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doc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摘要】空巢老人问题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当前国内外对于此问题的研究愈来愈多,对此问题的关注表明,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后,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但纵观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探讨是这一问题的基本取向,依据社会学有关原理对于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子以分析并提出对策,其中“居家养老”模式基本成为学界共识,强调要充分发挥社区养老功能,让老人居住在家中,由家庭、社区以及政府提供服务共同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但是,大多数研究很少涉及到解决空巢老人养老服务过程中的互
2、动机制问题,很少就服务效率以及服务水平等进行探讨。【关键词】农村 空巢老人 养老 保障 关于老年空巢家庭的研究,国外研究成果相对丰富,相关的文献可以参阅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署人口部2005年报告世界老年人居住方式(United Nations, 2005)。国内学者对空巢家庭及空巢老人的研究始于1990年代,主要包括老年空巢家庭或“新空巢家庭”的成因、不分城乡的空巢家庭的现状及养老问题、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与社会支持、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等。由于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和视角不同,他们所用的概念在定义上也不尽相同。 一、关于空巢家庭概念研究 长期关注空巢家庭问题的专家徐勤,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了
3、空巢家庭的含义。所谓“空巢”,即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简言之,空巢家庭即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或因各种原因(工作、求学、外出打工等)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家庭。 穆光宗(2002)利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将空巢家庭看作是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指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家庭。随后按照两种分类方法进一步地对空巢家庭进行了细分,第一种分为纯空巢家庭和类空巢家庭,其中前者包括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后者包括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另一种分为年老的空巢家庭和年轻的空巢家庭。正在面临挑战的主要是传统的、
4、年老的空巢家庭。 姚引妹(2006)根据2003年浙江大学浙江城市化进程中老龄问题研究专题调查资料,把农村空巢老人按老人的意愿分为二类:第一类,被迫型空巢老人。这一类型既包括无子女或亲属的老人,也包括有子女但兄弟之间存在推楼之势,甚至厌恶与嫌弃老人,这类老人无论是物质保障,还是精神慰藉或生活照料都是比较差的:第二类,自愿型空巢老人。他们多数是夫妻健在,身体比较健康,生活能够自理,年龄在60-70岁,他们认为单独居住生活更加自在,能够减少因为生活习惯、饮食偏好、思想代沟以及家庭关系,特别是婆媳关系而带来的矛盾,逢年过节,大家团聚吃饭,比往常更加亲切些。但是,他们不主张距离太远,希一望天天能够看到
5、儿子一家人,更希望能给予各种帮助,如照顾小孩、干些轻便农活和家务:第二类,无奈型空巢老人。老人希望能与子女一起生活,但是子女为生活所迫,必须外出打工、经商离家,把老人留在家中。 二、关于空巢家庭产生原因研究 黄润龙(2005)认为形成空巢老人家庭的原因有:(1)生育率下降:(2)离婚率上升:(3)年轻人独立性意识增强:(4)老年人生活水平提高。 姚引妹(2006)认为,中国农村空巢家庭或空巢老人的出现,除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原因外,主要有以下二个原因:(1)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农民走向高效率的就业岗位提供了可能性;(2)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身份制”和“户籍制度”松动,农村剩余劳动
6、力流动就业更自由,制度的宽松最终使经济落后地区的青年农民外出打工成为现实。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流出,农村呈现出比城市更快、更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是农村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产生的主要因素;(3)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家庭规模小型化。龚文君(2007)认为我国农村空巢家庭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1)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2)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3)农村老龄人口的高龄化。 三、关于空巢老人生活困境研究 黄润龙(2005)认为,在农村“三农”问题未解决的形势下,向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对于子女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农村家庭的供养资源正在减少,供养能力下降
7、,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空巢家庭也将成为乡村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农村部分空巢老人生活较困难。很多经济薄弱的乡村连低保金都无法保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体系十分脆弱,有的老人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未能解决基本温饱问题。(2)大多数空巢老人医疗无保障。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尚不完善,缺医少药,医药费即使能报销,报销数量极低。少数发达地区虽已实行了大病住院医疗保险,为病患者解决了难题,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村老人口常的看病、吃药费用问题。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更是贫病交加。(3)空巢老人对生活照料十分忧虑。目前,空巢老人生活能自理的占90%,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占
8、10%,内有0.4%需照料而无人照料。随着人口高龄化,这些数字将迅速上升,但总有一天老人将会失去自我照料能力,老人更忧虑发生意外无人知晓。 龚文君(2007)认为,在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下,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较之于一般家庭的老人,有着更多具体的困难。主要表现在:(1)在经济供给方面,许多农村空巢老人只要还有劳动能力,就还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来养活自己;(2)在身体健康状况方面,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预防保健和患病后的医疗救治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帮助;(3)在心理、精神慰籍方面,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普遍处于缺乏爱和关心的状态,很可能陷入空巢心理危机。 四、关于空巢老人养老研究 黄润龙(2005)在认真
9、分析了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之后认为,空巢家庭本身对社会没有任何危害,但针对空巢老人的服务应该跟上:(1)要高度重视空巢家庭发展趋势;(2)要加快完善养老、医疗保障机制;(3)要以人为本,多形式、多层次地发展老年服务事业。空巢老人逐年增多,生活照料问题将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此要发挥老年人互助作用,对身患疾病、缺乏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开展入户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好老年护理院,以解决病残、空巢老人需要生活照料的实际困难,在社区开办老人口托所、聊天所,建立社区婚姻服务机构,要为空巢、独居老人再婚牵线搭桥,营造欢乐之家,使之过上安详健康的晚年生活。 谢慧娟、李杜平(2006)认为,建立农村空巢老人
10、养老保障,一要有利于应对农村空巢老年化的挑战,二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基于以上一些养老问题,作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2)要继续提倡家庭养老方式,强化家庭养老功能;(3)要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4)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区(或村庄)。总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不仅关系到空巢老人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姚引妹(2006)认为,要真
