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教育发展形式创新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媒体时代教育发展形式创新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媒体时代教育发展形式创新研究摘要:在“全媒体”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形式随着信息传播的方式、途径的改变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媒体教育就是以多形式、多渠道、方便快捷的现代传输模式满足受众对象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开展的一种教育形式。本文在全面分析全媒体教育的基础上,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等方面阐述了发展全媒体教育的必然性,并对全媒体教育发展形式进行进一步探讨,旨在为全媒体时代开展创新型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借鉴。关键词:全媒体;全媒体教育;发展形式一、全媒体教育的涵义及特点(一)全媒体与全媒体教育继媒体和多媒体之后出现的新概念全媒体,它是在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
2、条件下各种媒介实现深度融合的结果,是媒体形态大变革中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一般认为,全媒体是在传播应用层面上流行的一个概念,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实体性的媒体,而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上进行不同媒体形态(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1。由此可见,全媒体并不代表媒体类型的应有尽有,而是意味着不同媒介类型之间的嫁接、转化和融合,其所包含的不仅是一种媒介形态、传播手段或是运营模式,更是一种全新的信息生产方式和全新的传播观念。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传播形态不断组合各类存贮的信息资源,并根据
3、不同个体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以及信息表现的侧重点来对采用的媒体形式进行取舍和调整,同时突破传统的内容为主、渠道为主模式,向用户为主转变和过渡,实现了信息内容的全面呈现和对受众在时间、角度、视觉和听觉等需求上的全面满足。“全媒体教育”是指依托全媒体技术,综合利用多种信息传播渠道、多种教学方式、方便快捷地满足教育对象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的新型教育模式,它是信息媒介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化融合的必然结果。全媒体教育通过提供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模式,极大地满足了学习者不断细分的教育需求,并以前所未有的互动、实时和快捷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认知方式。各种教育信息以全媒体的形式出现,打造出全覆盖、多终端的
4、全媒体教育平台,不仅可为发达地区提供优质资源共享,也为广大农村、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共享教育文化信息提供了集成产品,而且用户主导学习过程得以实现,并可以享受到来自教育服务的快捷性。(二)全媒体教育的特点就目前全媒体教育的发展形式而言,全媒体教育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全媒体教育的稀缺性全媒体背景下教育要提供全方位的、实时与非实时相结合的、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服务,它将服务于我国的公共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满足国家公益性、义务性教育需求,同时以个性化、差异化学习平台提供教育服务,对目前我国迫切的人力资源建设需求而言具有其稀缺性。2.教育媒介的融合性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高度融合的全媒体背景下,
5、新媒介技术也在不断渗透到教育领域中,并逐步与传统教育媒介技术实现交互和合作,最终形成教育的融合统一体全媒体教育。这种教育媒介的融合不是媒介技术的简单组合和堆砌,而是共存互补、有机结合。通过将各种不同特性、不同传播形态的媒介技术的优化融合,如虚拟现实技术、流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构建出全新的教育媒介形态,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质变效果。3.全媒体教育的开放性全媒体教育定位于知识交流平台、文化传播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是一个开放的、融合的平台,该平台以开放的技术架构、共享的开源软件、开放的程序开发接口可融合各种教育应用系统,以开放的、分布式的资源整合平台和开放的全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可融合各级各
6、类教学资源。全媒体教学活动组织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平台的开放性;处处皆教育,时时皆教育。全球著名学习工具软件统计分析网站C4LPT开展了2012年Top 100学习工具的统计,经全球582名教育专家推荐,共有100个学习平台入选,其中绝大部分是依托新媒体技术的免费开放平台。二是教育资源的开放性;据2012年Top 100学习工具统计结果显示,超过80%的学习工具提供开放式的教育资源,如建立在Facebook、微博、QQ等媒介基础上的虚拟网络学习社区,以及互联网上以流媒体为典型代表的众多免费教育资源等。这些无疑为全媒体背景下开展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4.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在传统
