不平,甚至1本正经地“替法国人惭愧”的时候,他1定不觉得这有什么困难。而在现实中,这却是1件不可能的事。我们固然可以在理性
9、的层面理解西方人与西方社会,然而,不同的生活环境、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决定了1个国家(民族)的人很难在感性层面上真实地想象另1个国家(民族)的人。具体到巴金,有1个因素不能不考虑。据巴金自述,他15岁就接触了俄国无政府主义者高德曼的文章,被其“雄辩的论据,深透的眼光,丰富的学问,简明的文体,带煽动性的笔调”所征服,巴金称其为“我的精神上的母亲”,是“第1个使我窥见了安那其主义的美丽的人”。到巴金写作异域题材小说时,他已经在无政府主义的理想国浸染多年,受其影响自不待言。确实,在巴金的头脑里,地域、民族、国家之类都是无足轻重的东西。第1人称“我”的国际化,与巴金的这种“无政府”信仰,应当说有着内在
10、的、合乎逻辑的联系。从这个意义看,这个“我”无论由哪1国人担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替“人类”诉苦申冤。 巴金笔下的“世界公民”是近代历史潮流的产物。在这种历史潮流中,将“世界性”与“民族性”对立,并以前者否定后者,鼓吹人类文化单1化的庸俗进步论对巴金有所影响,正是这种不言自明的世界主义,使他误读异文化,而忽略“民族”、“国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也同质化、概念化。 神的写作过程,最能说明问题。 1934年11月,巴金东渡日本,在那里住了半年多,写下了小说神鬼人。巴金初抵横滨,由朋友事先的介绍住到1个姓武田的横滨商业学校的汉语教师的家里,3个月后,因无法忍受主人成天念经拜佛的骚扰,搬出了武田家,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战略 论文 早熟 世界 公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7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