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周期光纤光栅发展及现状研究.doc
《长周期光纤光栅发展及现状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周期光纤光栅发展及现状研究.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长周期光纤光栅发展及现状研究1 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发展12 长周期光纤光栅的研究现状22.1 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分类22.2 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写入方法研究42.3 长周期光纤光栅的理论研究52.4 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应用研究71 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发展以光纤通信和光纤传感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传感技术从20世纪后半叶至今的几十年里日新月异,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光纤通信是信息社会的支柱,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骨干网,也是世界通信建设今后发展的主体之一。光纤以其损耗低、带宽宽的特性,已成为现代通信网络中的最佳传输媒质,将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扩展了几个数量级,达到了数Tbit/s的传输速度,使得图像、声
2、音、数据的同时高速传输成为现实,光纤到户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光纤传感以其本质安全、不受电磁干扰、灵敏度高、质量轻、体积小、易于复用(联网)、可远距离遥测、能埋入工程结构等特点而在传感领域备受关注并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传感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光纤光栅的研究最初主要集中在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 FBG)。FBG的周期小于1微米,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反射式窄带滤波器或窄带带阻滤波器。加拿大通信研究中心的Hill等人在1978年首次利用驻波法在掺锗光纤中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永久性的实现反向模式间耦合的光纤光栅光纤布拉格光栅。美国东哈特福德联合技术研究中心的Meltz等
3、人于1998年提出的用两束相干的紫外光形成的干涉条纹侧面曝光氢载光纤写入FBG的横向全息成栅技术等各种制栅方法,使大规模批量生产光纤光栅成为可能,极大地推动了光纤光栅的理论研究及其在光纤通信和传感领域中的应用,现在已被广泛的应用在了光纤通信的方方面面,如光放大、光纤色散补偿、光接收、激光锁模、波长转换、波分复用等等。在传感方面,它已被广泛用作测量外界环境的温度、应变、压力、动态磁场,以及多参量的同时测量等。随着对光纤光栅技术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研究周期为几百微米的能实现同向模式间耦合的长周期光纤光栅(Long-period fiber grating: LPFG),它是一种理想的带阻型无源滤波
4、器件,因其易于制作、附加损耗小、无后向反射、与偏振基本无关以及具有较高的温度、折射率和弯曲灵敏度等特性,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迅速成为光纤光栅技术研究中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实际上能够实现正向模式间耦合的周期较长的光纤光栅在九十年代就已经出现,它被用于实现多模光纤中的模式转换或单模光纤中的偏振模式转换。然而现在通常意义上的LPFG是由AT&T贝尔实验室的A. M. Vengsarkar等人于1996年用紫外光通过振幅掩模板照射氢载硅锗光纤首先研制而成的,它实现了把芯区传输的基模能量耦合到不同阶次的包层模中从而造成与波长相关的传输损耗,是一种很好的带阻滤波器件,这也标志着长周期光纤光栅的诞生。
5、现在,LPFG已被用作抑制放大器自发辐射噪声(ASE噪声)的带阻滤波器、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增益均衡器、稳定980nm泵浦激光器、粗波分复用多通道滤波器、全光开关、耦合器等光纤通信器件,以及温度测量、应变测量、折射率测量等多种光纤传感器。在未来光纤通信和传感中,长周期光纤光栅将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应用前景。2 长周期光纤光栅的研究现状长周期光纤光栅是指光栅周期大于1微米的光纤光栅,它的耦合特征是纤芯中传输的基模与包层中传输的不同阶次的包层模之间发生能量交换,从而造成与波长相关的传输损耗,是一种很好的带阻滤波器件。长周期光纤光栅自问世以来,就以其背向散射低,插入损耗小,与偏振无关,体积小等特点吸引了国内
