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模式探索.doc
《我国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模式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模式探索.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摘 要 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模式的选择,对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提高农地使用效益,促进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意义重大。文章以马克思的土地所有权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经济学者土地产权理论的合理成分和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我国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模式。文章全面分析我国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历史过程,详细剖析了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存在的缺陷;评述了我国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各种实践模式,提出完善现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方案,认为企业化农村股份合作农场模式是我国深化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主导模式,该模式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适应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稳定和完善我国农村基
2、本经营制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农村土地制度;农地使用权制度;制度改革;改革模式 Abstract The reform of farmland usage right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form of farmland right system in our country. Choosing a reform mode of the farmland usage right system is of significance to protect the farmers lang right, to improve the effi
3、ciency in the use of agricultural land, to promot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resources. This paper brings Marxs theory of land ownership as a guide and use Western economists theory of land ownership and research method for reference to study the reform mode of farmland usage right
4、 system in our country. It not only analyzes the history of reform of farmland usage right system in China and the drawbacks existing in the land contract ual management system but also comments on the different practice modes of the reform of farmland usage right system in our country, based on whi
5、ch a program to improve the current land contract ual management system is proposed. The mode of joint-stock cooperative farm in rural area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dominant mode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land usage right system, combin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to stablize and perfect th
6、e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s rural area effectively. Key words: Farmland system; Farmland usage right system; System reform; Reform mode目 录(小三号黑体)摘 要(小四号黑体)I前 言1一、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小四号黑体)1(一)农村土地制度概述(小四号宋体)1(二)农地使用权制度的内涵2(三)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相关理论2二、我国农地使用权制度的历史变迁3(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地使用权制度变迁历程3(二)我国现行的农地使用权制度的局限性4三、我
7、国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模式分析4(一)我国现有可选择的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模式概述4(二)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难点与对策5四、我国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模式选择6(一)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模式选择的总体思路6(二)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主导模式选择6(三)企业化农村股份合作农场模式的运作策略8结 论10前 言(居中,小三号黑体)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是我国农民在农地使用权制度方面的一大制度创新,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整个社会各项改革的推进,自身的设计缺陷日趋显现。深化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寻找新的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模式,按照市场规律建立新的农地使用
8、权制度,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护农民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意义深远。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问题受到理论界普遍的关注,改革开放31年来,理论界针对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问题提出了大量的极富启迪性的观点、思路和主张,有些理论研究成果对推动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实践向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从总体上看,目前理论界在我国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探索方面存在不足。许多学者提出的农地使用制度改革设计方案片面关注经济基础的重构,提出的农地使用制度改革方案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对农地权利分类,农地权利设定依然不够清晰。本文在吸取和借鉴已有的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宏观背景,运用制度分析范例
9、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理论,考察我国农地使用权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分析农地使用权制度变迁的机理,梳理影响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制度安排的因素,从制度构建上探讨深化改革,建立稳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制度,提高农地使用效益的制度模式。(小四号宋体)一、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居中,小三号黑体)(一)农村土地制度概述(四号黑体)1土地制度的概念。(小四号黑体)土地制度有狭义和广义和的概念之分。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包括一切土地问题的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因土地的归属和利用问题而产生的所有土地关系的总称。主要包括土地的所有制度、土地的使用制度和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广义的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
10、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土地规划制度、土地保护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土地税收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等。土地制度EB/OLbaikebaiducom/view/290378htm 19K 2009-8-28(小四号宋体)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上,习惯把土地制度理解为狭义的土地制度。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人们对我国土地制度的理解更强调广义的土地制度,在重视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同时,更增强了对新形势下由新的土地关系所产生的新的土地制度的关注程度,诸如土地利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耕地保护制
11、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等等。我国现阶段的土地制度是以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基础和核心的土地制度,包括了上述广义土地制度的全部内容。2农村土地制度的内涵。依据马克思主义土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要求,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是指在农村经济运行过程中,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要素与其它农业资源(包括资本、劳动力、生产资料、技术信息、组织管理等)有效配置与优化组合而形成的有机系统,以及保障这一系统正常运转所必需的相关法律规范与制度体系。从内容上讲,农村土地制度应该涵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农村土地流转与配置制度、农村土地收益制度、农村土地利益及动力制度、农村土地组织制度和农
12、村土地管理制度等七部分内容。冯继康农村土地制度:内涵界定与特征解析J齐鲁学刊,2004(1):157-160从根本上讲,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主要运行载体,是农村各种生产要素有效组合从而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中介,农村土地制度关系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二)农地使用权制度的内涵1农地使用权的定义。“农地”是指用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一切土地。农地使用权是指以农业经营为目的,对集体所有的农用土地进行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农地使用权是一种综合性、概括性的权利,是我国农地使用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我国农地使用权取得采取无偿行政划拨、有偿出让或转让。2农地使用权制度的含义。农地使用权制
