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9课题名称:细节与德育——日常教育行为的道德审视研究.doc
《879课题名称:细节与德育——日常教育行为的道德审视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79课题名称:细节与德育——日常教育行为的道德审视研究.doc(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题名称:细节与德育日常教育行为的道德审视研究课题批准号:DEA050075 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拨付经费:2万元学科分类:德育课题鉴定时间: 2009年10月课题负责人:高德胜 南京师范大学主要成员:李小平、夏保华、周晓静、常俊玲、苏 华、吴煜姗研究总报告序言道德教育研究在理论建构上应该说取得了相当的进展,路向和理念都在发生着虽然艰难但却是积极的变革。但道德教育更应该关注实践,关注实践中的细节,关注微观层面的问题。坦率地讲,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比如,回归生活是今年道德教育研究的一个共识,但怎样回归生活,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质量到底如何,发挥着怎样的道德影响,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借助
2、近年来道德教育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对学校教育中的日常行为进行道德审视,能够在理论研究和现实操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理论研究成果有了落脚点,实践操作则有了理论的观照。理论建构是一种研究路向,而现实剖析则是另外一种研究路向。前者更具有宏观性,后者则更具有微观性和诊断性。宏观的研究其价值在于普遍的指导意义,而微观的、诊断性的研究则更具有实践操作意义。摘要学校日常生活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要想通过学校的日常生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除了要有理论与意识上的准备外,还要保证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性,不道德的学校生活对学生的道德成长起到的更多是消极的影响。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
3、的学校生活中的很多教育行为却是以教育之名行不道德之实。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生活德育观为理论依据,课题组在对学校日常生活进行近距离的观察与体验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本报告。报告对学校日常生活常见的二十个细节进行了归纳与概括,逐个揭示了这些生活细节所蕴含的道德逻辑,并深入剖析了这些细节存在与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分析这些细节所可能产生的消极的道德影响的基础上,对如何改进及应对提出了建议与应对之策。在对这些细节进行了微观的分析与研究之后,报告最后从宏观上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建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对学校日常教育行为的道德审视,耙理出最常见的教育行为可能存在的道德问题,并为改善这些教育行为指
4、明方向,进而从细节上改善学校生活的道德质量,提高道德教育效果。通过运用生活德育理论对学校的日常教育行为进行分析,本研究将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即是对生活德育理论的充实与补充,也为学校构建道德的学校环境指明了道路。理论基础1学校教育不可推卸自己所应肩负的道德教育责任。似乎有一个定式,一谈到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问题,教育从业人员往往痛心疾首,控诉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毒害,及这些风气对自己教育效果的冲击,似乎我们做得很好,责任全在校外。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不良文化确实对未成年人造成了很多影响,为学校道德教育制造了障碍、增加了难度。但学校教育本身也存在问题。因此,在未成年人的道德成长问题上,学校
5、不能将责任推给社会,而应从自身做起,反省、梳理、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时刻保持道德上的警惕,以免给学生负面的道德影响。2道德教育主要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中。学校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超过学校为了学生的道德发展所刻意安排的各种“轰轰隆隆”的活动。从深度上讲,学校日常生活中这些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和行为对学生道德上的影响是“静悄悄”发生的,通过日积月累,不知不觉间浸入了学生人格的核心层;从广度上看,学校日常生活中这些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和行为,不像刻意为之的活动,只存在于一时、一地,而是弥散与学校生活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具有随时、随地的特点。3学生主要不是“看”你如
