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串扰问题的仿真分析毕业论文.doc
《集成电路串扰问题的仿真分析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成电路串扰问题的仿真分析毕业论文.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编号 毕业设计题 目集成电路串扰问题的仿真分析学生姓名#学 号#系 部信息工程系专 业信息工程班 级#指导教师#二一二年六月 集成电路串扰问题的仿真分析摘 要本文研究了集成电路设计理论与计算电磁学中的相关知识,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解决串扰对电路的危害。论文以HFSS仿真实验为基础,对串扰问题的主要参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通过总结对各个参数进行优化,对于实际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参考价值。通过HFSS等仿真软件对集成电路进行电磁场的仿真分析;分析具体的集成电路串扰问题。论文首先简单介绍集成电路串扰问题的来源及国内外进展,然后详细介绍了集成电路串扰问题的原理,包括串扰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
2、式。并且重点运用HFSS的仿真方法,实现了集成电路串扰问题的仿真。给出了串扰问题表现形式,并描述了集成电路串扰问题综合布线的危害。通过实验仿真得出不论是耦合长度、线间距还是介质层厚度各个参数都对集成电路的串扰问题产生影响,并且可以通过改变各参数来减小串扰问题。 关键词:集成电路,串扰问题,HFSS仿真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crosstalks in integrated circuits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knowledge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theory and computat
3、ional electromagnetics are studied. The main purpose is to study how to solve the interference to circuit hazards. It is based on the HFSS simulation experiments, carried ou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main parameters of the crosstalk, and by summing up the various parameters to optimize the theoret
4、ical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of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actual design. Analysis of specific IC crosstalk problems by simulation analysis simulation software HFSS and other integrated circuits to electromagnetic fields; Firstly, a brief IC crosstalk source an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rogress
5、, and then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principle of crosstalk in integrated circuits, including the basic concepts of crosstalk and performance. And focuses on the use of the HFSS simulation method, it realizes the integrated circuit crosstalk simulation. Given in the form of crosstalk performance, and
6、describes the hazards of the wiring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crosstalk. Experimental simulation, and evaluate whether it is the coupling length, line spacing or dielectric layer thickness parameters impact of crosstalk in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can change the parameters to reduce the crosstalk pr
7、oblem.Key Words:integrated circuit;Crosstalk;HFSS simulation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第一章 引 言- 1 -1.1目前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状况- 1 -1.1.1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 1 -1.1.2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趋势- 4 -1.1.3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现状- 4 -1.1.4目前此领域的研究背景- 6 -1.2信号完整性- 8 -1.3 串扰理论分析- 9 -1.3.1互感- 10 -1.3.2互容- 11 -1.3.3近端串扰- 12 -1.3.4远端串扰- 12 -1.4本论文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13 -第二章
8、串扰导致的几种影响- 14 -2.1串扰引起的误触发- 14 -2.2串扰引起的时序障碍- 15 -2.2.1串扰引起的时延改变- 15 -2.2.2时延故障模型- 17 -2.2.3精确串扰通路时延故障- 19 -2.2.4 串扰引起跃迁时间的变化- 20 -第三章 串扰问题的仿真及分析- 21 -31微带线间串扰的仿真模型建立- 21 -32各参数对串扰的影响及仿真- 23 -3.2.1信号频率对串扰强度的影响- 23 -3.2.2介质板厚度对串扰的影响- 24 -3.2.3微带线长度对串扰的影响- 27 -3.2.4微带线间距对串扰的影响- 29 -3.2.5隔离带法抑制串扰- 30 -
