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论文.doc
《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论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 - 论文关键字:理论 问题 利益 现实 国家 国际 体系 关系 行为 4-12-19 【内容提要】目前的国际关系研究,还没有解决好理论研究与现实分析相结合的问题。已有的理论范式固然具有解释现实的能力,但都具有局限性。由于国际体系与行为体的对外政策行为都具有多元的属性,因此国际关系理论应该超越范式之争,吸取各家之长,运用多元的视角与观点,发展一种综合的理论模型。这种情况既是现实分析的需要,也是理论发展【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国际体系;理性选择国际关系理论无论如何抽象,都是从国际政治的现实中来的,或者说是为了某种现实的目的(比如世界的秩序或是国家的生存)而发明出来的。事实上,
2、任何一位理论大师,他们的目的都不是要建立某种纯粹形而上的东西。从这个意义来说,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关系的现实应当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国际关系的理论工作者关注现实,决策者或实践者关注理论,都是不言自明的事情。1998 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沃尔特(Stephen . alt)在一篇分析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关系的中,提出了为什么决策者和实践者关心学术研究的问题。他指出,抽象的理论世界与现实的政策世界之间是存在不可回避的联系的。尽管决策者可能蔑视“理论”,但他们还是会依赖于他们自己有关世界如何运作的看法,以便决定如何去做。事实上,“每一个人都运用理论无论他或她是否了解它。”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从理
3、论上来说理论与现实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从现实来看理论研究与现实却往往是两回事。目前我们的国际关系研究,搞理论的不大联系实际,而进行现实分析的也很少应用理论。显然,如何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仍然是国际关系学界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事实上,只有做好了这两者的结合,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的分析才能上一个台阶。当然,要做到两者的结合很难。例如,面对现实的伊拉克战争问题、朝核问题,用经验主义的方法进行分析似乎并不难,但如果想用各种“理论”和“范式”来解释,就不容易了。于是我们就碰到了一个很基本的问题,即国际关系理论有没有用,以及如果有用应该如何用的问题。一国际关系理论能应用于现实吗?讨论理论与现实的关系
4、,首先应当讨论“理论”是什么。在国际关系学界,沃尔兹(Kennethaltz)被认为是研究“理论”的大师。沃尔兹在阐述“理论”的概念时,是联系“变量”、“规律”进行说明,即“变量之间”被反复发现的关系就是“规律”,而“理论”则是对“规律”的解释。在这里,“规律”是被发现的,而“理论”则是被发明的。沃尔兹的论断说明:第一,理论是以现实为基础的;第二,理论不是对现实的描述而是对现实的说明。如何处理国际关系的事实,人们始终存在“描述”与“解释”这样两种方式。“描述”所解决的是“国际关系是什么(hat)”,而解释则解决的是“国际关系的为什么( hy)”。国际关系研究与新闻报道对事实的不同处理就体现了这
5、种差别。新闻报道对于各种国际政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结果都会有详尽的描述。这些描述解决了一个问题,即国际上发生了什么事。与新闻媒体不同,国际关系学关注的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它的原因是什么,它是否具有某种规律性。虽然国际关系学研究也进行描述,但更注重解释。它探究国际关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不单要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件,更要告诉人们事件发生的原因,并且要根据国际关系的事实探索解释国际问题的理论。国际关系学作为一个学科,可以说正是基于解释国际现实的愿望而产生的。如果说以1919 年威尔士大学建立国际政治系(The Departent f Internatinal Plitis at th
6、e Universityf ales, Aberystyth)和设立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dr ilsn hair f InternatinalPlitis)为现代国际关系学研究的起点,那么这种理论研究的开始恰恰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使得人们不得不探索如何对国际关系的复杂现实进行深刻的说明。自那以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得到了大发展。相继出现的各种学派,都“发明”出了日益精致而系统的“理论”和“范式”。在不断的争论中,这些“理论”都力图证明自己是最具解释力的。这种情况一方面表明了学科的繁荣,另一方面也越来越使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决策者感到困惑,并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些迥然不同的“理论”真的都能说
