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谈我国法学教育的改革方向.doc
《毕业论文浅谈我国法学教育的改革方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浅谈我国法学教育的改革方向.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题 目 (1) 摘 要 (1)关键词 (1)一、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现状及其要求法学教育与之相适应 (1)二、 美国法学教育的特点及我国法学教育的困境(2)三、 法学教育的改革方向(4)四、 结语(10)注释(11)参考文献(11)谢词(12)浅谈我国法学教育的改革方向摘 要 法治国家、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今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法学教育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而当前我国法学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进行法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法学教育应该注重与现实相结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该摆正与司法考试的关系,协调发展。关键词 法制现代化 法学教育 法学教育改革Ab
2、stract: Legal state and harmonious society have become the objectives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Jurisprudential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this goal. Now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in jurisprudential education, so jurisprudential education ref
3、orm is imperative. Jurisprudential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reality and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abilities to solve the actual problem. Jurisprudential education shoul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with judicial examination well in order to coordinately develop with it.Keywords: Modern legal system Ju
4、risprudential education Jurisprudential educations reform 一、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现状及其要求法学教育与之相适应 法制现代化是由传统人治型社会向现代法治型社会的转型过程。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有力地推动了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更加迫切要求加快法治化进程,走“自上而下”推进法制现代化道路。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政治文明的实现,则需要法治文明作为其基础和保证。实现法治文明,加速实现法制现代化,是世界潮流,是强国富民之本。要建立法治国家,大量的法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而法律人才
5、的培养,可以有多种路径,但最重要的无疑是正规的法学教育。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始终是社会得以进步的基础和支撑;法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发展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法律人才的重要使命。它对于推进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现时的法学教育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法律人才,能否培养出符合实践需要的法律人才,能否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人才,便是值得关注的问题1。(一)首先,法学教育应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如果把法学教育比作一种“生产”,则法律人才便是其“产品”。对于产品必须有基本的质量要求,要对其合格与否
6、作出检验。而要检验,就必须有基本的标准。从现实的需要来看,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法治,因而各个方面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应当趋旺,“产品”应当是热销的。但是,越是市场行情看好,就越容易出现假冒伪劣产品。而法律人才“产品”的伪劣假冒,往往会比一般的人才“产品”更容易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害,这与推进法治的初衷恰恰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全国法学教育大发展,在各类学校甚至非学校组织都可能办法学教育的情况下,国家必须提出“法学教育基准”,并据此进行严格的检验。这样,既可避免在法学人才“生产”、“销售”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从而规范全国的法学教育,又可以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社会,贻害公众,混
7、淆视听,侵蚀法治。(二)其次,法学教育应培养符合实践需要的人才。现实世界日新月异,法律和法学本来就有“滞后性”,因而其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有时往往很大。如何在法学特别是应用法学领域,培养出真正符合实践需要的人才,需要在法学教育方面做很多工作,尤其要做好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更新改造”工作,改变传统的法学思维,不断根据实践的需要作出理论创新。尽管这几年国家的有关部门已经指导全国的法律院校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诸多的原因,许多应有的成效尚未显露或者已被消释。因此,如何从实践要求出发,真正做到教育同实践相结合,教育为实践服务,需要不断努力。(三)最后,法学教育
8、应当能够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法律人才。法学教育不仅应考虑到现时法律人才之急需,而且还应立足长远,放眼未来。为此,法学教育就应当有一个基本的定位。也许不同类型的法律院校因其总体特色不同而定位不同,但培养具备适应未来变化的潜质或能力的法律人才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因此,法学本科的教育尤其应注意打好基础,甚至在硕士阶段往往也是在更高的级次或相对紧缩的范围内打基础,只是到博士阶段,才真正展开精深的、专门化的研究。与此同时,学制要作合理调整,为了因材施教,实行本硕连读或硕博连读等制度,是很必要的。 二、美国法学教育的特点及我国法学教育的困境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法学教育全面恢复并迅速发展。伴随着法学启蒙、法律常
