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正在兴起的公民社会与治理的变迁论文.doc
《俞可平:正在兴起的公民社会与治理的变迁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俞可平:正在兴起的公民社会与治理的变迁论文.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俞可平:正在兴起的公民社会与治理的变迁 - 论文关键字:改革 政府 治理 国家 政治 民间 社会 组织 公民 本文将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将简要考察治理与善治的意义, 以及善治与公民社会的内在关系; 第二部分将论述正在中国兴起的公民社会及其特点; 第三部分将评述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在治理方面的重大变迁, 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对治理变迁所产生的影响。 一、治理与公民社会1989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risis in gvernane),此后治理一词便广泛地被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 成为90年代政治学的最新发展。英语中的治理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
2、制、引导和操纵。长期以来它与统治(gvernent) 一词交叉使用,并且主要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但是,自从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赋予gvernane以新的含义, 不仅其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经典意义,而且其涵义也与gvernent相去甚远。它不再只局限于政治学领域,而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不再在英语世界使用,并且开始在欧洲各主要语言中流行。 正如研究治理问题的学者鲍勃杰索普(Bb Jessp)所说的那样:过去15年来,它在许多语境中大行其道,以至成为一个可以指涉任何事物或毫无意义的时髦词语1。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特别是政治学家和政治社会学家
3、,对治理作出了许多新的界定。 研究治理理论的学者格里斯托克(Gerry Stker)对流行的各种治理概念作了一番梳理后指出,到目前为止各国学者们对作为一种理论的治理已经提出了五种主要的观点。这五种观点分别是:1)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它对传统的国家和政府权威提出挑战,它认为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只要其行使的权力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就都可能成为在各个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心。2)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线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它表明在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各种私
4、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后者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这样,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和责任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3)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进一步说,致力于集体行动的组织必须依靠其他组织;为达到目的,各个组织必须交换资源、谈判共同的目标;交换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各参与者的资源,而且也取决于游戏规则以及进行交换的环境。4)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这一自主的网络在某个特定的领域中拥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它与政府在特定的领域中进行合作,分担政府的行政管理责任。5)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于
5、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有责任使用这些新的方法和技术来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2。在关于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并在该报告中对治理作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
6、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3。从上述各种关于治理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治理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它特别地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治理(gvernane)与统治(gvernent)从词面上看似乎差别并不大,
7、但其实际含义却有很大的不同。在不少学者眼中,区分治理与统治两个概念甚至是正确理解治理的前提条件。正如让彼埃尔戈丹(Jean-Pierre Gaudin)所说,治理从头起便须区别于传统的政府统治概念4。治理作为一种政治管理过程,也像政府统治一样需要权威和权力,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但两者至少有两个基本的区别。 首先,治理与统治的最基本的,甚至可以说是本质性的区别就是,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治理是政治
8、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治理的主要特?qut;不再是监督,而是合同包工;不再是中央集权,而是权力分散;不再是由国家进行再分配,而是国家只负责管理;不再是行政部门的管理,而是根据市场原则的管理;不再是由国家指导,而是由国家和私营部门合作5。所以,治理是一个比政府更宽泛的概念,从现代的公司到大学以及基层的社区,如果要高效而有序地运行,可以没有政府的统治,但却不能没有治理。其次,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