9、3.3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34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36 -参考文献- 37 -致谢- 38 -第一章 引 言随着电子产品功能的日益复杂和性能的提高,印刷电路板的密度和其相关器件的频率都不断攀升,保持并提高系统的速度与性能成为设计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信号频率变高,边沿变陡,印刷电路板的尺寸变小,布线密度加大等都使得串扰在高速PCB设计中的影响显著增加。串扰问题是客观存在,但超过一定的界限可能引起电路的误触发,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工作。设计者必须了解串扰产生的机理,并且在设计中应用恰当的方法,使串扰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1.1 目前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状况1.1.1 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
10、状集成电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发 展迅速,技术日新月异。目前,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超过了以汽车、石油、钢铁为代表的传统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成为改造和拉动传统产业迈向数字时代的强大引擎和雄厚基石。1999年全球集成电路的销售额为1250亿美元,而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世界贸易总额约占世界GNP的3%,现代经济发展的数据表明,每l2元的集成电路产值,带动了10元左右电子工业产值的形成,进而带动了100元GDP的增长。目前,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部分的65%与集成电路相关;美国国防预算中的电子含量已占据了半壁江山(2001年为43.6%)
11、。预计未来10年内,世界集成电路销售额将以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长,2010年将达到60008000亿美元。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拥有自主版权的集成电路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命脉、社会进步的基础、国际竞争的筹码和国家安全的保障。美国、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是当今世界集成电路产业的佼佼者,尤其美、日和欧洲等国家占据产业链的上游,掌握着设计、生产、装备等核心技术。随着信息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尤其通过通信、计算机与互联网、电子商务、数字视听等电子产品的需求增长,世界集成电路市场在其带动下高速增长。2005年世界集成电路市场规模为2357亿美元,预计2010年间平均每年增长不低于10,总规模将达到42
12、47亿美元。 多年来,世界集成电路产业一直以34倍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迅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目前,世界集成电路大生产已经进入纳米时代,全球多条90纳米/12英寸的生产线用于规模化生产,基于7065纳米水平线宽的生产技术已基本成形,Intel公司的CPU芯片已经采用45纳米的生产工艺。目前,世界最高水平的单片集成电路芯片上所容纳的元器件数量已经达到80多亿个。 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产品性能每18个月增加一倍。据专家预测,今后20年左右,集成电路技术及其产品仍将遵循这一规律发展。面对集成电路产业如此迅猛的发展势头和诱人前景,发达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21 世纪集成电路中长期发
13、展规划,抢占制高点,以掌握未来信息技术核心的主动权。美国半导体技术协会成立了微电子学高级研究公司,重点研究8-10 年后微电子领域可能出现的技术。日本实施超尖端电子技术开发计划,主要开发2005-2010 年半导体技术,并成立超大型硅(硅为制造集成电路的主要材料)研究所,开发18 英寸硅片关键技术。集成电路最重要的生产过程包括:开发EAD(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利用EAD 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根据设计结果在硅圆片上加工芯片(主要流程为薄膜制造、曝光和刻蚀),对加工完毕的芯片进行测试,为芯片进行封装,最后经应用开发将其装备到整机系统上与最终消费者见面。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国集成电路的加工水平
14、为5 微米,其后,经历了3、1、0.8、0.5、0.35 微米的发展,目前达到了0.18 微米的水平,而当前国际水平为0.09 微米(90 纳米),我国与之相差约为2-3 代。(1) 设计工具与设计方法。随着集成电路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单个芯片容纳器件的数量急剧增加,其设计工具也由最初的手工绘制转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相应的设计工具根据市场需求迅速发展,出现了专门的EAD 工具供应商。目前,EAD 主要市场份额为美国的Cadence、Synopsys 和Mentor 等少数企业所垄断。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EDA 开发和产品供应商。由于整机系统不断向轻、薄、小的方向发展,
15、集成电路结构也由简单功能转向具备更多和更为复杂的功能,如彩电由5 片机到3 片机直到现在的单片机,手机用集成电路也经历了由多片到单片的变化。目前,SOC 作为系统级集成电路,能在单一硅芯片上实现信号采集、转换、存储处理和I/O 等功能,将数字电路、存储器、MUP、MCU、DSP 等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实现一个完整系统的功能。它的制造主要涉及深亚微米技术,特殊电路的工艺兼容技术,设计方法的研究,嵌入式IP 核设计技术,测试策略和可测性技术,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和安全保密技术。SOC 以IP 复用为基础,把已有优化的子系统甚至系统级模块纳入到新的系统设计之中,实现了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的第4 次飞跃。(2)
16、 制造工艺与相关设备。集成电路加工制造是一项与专用设备密切相关的技术,俗称“一代设备,一代工艺,一代产品”。在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中,最关键的是薄膜生成技术和光刻技术。光刻技术的主要设备是曝光机和刻蚀机,目前在130nm 的节点是193nmDUV(Deep Ultraviolet Lithography)或是以光学延展的248nmDUV 为主要技术,而在100nm 的节点上则有多种选择:157nmDUV、光学延展的193nmDLV 和NGL。在70nm 的节点则使用光学延展的157nmDUV 技术或者选择NGL 技术。到了35nm 的节点范围以下,将是NGL 所主宰的时代,需要在EUV 和EPL
