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医疗待遇公正性研究.doc
《中国居民医疗待遇公正性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居民医疗待遇公正性研究.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框架:一、 中国居民医疗待遇现状1、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极其造成的悲剧2、 中国医疗公正性世界排名二|中国居民医疗待遇缺乏公正的原因分析政府缺位,国家对医疗卫生投入总体不足,改革开放以后还有所下降(这一段还需要再收集资料,要找出多种原因)三,解决办法1、 中国医疗改革失败可以举新乡例子但举例不能太长2、 中国公正性医疗制度的建立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3、 国外模式给了我们那些启示4、 中国如何解决问题说明:我定的这个框架逻辑内容应该如此,但每个标题的表达应该好好斟酌,不能这样表达。你明白吗?中国居民医疗待遇公正性研究摘要: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一个向现代化迈进的国家,必须注重各方面均衡发展。现在我国
2、的卫生保障能力严重滞后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时也限制了国家实力的提升。医疗体制改革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议题,我国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收效甚微。这其中的关键症结在于医疗资源的分配问题。如何使得我国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地分配,能够惠及到最广大人民群众,这是一个政府十分重要的制度问题,关系到社会的正义与团结。Abstract:关键词:市场化 医疗卫生资源 医疗保障体制 政府的角色Key words: medical treatment resources一、 中国居民医疗待遇现状 1.中国医疗公正性世界排名当代中国一些体制上的问题困扰着中国社会,其中之一就是医疗体制问题。凤凰周刊2006年10期有
3、一则短消息:中国医疗公正性世界倒数第4。中国国务院最新出炉的一份报告显示,作为世界第4大经济体的中国的医疗卫生系统,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191个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正性的排序中,位列倒数第四位。在一份针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 凤凰周刊2006年10期看到这则消息多少让人感到震惊与失落,卫生事业关系到十几亿人的健康和幸福。中国这个泱泱大国在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如此欠缺,我们就有必要进行相关的研究。另一方面,建立和建全公正性的医疗卫生制度不仅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而且也有利于改善我国的人权
4、状况,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2.国家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下降(这一段应该谈出医疗投入下降对居民医疗待遇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才切合你的第一个大标题,因为这一部分是讲居民医疗待遇的,医疗投入的下降只是影响医疗待遇的原因)我们国家现在处在转型阶段,改革的短期的阵痛也许是必须付出,人们也期待着改革的成功,忍受这种阵痛。然而我们的医疗改革似乎走错了方向,让人们感到失望与不满。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在1980年、1990年、2000年、2004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分别为143.2亿元、747.4亿元、4586.6亿元、4684.6亿元。总体上处于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其中,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则分别为3
5、6.2%、25.1%、15.5%、15.2%。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政府在医疗的投入是在增加,但所占比例却在下降,而且下降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其中的差额就由医院来筹措,造成以药养医,因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政府投入比例迅速下降的同时,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的比重却在迅速地上升。这一阶段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国家必须把大量的资金分配到经济建设的领域,对于国民的消费医疗是有所抑制的。但长期来我国卫生投入占GDP的比重过低,投入占GDP的比例长期徘徊在0.4%-0.5%之间,而且历年呈下降趋势。表前总理当政时积极推动政府改革,给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他曾经感叹中国的财政是“吃饭的财政”。公共事业
