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论文中国古代刑讯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oc
《法律论文中国古代刑讯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论文中国古代刑讯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刑讯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中国古代刑讯法律规制问题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中国古代刑讯法律规制问题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中国古代刑讯法律规制问题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刑讯制度是人类司法制度中最为久远,同时又是公认最不能达到目的但又难以消除的制度之一。中国古代刑讯的产生比较早,国家在法律中也承认。国家对刑讯制度的承认并不意味着国家对刑讯制
2、度的放任,相反,国家往往通过多方面的立法对刑讯制度进行规制。中国古代国家主要通过对刑讯制度的刑讯前提条件设定、刑讯对象的限定、刑讯方式的约束、刑讯工具的规范、刑讯数量的确定、刑讯部位的预定、刑讯人员的限定及制定严格的法律责任等,达到减少和限制刑讯带来的副作用。当然,在实践中相关立法的作用和效果的有效性是值得反思的。关键词:刑讯;法律规制;中国古代中图分类号:DF092文献标识码:A刑讯制度是人类司法制度中古老的制度之一。这一制度的产生难以说明,但它的作用和效果却是十分难以得到认可的,因为这一制度是导致人类司法出现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也许它的存在仅是因为人类认为对嫌疑犯的刑讯是报复主义的体现而已
3、。一、中国古代对刑讯的态度及演变从中国古代整个刑罚适用中冤假错案的发生来看。刑讯是基本来源,十有七八刑事案件中的冤假错案都来自刑讯后产生的“诬服”。所以说“刑讯”与“诬服”可以说是同义词。“非法拷打,何罪不招”成为司法中最有名和最臭名昭著的公理。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导致很多官员,特别是一些贪渎、刚愎自用的官员为了自身利益,往往大量采用刑讯,以达自己非法和不正当的目的。可以说废止刑讯是消除冤假错案的基本前提之一,虽然在现实中有牺牲一些正义的代价。但死者不可追,何因冤死的人再加冤死者呢?可以说,没有刑讯不一定没有冤假错案,但有刑讯一定有冤假错案。这是中国古代刑讯历史的基本结论,甚至是人类在刑讯上的
4、基本结论,以致中国古代用无数的冤魂写成了八个字,即“非法苦楚,锻炼成狱”。这八个充满了生命和血的字刻画出刑讯的结果。对刑讯,虽然中国自古有之,并且成为获取证据的基本手段之一,但并不能说中国古代司法中就认为此制度是最好的,相反自秦朝起,在司法上就认为刑讯在审理案件中不是最好的选择。秦朝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价值取向是最有代表性的,它公开在“治狱”中宣称,“能以书从迹其言,毋治(笞)谅(掠)而得人请(情)为上,(笞)谅(掠)为下;有恐为败”。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家并不提倡在司法审理中采用刑讯。由于国家在司法中并不提倡刑讯,所以国家对那些滥用刑讯的官员往往进行追究和制裁。西汉宣帝时规定“今系者或以掠辜,若饥
5、寒瘐死狱中,何用心逆人道也!朕甚痛之。其令郡国岁上系囚以掠笞若瘐死者所坐名、县、爵、里,丞相御史课殿最以闻。”这里对采用刑讯的官员,特别是刑讯导致人犯死亡的官员在考核时进行行政处罚。同时,中国古代一些有洞见的官员对刑讯的评价很低,认为审理案件时,刑讯是“无术”的表现,是官员没有才能的体现。宋人郑克指出“鞫情之术,有正、有谲。正以核之谲以挞之,术苟精焉,情必得矣。恃拷掠者,仍无术也”。这样对司法中采用刑讯进行了彻底的否定。清末法律改革时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废止刑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二月由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在会奏变法第二折恤刑狱中提出停止刑讯,因为刑讯导致“敲扑呼号,血肉横飞,