7、明现实问题吗?并因而发生了一个 更大的问题,即这个理论是有用的吗?1966 年马丁怀特(artin ight)的一篇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篇的题目是为什么没有国际理论?(“hy is there n internatinal thery?”)。在这篇中,怀特讨论了“存在不存在国际关系理论”的问题。由于后来人们不断引用这一,在一些文集中甚至把这篇放在卷首,因此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经典的问题。怀特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是把国际关系理论与政治学理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两种理论,一个是研究国家内部的政治问题,另一个是研究国家间的政治问题。怀特认为,它们原本应该是一种孪生的关系,但事实上却不是。在人类文明史中,
8、从柏拉图以来的政治学传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国际关系理论却不是这样,它的形成很晚,其文献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是难以理解的,甚至是相互排斥的,没有一本著作获得了像政治学经典那样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政治学孪生兄弟的国际政治学并不存在。再者,怀特认为,政治学是一门可做进步主义解释的学科,即它是关于美好生活的理论,人 论文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来自 们通过对国内政治制度的研究,可以谋求建立一种完美的政治制度,而国际政治理论却不是这样。国际政治理论是关于生存的理论,国家是以相互的竞争,甚至以诉诸战争的方式来求得生存。所以国际关系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很难进行进步主义的解释
9、,今天的国际关系与历史上的国际关系没有多少区别。由于国际关系不可能取得进步,对国际关系的研究没有进步主义的意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也不存在国际关系理论。在国际关系学界,也许人们并不怀疑国际关系理论的存在,但怀特所提出的问题,又确实发人深思。怀特所阐述的观点,除了表明国际关系学作为一个学科其发展令人不能满意之外,还给人一种灰心的感觉,即国际关系理论无论怎样研究,都不可能改造国际关系的现实。换句话说,这个理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问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究其原因,症结也许就在于这个“理论”还不是有关国际关系现实的清楚而全面的解释。研究国际关系理论,人们知道,每一种流行的范式,都有自己解释国际问题
10、的得意假定。例如,在现实主义理论群中,古典现实主义解释了在“无政府状态”下“自助的”国家为什么会基于利益和权力进行冲突;新现实主义解释了国家基于安全的目的为什么有时会选择合作而不是冲突;进攻现实主义解释了大国为什么会基于对手的实力进行争霸,而防御现实主义则解释了国家为什么会基于所受威胁而进行有限的权力互动。在跨国主义理论群中,理想主义解释了为什么国际规范和制度化的全球合作能够约束国家的行为;新自由主义解释了复合相互依赖为什么会导致国家建立国际制度;而民主和平论者则特别解释了为什么民主国家之间不打仗。在这两个理论群之外,建构主义基于“主体间性”的概念,解释了行为体的共有观念为什么会建构不同的国际
11、关系的现实。这些迥然不同的理论学派,经过不断的争论和发展,都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用这些理论对照现实,可以发现,它们的假定,对国际关系的现实是有解释力的。以伊拉克战争为例,第一,美国不理会国际社会的反对,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动武,以压倒性的军事优势,轻而易举地击败伊拉克军队,推翻了作为国家行为体代表的萨达姆政权,实现了对伊拉克石油和权力的控制,印证了现实主义所强调的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和国家间政治的冲突特点。第二,美国在战前一再试图在联合国获得行动的合法性,在战后不得不再次求助于联合国和其他国家的支持,印证了新自由主义或制度主义所强调的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因素对国际互动的影响。美国的行动表
12、明,发动战争可以恃强行事,可以按实力政治的逻辑办事,但要建立秩序就不得不谋求合法性和国际支持。第三,小布什政府对伊战争在世界范围所遭到的反对,特别是在伊斯兰世界所燃起的怒火,印证了建构主义所强调的观念建构。事实表明,美国的所作所为如果得不到伊拉克民众和伊斯兰国家的认同,它在伊拉克就呆不长。如果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是侵略者而不是解放者,它就会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不同的理论范式都可以在伊拉克战争的事实中得到印证,一方面表明这些理论可以用来说明解释现实,是有用的;另一方面又表明它们都有局限性,都只能说明现实的某一个方面。例如,现实主义可以说明美国的战争行为,但不能说明美国为什么非求助于联合国不可;制度主
