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不作为犯罪本科毕业论文.doc
《试述不作为犯罪本科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述不作为犯罪本科毕业论文.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试述不作为犯罪 目 录一、不作为义务分类(一)法律明文规定的作为义务(二)职务或者业务要求的作为义务(三)法律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四)基于自己的先行行为所产生的特定作为义务二、 不作为犯罪构成的条件(一)不作为犯罪的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为前提(二)不作为犯罪的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三)不作为行为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客体和对象(四)不作为犯罪的主观形式既包括故意也包括过失三、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一)作为犯罪和个别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二)没有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原因四、不作为犯罪实务中的认定 试述不作为犯罪 【内容摘要】我国刑法规定的
2、犯罪基本形式不外乎两种,就是作为和不作为。作为犯罪是最常见的犯罪表现形式,不作为犯罪是犯罪的另一种形式,它和作为犯罪有很多相同之处:都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都侵害了刑法保护社会关系,都可以以故意或过失的形式构成等。不作为是相对于作为而言的,由于不作为的复杂性,其一直是行为理论上争论的焦点问题。“无行为则无犯罪”的刑法格言决定了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重要意义,不作为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促使行为理论不断完善。与作为犯罪相比,不作为犯罪本身有许多特征,其以作为义务为存在之前提,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亦是争论的焦点。【关键词】不作为;作为义务;因果关系 试述不作为犯罪不作为犯罪在理论上已不是陌生的概念,但我国
3、刑法中只对纯正不作为犯罪作了明文规定,而没有对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作明文规定,因此在认定上存在很多困难。不作为的作为义务是论证不作为的原因力及其犯罪性的关键所在,是不作为构成的核心要素,是不作为存在之前提。一、作为义务大致分类(一)法律的明文规定法律明文规定的作为义务是不作为之作为义务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在纯正不作为中,其作为义务都是由法律明文规定的。这里的法律规定不能作扩大解释,只能理解为刑法明文规定或者由其他法律规定而经刑法予以认可。如果只有其他法律规定,未经刑法认可,则不能成为不作为之作为义务。例如,根据税收法律的规定,公民个人和法人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又如,根据婚姻
4、法的规定,夫妻之间、直系血亲之间在特定条件下具有扶养、抚养、赡养的义务。但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要构成犯罪,还必须以刑事法律的明文规定为依据。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偷税罪、遗弃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侵占罪(拒不退还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等等,都有刑法的明文规定。13有些作为义务虽然在一般法规中作了规定,但若刑法中未作相应规定的,即使行为人不履行作为义务,也不能以犯罪论处。例如,违反民法规定不履行清偿债务的不作为行为,由于刑法中未作规定,就不能以犯罪论处。(二)行为人职务或业务上的要求具有某种职务或者从事某种特定业务的人,都具有特定的作为义务。例如,司法工作人员具有依法追究罪犯刑事责任的义务,正在值
5、班的医生具有救死扶伤的义务。由于这些义务都是以行为人所从事的工作、所负担的职责为前提,因而一般都由本单位、本行业的主管部门或者业务部门通过的职责守则、条例等形式加以规定。如果行为人不履行这些特定的义务,造成严重危害社会后果的,应当以犯罪论处。但是,实际上往往存在职务或业务所要求和义务不明的情况,对此应如何认定行为人有无作为义务呢?笔者认为,为避免入人于罪,对于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原则上应限于有职责守则、条例等明文规定的内容,但在我国目前部门、行业职责尚缺乏规范性管理的情况下,对于本行业公认的职务、业务上要求的义务,不应以本单位、本行业未作明文规定为借口而予以否定(三) 基于行为人的法律地位
6、或法律行为所产生的特定义务法律行为是指法律上能够引起一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合同行为。例如,对自己管理下的建筑物在有发生侵害社会利益的危险时, 管理人具有防止其发生的义务;这里的法律行为广义地也包括自愿承担义务的行为(口头合陈兴良:无行为则无犯罪,载于当代中国刑法新领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版欧锦雄: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载于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同),例如,基于合同关系受雇照看病人或者儿童,当病人或者儿童的生命、健康发生危险时,受雇者具有排除这种危险的义务。(四)基于自己的先行行为所产生的特定作为义务当行为人已经实施的行为给法律所保护的利益造成危险时,行为人具有排