7、教育中,脱离课堂教学模式的教育互动往往依托电子邮件等媒介开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教学互动的良性开展。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尤其是微博、SNS社区等即时信息分享工具的出现,为教育互动带来极大的便利,实现了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针对目前教育领域对学习者个体提供超细分服务的趋势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人心,传统的教育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设备的逐渐成熟,又催生出远程教育、移动教育、微型学习等多种教育、学习形式,以满足人们多元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5.全媒体教育的先进性全媒体教育可以采用网格、IPTV、PP2Cache 及PPCDN 技术实现
8、底层网络的高速传输;采用集群存储技术,实现PB 级的海量存储,具有高可用性、易于扩展、易管理、通用性等特点;具备3D虚拟平台,支持百万级用户同时在线;用户行为分析提供用户的全程行为跟踪,并根据需要形成相应的分析报告以及与PP2Cache 系统的结合,在国内属于技术领先。二、发展全媒体教育的必然性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因材施教”,这是强调教学要关注教学对象的特点。全媒体教育正是对现代教学对象及教学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全新思考。(一)顺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加快实施数字化建设,大力发展各种媒体,全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当前形势下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国家
9、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丰富的数字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开展网络教研,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形成适应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校园文化,培养提高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习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创新网络化学习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探索新型技术形态的教育应用与创新。逐步完善与城市信息化发展相协调、与教育发展规律相适应、满足学习型城市建设需求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二)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随着媒体技术与WEB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
10、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包括网络文化在内的新兴媒体WIKI(百科全书/维客)、Blog(博客)、TAG(网摘)、RSS(聚合内容)、SNS(社会网络)、IM(即时通讯)、微信等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的传媒格局,极大影响了人们特别是新生一代的生活与思想活动。这种变化关系到国家文化发展和信息安全,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媒体产业的迅速崛起,带动了基于互联网、无线网络、数字广播电视等网络基础上众多产业的变革、转型和融合。全媒体的出现将三网融合的教育应用与发展带入新的阶段。一是教育资源传输渠道的扩展,可通过卫星、因特网、广播电视网、电话通讯网、宽带局域网、无线地面广播通讯网、无线
11、蜂窝移动通讯网等途径进行传输;二是教育资源接收终端的扩展,包括电脑、电视、手机、PDA等;三是教育应用形式的扩展,包括IPTV、数字电视、博客、播客、微视频、无线音乐、移动媒体等。三、全媒体教育发展的措施任何一项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到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全媒体教育也不例外。全媒体教育的发展也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全媒体教育过程中既要强调改革与发展,又要注意防范风险,逐步实现全媒体教育发展目标。全媒体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媒介深度融合基础之上,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建构主义的全新教育形式,其教育媒介形态的构建可以从多感官、开放性、移动性、交互性等多个维度展开,而交互性又深入地渗透在其他各维度之中。(
12、一)基于多感官沉浸感的全媒体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3。”利用全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具有真实感和沉浸感的教学情景,充分发挥情境的暗示和启迪作用。目前,多感官沉浸感的情境式教学可以通过网络游戏、虚拟现实等媒介形态来开展。1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技术是由交互式计算机仿真组成的一种媒体,能够感知参与者的位置和动作,替代或者增强一种或者多种感觉反馈,从而产生一种精神沉浸于或者出现在仿真环境(虚拟世界)中的感觉4。虚拟现实为现代教育事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支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提供多渠道感官“体验”,有效开展高