13、度是在农地所有与农地使用分离的情况下,在农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是指对农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我国的农地使用权制度主要包括农地产权制度,农地生产经营制度以及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我国的农地使用权制度体现以下三个主要特征:第一,农地使用权是一种“成员权”周其仁、刘守英湄潭:一个传统农区的土地制度变迁、土地制度建设试验监测与评估R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中共贵州省湄潭县委编,1997年每个农民都有权人口平均分得一份农地。第二,农地使用权保障了农民“就业权”。直到今天,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包括已经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民仍然以种地作为最后的就业出路。第三,农地使
14、用权体现了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农户通过土地生产经营获得维持家庭基本的生存需要的收入。(三)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相关理论1马克思的土地所有权理论。马克思认为土地所有权是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和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土地所有权和一切其他和一个确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所有权形式都一样,要有生产方式本身,也就是,要由各种由此生出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具有历史的暂时的必然性这样一个事实,来说明它是正当的”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907 马克思认为土地所有权是一个集合概念,包括土地所有、占有、使用、收益等权能组成的权利束;地租是土
15、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和增殖价值的形式;土地私有权是农业规模经营的障碍。小块土地私有制不利于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耕者必须把一个资本投在土地的购买上,土地价格是生产费用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要素。土地私有制不仅限制小农业生产,而且对大农业和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大地产来说也是一种限制。“因为它会限制租地农业家的结局不是对他有利而是对地主有利的生产投资。”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950土地所有权具有交易商品化和配置市场化的特点。2新制度经济学的土地产权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土地产权理论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
16、。产权是一组权利束,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发生时,就发生了权利的交换。交易中的产权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之一。产权实质上是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马克思的土地所有权理论和新制度学派的土地产权理论具有共同点又存在很大差别,要合理借鉴,正确使用。一方面,在土地制度设计上要以马克思的土地所有权理论为指导,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现土地使用权的适当流转。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土地产权问题上,要吸收新制度学派的研究方法,对
17、土地产权交易成本和收益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衡量,强化土地产权的界定,充分发挥产权的激励和约束功能,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使用。二、我国农地使用权制度的历史变迁(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地使用权制度变迁历程建国以来,我国农地使用权制度经历了五次重大变革,对我国农村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一次是从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1950-1953年)。1950-1953年,通过土地改革,基本上实现了农地权益的均等化,形成了按人口平均分配农地为基本内容的农民土地所有制。第二次是从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高级合作社集体土地所有制(1953-1957年)。这一阶段经历了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
18、业生产合作社的农地集体所有,形成了农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农地使用权制度。第三次是从高级合作社集体土地所有制转变为人民公社集体土地所有制(1958-1961)。实现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升级以及农地集体更大范围的统一经营。第四次是从人民公社集体土地所有制度转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集体土地所有制(1962-1978)。这一阶段农村土地由人民公社所有、统一经营转变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单元统一经营。第五次是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土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转变为土地集体所有、集体和家庭双重经营(1978年至今)。农地使用权制度的变迁历程表明,如果土地制度安排不能给农民以
19、获得农地收益的合理预期,就不能激励农民生产劳动积极性,稀缺的农地资源也不会得到优化配置。我国农地使用权制度变迁过程中虽然出现过失误,但其变迁的进程实质上是先进的农地使用权制度不断取代落后农地使用权制度的过程。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受阻,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三农”问题开始日益严峻,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改革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农地使用权制度,明晰农地使用权利体系,赋予农民公平、自由、合法的农地使用权益。(二)我国现行的农地使用权制度的局限性1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下呈现的农业兼业化经营模式,导致农民增收困难。我国有着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
20、在农业生产力整体较低的情况下,形成我国农业的“小规模兼业经营”的特征。呈现出与西方国家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使农业劳动力相对过剩而形成的农业兼业化有很大的差别。2一家一户狭小规模的农业经营,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我国农村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制度,这就造成了人地关系结构性失衡,地块日趋零碎分散,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不利于引进资金和技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3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利用受阻,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农业家庭经营规模狭小且分散,生产要素的配置被局限在相对封闭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导致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缓慢;农业家庭经营,由于受土地承包经
21、营权制度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盲目性和短期性阻碍了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发展的后劲不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4农地使用权流动性受限。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既形成了集体内部的对土地的均等占有,也形成了对集体之外的排他性,使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受到限制。集体内部农地使用权流转缺乏具体的操作设计和政策规范,农地流转的强制推行,使农民的权益不断受损。农地成为农民社会保障的载体,固化人地关系。土地流转缺乏制度规范和有效途径,土地严重抛荒现象与农地资源十分稀缺并存,土地抛荒导致了极大的效益损失。5土地权属转移中农民利益受损严重。农地的国家征用或征收导致集体农地的权属转移,由于土地承包经营
22、制度下对农地征用范围、程序、补偿和失地农民安置等环节缺乏科学有效的规范,权属转移必然导致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民权益。三、我国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模式分析(一)我国现有可选择的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模式概述农地制度的现代化大体经历两个发展阶段,即耕者有其田阶段和农地规模经营阶段。耕者有其田即平均地权阶段的典型特征,就是建立起农民的自耕农制度占主导地位的农地制度。农地规模经营即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实现对农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以达到农业集约经营。目前我国各地出现了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各种模式,其中有典型意义的方式只要有:“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或“大稳定,小调整”的均
23、田稳定经营模式;以“两田制”经营形式为代表的农地分类经营模式;农地规模经营模式;“返租倒包”农地经营模式;农地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我国农地使用权制度模式改革旨在实现公平、稳定和提高农地使用效率,但由于操作不规范,存在许多弊端,农民权益经常受到损害。针对这些情况,国家以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为核心,通过完善政策、制定法律,不断推进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化和稳定化。2001年中央发布的第18号文件中明确要求村集体或乡镇政府应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禁止返租倒包、两田制和规模经营等做法。(二)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难点与对策1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应突破的难点问题农地使用权市场化我国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目
24、标是要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提高农地使用效率,这一目标的实现,最大的难点是农地使用权市场化问题。农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是指具有用益物权性质的农地使用权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主要包括农地使用权买卖、抵押、有限期转让。农地使用权的价格是由农地的增殖能力决定的,农地使用权的交易实际上是买卖农地利润享有权。只有通过农地使用权的市场化交易,才能推动农地使用权的流转和集中,使兼业式农户,通过等价交换获得合理市场价格补偿而脱离农业成为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才能解决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问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推动股份制农场、家庭农场以及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崛起,同时,随着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农地 使用权 制度改革 模式 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6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