6、外众多研究人员的目光。目前,在LPFG的写入方法、成栅机理、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形成了多个研究热点。2.1 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分类目前,长周期光纤光栅一般可按照周期和光栅横截面折变分布的不同来进行分类。 按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周期分类根据光纤光栅周期的长短,一般把光栅周期大于1微米的光纤光栅称之为长周期光纤光栅,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划分:把周期为几十或几百微米的光纤光栅称为长周期光纤光栅(LPFG);把那些周期长达数毫米的光纤光栅称为超长周期光纤光栅(ULPFG)。长周期光纤光栅的特点是折射率变化可只发生在纤芯5,也可只发生在包层,或者同时发生在纤芯和包层,其模式耦合主要发生在同向传输的纤芯
7、基模和不同阶次包层模之间,无后向反射,属于透射型带阻滤波器,其典型透射光谱如图1(a)所示。图1 (a)长周期光纤光栅透射谱; (b)超长周期光纤光栅透射谱(a)Amplitude (dB)Amplitude (dB)(b) Wavelength (nm) Wavelength (nm) 按长周期光纤光栅横截面的折变分布分类由于长周期光纤光栅写入方法的不同会导致光栅折射率在光纤横截面呈现均匀或非均匀(或者说非对称)变化。采用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紫外写入法写入的LPFG,其折变只发生在光纤的纤芯,并且分布均匀(即光栅横截面的折变分布是呈现均匀对称分布的),把这一类光栅称之为均匀长周期光纤光栅。而另
8、一些写入方法会导致光栅折射率在光纤横截面呈现非均匀变化,把这一类光栅称之为非均匀长周期光纤光栅。折射率变化的非均匀性会极大地影响长周期光纤光栅纤芯基模和与之耦合的包层模阶次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为设计特定模式之间的耦合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却使得光栅光学特性趋于复杂化。通过对这种非均匀结构的长周期光纤光栅的研究,既可以丰富光纤的理论和结构体系,也可以提高光纤光栅在光纤通信与传感系统中的应用潜力和范围。2.2 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写入方法研究由于长周期光纤光栅周期长达数十至数百微米,它们对写入设备的要求相比布拉格光纤光栅要弱很多,比如不需要利用干涉技术,也不需要利用相位模板等。随着对LPFG理论研究的进
9、一步展开,其制备方法和制备机理也逐渐多样化。现在常用的写入方法主要有:幅度模板法、微弯法、电弧法、腐蚀法、低频CO2激光脉冲法、以及高频CO2激光脉冲法等。 紫外曝光写入长周期光纤光栅1996年,美国AT&T贝尔实验室的Vengsarker等人首次提出5利用振幅掩模曝光法来制作长周期光纤光栅。它利用248nm紫外光通过镀铬的二氧化矽振幅模板后,在经高压氢载处理的掺锗石英光纤纤芯上曝光写入光栅,并进行退火处理,以保证光纤光栅有较好的稳定性。这个方法具有稳定性好,易于批量制作等优点,但却具有成本高、需要光敏光纤、改变光栅的写入参数不灵活等缺点。 逐点法写入长周期光纤光栅1998年,Davis等人首
10、次提出用 CO2激光在普通通信光纤中逐点写入长周期光纤光栅,即将光纤放置在微动台上,通过微动台的移动逐个写入光栅周期。这种方法制作的光栅成本低(如也不需要光敏光纤,写入激光装置价格低等)、写入灵活(可以任意改变光栅的写入周期),但具有写入效率低、插入损耗较大等缺点。2000年,饶云江教授带领笔者所在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控制的高频CO2激光脉冲二维扫描写入长周期光纤光栅的方法。这种方法保留了Davis提出的逐点写入法的所有优点,同时还克服了光栅写入过程中移动光纤带来的写入误差。由于高频CO2激光脉冲能量集中、单个脉冲加热时间短,基于这种高频脉冲的热冲击效应,就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写入低成本的
11、长周期光纤光栅。更为重要的是,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比较精确的控制每个光栅的周期长度,以及每个光栅的折射率改变量,通过改进写入光栅时光纤的夹持装置,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写入很多种类的特种长周期光纤光栅。 腐蚀法写入长周期光纤光栅1999年,Lin等人提出直接利用氢氟酸周期性腐蚀光纤形成周期性的环槽结构,从而在光纤中写入长周期光纤光栅。该方法不需要曝光,直接用氢氟酸周期性改变光纤的波导结构,可使得这种光栅的折射率改变同时发生在包层和纤芯。但是这种光栅已有物理损伤,因此机械强度比较弱。2006年,Wang利用CO2激光脉冲分别在普通单模通信光纤和实芯光子晶体光纤中写出了边缘刻槽型长周期光纤光栅,具有较大
12、的应变灵敏度。 离子束写入长周期光纤光栅1999年,Bibra等人提出利用氦(He2+)或氢(H+)离子束轴向周期性入射到非光敏光纤的表面并注入到包层和纤芯,使其折射率发生周期性改变从而在光纤中写入长周期光纤光栅。2000年,Fujimaki等人报道利用离子灌注的方式可在光纤纤芯中写出长周期光纤光栅,他们将氦离子通过一个周期为170,间隔为60 的金属模版灌注入光纤的纤芯,实验结果表明纤芯折射率会变大。这种光栅具有较好的传输谱。 机械微弯法写入长周期光纤光栅2000年,Savin首次提出利用机械压力和周期性锯齿槽可以使得光纤沿轴向呈现周期性的微弯变形,进而通过弹光效应使光纤轴线发生周期性的折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周期 光纤 光栅 发展 现状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4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