6、最为伤和害理,有悖民牧之义”,但对案件的查证往往没有什么好处,提出“初次讯供时及徒流以下罪名,概不准刑讯”,以前笞杖等刑罚采用罚金来替。这里仅是提出部分减少刑讯,对于徒刑以上仍然可以刑讯,特别是死刑案件中刑讯丝毫没有减少,因为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五月有伍廷芳等人再次上奏要求全面禁止刑讯的奏折。这一建议在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1906年)中得到采纳。这样从法律上中国终于对刑讯进行了明确的禁止。但是法律上得明确否定,并没有导致司法实践中刑讯制度的完全消失。二、中国古代刑讯制度的立法规制由于中国人在司法,特别是与人命等有关的案件中具有强烈的复仇主义的价值追求,所以对刑讯国家仅是进行立法限制
7、,并不提出全面禁止。考察中国古代关于刑讯的相关立法,主要是从刑讯的前提、范围、方式、工具、部位、限度、原则和对象等方面进行规制。(一)刑讯的前提条件中国古代自西周起就形成了“五听”审案的制度,此后“五听”成为审理案件,特别是调查案情的基本手段。所以在后来的刑讯前提条件中一般规定必须经过“五听”。从相关法律来看,此制度最迟开始于秦朝,因为云梦竹简封诊式中规定“凡讯狱,必先尽听其言而书之,各展其辞,虽智其触,勿庸诘。其辞已尽书而毋解,乃以诘者诘之。诘之有尽听书其解辞,有(又)视其它毋(无)解者以复诘之”。这里要求采用“辞听”等手段进行审理。若出现当事人“诘之极而数弛,更言不服”时,并且“其律当治(
8、笞)谅(掠)者”,才能用“治(笞)谅(掠)”,即审问当事人已经辞穷,多次改变口供,没有其他途径查明,所以按法律可以刑讯的才能进行刑讯。在进行刑讯时必须写明相应的情况,即爰书,具体是“以某数更言,毋(无)解辞,治(笞)讯某”。张家山出土的汉初奏谳书中有“不知何人刺女子婢最里中”案的审理过程反映出的与上面刑讯规定是相同的。嫌疑人公士孔不承认,前后事实相反,最后才采用刑讯。国家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必须先进行“五听”,应该是在北魏时期,因为永平元年(508年)秋七月有官员在提出规范刑讯时,就引狱官令中的相应条文,该条文规定“谨案狱官令:诸察狱,先备五听之理,尽求情之意,又验诸证信,事多疑似,犹不首实者,然
9、后加以拷掠”,这里的狱官令规定进行刑讯的前提条件是已经采用了五听等非刑讯的手段。此法律被唐朝继承,唐律疏议断狱讯囚察辞理中规定“诸应讯囚者必先以情,审察辞理,反覆参验,犹未能决,事须讯问者,立案同判,然后拷讯”。唐律是国家把刑讯的条件写入正式法律的开始。此条与秦朝封珍式的规定十分相似。在疏中引了狱官令内容与北魏时的内容是一致的,仅是文字上略有差异。“察狱之官,先备五听,又验诸证信。事状疑似,犹不首实者,然后拷掠”。宋元明清诸朝在这方面的规定上与唐朝大体一致。如明朝规定刑讯的条件是“若因公事,干连平人在官,事须鞠问,及罪人赃仗证佐明白,不报招承”时才能进行刑讯。大清律例断狱故禁故勘平人条下“条例
10、”中规定刑讯的前提是“证据已明,再三详究,不吐实情,或先已招认明白,后竟改供者,准夹讯”。这里的规定与云梦竹简封珍式是一致的。所以说从刑讯的条件来看,秦朝以后历朝的规定没有太大的差异。(二)刑讯的对象刑讯的对象从立法来看主要是从犯罪的类别和当事人的身份、年龄等方面进行规范。从法律来看最容易刑讯的人是杀人、偷盗等嫌疑人犯,特别是有赃 证时偷盗嫌疑人犯。宋元诸朝在这方面主要继承了唐朝的规定。中国古代立法中主要是对于不可刑讯的对象进行排除,其他的就是可以刑讯的。从现存留的法律资料来看,最早对刑讯的对象进行立法规范的是唐朝。唐律中对刑讯对象上规定了三类人不适用刑讯。总结中国古代相关的立法,可以看出不可
11、以刑讯的对象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享有特权的官僚。唐朝以前没有明确的法律资料可以证明,唐朝时就是享有八议、请、减的官僚贵族。唐代以后发生了变化,宋朝时品官与宗室人员是可以刑讯的。因为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下诏时有“品官枷讯”和“宗室捶考”两法令,其中“品官枷讯”中提到“迩来有司废法,不候三问追撬,不原轻重枷讯,与常人 中国古代刑讯法律规制问题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中国古代刑讯法律规制问题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中国古代刑讯法律规制问题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
