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进策略探析.doc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进策略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进策略探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进策略探析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 非专业计算机教学高职院校论文摘要 简要阐述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制和评价体系建构”等方面提出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在计算机教学上的几点改进对策。 1 前言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目的是使学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将学生培养成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行业服务。自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以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虽然近几年内得到迅速发展,但其计算机在课
2、程设置、教学模式、方法上多是参照普通高等院校的模式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高职高专教育目标不相符合,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研究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特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如何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问题进行探讨。 2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基本上按照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所提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3个层次(即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体系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有大学信息技术教程、VFP
3、程序设计、VB 程序设计、网络基础等。这些课程的开设虽然在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2.1 “一刀切”模式忽视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技术需求的差异 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他们所接受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都是一样的。这种“一刀切”的模式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不同需求,严重缺乏针对性。1)不同专业学生所需的计算机知识侧重点不同,文科类专业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利用计算机的文件管理功能管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进行文献检索;而工科类学生则需要利用计算机编程来模拟试验过程,数据结构课程对工科学生从事本
4、专业研究也大有裨益。2)不同专业学生需要的计算机知识深度不同,因此,理工类学生较之文科类学生往往需要更加深入的计算机知识。 2.2 同步的课程进度忽视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之间的差距 大学生在入校之前,由于当地条件、家庭条件以及个人爱好的不同,学生间计算机应用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一般来说,来自城市的学生要比来自及边远地区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起点要高一点。而目前的教学体制,对所有的学生统一采取“零起点”模式进行教学,这在相当程度上压抑了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的学习热情。 2.3 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 目前的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过多地依赖于性评价,并且评价方式偏向简单化、形式化,要么是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职 院校 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 课程 教学 改进 策略 探析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5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