6、在国家的财政支出中占的比重较低。这和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体制有着莫大的关系。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用比较少资金交好地解决了公共卫生问题,那时在城市推行公费医疗,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以及赤脚医生的制度,大量的传染性疾病被控制,国民也享受到低级别但全面的医疗保健。但这一些都与国有或集体经济制度密切相连。 3.中国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我国卫生事业现状中存在的另一大突出的问题是医疗资源的分布的不平衡。从全国的情况来讲,东部的卫生条件好于西部,城市明显好于农村。总之,发达地区的医疗水平明显好于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的丰富程度与地区的经济水平成正比例。国家并没有很好利用财政的杠杆作用,恰恰相反,国家财政在市场规
7、则的引导下,加速了这种不平衡。中国今年来呈现的较大的贫富差距也对医疗资源的均衡性分布有着极大的制约。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在医疗资源的分布上也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农村地区医院拥有的总资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都不到大城市同类机构的10%。城市医院中级以上职称卫生技术人员约占39.0%,而农村地区则仅为34.6%。城市地区病床使用率为75%,比农村地区医院床位使用率高24.0%,这说明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利用率都不高,城乡居民在卫生保健方面的差距明显。缺乏医疗保障制度,迅速上升的医药费用是患病农民就医的经济障碍和承重的经济负担,1990-1999年间,农民平均纯收入由6
8、86.31元增加到2210.34元,增加了2.2倍,而同期农民每人次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由10.9元和473.3元,增加到79元和2891元,增长了6.2倍和5.1倍,大大超过了个人收入的增长速度。上世纪90年代后期,实行农村合作医疗的村仅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7%左右,农村人口的覆盖面只保持在10%。而医药费用的迅速上涨,加重了农村人口接受医疗服务的经济负担,使得65%以上的患病农民因经济困难应住院而未住院,37%的患病农民应就诊而未就诊。对一些地区的贫困人口致贫原因的调查发现,24%的家庭因病负债,23%的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农民的困境在医疗卫生投入是其表现方式,同时也成为其因素
9、之一。几年来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大幅减少,特别是对农村的卫生投入更令人不安。1993年农村医疗费用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35%。1998年为25%,而2000年还不到23%,7年里下降了10多个百分比平均每年以近两个百分比递减。更令人担忧的是城市和农村的极度的不公平,如200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为4763.97亿元,其中农村卫生 费用只占总费用的22%左右;城镇卫生费用却占总费用的78%,也就是说全国13亿人口中,占64%的农村居民只拥有不到1/4的卫生总费用。19912000年的10年间,中央政府拨给合作医疗的经费是每年500万元,各级地方配套资金也是每年500万元,全国每年政府对合作医疗的总投
10、入让8亿农民分摊,平均每人每年仅有1分钱。 吴健明,裴丽昆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年3月第26卷第3期这比起城市居民的待遇而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数据告诉我们这么一个现状,这是以事实说话。从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比例的变化趋势来看,1990年城市居民用于医疗保健的费用是农村的1.35倍,到了2000年,这数字上升到3.63倍,差距急剧拉大。(从地区来看,各地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比例差距也是很大的,如2000年,北京、上海、浙江城市居民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分别为农村居民的2.36倍、2.4倍和2.7倍,而贵州为8.42倍。就各地农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来看,差异
11、也很大,2000年,天津为271元,北京为249元,上海为209元,浙江为200元,而贵州为27.68元。)(加括号这一段话讲的是居民医疗支出的差异,这与资源分配不均关系不密切,是否应该去掉或做个适当的处理以便切题)从政府对农村卫生投入比例来看,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根据全国卫生总费用测算结果,1993年农村卫生费用占全国卫生总费用34.9%1998年为24.9%,5年下降了10个百分比,平均每年以2个百分比的速度递减。199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为587.2亿元,用于农村卫生费用为92.5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15.9%。政府对农村卫生投入的减少,直接导致一部分农村居民尤