9、此不同,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 论文俞可平:正在兴起的公民社会与治理的变迁来自 就其直接原因而言,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之所以提出治理概念,主张用治理替代统治,是他们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既看到了市场的失效,又看到了国家的失效。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可能是万能的,它也内在地存在着许多局限,它不能代替国家而享
10、有政治强制力,它也不可能代替市场而自发地对大多数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既然存在着治理失效的可能性,那么,如何克服治理的失效,如何使治理更加有效等问题便自然而然地摆到了学者面前。不少学者和国际组织纷纷提出了元治理(eta-gvernane)?qut;有效的治理和善治(gd gvernane)等概念,作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其中良好的治理或善治的理论最有影响。概括地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的基本要素是:1)合法性(legitiay); 2)透明性(transpare
11、ny);3)责任性(auntability);4)法治(rule f la); 5)回应(respnsiveness); 6)有效(effetiveness)。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从全社会的范围看,善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 从某个小范围的社群来看,可以没有政府统治,但却不能没有公共管理。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所以,善治的基础与其说是在政府或国家,还不如说是在公民或公民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社会是善治的现实基础
12、,没有一个健全和发达的公民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善治。反过来说,90年代以来善治的理论与实践之所以能够得以产生和发展,其现实原因之一就是公民社会(ivil siety)的日益壮大。公民社会,常常又被称为民间社会和市民社会,其实它们是同一个英文术语 ivil siety的三个不同中文译名。但这三个不同的中文称谓事实上并不是完全同义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差别。市民社会是最为流行的术语,也是对ivil siety的经典译名,它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中译。但这一术语在实际使用中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贬义,传统上一直把它等同于资产阶级社会。民间社会是台湾学者对 ivil siety 的翻译,为历史学家
13、所喜欢,在研究中国近代的民间组织时这一称谓被广为作用。这是一个比较中性的称谓,但在不少学者特别是在政府官员眼中,它具有边远化的色彩。公民社会是改革开放后引入的对ivil siety的新译名,这是一个褒义的称谓,它强调 ivilsiety的政治学意义,即对公民的政治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越来越多年轻学者喜欢使用这一新的译名。不少学者实际上交叉使用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两种用法,前者强调ivil siety的政治学意义,后者着重于其社会学意义。关于公民社会,各国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所有这些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政治学意义上的,一类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政治学意义上的公民社会概念强调保护公民权
14、利和公民政治参与的民间组织和机构,社会学意义上的公民社会概念强调它的中间性,即公民社会是介于国家和家庭、企业之间的中间领域。正如G.怀特(Grdn hite)所说:从公民社会这一术语的大多数用法来看,其主要思想是,公民社会是处于国家和家庭之间的大众组织,它独立于国家,享有对于国家的自主性,它由众多旨在保护和促进自身利益或价值的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成6。在这里我们把公民社会当作是国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其组成要素是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公民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NG) 、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等,它们又被称?qut;第三部门(th
15、e third setr)。 民间组织或公民社会组织(ivil rganizatins r ivil siety rganizatins,简称Ss)是公民社会的主体, 离开民间组织就无所谓公民社会。所以,人们常常简单地将民间组织直接等同于公民社会。作为公民社会主要载体的民间组织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它们的非官方性,即这些组织是以民间的形式出现的,它不代表政府或国家的立场;其二是它们的独立性,即它们拥有自己的组织机制和管理机制,有独立的经济,无论在政治上、管理上,还是在财政上它们都在相当程度上独立于政府;其三是自愿性,参加公民社会组织的成员都不是强迫的,而完全是自愿的,因此这些组织也叫公民
16、的志愿性组织。民间组织发展壮大后,它们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它们或是独自承担起社会的某些管理职能,或是与政府机构一道合作,共同行使某些社会管理职能。由民间组织独自行使或它们与政府一道行使的社会管理过程,便不再是统治,而是治理。所以,玛丽克劳德斯莫茨这样说:关于治理的多项研究都 以唯一的一个前提为出发点:现代社会愈来愈复杂、愈来愈分裂,是一张由大量相互差别、各自独立的社会子系统组成的网。诸多社会部门(消费者、运输用户、狩猎者、店主等协会)有能力组织起来,保护自己的资源,却无需考虑它们的活动在总体上将对社会造成什么后果;它们组织网络,制定自己的标准7。治理和善治的本质特征是公民社会组织对社