12、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无异”,提出对于官员“三问不承,即奏请追撬,若果情理重害而拒隐者方枷讯”;在“宗室捶考”中规定“宗室犯罪与常人同法,有司承例奏请,不候三问未承认即加讯问,非朕所以笃亲之恩也。自今有犯除涉情理重害别被处分外,余止以众证为定,仍取伏辩,无得辄加捶拷”。所以宋朝存在对官僚贵族进行刑讯的现实,从这两个法令来看也没有完全禁止对他们的刑讯。所以可以肯定对于官员等人员在现实中是可以刑讯的。明清两朝排除了请、减两类人,清朝从法律上看,可以刑讯的人已经遍及所有的人员,因为三品以上大员在得到皇帝批准后
13、都可以刑讯。第二类是老幼。这类人是最早、比较明确禁止刑讯的对象。老幼具体是七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历朝多有限制。第三类是废疾的人。后来的朝代多有相应的法律规定。除了以上三类法定的人员外,还有两类人在特定的时期内不能刑讯。第一类是孕妇,孕妇在中国古代是限制刑讯的对象。唐朝时对妇女的刑讯进行了专门规定,对于孕妇一般是禁止刑讯的。“诸妇人怀孕,犯罪应拷及决杖笞,若未产而拷、决者杖一百,重伤者依前人不合捶拷法;产后未满百日而拷决者减一等。失者,各减二等”。这里规定对怀孕妇女不能采用刑讯和笞杖等刑。只有在产后百日才能进行,若对怀孕妇女进行刑讯或者笞杖导致流产,徒二年,因而导致妇女死亡的,要处以加役流。清
14、朝时规定对于孕妇不能用夹棍刑讯外,还不能用拶指。第二类是患有疮病的人。唐朝时还规定对患有疮病的人,在疮病没有治好前也不能刑讯,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当然,后面两类与前三类是不同的,因为他们在这些因素排除后还是可以进行刑讯的。唐朝对孕妇的规定被后来的朝代继承。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以上人员不得刑讯的前提下,开始出现对刑讯重点对象的规定。明朝在问刑条例刑律凌虐罪犯条中把刑讯的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死刑及窃盗、抢夺等重大嫌疑人犯;另一类是以上重罪以外的嫌疑犯。这两类人在刑讯时能使用的工具不一样,对于死刑及窃盗、抢夺等重大嫌疑犯可以采用杖刑;对于一般的嫌疑犯在刑讯时仅能采用鞭朴。“内外问刑衙门,一应该问
15、死罪,并窃盗、抢夺重犯,须用严刑拷讯。其余止用鞭朴常刑”。一副对此,明史刑法志中有相似的记载。“凡内外问刑官,惟死罪并窃盗重犯,始用拷讯,余止鞭扑常刑。”当然这里的“始用拷讯”与问刑条例记载不一样。清朝在大清律例中却在“故禁故勘死平人”条下的“条例”中规定了主要刑讯的对象是强盗、窃盗、人命案件的嫌疑人犯、案情重大的正犯和有关的嫌疑人犯。从清朝相关条例来看,国家对属于州县自理的案件一般是禁止刑讯的。雍正五年(1727年)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条例中分别规定“其别项小事,概不许滥用夹棍”或“直省州县自理之案不得擅用夹讯”。这样明清时期把刑讯的对象转向通过案件性质进行区别对待。(三)刑讯的方
16、式中国古代刑讯的方式多种多样。从相关法律史料来看,秦汉至唐朝以前主要有以笞杖为中心的“拷”外,还有“榜”和“立”,特别是“拷”与“立”构成了秦汉至隋朝时期的主要刑讯方式。因为东汉时章帝元和元年七月下的诏书中有“律云:掠者唯得榜、笞,立。又丙令,锥长短有数。”这里明确指出当时刑讯的方式有榜、拷、立三种。当然,从这里来看,“掠”包括有“榜”、“拷”和“立”三种。对于“掠”,礼记月令中有“仲春之月,毋肆掠”,对“掠”的解释是“谓捶治人”。但从章帝元年所引的律文来看,“掠”的范围比“拷”的范围广。对于“榜”,史记李斯传记载有李斯被赵高诬陷下狱后被“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史记张耳传中记载张耳被榜掠
17、,“吏治榜笞数千,刺劂,身无可击者,”对此,应劭的解释是“以铁刺之”,当然也有人解释为捶击。其实从上面的法律来看,“榜”的意思起码在秦朝和汉朝初期与“拷”是有区别的。“榜”不仅有拷的内容,还有刺和烧等方面的行为。由于“榜”不仅打击人犯,还对人犯进行“刺”和“烧”,所以后来慢慢从法定方式中排除。“立”作为一种刑讯的方式,就是罚当事人长时间的站立。此方式在南北朝时还是南方诸王朝的主流刑讯方式,因为这个时期有规范“立”的立法记载。当然从立法来看,这时“立”多与“拷”结合在一起。但唐朝时国家在刑讯方式上确定的合法方式是“拷”,于是与它并存了几百年的“榜”与“立”方式被排除。在唐律疏议断狱中没有关于“榜
