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影响分析研究毕业论文.doc
《马良影响分析研究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良影响分析研究毕业论文.doc(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引 言摄影自发明以来就遭到传统艺术的排斥,他们认为摄影是门技术,不属于艺术范畴。早期的摄影家为了迈过这条界线进入艺术殿堂,就试着向绘画艺术靠拢,借助绘画的制作手段,前期使用模特、布景,后期暗房制作时采用剪贴拼印合成等方法。雷兰达的人生的两条路和罗宾逊的消逝的创作手法都是先构思,再摆拍,最后拼音合成的。而摄影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应该是从摄影进入达达主义开始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艺术家曼雷在艺术创作试验中总结出,摄影不需要与其他媒介结合就能够独立的创作出完美的艺术作品。此时的艺术家的作品充满个性,在创作手法与观念上更侧重于实验性,他们使用各种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尝试与探索,作品模糊了摄影与其他艺术的
2、界线。这时摄影进入现代艺术体系,摄影的艺术观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观念摄影的雏形。“观念摄影”这个名称在中国一直颇受争议,我国当代艺术家曾用过很多不同的称呼来形容摄影这一形式。1995年,中国摄影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ICP ENCYCLOPEDIA OF PHOTOGRAPHY),其中对观念摄影做了相对完整的介绍:“观念摄影英文是Conceptual Photography,在中国又翻译为概念摄影。1997年,摄影师刘树勇将经典作品进行翻拍,其中胜利之吻美国水兵庆祝二战胜利在纽约时代广场亲吻陌生女护士的照片,被翻拍并注解为”驻青岛美军在街头侮辱中国少女“,这
3、一行为在业内掀起了一番激烈争论,同时他也成为引入”观念摄影“概念的第一人。“观念摄影”也曾被称为“先锋摄影”、“实验摄影”、“前卫摄影”、“新摄影”等,但将此类作品称为“观念摄影”的最多,于是在理论家、批评家们无数次的反复强调和批判过程中,“观念摄影”这一概念形成了普遍认同。近年来产生的观念派就是借用一些手法来拓展艺术表达与个人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在观念摄影家的手下,这些技术都变成了体现摄影家构思的手段,摄影不再是事实的表现,而是一个观念的具体化。 而之所以选择马良作为我的研究对象就是因为,他的照片需要模特扮演,他的制作需要多样道具,他用最现实的相机记录最不现实的梦境,他也曾是上
4、海滩最成功的的广告片导演,他用9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商业摄影到观念摄影的华丽转身,成为中国观念摄影的领军人物。同时,马良创作发表了大量上乘作品,受邀参加了非常多的国内外展览,并在拍卖市场上保持一个只高不低的价格,这些都引起了国内外艺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使得笔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马良和他的作品上。有鉴于此,本文马良近十年的观念摄影作品为研究对象,从马良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和手法为着眼点,深入分析马良观念摄影的本质以及他对摄影的理念变化,最后再将马良的观念摄影带入更大的语境中去分析,与其他观念摄影师做一些比较,从而能够折射出目前观念摄影中的优缺点,对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而一些特殊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整理和
5、反思,这些构成了本论文研究的核心,也是本文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第一章、 马良观念摄影中的叙事主题及人物分析第一节、 叙事主题分析一、又相互轻蔑的上海对于变化速度一日千里的城市来说,它往往需要一种包含了高速性和人文精神的物质手段来记录,而摄影的观看方式又与生俱来地就是片段的,偶然的,他总是能冷静而平和的观看这个世界。而在马良的作品中将两者结合,用摄影来表现上海城市的样貌,反应上海的变化,表达上海人的内心感受。在他近10年的摄影作品中,上海一直都存在他的作品里,他们就像两个久别重逢的孩子,相互联系,相互依托。时而上海是他的拍摄主题:我的马戏、上海妈妈的好孩子、乡愁和邮差;时而又作为故事的背景:不可