6、何说的,而是“看”你如何做的。道德教育实际上是心灵之间的感通,外在的语言规劝和专门化的、刻意安排的活动不具有心灵交流的特征,因而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真正的教育往往发生在日常交往之中,发生在教师自觉或不自觉,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日常行为之中。教师的这些日常行为自然释放着自己的道德观念、待人处事的原则,学生会用眼、用心去“看”,自觉或不自觉间就接受了影响。4道德教育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建构上,而应走向学校。道德教育研究从来都应该是实践研究,都应该有关注现实、走向现实的实践品格。反观现实,道德教育研究仍然有关注“大问题”,忽视“小问题”的倾向,重大的理论研究热热闹闹,成果斐然,但现实中的教育细节依然如故
7、,问题多多,这样的局面应该得到改观。研究思路与方法本课题采取如下研究思路:1确立“生活德育”的课题指导思想。对学校日常教育行为的道德审视不是没有德育观的审视,而是立足于生活德育的审视。学校专门进行的德育活动固然有其价值,但学校日常生活对学生的影响更广、更深,学校德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学校生活的道德质量。在这一德育观念的指导下,我们对学校日常教育行为的审视才有依据和根基。2对学校日常的教育行为细节进行诊断性的道德分析。深入学校现场,选取学校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教育行为细节,在生活德育的指导下,对其可能存在的道德问题进行诊断,并以此作为一个切入口,深入剖析学校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与问题,再提出解决的方向和
8、方法。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田野作业法。将选取一所普通学校驻校进入体验与观察,为选取分析话题奠定基础。并就相关话题与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弄清师生对相关话题的真实看法。2诊断研究。对日常教育行为细节进行道德诊断,考察其可能存在的道德问题及负面影响。3理论分析。对选取诊断的现象的道德分析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此为切入口,带出相关问题,然后进行深入的理论剖析,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建议。4细节研究法。本研究不采取宏观建构性的研究方法,而采取剖析教育生活细节的方式来研究学校德育,以小见大,从细微之中见精神。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在学校的日常教育行为中,存在着大量的不道德的现象,这些现象在当
9、今的学校中是普遍存在的,而无论学校的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没有对其中所涉及和隐含的道德问题有清醒的认识,而这正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学校中常见的二十个教育细节所进行的道德审视。一、行队礼论教师不礼貌行为的教育效应小学生在校园内向老师或老师模样的成年人行队礼本身包含着道德教育目的养成尊重长辈和老师的行为习惯。这本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方式,但具体操作的现实却与这一本意有诸多悖抝之处。在现实中,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行礼置若罔闻,表现出一种“无礼貌的不关注”,正是这种不礼貌的行为将本属于道德教育方式的行队礼打上了不道德的标签。“无礼貌的不关注”在等级制的社会机构里并不是少见的现象。
10、只要互动的一方有求于另一方;双方的社会地位、“份量”差距很大;一方轻视另一方等情况存在,“无礼貌的不关注”就会出现。这三种原因,虽然存在着细微差异,但本质相通:关系的不对称性。第一种是权力与利益的不对称,第二种是地位的不对称,三种则是人格和品行的不对称。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可以得出这种“不礼貌的不关注”的原因。首先,现实中的师生关系往往是学生有求于老师。现实的教育是功利的,学生上学不是为了享受上学的过程,不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是为了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社会地位和经济上的回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性的人物,社会地位和经济上的回报能否实现,很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对自己是否关注。因此,学生有有求于老师的心
11、理感觉,老师也有被学生求的心理感觉。正是双方的这种心理感觉共同促成了“无礼貌的不关注”现象的发生。其次,教师与学生相比,地位上的差距是巨大的。第一,成年与未成年的差距。教师是成年人,学生是未成年人,这一点已经决定了双方关系的不称性。从社会学的角度,社会是成年人主导的,成年人掌握着社会的权力和资源,未成年人只是社会的附属部分,要依赖成年人才能生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成年人身心成熟,经验丰富,与未成年人相比具有不可动摇的优势。第二,身份和地位的差距。教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承担着教育别人的义务,所以有教育学生的责任和权利。第三,教师的教育者角色派生出诸多权力,包括教育、管理、监督、评价学生等等权
12、力,这些权力的运用又拉大了师生双方的差距。也就是说,从实然的角度看,师生关系不是一种无差距的平等关系。最后,部分教师内心存在着对学生不同程度的轻视。这种轻视有不同的层次:认为学生幼稚,什么也不懂,这是第一层次的轻视;认为学生是受教育者,地位低,不能与自己相提并论,这是第二层次的轻视;认为学生笨、愚蠢,这是第三层次的轻视;认为学生坏,品德有问题,不值得答理,这是第四层次的轻视。前两个层次相对中性,因为不涉及对学生的定性,后两个层次则是对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否定。这四种不同层次的轻视使得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行礼视而不见。“无礼貌的不关注”有着消极的教育影响。首先是成人主义文化成为校园运行的逻辑。所谓成人主