13、度沉浸感的情境探究式教学。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习者处于一个具有高度沉浸感的、具有完善交互功能、能帮助和启发构思的信息环境,从而激发学习者的探究欲望,使学习者通过与所处环境的交互作用,充分利用人体的感知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学习。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虚拟现实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目前也尚有诸多因素限制它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例如:自身技术还不够成熟;针对教育教学研发并投入使用的虚拟现实系统依然较少;硬件设备比较昂贵等。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将会是继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之后,在教育领域内最具有潜力的新媒体技术,它将使未来的教育发生质的飞跃与改变。因此,
14、我们应该进一步挖掘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价值,尝试在各教育领域开发和利用。2网络游戏网络游戏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空间设计的灵感,构建出超越现实的生动画面,游戏者借助网络游戏的虚拟空间可以进行沉浸式的感官体验。寓教于乐,将网络游戏的内在机制融入到教育领域,利用网络游戏构建支持合作学习的可视化的多用户虚拟学习环境,并通过真实情景、角色机制和任务驱动机制来吸引学习者。学习者进入游戏,事实上就是进人了一个特定的学习情境,在这个特定的虚拟环境中学习者通过学习游戏的规则,角色扮演、自主采用信息工具,参与成员讨论、与同伴交流合作、独立思考,从而获得探究主题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学习模式关注的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发
15、展、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以及学生学习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目前,国内外很多高校、研究机构和商业公司都非常重视教育游戏的研究和开发。如麻省理工学院与微软研究院联合开发的Games to Teach项目,开创了教育网络游戏研究领域的先河。尽管教育类网络游戏的研发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目前普遍存在未找准游戏教育性和可玩性的平衡点的问题,使得教育网络游戏往往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习者的眼球。(二)基于开放性的全媒体教育“开放式教育”强调开放的环境、开放的空间、开放的态度、开放的资源运用。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数字化学习(e-Learning)超越时空的限制,正成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
16、虚拟学习社区、微视频等媒介形态已为搭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能。所谓虚拟学习社区,是指建立在网络和通信技术之上,借助网络和通信工具,由各种不同类型和个体组成,通过教学、研究等活动建立一个虚拟的社会形态;以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方式为主,使学习者获取知识、增进理解和提高技能,形成以此为目的的一个交互的自治区域5。虚拟学习社区是e-Learning的重要应用模式之一。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社区是能适应时代教育要求的多功能教育平台,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促进知识的获取、分类、理解、存储和共享。虚拟学习社区具有交互性、真实性、个性化、协同性、学习性等特征。虚拟学习社区一方面可
17、以增进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责任感,减少独立学习的孤独感;另一方面,通过社区集体智慧的发挥和共享,可以促进个体的智能和智慧的提升。学习者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多种智能,也促进了团队协作,汇聚了个体智慧,发挥了集体智慧。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和应用业已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C4LPT有关学习工具的调查显示,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会网络学习工具排名一直领先。目前基于虚拟学习社区开展的教学实践也有很多,如我国台湾海洋大学建立的虚拟英语学习社区就是一种典型的虚拟学习社区。虽然虚拟学习社区具有传统教育所不具备的诸多优点,但也有其局限性,如:时空限制而导致的
18、不信任感以及同步交流的稀缺;面对面互动和社交机会的缺失;不同地域学习者语言和文化障碍;基于网络虚拟身份的信任与承诺问题;信任感缺失而导致的协作难以深入等。鉴于此,在将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应用于教学实践时还有必要与其他教育媒介形态加强配合,以取长补短。(三)基于移动学习的全媒体教育移动学习是指依托无线通信网络和智能移动终端以获取教育资源、教育信息以及教育服务的全新的教育学习模式,当今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移动学习成为可能6。移动学习以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处学习为目标,迎合了当今社会移动化、碎片化、即时化学习的需求。微博、手机二维码是移动学习媒介的典型代表。1微博微博汇集了播客、无线通
19、信、社会网络的特性,通过140字左右的文字及音视频、图像等媒介类型更新信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分享和交流。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沟通和交流是微博存在的价值所在。在微博时代,人人既是信息的创造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用户使用门槛低,个人只需通过简易的注册流程就能登录使用;微博篇幅简短,可以是一个字或一句话,内容也很随意,脑海中的灵光一闪都可以记录在个人微博中,抛砖引玉;微博具有病毒式传播的特性,信息传递真实、快捷、及时;同时微博具有新颖的“加关注”、“互粉”等交互方式,传播对象精准。微博因其独特的传播学特性,在商业推广、新闻报道、网络问政等领域取得了骄人成绩的同时,在教育领域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