6、饶恕的孩子和禁忌之书,似乎他总是舍不得那些即将被拆去的老房子,和满是他儿时回忆的美好时光。有很多知名的摄影师都曾表现过上海,陆元敏游走在上海街头,用相机为这座城市笼罩上一层梦境般的朦胧而略带感伤的轻纱;台湾摄影师张才把镜头纳入了漂浮在黄浦江上的扁舟中的乞讨老妇,也留下了求告无门的流民的身影;而马良眼中的上海却偏离现有的时间轴,拍摄那些即将被拆去童年记忆的弄堂,和废弃十年之久的游乐园里最后的美好。三位摄影师的角度虽然不同,但他们在与他人、与都市的相互关系中展开他们的影像方式,同时,他们的工作又解释了自己与上海、摄影与上海的相互关系。正如本雅明所说:“大城市并不在那些由它造就的人群中的人身上得到表
7、现,相反,却是在那些穿过城市,迷失自己的思绪中的人那里被揭示出来。” 上海是个有生机的,混乱又迷人的城市,适合商人和游戏人生的冒险家居住,相比之下,马良似乎与这座城市格格不入,他眼中的上海带着几分荒诞和幽静,画面里充斥着小丑和怪兽,虽然他在上海出生,但他选择住在远离城市喧嚣的郊区,他之前很多次离开这座城市,都没有成功,最终还是回到上海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而且上海的人太多,故事太多,声音太多,所谓的艺术家也太多,所以他反而觉得这个城市对他来说是空虚又无关的。而且值得推敲的是,在马良作品中,只有关于上海题材的作品才会有大量的留白,没有胡乱的拼贴,所以可以看出,上海是充满童年回忆的故乡,更是爱恨交织
8、的一片净土。马良在他的自传坦白书中这样说过:“刚学会骑自行车那年,上海有一场大雾。我还是一个莽撞的少年,在能见度不及两米的夜雾里漫无目的地游荡,一面骑一面大声喊叫小心。其实那时路上鲜有汽车,也几乎没有行人。我就这样一直嚎叫着从吴江路骑到外滩,回来的时候叫不动了,骑着骑着心里涌起一丝前所未有的忧伤,那是我有关孤独体验的初夜。”而这份孤独的感觉在我的马戏中有,在上海妈妈的好孩子中有,在禁忌之书中也有。1、满载儿时记忆的上海 “他携带了太多秘密,决定从此不再开口。在一片记忆的废墟之上,这家伙是一位被废弃的国王。缄默,是一场命运,那些无处投递的信和所有收信人一起在目的地不明的时光里,被宣判了死亡。而在
9、这出宿命的默剧里,绿衣人的背囊中埋葬着我写给你的最后的信笺,还有,那些在他看来和春天里的白色夹竹桃花一样美丽却有毒的诗行爱很短,却比遗忘要长。”这是马良2008年创作的组照邮差,拍摄地点就是马良13岁之前所住的上海吴江路,那个孩提时代每日嬉戏的弄堂,很多过去的建筑都将被拆除,仅留下奔跑过的狭窄小道。这个人物是马良记忆中的邮递员,他在时间里穿行希望还能给人送去温暖和回忆,他穿越高墙,爬到制高点,找到前方的路,但他却迷路了。就好像马良虽然站在吴江路上,想找寻曾经童年的美好回忆,可始终都没有能找到。画面中的上海也都是断臂残缺的上海,少有人际的上海,一个只能从画面的蛛丝马迹中才能找到时间脉搏的上海。
10、2、诡秘的上海 这个诡异又美丽的场景是一个被废弃10年之久的游乐场,曾是上海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公园,里面有世界各地的景观模型,巨大的公园里,正在倾斜的高大建筑物,失去手臂或者头颅的雕塑,以及身首异处的佛像,总之,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真实。过去的繁华如今倾倒在一片寂静之中,这份强烈的对比是非常震撼的伤感。这个公园也成为了马良最喜欢的场景之一,后来有很多摄影师都拍过这个上海公园,但都不是那份感觉。马良说:“这个公园就好像是为我准备的一样,它就如人生中的某些宿命:欢乐之后取而代之的总是更加深的孤独。”而在笔者看来,与其说这个乐园有了某些和人生一样壮丽也同时充满悲剧性的力量,还不如说上海就拥有壮丽且
11、悲剧性的力量。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从小热爱诗歌的马良一直渴望成为诗人,虽然之后的广告导演和诗人相差甚远,但是他从来没有停止对诗歌的喜爱,并且在他每组照片的前面都会加上一组诗句来抒发自己的感受。翻阅他的作品就不能发现,马良有很多关于传统诗词的创作,这当中不乏运用各种象征性视觉元素解构诗词,而后再按照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将他们重建。先有2007年的二首唐诗系列,2008年的草船借箭,再后来又有2010年的西游记,其深层次是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经验历史转变的当下解读和用自己的视觉方式来呈现。1、二手唐诗二首唐诗就是他第一组对传统诗歌的二次创作,在这个过程中马良摸索了很多方法,现在的整幅作品就是全布景拍摄