9、识的学习以及整个社会对依法治国的强烈需求,法学教育目前已成为“显学”和“热学”。法学教育虽然在20余年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要建立和形成一个好的法律教育传统,仍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特别是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治国方略在中国的确立和中国加入WTO,法学教育在理念意识、培养目标与模式、教育体制以及内容与形式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美国法学教育的职业性特征是其他特征的基础,是美国法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具体来说就是,美国法学教育以律师为培养目标。所谓职业教育是指这样一种概念:法律教育应与人文教育相分离;学生在开始学习法律之前被假定已获得了必要的人文科学知识;典型的法律学生是恰好成熟,
10、并且为寻求从事法律职业做准备;法学院的任务在于为法律学生提供分析和解决法律实务方面的问题的各种技术性训练,其宗旨是训练他们“像法律家那样进行思考”。法律教育的职业性要求法学院以判例教学法为主,多种法律技能训练法为补充。美国的初级法学教育被置于大学本科教育之后,通常被认为是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这是美国法学教育与世界各国所不同的。从美国法学院的入学条件看,报考法学院的学生要求已获得某个学院或者大学的文学士(B.A.)学位或理学士(B.S.)学位。总结起来,美国把法律教育置于大学本科之后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法律是一门高深的学科,学生必须具有相当的成熟度才能对其有深刻的理解;第二、律师于国民
11、安定、社会发展有重大关系,因此法律教育应当具有较高起点;第三、把法学教育置于较高的平台上有利于法律职业本身的进步2。与美国不同,中国传统法学教育所面对的困境是:以本科法学教育为主。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我国本科法学教育一直被视为法学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其基本定位是法学通识教育,亦即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素养为目标。大学本科法学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一样,从总体来说是一种以教为本的应试教育,往往以大班上课的形式(往往超过百人乃至数百人),这样的模式和目标定位自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恢复高等法学教育后的二十多年中一直被保持着,但如今已面临越来越多的困境和挑战。困境之一是以教为本,教师教学难以克服单向性和封闭性。
12、虽然,教师上课的受众是学生,但教师在准备乃至上课的整个过程中,基本上不考虑与学生的互动,而是着重于将自己已经准备好的知识点和知识单向性地灌输给学生。整个上课过程中,老师很少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很少有向老师请教的。有人曾经这样描述过这种普遍现象:老师在上课铃声响以后走进教室开始授课,下课后夹着讲义离开。一门课程学完之后,常常有80%以上的学生没有和老师讲过话3。-老师判断学生的优劣往往是根据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老师只要上完了课,改完了试卷(试卷也未必由老师亲自改),也就完事大吉。老师往往没有明确的“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创造性思维或批判性思维”的目标要求。困境之二是以教为本,学生学习难以克服被动性、消
13、极性和应付性。在法学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普遍认为,教师单向性和封闭性的教学形式,虽然可以使细心倾听的学生更多地了解相关课程的教材内容和老师对课程的诠释,但却难以使学生们真正投身和参与到课堂中,认真学习的学生们忙于记下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以作为日后复习考试的重要依据,但却无暇对老师的讲授做出积极的思考和分析。如果老师的课讲授得不精彩,由于无须担心老师上课提问,学生们则可放心大胆地人在曹营心在汉,或者不上课或者即使上课也只是在课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大多数学生而言,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了多少不见得重视,但对评价课程学习如何的传统机制即考试和考试成绩还是十分关注的。到期末考试前,平时学与不学或少学
14、的同学全都是忙于突击阅读教科书中的重点章节、背法条和背课堂笔记,即使是平时不到课或少到课的同学,经过这样一番忙活,考试成绩也不一定比平时听课的学生差。另一方面,在以后的学期中,由于学生们还需要继续如法应对后面的课程,前面的课程所学到并已记住的知识很快地就被甩到了脑后,交还给了原来的任课老师。学生在传统课程中的考试成绩及其在班级、年级中的排名,学生对其甚为追求,是非常重要的评价机制,对于其评定奖学金、评优以及免试保送攻读研究生等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困境之三是学生与社会、与工作的不适应性。法学本科教育的四年中,同学们虽然基本上都能适应以教为本的法学教育模式,但是到大学的最后一年,同学们面临择业时,
15、往往感到迷茫,难以恰当估计自己,不少同学感到走入社会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都尚未做好,其中,相当多的同学选择考研以延缓面对步入社会的现实困难(虽然并非所有考研的学生都是基于这一动机)。走入社会的同学们往往在就业初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挫败感、失落感或与社会的不适应和不相容感。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他们已经不再是一个课室里的学生,不再是一个面对法律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轻松的旁观者,他们的角色和位置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他们置身于具体法律社会中、面对需要具有能力和运用知识予以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不能回避。而大学法学教育虽然已经给予了他们走向社会并从事法律工作的通行证,但却缺乏对他们从事法律职业所必须具备的
16、综合能力的全面培训。困境之四是法学教育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不相适应性。2002年首次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已反映出了侧重对考生理论分析运用能力的检测、注重对考生基本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察。以后几年的司法考试更是加强对这一精神和宗旨的贯彻。司法考试像一面镜子,直现我们法学教育中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应当客观评价我国的法学教育。法学教育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做出了举足轻重和不可或缺的贡献。但也存在诸如上述的问题和不足,所以,法学教育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法学教育在中国高校的改革,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被动式到主动式;也意味着老师的教学同样不能再墨守陈规,而应当从单向灌输式和封闭
17、式到多向互动式转化。这意味着学生不再是沉默的羊羔,而是积极的思想者。他们会提问、质疑老师,老师必须以开放的心智和态度面对学生。三、法学教育的改革方向明确了中国法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的方向也就确定了:一是增强其实践性;二是增强其开放性。所谓实践性有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指相对于法律规则而言的法律实际运作,包括法治环境,法律规范的实际运用,各种利益主体对法律运作的影响,法律程序,各个执法机关的行为模式及现实制约因素等,这是最基本的层面,是法律人应掌握的基本功其次,实际上也是更为紧迫的是相对于变法而言的自发制度创新。尽管发展中国家走的是变法之路,需要由政府来推动市场经济和法治的建立,但这种模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浅谈 我国 法学 教育 改革 方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6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