20、注。微博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鼓励互动,促进师生间的沟通;包括现实生活中有表达障碍的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可以在微博上畅所欲言,分享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避免了师生面对面交流的压力。其次,开展泛在学习,扩展课堂学习;通过微博,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对学科领域的教师、专家“加关注”,跟踪学术前沿,与他们探讨学术问题。再次,及时充分地抒发观点和思想,培养学生自我表达和创新能力;微博既留下了思想碰撞的火花,也记录了冷静之后的反思,在这种冲突和思考过程中,学生的表达和创新能力无形中得到了培养。最后,构建虚拟课堂,有利于团队协作学习;通过微博建立虚拟课堂,其信
21、息精确传播的特点确保了课堂成员间共享信息的可靠性,成员间群策群力,在交流、讨论、争辩中获取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增强了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目前,微博教育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的Twitter作为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已经连续4年荣登学习工具Top 100的榜首。但是,由于微博文本长度的限制,局限了学习内容的展开;微博的开放性特征,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微博信息量大且分散,不适合连续性的知识学习。因此,在利用微博这一教育媒介形态时就需要教学者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宜微博的学习内容,采用一定的引导策略促进交流互动,同时通过与其他教育媒介的融合互补,必将开创移动学习的新局面。2手机二维码
22、二维码是指采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并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别,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的技术7。目前,二维码因其信息容量大、编码范围广、容错能力强、译码可靠性高、成本低易制作、持久耐用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身份识别、产品溯源、电子商务、广告物流等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与世界的交流方式。而二维码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融合产生的手机二维码,则开启了移动学习的新视角。手机二维码学习的流程大致如下:将加载有相应信息的手机二维码印刷在教材或其他教学资料上,学习者用配置有摄像头的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图形,通过手机上装载的二维码识别软件解读出二维码信息
23、,这里的信息可能是教育资源的链接网址,也可能是教育资源本身,学习者通过点击链接获得该资料的相关扩展知识。手机二维码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起着开启信息之门的钥匙功能,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将学习与无限的信息世界联系起来,极大地拓展了学习者的知识获取渠道。手机二维码精确的定位功能,使学习者能在鱼龙混杂的海量互联网信息中有效地定位到自己所需的知识,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依赖度。同时,学习者由于兴趣所致,自发主动地通过手机二维码获取信息,使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前,手机二维码在教育领域的典型应用是二维码教材。它拥有诸多传统教材所不具备的优点:首先,二维码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篇幅的限制,能为学习者提供扩展阅读资料;其
24、次,传统教材对影音教学资料的展示无能为了,通过手机二维码的钥匙功能,学习者能获得与阅读全新的视听体验,提高了学习的乐趣性;最后,二维码提供的精确信息,省去了学习者检索信息的过程,提高了学习的依赖性。因此,手机二维码作为创设移动学习环境的教育媒介和构建泛在学习氛围的有效途径,必将在教育领域获得广阔的发展前景。参考文献:1全媒体.百度百科DB/OL. 2温家宝.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R.新华网. 2009.3孙圆媛,左明章.网络游戏的教育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7):81-83.4 William R. Sherman, Alan B. Craig.虚拟现实系统接口,应用与设计M.北
25、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9.5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王涛.国家教育新媒体学习超市平台建设构想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5).7手机二维码.百度百科DB/OL. 8Martin Lindner,Peter A,Bruck. Micronedia and Corporate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Microlearing 2007 ConferenceM.Innsbruck: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7,8.9Hug,T. Microlearning:A new pedagogical challengeProceedings of Microlearing 2005 learning & Working in New MediaM. Austria: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5.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6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