18、”与“立”的立法。所以沈家本认为“日掠、日榜、日考,并为考囚之事,后来但日考,并改其字作拷,此古今文字之异也”。虽然不错,但三者是有区别的。对测立刑讯制度,现在有明确记载的是南北朝时梁、陈两朝对测立刑讯进行了立法规范。从记载来看,南梁测立刑讯时的条件与拷笞是一样,必是“凡系狱者,不即答款,应加测罚,不得以人士为隔。若人士犯罚,违扦不款,宜测罚者,先参议牒启,然后科行。”在刑讯时首先让当事人断食三日,而站立的时间则是早上起自“晡鼓”,晚上“尽于二更”。由于人犯三日没有进食,站立的时间又太长,很多人无法承认。于是比部郎中范泉提出测立应采取“分其刻数,日再上”的方式进行。从隋书刑法志来看范泉的改革是
19、得到了采纳。因为有“断食三日,听家人进粥二升。女及老小,一百五十刻乃与粥,满千刻而止”。这里还让当事人进粥,对妇女、老人、小孩则是采用隔一百五十刻可以进一定数量的粥。总站立的时间不超过千刻,这样对测立的最长时间有了限制。测罚制度仅适用平民百姓,不适用于士大夫。因为在南史何远传中有“当时士大夫坐法,皆不受测”。陈朝在梁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规定测立的地方是土垛,高一尺,仅容人的两足。并且在上垛时要先“鞭二十,笞三十”,站时要带着“两械及扭”,同时规定一天站立时间为“七刻”,满后第二天再开始。隔七日进行一次,最多进行3次。若当事人还不承认,就可以免死。(四)刑讯的工具中国古代刑讯在南北朝以前,特别
20、是封建五刑中笞杖刑形成以前,刑讯中采用的方式是笞杖。这在秦朝时就如此,因为封珍式中称为“笞掠”,而史记 夏侯婴传中记载汉高祖刘邦为亭长时因嬉戏而打伤夏侯婴,后来被人告发,官府讯问夏侯婴时,他不承认是被刘邦打伤,于是被加以刑讯。史书记载他被“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这说明秦汉时期刑讯的行杖与笞刑的行杖不分。对刑讯工具进行规定最迟开始于汉朝,因为汉景帝六年的簦令中规定“笞者,篓长五尺,其本大一寸,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节”。当然这里规定的是笞刑使用的刑杖,但是否也是刑讯的工具呢?从记载来看应该是如此的。汉朝时笞杖用竹子做,因为唐律疏议中有“汉时笞则用竹,今时则用楚”。但由于汉朝时笞刑、杖刑没有明
21、确的定为五刑,所以说这里的笞刑用具应该就是刑讯的用具。东汉时章帝元和元年(84年)七月下的诏书中有“律云:掠者唯得榜、笞,立。又丙令,锥长短有数。”这里明确指出当时刑讯的方式有榜、笞、立三种,所以笞杖就是刑讯用的行杖。三国两晋时继承了汉朝的法律,对刑杖的尺寸、制的质料等进行规定。晋令中对“杖”和“鞭”的尺寸进行了规范。”杖皆用荆,长六尺。制杖大头围一寸,尾三分”;“应得法杖者,以小杖过五寸者稍行之”;鞭“皆用牛皮革廉成,法鞭生革去四廉,常鞭用熟靼,不去廉,作鹄头,纫长一尺一寸,鞘长二尺二寸,广三分,厚一分,柄皆长二尺五寸”。从这里来看仍然没有区分刑讯用杖与笞杖刑用杖。但从鞭的规定来看,法杖与法
22、鞭应当是刑讯的工 中国古代刑讯法律规制问题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中国古代刑讯法律规制问题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中国古代刑讯法律规制问题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具,因为在鞭中规定“应得法鞭者,即执以鞭过五十稍行之。有所督罪,皆随过大小,大过五十,小过二十”。这里有“督罪”,并指出“大、小”罪过之分,应该是犯有小罪和大罪,所以“法鞭”适用的应是刑讯。南
23、朝梁时“杖”有“大杖、法杖和小杖三等之差”,虽然每一种“杖”都规定了相应的尺寸;鞭有制鞭、法鞭和常鞭,每种都有各自的尺寸。但是这三种鞭杖具体在什么刑种和刑讯中适用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隋书刑法志来看,南梁刑讯时用的是法鞭(熟鞭)和小杖,因为有“其问事诸罚,皆用熟靼鞭、小杖;其制鞭制杖,法鞭、法杖,自非特诏,皆不得用”,驯而“问事”就是刑讯。从相关法律来看,第一次把刑讯用杖与笞杖刑用杖区别开来是北魏时期,因为当时规定“理官鞫囚,杖限五十,而有司欲免之则以细捶,欲陷之则先大杖。民多不胜而诬引,或绝命于杖下。显祖知其若此,乃为之制。其捶用荆,平其节,讯囚者其本大三分,杖背者二分,挞胫者一分,拷悉依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律 论文 中国古代 刑讯 规制 问题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6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