12、其是贫困农村居民健康状况的恶化。根据1998年全国卫生服务的调查数据,87.445的农村居民没有任何社会医疗保障,也就是说有7.5亿农村居民被排除在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之外。在城市中,并非所有人都得到公平的医疗服务,因为医疗保障在城市中覆盖率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加之城市中收入悬殊,造成医疗资源没有得到完善地分配。城市里也有许多人也没有被纳入医保的行列,同时即使被纳入医保的体系中,患者自己也要支付相当比例的费用,这也成为居民的一大负担。同时城市的外来人口完全被排除在这个保障体系之外,他们没有任何的医疗方面的保障,也享受不到国家给予任何医疗福利。医疗资源分布也是很不均衡的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有61
13、所三级大型医院,医疗水平居全国领先水平,但医疗资源过于集中于城市中心,城乡差距过大,医院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区,城郊和农村的居民没有得到很好的医疗待遇。北京市的医疗卫生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型医院,基层医院、尤其农村地区的医疗人才十分匮乏。这些医院也得到更少的政府的资助,医疗设施比较的落后,医疗水平也相当有限,无法满足当地居民医疗需求。特别是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情况相当普遍。北京市目前仅有62%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即使参加农民得到的补助也相当有限。乡镇卫生院更是房屋陈旧,设备简单。各项政策也对大医院有利,医保与药品的政策相互不协调,百姓即使常规吃药也要到大医院去,否则没有报销,因此中小医院没有病
14、人。4.现有医疗体制下的悲剧(这一段太长了,都是描述,应该大大缩减并把它放在公正性排名这一段中以便强调你选择这个问题很必要)北大的一个教授写了一篇文章,说几年前他见一位知名度很高的老人,“老人浑身插满了管子,面部没有一点表情,眼睛也不怎么转动,生命完全是由人工来延续。医护人员告诉他,像这样护理级别的老人医院是有很多的,这种规格的延续生命,每天花费近万元。国家每年须给每个这样治疗的老人拨款二百多万元。”这位教授很震惊,感慨“国家的医疗资源是一定的,厚此必然薄彼。老家农村的许多老人,一辈子到死都没有进过一次哪怕乡镇级医院,许多临产的母亲十月怀胎没做过一次孕检,分娩的产床就是自家的床”。 中国改革杂
15、志前总编温铁军说,凭他掌握的情况,就在接生这一医疗服务的机会来看,近乎95%的农村孩子在家出生,与此相对应的是,近100%的城里人出生的医院。也就是:一个中国产妇,她是在医院生孩子还是在家里生孩子,极大程度取决与她的身份:她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直到今天,对中国的农村妇女而言,在她一生中仅有几次最需要获得医疗保障服务的时候,这个国家没有能够提供她们合格的、廉价的医疗服务,以致悲剧不断上演。网上有这样的报道“菜刀剖腹产”。河南汝南县大安乡的农村医生张某,因为用菜刀提一位处于弥留状态的产妇做剖腹产“手术”,被当地警方以“涉嫌非法行医”的罪名刑事拘留。可如果张某不出诊,孕妇和婴儿全都得死;张某出诊了
16、。等待他的却是“涉嫌非法行医”的刑事罪名的指控。在GDP远低于现在的1980年代以前,中国的农民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以致政府的医疗政策广受批评,人们怀念计划经济时代的卫生福利了。这说明GDP的高低不是农村医疗状况的主要决定因素,政府的政策的倾向性,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国家要成为全体国民利益的代表者,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责更是不容推卸的。二、国外医疗保障体制以及中国医疗改革(我国在医疗保障领域还存在欠缺,要进行改革和学习借鉴。2005年广东举行医疗服务价格听证会,改革方案几乎遭到一致反对。在已经失败的路上不断重复,也不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只能不断的遭受失败。认真反省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体制,有利于我
17、们向更完善的医疗卫生体迈进)。(加括号的这一段应该指出要解决我国医疗保障问题有必要学习外国的经验,这一段要重写)1.英国的全民公费医疗体制英国推行的是全民公费医疗,生老病死一把包。这类医疗体系的特点是:1.医疗作为社会福利由政府提供给国民,政府承担费用;2.医疗设施大多数为公立的。二战后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开始推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政策,国家通过较高的税收来为公共事业提供资金。在医疗保健领域,英国设立了三级管理体系:1社区医疗系统为社区居民提供广覆盖的医疗保障;2城市内按区域设立全科诊所,为区内居民提供诊疗服务和私人保健医生;3城市综合性医院,规模大、水平高、服务好。全英国的医疗卫生机构
18、均为政府所有,统一受卫生部全权管理,经费也是主要来自公共财政拨款,其比重占整个城市医疗经费的85%,其余15%则来自医院开设的特殊高级病房和提供的特殊护理,以及以病家支付私人医生的费用等。中国也曾有与英国类似的医疗保健体系,只不过比较初级,那时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然而,这种大包大揽式的制度,让财力雄厚的英国政府捉襟见肘难堪重负。对福利国家模式的置疑声浪渐高。上世纪80年代英国,实行恢复社会自由消解公有体制的政策,医疗领域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逐步导入市场机制。但英国工党90年代重新上台执政,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基本按照工党的理念建立的。但在公有制之下,浪费盛行,效率低下,缺乏激励机制。英国