17、之间做出选择。此外,作为新一代的光刻技术,X 射线和离子投影光刻技术也在研究之中。(3) 测试。由于系统芯片(SOC)的测试成本几乎占芯片成本的一半,因此未来集成电路测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降低测试成本。结构测试和内置自测试可大大缩短测试开发时间和降低测试费用。另一种降低测试成本的测试方式是采用基于故障的测试。在广泛采用将不同的IP 核集成在一起的情况下,还需解决时钟异步测试问题。另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模拟电路的测试速度。(4) 封装。电子产品向便携式/小型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的市场需求对电路组装技术提出了苛刻需求,集成电路封装技术正在朝以下方向发展: 裸芯片技术。主要有COB(Ch
18、ip Oil Board)技术和FlipChip(倒装片)技术两种形式。 微组装技术。是在高密度多层互连基板上,采用微焊接和封装工艺组装各种微型化片式元器件和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形成高密度、高速度、高可靠的三维立体机构的高级微电子组件的技术,其代表产品为多芯片组件(MCM)。 圆片级封装。其主要特征是:器件的外引出端和包封体是在已经过前工序的硅圆片上完成,然后将这类圆片直接切割分离成单个独立器件。 无焊内建层(Bumpless Build-Up Layer,BBUL)技术。该技术能使CPU 内集成的晶体管数量达到10 亿个,并且在高达20GHz 的主频下运行,从而使CPU 达到每秒1 亿次的运
19、算速度。此外,BBUL 封装技术还能在同一封装中支持多个处理器,因此服务器的处理器可以在一个封装中有2 个内核,从而比独立封装的双处理器获得更高的运算速度。此外,BBUL封装技术还能降低CPIJ 的电源消耗,进而可减少高频产生的热量。(5) 材料。集成电路的最初材料是锗,而后为硅,一些特种集成电路(如光电器件)也采用三五族(如砷化嫁)或二六族元素(如硫化福、磷化锢)构成的化合物半导体。由于硅在电学、物理和经济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故目前硅仍占据集成电路材料的主流地位。鉴于在同样芯片面积的情况下,硅圆片直径越大,其经济性能就越优越,因此硅单晶材料的直径经历了1、2、3、5、6、8 英寸的历史
20、进程,目前,国内外加工厂多采用8 英寸和12 英寸硅片生产,16 和18 英寸(450mm)的硅单晶及其设备正在开发之中,预计2016 年左右18 英寸硅片将投入生产。此外,为了适应高频、高速、高带宽的微波集成电路的需求,SOI(Silicon-on-Insulator)材料,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和锗硅等材料的研发也有不同程度的进展。(6) 应用。应用是集成电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集成电路最终进入消费者手中的必经之途。除众所周知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消费类产品的应用外,集成电路正在不断开拓新的应用领域,诸如微机电系统,微光机电系统,生物芯片(如DNA 芯片),超导等,这些创新的应用领域正
21、在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7) 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开发新原理器件,包括:共振隧穿器件(RTD)、单电子晶体管(SET)、量子电子器件、分子电子器件、自旋电子器件等。技术的发展使微电子在21 世纪进入了纳米领域,而纳米电子学将为集成电路带来一场新的革命。1.1.2 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趋势(1)集成电路设计。目前,世界集成电路技术已经进入纳米时代,国际高端集成电路主流技术的线宽是0.130.25微米,国际高端集成电路领先技术的线宽是0.0650.13微米。我国已经能够自行设计0.18微米、1000万门级的集成电路,有的企业甚至已经达到设计0.13微米的技术水平。未来510年面向系统级芯片(
22、SOC)的设计方法将成为技术热点,设计线宽将达到0.045微米,芯片集成度将达到10的89次方,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广泛应用,IP复用技术将得到极大完善。 (2)芯片制造。目前国际高端集成电路晶片直径是12英寸,近年内16英寸晶片将面世,纳米级光刻工艺将广泛使用,新型器件结构的产生将带动新工艺产生。 (3)封装。现有占主流的阵列式封装方式将让位给芯片级、晶片级封装,更先进的系统级等封装方式将进入实用化。芯片实现表面贴装,封装与组装界限将消失。1.1.3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现状1、基本情况 自1965年,我国研制出第一块双极型集成电路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
23、了设计业、芯片制造业及封装测试业三业并举、比较协调的发展格局,出现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和珠江三角洲三个相对集中的产业区,建立了多个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制造业的技术工艺已进入国际主流领域,设计和封装技术接近国际水平,但我国的整体水平与国际水平相差23代。目前我国已在北京和无锡分别建成代表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的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另外,湖北省和武汉市共同投资的一条12英寸生产线于2006年6月开工,中芯国际在上海的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扩建项目即将破土动工。 2006年中国整个半导体市场规模突破5800亿元,而其中集成电路市场占了绝大部分。2006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销售额为4862.5亿元,同
24、比增长27.8%。2006年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与总产量的同比增幅与2005年的同比增幅28.8%和19%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从上个世纪90年初的10亿元发展到2000年突破百亿元,用了近10年的时间,而从百亿元扩大到千亿元,则用了仅仅6年时间。据信息产业部赛迪顾问预计,2007年2011年这5年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7.7%。到2011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将突破3000亿元,达到3415.44亿元。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重要的集成电路制造基地之一。集成电路“十二五”规划提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要在“十一五”取得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速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集成电路串扰问题的仿真分析 毕业论文 集成电路 问题 仿真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5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