12、,在一个巨大的桌子上,用真的泥土山石和有机玻璃构建出传统的山水意象,种植树木,还有制作远景的舞中山水,用苔藓做草地,用假山盆景用的小人和建筑,也有马良自己泥塑做的凉亭台阶等。用钓鱼线悬挂马良亲手书写的狗爬毛笔字,云烟的效果也使用了小的烟雾效果器,还有喷水壶制作的湿润感,清代画家方式庶言:“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清方式庶:清诗话)摄影与绘画是一样,都是情感表达的一个载体。所以马良的整体创作是从传统中国绘画的构图结构出发。包括烟云造成的画面空白空间,书画落款的位置等,搭配起来都想一幅幅完美的画卷。 从照片中,我们不难发现,画面主
13、体的布局非常的紧凑,但是画面整体又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留白的传统效果,这样与诗词更加贴合,试想一下,骷髅堆砌的跳跃与国画形式的贴合形成鲜明反差,赋予画面极大的讽刺意义。马良在他的画册独特的视界中这样说道:“至于我的其他作品,大多都是画面内容复杂,人物、景物充满其中的画面,这是我的一个视觉习惯。我喜欢繁琐的东西,这也是我所体会到的当今人们的一种视觉感受。现在的社会物质泛滥,精神游走的空间很狭窄,在这种逼仄的物质空间里,我大家都在艰难地呼吸着。所以这组作品选择这样的拍摄方式。”王维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两种艺术的合一在山水画里得到最高的体现。同时山水不但具有观赏游玩的作用,同时也是古代精英知
14、识分子在政治失意后疗伤和回归的所在,苦闷心灵在这里得到释放和解脱。山水传统往往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寄托和归宿,山水画以图像的方式表现这种理想。再来看二首唐诗就不难发现,画面中有诗又有画,而且是2007年在马良艺术创作的初级阶段,他在重新诠释唐诗的同时,也是将心中的苦闷和10年广告导演生涯里哪些想说说不出来的话,借用这样的形式抒发出来。 2、草船借箭草船借箭是一个中国人关于智慧的故事,蜀国的孔明以轻轻的一慧,愚弄了号称身拥百万兵马的蜀武曹操,并毫无代价地得到数十万支宝贵的箭镞,为后来著名的赤壁大战赢得稀缺的兵器资源。这个故事的魅力在于智慧是可以击到物质,计谋是可以保护自己并战胜别人的,但是这种算计之
15、所以长久地被中国人津津乐道,其实多少有些投机取巧和巧取豪夺的意思,拿别人的东西为我所用,诸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一类理念。挪用的同时往往也会伤害到自己,画面中的草人是被无数只箭插着的,得到好处反倒伤害了自己。就好像我们今天的文化总是想着中西结合,把两种文化交流在一起,再或是把两者音乐交汇在一起,最后改的四不像。所以,草船借箭在现代世界发生的各种关系中,实际上一直处于一种驳论的状态,那个得到箭镞的人实际上是不堪一击的,那份无奈和矛盾跃然纸上。但马良的草人并不是宏大的话题载体,其实只是他自己被束缚和击伤的灵魂。这个灵魂游荡在我们文化的场景中,他在思想,在仰天渴望,被塑料袋紧紧地包裹着,曾经有生
16、命和温度的肉体,被这层冰冷的塑料所包裹,而塑料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可以大量复制却没有生命,这似乎就是死亡的象征,是对那些已逝的美好物体的塑封。他痛苦地痉挛在地上和角落中。他站在亭子里挥舞着大刀,表达着愤怒,可他就是走不出这个园子,美丽的人造风景围绕着他,好想要让他在这儿享受温柔的寂寞,并彻底死去。 3、西游记西游记虽然都是说经典故事,但是马良都投以现代人的眼光和审美方式,用我们现有的语言诠释过去的故事,亦或是解释现有的一些误区。西游记依然是摆拍的人造景观,整个布景也是超现实一般的趣味:画面中头戴帽冠站立在佛像上面的白鹤和刺猬、恶鬼的塑像、蝴蝶和堆叠耸立的雏鸟、龙的雕塑,少不了的还有堆堆白骨。沙盘
17、上一个巨大的湖泊里,趴着一个婴儿,他头顶着燃烧着的蜡烛,烛泪滴落在婴儿的脸上,他虽然有纯真的蓝色眼睛,但婴儿很大就像怪兽一样,在湖面的左上角有一个窥探的半掩人头,其表情好奇而疑惑,而这个人物就代表着西方人的眼光,而沙盘顶上无数只灯泡代表着无数双西方人的眼睛,他们用他们奇异的眼光窥探着着我们的世界,但是又把我们的世界扭曲了。而马良在这样的一个沙盘上建构另一个世界,做上天空,种上植物,搭建山岭,一切都像被缩小了一样,不同于之前作品中雾一般梦境效果,这里更有这一种灿烂和堕落的气息,超越现实却隐喻现实。较之二首唐诗,该作品中马良的美学方法的运用更为自然,超现实的因素得到强化。手法上依然是对传统和现实图