13、义可以说明美国为什么要求助于联合国,但不能说明美国为什么可以撇开联合国采取行 动;建构主义可以说明人们的观念对这场战争的影响,但不能说明实力竞争和制度合作的机制本身。显然,这些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哪一个都不能垄断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应用任何一种理论,都可以对现实的某一方面做出精到的解释,但要想对现实做出全面的解释,就必须进行新思维,方式之一就是运用多元的视角与综合的理论观点。之所以需要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理论说明对象的国际体系和国际关系行为体的行为都具有多元和复合的属性。二国际体系与多元属性国际体系是国际关系理论解释的首要对象。在理论上,国际体系是指国家之间有较多接触,能够充分影响彼此的决
14、策,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个整体。这种国际体系,其实就是国际行为体实施其对外政策行为的舞台与环境。对这种国际互动所构成的环境进行理论概括,人们常常追溯三种分别来自于霍布斯( Hbbes,1588-1679)、康德( Kant,1724-1804)和格劳秀斯( De Grtius, 1583-1645)的历史传统。霍布斯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利维坦(Leviathan,1651 年)中。从“人性恶”的基点出发,霍布斯认为人的自私行为会导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惟一的和平希望是所有人都放弃他们的自然权利,由利维坦强大的国王来建立和平与安全的社会。在这样的安排中,人民才能免于无政府状态。作
15、为阐述“无政府”问题的理论家,霍布斯虽然主要是着眼于国内社会,但他认为国际关系同样也是以冲突和战争为特征。按照霍布斯的观点,只要不存在一个全球的利维坦,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就是可能的。显然,霍布斯主义的国际体系,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状态”(state f nature)。这种状态并不是一种田园风光,不是一群牛在草地悠然地吃草,而是一种弱肉强食的冲突状态。它缺乏共同的法规和实施法律的机构,外交和战争是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的主要手段。各个国家的主权者都负有抵御外来威胁、保卫国内和平的使命。国家实现安全的根本在于增强自己的实力。霍布斯对国际体系的描述,构成了国际无政府(internatinal ana
16、rhy)传统。康德的国际体系观主要出自他的著作永久的和平(Perpetual Peae,1795 年)。与霍布斯完全不同,康德对国际体系是持一种乐观的态度。他认为,共和制国家最终能够建立一种和平的联盟并且为永久和平创造条件。他认为,只要“永久的和平”作为有理智之人遵循的道德准则,那么通过建立共和主义宪法、联邦主义国家体系和全球公民身份,就能构成一种人类共同体。生活在独立国家里的人民将通过共享价值而成为“世界公民”,而和平联盟的统一将取决于怀有相同原则的人民的道德一体化。伴随着人民免于国家偏见和适意地生活于任何国家之中,世界主义的人类共同体将出现。康德对国际体系的描述,提出了一种极其理想的模式,
17、这种理想就是国际共同体(internatinal unity)。%格劳秀斯的国际体系观,可以说介于霍布斯和康德之间。格劳秀斯承认国家体系中有理性的因素,认为共同的法则和制度会把国家间的冲突限制在一定范围。这一点与康德的主张有相似之处。但另一方面,他的眼光却是国家主义的而非世界主义的。他认为,国际政治所表现的既不是国家间的完全的冲突,也不可能是全球利益的一致认同。在国际政治活动中,国家的互动会受到它们所构成的国际社会的法规和制度的约束。国家必须做的并不是推翻国家体系代之以人类全球共同体,而是在国际社会中接受共存与合作的要求。在论战争与和平法(n the La f ar and Peae,1625
18、)一书中,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社会的思想,即国家会通过共享的商业和外交制度,特别是国际法,构成一个社会。这个社会就是国际社会(internatinal siety)。霍布斯、康德和格劳秀斯所代表的三种传统,实际上是有关国际体系的三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如果用这三种解释对照当代的现实,可以看到,它们的对应表现都可以找到。在世界范围内不存在一个高于主权国家的政府,在国家间存在的猜疑、不信任甚至战争,表现了国际无政府状态。在一些地区,如欧盟的范围,日益发展的一体化,已显现了某种国际共同体的特点。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增多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法(或者称之为国际体制),则又体现了国际社会的存在。这三种情况,与其说是三种
19、独立存在的“体系”,不如说是三种共存的国 际体系的属性。就某一范围的国际体系的情形而言,可能同时具有三种属性,也可能只具有一种或两种属性。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观察国际体系的多元属性,即从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这三种居主流地位的理论阐述来看,则当代的国际体系还可以说具有实力政治、制度合作和观念互动这样三种属性。按照现实主义的阐述,所谓国际体系,就是无政府状态下以国家为主角的权力政治。国家间的冲突、对抗和战争,GDP 的发展与军备的竞争,军事集团的扩展,国家间对领土和自然资源的争夺,都是这种政治的体现。在这样的一种国际体系中,国家参与国际互动的根本宗旨是加强权力与安全,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 论文 国际关系 理论 现实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5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