7、除这种危险的特定作为义务。例如,行为人因用火不慎具有引起火灾的危险,负有消除这种危险的义务。先行行为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引起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呢?理论上主要的争议在于先行行为是否限于违法行为、是否限于有责行为、是否限于作为,以及犯罪行为能否引起作为义务。笔者认为,先行行为只要足以产生某种危险,就可以成为不作为的义务来源,而不必要求先行行为必须具有违法的性质;先行行为是否必须有责,只是对先行行为的法律评价问题,如果行为人对于先行行为虽然无责,但该先行行为引起作为义务,行为人应当履行而不履行,也就是说,行为人对于不作为具有责任。那么,无责之先行行为,完全可以成为不作为的义务来源;先行行为通常情况下都
8、是作为,但不作为也完全可以引起作为义务,例如携带装有子弹的手枪,于他人取枪把玩之时,未加阻止,他人因手枪走火致死;至于犯罪行为,能否引起先行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尚能引起,如果将犯罪行为排除在外,似乎不合理。这些特定的作为义务,是构成不作为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使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具有了特殊性。 二,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 我国刑法犯罪构成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任何一个犯罪构成都是包括许多要件的。这些要件有表明犯罪客体、客观方面的;有表明犯罪主体、主观方面的,它们的有机统一就形成某种犯罪的犯罪构成。二是任何一种犯罪都可以由许多事实特征来说明,但并非每一个事实特征都是
9、犯罪构成的要件。只有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具有决定意义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那些事实特征,才是犯罪构成要件。三是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诸要件,是由我国刑法加以规定或包含的。根据犯罪构成特征,我们来分析一下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如前所述,所谓不作为犯罪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我们通俗的理解为:故意或过失地不履行特定义务从而造成危害社会结果的行为。为此,构成不作为犯罪必须同时具备以下要件: (一)不作为犯罪的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为前提这种积极行为的义务是法律或社会要求行为人必须履行的。如果行为人不履行这些特定义务,造成严重危害社会结果的,触
10、犯刑法时,应负刑事责任。 (二)不作为犯罪的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法律要求行为人履行特定义务,是以行为人能够履行,即具有履行义务的能力为前提的。因此,只有在行为人能够履行义务的前提下,才是不作为。所谓能够履行义务,是指行为人自身有能力和客观上有条件履行义务,也就是有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如果行为人没有足够的能力或者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履行义务,或者履行了义务仍未能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都不是不作为。如某副市长对掉到水渠的女孩未获救,该副市长称不会游泳,则说明他虽然是国家的公务人员,并在执行公务之中,从法律上讲有义务相救,而他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履行义务,所以不具备不作为犯罪构成条件,
11、就不是不作为犯罪。只有当行为人具备履行义务能力时,行为人的不作为才可能构成犯罪,这是主客观一致原则的具体体现。 (三)不作为行为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客体和对象这就是由于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从而产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这是行为人构成不作为犯罪的决定性条件。行为人虽未履行特定义务,但未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则不构成不作为犯罪。以上三个要件必须同时具备才构成不作为犯罪。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严格区分不作为犯罪与玩忽职守、政治责任、道德义务,保证司法公正和司法的严肃性。 (四)不作为犯罪的主观形式既包括故意也包括过失这在刑法学认识上基本一致,难点在于认定上,不作为是消极地不实施应该实施的行为,无论未遂
12、还是既遂,其主观恶性程度确定都有较大难度。台湾韩忠谟认为:不作为的主观过错分故意和过失。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什么问题,但在有些情况下,行为人是否作出不作为的决定是难以认定的。 在故意和过失的对比中,确定故意相对容易一些,只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即明知自己处于义务人的地位并且能为而不为,这就达到了与作为犯中的故意等价的程度。尽管这是原则性的,实践中还需要法官综合各方面情况具体认定。至于过失,就显得复杂了。首先,不作为犯的过失即忘却犯,也就是无认识过失的不作为犯,它既无动的外在行为,又无内的意识活动。迈耶认为,没有实施有责任的意识活动即出于无意识过失的不活动,与符合构成要件的意识活动同样看待。 这里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不作为 犯罪 本科毕业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6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