11、正解决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危机,还必须从我国农村社会的实际出发,走我国养老的乡土特色之路。为此,一是要加强对中国传统“孝”文化宣传,提高民众家庭养老意识;二是要以土地保障为依托,积极探索现行老年人多兀养老保障形式;三是要继续全面贯彻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特困老年人救助体系;四要在农村建立老年活动中心等社会养老保障设施,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龚文君(2007)认为化解农村空巢老人在养老问题上面临的诸多困难,将会涉及到国家、社会、集体、个人多方面的因素。为此,应当未雨绸缪,将其放在社会保障和社会老龄工作的范围内进行综合考虑和安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
12、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2)加强农村社区引导,发挥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口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的作用;(3)大力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增强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充他们的社交领域,鼓励老人积极参与户外社会活动。 占杰(2005)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沿着社会支持网的分析思路并借鉴家庭网的概念,运用“家庭支持网”的概念分析了被调查地区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老年生活,更为客观地反映中国农村乡土社会的实情。随后作者并没有对空巢家庭老人进行纯网络分析,而是借用网络分析的思想,从网络的构成、一般规模以及这种网络状态与空巢家庭老人生活的关系的角度考察了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风险化解方式
13、。最后作者认为农村家庭的空巢化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而目前,我国在应对人口老年化的对策与制度设计多是基于城市的,对于更为严重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重视不够。因此,在政策上应对农村空巢家庭有所倾斜。针对实地调查走访并参考国际上和国内大城市的一些做法,作者特提出以下五点建议:(1)改善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的生计状况,增加他们的现金收入,使他们对空巢老人的照料获得可持续性和坚实的经济保障;(2)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保证适龄儿童能接受到最起码的九年义务教育,只有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才能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才能使空巢老人获得更多的养老资源;(3)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降低农村空巢老人的看病费用
14、,使他们老有所医;(4)通过重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动员社区的力量来为空巢老人的口常生活和精神慰藉提供服务;(5)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 通过文献回顾,笔者发现,已有的与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相关的研究较多涉及到了社会学、社会保障学、文化人类学、人口学、老年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及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些不同的学科从多角度、多维度地对空巢家庭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积累了大量的宝贵文献资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该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同时,西方治理理论在现代日渐盛行的今天,多中心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的研究很少涉及,因此,从治理理论视角研究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将会是一种积
15、极的尝试。五、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治理对策(一)强化政府责任,发挥政府职能 有的学者认为,提出多中心治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让社会广泛参与,加强家庭、社区、政府二方面的互动,并不意味着政府职能的削弱。相反,政府在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方面的职能应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历来属于薄弱环节,养老似乎就是家务事,政府管不着也管不好,其实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政府必须介入“家务事”。另外,强调社会各种力量的作用,并不等于减轻政府的责任,相反政府的引导、强制作用在某些方面反而应进一步加强。(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多数学者认为,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一项治理
16、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首先,要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建设,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当前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我国政府于199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文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人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子女要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这是对子女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但现实中老年人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例屡见不鲜。为此,政府可以考虑出台敬老评估机制,从满足老年人经济、精神等方面的需求评估家庭对老年人的照顾情况,给予奖惩,通过表彰孝子孝女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法律法规
17、,出台更细致的法律法规明确子女、亲属在经济上赡养老人的义务以及对违背者的具体惩罚措施,并目在付出照料行动上也子以规定,防止老年人因缺少亲情关怀而晚年生活凄凉。 其次,要改进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和人口老龄化、空巢化的来临,我国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面临严峻的挑战,与之相对应的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状况的不容乐观,因而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要加快立法,确保养老保险制度有法可依。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与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世界各国开展社会保险工作的通行做法。实践证明,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之所以比较完善,一方面与其较
18、强的经济实力有关,另一方面是靠完善的法制体系强制推行的。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立法相对滞后,社会保险法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法律,仅仅是面向城镇居民,而把广大农民排斥在外。因而,为促进农村养老保险的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强化养老保险的法制化,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养老保险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再次,要建立和完善“服务储蓄”、“义工”等机制。“服务储蓄”这种代际互助的做法对于像我国这样的“未富先老”的国家来说意义深远:它不仅能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也是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的一种方式,对于经济水平较低、劳动力资源又丰富的农村更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在农村开展“服务储蓄”要紧紧依托农村社区这一平台,同时还要注
19、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制度上根本保证“服务储蓄”的实施。从我国有些地区现在试行的“服务储蓄”效果来看,在很大程度上还只具有社区自助和互助的色彩;“义工”活动很多带有政府行为,远没有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丰富、自觉,关键是缺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保证。因此,在让老人明白该做法对他(她)今后养老的保障意义得到老年人的支持的基础上,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给“服务储蓄”一个合法的“名分”,消除老人对他的疑虑。二是“服务储蓄”的做法要在全社会推广。尊老爱老的宣传不能仅停留于口头,还要让学生、年轻人都有“服务记录”,把自觉的行为和制度化的行为结合起来,让年轻人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志愿者、义工等队伍,到需要照料的老人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 空巢 老人 养老 保障 现状 对策 研究 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6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