13、义,就是贬低学生的身份地位,突出教师的地位,将学生视为可供成年教师操纵、塑造的工具的现象。强行要求学生向成年人行礼会使得学生慢慢明白,成年人是与自己不同的人,他们具有自己所不具备的优势。单凭一个人是成年人,作为未成年人,你就得尊敬他。这反映出成人社会竭力维护自己作为成年人的主导地位的本质,一切为孩子(未成年人)着想仅仅是说说而已。“无礼貌的不关注”还体现了成年人的另一个明显优势:可以不尊重未成年人。未成年人行礼,而成年人可以不还礼,这一现象所蕴涵的“尊重他是因为他是成年人,他不尊重我是因为我是未成年人”这一“潜台词”孩子早已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期以往,在成人主义文化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
14、会逐渐默认成人的优越性,结果是成人主义的尖锐化、固定化。“无礼貌的不关注”还具有辐射和蔓延作用: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有优越地位的人,可以不尊重处于弱势地位的人。老师和成年人相对于学生和未成年人而言,是强势群体,所以要对老师和成年人有礼貌、尊重他们;反过来,学生相对于教师而言,是弱势群体,所以可以对他们不礼貌、不尊重更可怕的是,长期处在这种逻辑浸润之中的孩子,这种待人处事的逻辑很可能会沉淀到其人格深层,打下终身都解不开的“死结”,成为一个势利的人!除了消极的教育影响,“无礼貌的不关注”还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如果一天之中见的成年人多了,孩子要行礼问好无数次,厌烦之情自然产生,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
15、情况:他一边在行礼问好,一边在心里“腹诽”。这种情况的反复出现则可能催生表里不一的性格。另外,见着成年人就要行礼问好,非常机械。这种机械训练的方式,有时候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困扰。比如会导致学生在厕所里遇见老师而不知所措。揭示这一现象所蕴涵的教育和心理效应,并不意味着一定反对学生向老师行队礼、打招呼。关键是教师如何行为,如果教师在学生行队礼的过程中能够相应表达自己对学生的尊重,相信行队礼及其他师生互相问候的方式可以起到正面的德育作用。二、“口头禅”语言倭化的道德后果一些老师对部分所谓“差生”十分看不上眼,动辄斥之以这样的语言:“笨蛋!”“傻瓜!”“蠢死了!”“猪脑袋!”“笨得像猪一样!”“脑
16、袋进水了!”“榆木疙瘩!”这样一些恶言恶语很多老师都说过,甚至成了一些老师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这些所谓的“口头禅”在社会学上是一种语言“倭化”(stigmatize)。当我们将自己看作“正常人”(normals),而把他人看作“不是真正的人”(not quite human)时,我们就是在倭化他人。老师骂学生“笨蛋”,实际上就是将自己看作有正常人智力的人,而学生则是智力或能力不正常的人。在我国,教师倭化学生的主因在于升学和考试的压力。因为升学和考试是悬在每个教师头上的一把利剑,“末位淘汰”“成绩排名”等等教师评价政策时刻对教师产生着实际和心理的威胁,教师的生存没有安全感。为了追求升学率,教
17、师往往将主要注意力都放在那些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而将那些升学无望的人看作负担和累赘,对其进行语言倭化也就在所难免了。教师倭化学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心理习惯或者说是个性问题。在很多教师的脑子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处境不佳学生的消极态度,特别是在教学遇到困难时,教师多倾向于外归因,将困难的产生归于学生的不良品质和缺乏能力,迁怒于这些学生。在多数情况下,倭化是悄然发生的,倭化的双方都未意识到倭化的发生。倭化他人的好处在于,一旦我们将他人视为另类,我们就无礼遇、信任他们的责任,就可随心所欲地、甚至粗暴地对待他们而不受良心的自责。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有特殊的道德要求,教师在任何时代都应该成为道德的楷模和
18、道德价值的坚守者。社会对教师的高道德期待不可避免成为教师的道德压力,教师是不能随意用不道德的方式对待学生的,而如果一个学生是“笨蛋”,是不正常的人,那么教师用不正常的方式对待他,就有了理由,就可以减轻自己的道德心理压力。也就是说,倭化学生成了教师卸载道德压力的一种方式。语言倭化对被倭化者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他可以降低学生的自我评价。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往往深受他人语言中包含的评价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总是听到对自己的负面评价,甚至是赤裸裸的贬低,一般会有两种反应:要么产生反感和抵抗,要么对自己产生怀疑。一个自我评价比较稳固的人,选择反抗的可能性大些,而一个自我评价不稳定的人,对自己产生怀疑的可能性大
19、些。中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和独立性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仍然算不上成熟。教师作为“重要他人”,如果反复对学生进行倭化和贬低,其自尊和自我期待就会被刀一样锋利的倭化语言斫削,慢慢成为教师所说的那种人而不能自拔。除了导致自我评价的降低,教师的语言倭化也会对学生产生心理伤害。教师的“口头禅”或者说倭化语言往往会使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情绪,使学生无所适从。教师这种对学生极为不尊重的言语,是不平等、不民主、不人道的,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是长久的、严重的。更可怕的是,当老师倭化一些学生时,其行为和态度也会影响其他学生对这些被贬损者的看法。被老师贬损已经是非常可怕了,再被同龄人排斥,这些孩子的天空会有多黑暗!