19、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基本能够提供这种国家的福利,使英国的医疗福利处于较高水准。公有制有其弊端,但切忌走向另一极端:医疗机构依然政府垄断独办,而让收费走向市场。如若这样,垄断资源的公有权利机关,非但不为全民健康尽自己应尽之责,公权反倒成为向民众敛取暴利的工具。2. 日本特色的医疗体制日本的医疗体制也很有代表性:医疗服务社会化,医疗费用国家化。日本这类医疗模式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1.医院运营和医生从业的模式以民间为主,但以行业组织进行管理,保证医生和医院的合格和规范;2.政府将医疗服务作为确保项目提供给全体公民,医疗费用的大部分由政府负担。上世纪60年代经济从战后的衰败中重新起飞后,建立
20、了覆盖全民医疗保险体系。每个年满20周岁的国民,都要加入到医疗保险体系中来,属于强制加入这有利于分摊风险。日本医疗保险基金由个人、企业和国家共同分担。个人交纳的比例甚小,费率约是工资收入的8%。国家机关和企业的职员,每月从工资中直接扣除;而处于游散状态的农民和私人企业,则按月定期到当地社会保险部门缴费;失业者和孤寡者,有失业保险金和遗属年金为他们提供医疗保费。日本医疗体系发达,覆盖面广。医院或诊所经保险组织审核,符合资格者即可提供医疗保险服务。目前,全日本有近万家医院、诊所为医保患者提供服务,日本国民可持保险卡到其中任何一家就诊。日本医疗价格监管也比较完善。费用主要就是就诊和药费。医生就诊的每
21、个行为和用药的价格都由国家确定,政府还经常根据物价因素等对就诊项目及药价进行调整。乱开方子牟利和虚高药价在这种体制下没有存身之地。患者看病后,支付个人应负担的份额后,其余的费用则由医疗机构和医保部门结算。这当中还有个审查监督环节,即医保部门要求第三方机关,对医疗机构送来的费用清单进行审查,看看在诊疗和药方中是否存在浪费情况。这种审查非常严格,医院一旦被发现有违规违纪行为,立即被取消为医保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资格,医院也就失去了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这种体制总的来说比较合理,适合了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的国情。国家作为公权机关,在维护国民健康方面,无论是财政支持还是制度监管,均尽了应尽之责。当这种体制也有其弊
22、端,加上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医保基金入不敷出,同时这种体制也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3.美国的市场化的保险医疗体制美国是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国家的代表,在医疗领域市场化也是在发达国家中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医疗市场价格高,但失业和贫困者的医疗则由政府包揽。美国这种医疗保健体系的特点是:1.医疗体制以私立为主,医疗消费以个人为主;2.政府提供部分医疗保障机制和资金,主要确保老年、病残、贫困和失业人口的就医。这种体制以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在美国的医疗保健制度中,充分体现其市场经济的自由色彩。市场化的运营减少了国家的包袱,但国家在这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公权的管理和服务的职责。政府一方面以公立形式为
23、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医疗保障,另一方面以立法和管理的形式,规范高度市场化的医疗体系。美国医疗体制有以下特征:一是自由办医,美国营利性医院占70%。但政府首先严格把关,只有通过政府所规定的标准才能开办医院,只有达到执业资质的医生才能行医。二是占30%的非营利性医院分别由各类慈善机构和政府出资兴办,这类医院以特定的人群为服务对象,譬如政府兴办的,主要是为军人、老病者、贫困失业者服务。政府对这类医院实行全额免税政策。三是全美所有的医院,包罗政府兴办的,基本上实行“管”与“办”分离。办医者全权委托的各类管理公司,对医院进行全面的经营和管理。医院管理公司则从医院的总收益中获得3%的管理费用作为其服务盈利。四
24、是美国的医疗保费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政府发挥公权角色,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劳资双方的应尽的权责。政府也不直接卷入金钱事务,医疗保费仍在社会市场中运作,因此企业和员工不是向政府交纳保金,然后由政府来支配,而是直接向保险公司购买,这样免除了政府职责的扩大,无需设立专门政府管理机构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开支,更杜绝了可能的腐败行为。美国虽然是高度自治的市场经济模式,然而在立法和监督上却毫不含糊,任何市场行为都不能超越其法律框架。美国是由世界各地移民组成的国家,在医疗体制方面,同样展示了它自由的一面和创造性的一面。它依靠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既摆脱了福利国家的财政负担过重的困境,又保障了相对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居民 医疗 待遇 公正性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5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