18、像的一样并置,一本正经的外表潜伏着戏谑,作品弥漫着犹豫和伤感,并伴着死亡的气息。三、内心世界的剖析第二节、马良摄影作品中的人物分析:1、矛盾纠结的邮差邮差这个形象是属于上个世纪的产物,如今快递飞奔在城市的每个角落,而邮差这个职业却不再被别人所提及,他们的职业性能也慢慢地再不断退化。穿梭在废弃的弄堂里,却要为陌生的人送信传情,在废弃的土坡上邮差是那样的孤立无援,但是单纯的邮差还依然抱有做英雄的梦想,可以穿墙又可以飞天,但最后他也只是一条落网的肥鱼,愚蠢又悲伤。但信还是要送的,这是他的工作啊。现代都市里如同阴影般正在迅速缩小和颓废的上海弄堂里,一个似乎来自于时光里的邮差,带回旧时满装着记忆和爱恋的
19、信件,却在这个渐渐成为废墟的地方,再也找不到那些曾经的地址门牌。他穿着老式的制服,扛着在废墟上无用武之地的自行车,有时被塑造的好像是个无所不能的英雄,有时又像个狼狈的丧家之犬。但他出现的地方,总有些孩子气的奇妙美好的事情发生,如同对当下的一种安抚,少年天真战胜理性无聊的时代宿命的一种精神上的胜利。这个作品有犹豫悲伤的一面,但马良试图在作品里更多地加入一些温暖的东西一些原本脆弱但最后可以给我们力量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写给这个城市一首短诗,献给这个城市的过去,也包括现在。它既是一幕不可能存在的超现实幻象,又是灵魂里让人感觉距离并不遥远的寓言。 图 图 图 图作品中的邮差其实也并非那么的单
20、纯,照片*中邮差躲在墙角偷看包裹里的信,信笺离自己很近,害怕被周围的人看到;照片*中的邮差把所有的信笺扔向高处,散落在空中;照片*中的邮差躲在墙壁的夹缝之间,害怕自己会被别人发现。这几幅照片与之前那几张高楼之上以及废墟上的邮差不同,邮差确实是怀有梦想要把信笺送到每个人的手中,他认为自己是个英雄,但是同时邮差也在偷窥别人的信笺,他小心翼翼地翻看着别人的信,在想看些什么?过去的童年还是别人的隐私?不得而知,但是我很想说马良眼中的这个邮差是一个立体的人,他不是完全的美好,一个所谓怀揣梦想的圣人,他其实也有人类最普通的坏习惯,就像个孩子一样有极大的好奇心和偷窥欲,所以画面中的色调以及人物的装扮和场景的
21、选择都让你看上去那么的不真实,让你觉得滑稽可爱,但是人物性格的刻画又是那么的真实完整。难怪马良自己会说:“我是个导演也是个摄影师,既是乐观者又是悲观者,我是个小孩子也是个太过成熟的家伙。”同样的人物设置在禁忌之书里也出现过,禁忌的书本身就是不能看的书,而我们却要翻看他,过早的知道人生之路,而换来的就是满身的伤痕。2、抱有梦想的小丑 马良自拍照马良在他的坦白书中曾这样写道:我要在你平庸无奇的回忆里做一个闪闪发光的神经病。不是神人也不做完人,他只是想做一个满包邮梦想却全身缺点的神经病。马良也曾为他的第一组作品我的马戏团写的前言:“我的生命是一场没有观众的马戏表演,我只是个孤独的小丑,但是我还是要快
22、乐地演下去。”也许在他看来生命的本质就是悲伤和孤独的宿命,但是生命在继续的时候,我们就要忘记悲伤,载歌载舞活下去。其实马良表面上是一个乐观主义者,马戏团里的小丑和涂满腮红的坏孩子,画面中充满了幽默感和有趣的信息,总是会让人不断地发笑,但是在作品背后我们又能感受到内在的悲凉,一份生命力里的孤独与无助。如果说马良喜欢用小丑作为自己的自拍像其实那个小丑或许也就是他自己,那个表面上乐观,每天都在给别人欢乐的马良其实内心是极其悲凉的。 马良手中的角色其实都是不美丽的,就算是个女人。马良作品中的女人都很丑,而且他很喜欢给她们穿上奇装异服,涂满腮红,举止诡异,所以很多女演员都拒绝了他的邀请,继而他的角色中就
23、越来越少的出现女性角色,这两幅禁忌之书和衣锦夜行记分别出现在创作初期。他在采访时说:我不喜欢我的角色太漂亮,就算女生也不可以,我希望我的演员只属于这个角色,他所表现的是人性的真实而且完美的外表。”第二章、 马良观念摄影作品的风格及形成原因第一节、马良观念摄影的超现实主义风格一、走上摄影之路:几乎是十年前,作为一个独立的摄影创作者,马良唯一的发表作品的渠道也就是网络论坛。其实他从来没有想到过会有今天,他所有的努力最早只是为了获得网络上陌生朋友的喝彩,因为10年的广告生涯让他厌倦了为一些并不美好的东西说话,还一定要用最美好的饰物装扮他。他曾经写过几句话:“稍纵即逝的青春里,那条无法穿越的漫长的隧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良 影响 分析研究 毕业论文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5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