17、会公共事务的独立管理或与政府的合作管理,善治需要公民社会的发展,没有健全的公民社会,不可能有善治;反之,公民社会的发展必然直接地或间接地要影响治理的变迁。这一结论不仅已经为国际社会许多国家的经验所证实,也同样适用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实际情况。二、八十年代后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特点 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开始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渐进改革, 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慢慢成长起来, 80年代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民间组织的数量迅速增加;民间组织的种类大大增多;民间组织的独立性明显增强;民间组织的合法性日益增大。改革开放以前,虽然中国
18、在名义上也存在着少数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例如工会、共青团和妇联,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所有这些组织和团体都是各级党政机关的附属部门,与党政机关融为一体,基本上纳入了党政机关的科层化结构和科层化管理之中,没有什么独立性可言。公民社会的勃兴是改革开放的产物,80年代后公民社会组织开始快速增长,出现了新一轮的增长高峰。从50年代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的70年代,各种社团和群众组织的数量非常小,50年代全国性的社团只有44个,60年代也不到100个,地方性社团大约在6000个左右。到了1989年,全国性社团聚增至1600个,地方性社团达到20多万个。1989年北京的政治风波之后,中国政府对各种民间组织进行了重
19、新登记和清理, 民间组织的数量在短时期内稍有减少, 但不久后即重新回升, 到1997年, 全国县级以上的社团组织即达到18万多个,其中省级社团组织21404个,全国性社团组织1848个8。县以下的各类民间组织至今没有正式的统计数字,但保守的估计至少在300万个以上9, 其中村民委员会73.95万个, 基层工会组织51万个10。除了社团组织外,改革开放后,中国还发展起了另一类比较特殊的民间组织,即所谓的民办非企业单位11。民办非企业单位指的民间的服务性事业单位,据初步统计,到1998年这类组织达到了70多万个12。80年代前,为数不多的社团组织的种类也十分单一,主要是高度行政化的工会、共青团、妇
20、联、文联、工商联、科协等九大团体;而在80年代后,民间组织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种类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中国民间组织的分类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政府官方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一是社会团体,二是民办非企业单位。其中社会团体又进一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学术性团体,指从事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民间团体;第二类是行业性团体,主要是企业的同业组织;第三类是专业性团体,指专业人员按专业组成的民间组织;第四类是联合性团体,主要是由各界群众组成的联合性社团。据统计,1996年的全国性社团中,这四类社团的比例分别为38,23,29和1013。一些学者为了周延对各种民间组织的分类, 引入了主体加功能的分类标准,
21、 照此标准,目前中国的全国性社团可分为17类: 产业部门,如各种行业协会、管理协会; 社会服务与社会福利,如基金会、慈善组织; 公共事务,如市长协会、交流协会; 信息与技术服务,如咨询组织、消费协会;卫生,如医疗服务组织; 体育,运动协会; 教育,如各种教育服务组织;文化艺术,如电影、音乐协会;新闻出版,如广播电视协会; 科学技术,如各种科普组织和自然科学研究会;人文社会科学,如人文社会科学的各种学会、研究会; 环境能源, 如环境协会; 特殊性质企业行业组织,如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行业组织; 职业组织,如同业公会; 地区组织,如区域性协会;个人联谊,如各种兴趣组织和联谊会;其他组织14。 上述两种
22、分类虽然注意了周延,但存在着类同和模糊不清的缺陷。我们认为,对民间组织的分类固然可以依照不同的标准,如主体的状况、职能、区域等,但最重要的应当是这些组织的本质特征。根据目前已经出现的各种组织的主要特征,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以下几类:1)同业组织,即相同行业的专业性协会,它们对本行业的工作和活动已经不具备法定的管理权力,但仍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如各级商会、制造业协会、物资供销协会等;2)行业管理组织,这类组织是社会转轨时期的特殊产物,它们的前身大多数是政府的行政管理机构或权威的行业管理机构,这些组织还具有很大的行业性管理权力,具备着准行政机构的性质,如中国轻工协会、中国纺织品总会、中国贸易进出口促进会
23、等;3)慈善性机构,其主要作用是社会救济,如红十字会、慈善总会、残疾人联合会等;4)学术团体,即学者的同人组织,如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化学学会、中国政治学会、中国无神论研究会等;5)社区组织,其主要特征是从事社区性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如村民自治组织、居民自治组织、社区的治安会等;6)职业性利益团体,即为特定的群体谋取职业利益的组织,如私有企业主协会、教师协会、律师协会等;7)公民的自助组织,即公民为捍卫自身利益而自愿组成的互助性组织,如城市和农村中的互助会、救助中心、农村的各种农作物研究会等; 8)兴趣组织,即公民的各种业余爱好组织,如各种各样的俱乐部、诗社、剧社等;9)非盈利性咨询服务组织,大量
24、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基本上都属于这类民间组织。除了数量和种类的聚增之外,80年代后民间组织的自主性也大大地增强了。首先,从经费来看,改革开放前存在的各种社团的经费基本上都是国家的财政拨款,它们没有独立的经济;而现在绝大多数民间组织的经费已不是政府拨款,而是由这些组织自筹解决。除了少数的社团仍由国家拨款外,多数民间组织的主要经费是成员的会费和捐助、社会各界的捐款、非盈利目的的服务所得等。其中,所有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一概没有政府拨款,其所有活动经费均由它们自己向社会提供服务时酌量收取的费用支付,政府只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其次,在组织上也更独立于党政机关。80年代前,几乎所有的社团在组织上都隶属于各级党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俞可平:正在兴起的公民社会与治理的变迁 论文 俞可平 正在 兴起 公民 社会 治理 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6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