20、因为在中小学阶段,同伴生活在儿童成长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有超过老师和家长的趋势,如果被同伴排斥,那将是“天塌地陷”的感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些孩子的前途从此就被毁掉了!教育是道德事业,是以道德的方式导人向善的。教师以语言倭化的方式使被倭化的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变成了受伤害的过程,毁掉了这些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心理健康,很多人因为人为的因素而沦为所谓的差生,使其一生因为求学阶段的阴影和黑暗都有被毁的危险,这是多么不道德的事情!但语言倭化的道德后果还不止于此。语言倭化轻易、粗暴的否定一个人,反映出教师对人的不尊重。教师这种不尊重人的态度会影响到其所教的学生,会在他们心中埋下不尊重人的种子。另
21、一方面,对所谓差生的语言倭化也助长了所谓优秀学生的自我膨胀、人际偏见和冷漠心态。教师挂在嘴边的对“差生”的贬低,往往会使所谓优秀生更显突出,导致这些学生自我评价的极端膨胀;甚至会导致这些学生形成对另外一些学生根深蒂固的偏见,看不到这他们身上闪光的地方,只认为他们是拖自己后腿的“垃圾”;与老师一起倭化、排斥“差生”,对他们遭受的侮辱无动于衷,慢慢形成一种幸灾乐祸、冷漠甚至仇视的心态。既然教师有意无意的“口头禅”会有这么大的“杀伤力”,为人师表的教师就要谨言慎行,杜绝歧视性的、侮辱性的教学语言;多用积极的、鼓励性的语言,少用或不用消极的、否定性的语言,尊重学生,“从口做起”。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
22、不容易。如果一个教师没有“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就很难做到善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把握每个人的独特价值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承认个别差异并积极探索因人施教的途径和方法,决不放弃对任何一名学生的教育引导,这是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三、“大眼睛”论教室的“监狱化”及其后果一些条件好的学校花大价钱购买监视系统,将每个教室都装上监视镜头,学校领导坐在监控室里就可以看到每个教室里发生的一切事情,使教师和学生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处在这一监视镜头这一“大眼睛”的监视之下。教室里装上了监视镜头,成为很多学校炫耀自身现代化的资本,因为监视镜头和闭路系统是学校的“高新技
23、术”,使学校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从福柯全景监狱的思想出发,监视镜头和闭路系统的装配有使教室监狱化的危险。在这一系统下,电子监控室扮演着中心瞭望塔的角色,高悬于教室上空的监视镜头,则类似于环形建筑中的窗户,保证着里面的可见性;在电子监控室里监看教室情况的学校领导,正如在瞭望塔中监视犯人的监狱看守,而在教室里生活的教师和学生则类似于被分布于环形建筑中的犯人,时刻可见。监视镜头所造就的“监狱化的教室”不仅与全境监狱的结构相同,而且逻辑一致。监视镜头的使用,使生活在教室里的人,时刻都处在一双“大眼睛”的注释(gaze)之下,也就是时刻保持着可见性。反过来,处在监视室里的学校领导,却是不可见的,
24、教室中的老师和学生无法确知他是否在看,具有不可见性。这种可见性与不可见性、无法确知性的矛盾同样会给教室里的教师和学生带来持续性的心理紧张,并很快学会自己监视自己、控制自己,最终实现“由看守监视到犯人自我监视”的效果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等译,规训与惩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224-226页。教室的“监狱化”所产生的道德后果主要是导致教师和学生的个性递减和作秀人格的生产。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即低社会监视产生个性自由,高社会监视则产生个性递减。在注视下生活的人,竭力压抑自己的个性和本性,按注视者所期望的方式行为,长久下去的结果自然是个性的丧失与奴性性格的养成。监视镜头的安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879 课题 名称 细节 德育 mdash 日常 教育 行为 道德 审视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6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