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毕业设计说明书.doc
《采矿毕业设计说明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矿毕业设计说明书.doc(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1 矿区概况11.2 井田地质特征31.3煤层与煤质82 井田境界和储量122.1 井田境界122.2 矿井工业储量122.3矿井可采储量14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73.1 矿井的工作制度17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74 井田开拓204.1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204.2 矿井的基本巷道245 准备方式盘区巷道布置345.1 煤层的地质特征345.2 盘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345.3 盘区车场366 采煤方法及工艺376.1 采煤工艺方式376.2 回采巷道布置527 井下运输547.1 概述547.2 盘区运输设备选择557
2、.3 巷道运输设备选择558 矿井提升598.1矿井提升概述598.2主副井提升599 矿井通风639.1 矿井通风系统选择639.2 盘区及全矿所需风量6610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7411 安全技术措施7611.1 井下火灾防治7611.2 井下水灾防治7611.3 井下热害防治7711.4 粉尘综合防治7711.5 顶板事故防治7711.6 安全装备7811.7 矿山救护78参考文献79谢 辞80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区概况1.1.1位置、交通准格尔煤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东部,不连沟井田位于准格尔煤田最北部,行政隶属准格尔旗东孔兑乡,隔黄河北与托可托县为
3、邻,东与清水河县相望。地理坐标:东经11114501112014,北纬395523400051。矿区内公路、铁路交通已形成网络,交通十分方便。井田的西部、北部有S103道通过,距呼和浩特约95km,至薛家湾镇约23 km。薛家湾镇有工企级公路分别到达鄂尔多斯市政府所在地东胜区和自治区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另据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规划,呼和浩特东胜高速公路近期将建成通车,途经薛家湾镇。矿区内公路、铁路交通已形成网络,交通十分方便。矿井建成投产后,煤炭外运条件便利。矿区交通位置见图1-1。1.1.2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井田位于鄂尔多斯黄土高原,呈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地表被广厚的黄土和风积沙大面积覆盖
4、,只在较大的冲沟中才有基岩出露。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树枝状冲沟十分发育。地形总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海拔约1127m1346m,高差219m。2、河流井田内发育有大不连沟、小不连沟、不连沟、房塔沟、水涧沟等,其支沟特别发育,沟源及两侧多有泉水涌出。雨季多爆发山洪,流量大,旱季时有干涸。黄河从井田东缘流过,为井田最大的地表水体。据黄河水利委员会头道拐水文站观测资料,水位高程最低984.52m(1978年7月20日),最高990.33m (1981年9月26日),河水流量最小55.2m3/s(1980年6月27日),最大5150 m3/s(1981年9月26日)。3、气象及地震本区属大陆性干旱气候
5、。冬季严寒,夏季温热而短暂,寒暑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大, 图1-1 交通位置示意图年平均气温5.37.6,最低气温36.3,一般结冰期为每年10月至翌年4月,最大冻土深度1.50 m。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降水量408mm。年总蒸发量为1824.7mm2204.6mm,是降水量的58倍。本地区无霜期约150天。区内受季风影响,冬春季多风,风速一般为16m/s20m/s,最大风速40m/s。区内主导风向为西北风。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本地气候有所变化。气温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且季节性温差也逐年减小,地区性扬沙天气和沙尘暴次数增多。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划分,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为0
6、.10,地震烈度为度。4、人文与经济环境井田内人口少,居住分散,以农业为主,区内土地贫瘠,雨量稀少,粮食常不能自给自足。其次为牧业,手工业、工业甚少。农民生活贫穷,经济相对滞后。近年来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地区经济的繁荣,鄂尔多斯市以煤炭、天然气、耐火粘土、羊绒四大支柱产业为优势,创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地区丰厚的资源受到国内外的重视,赢得了很好的投资环境,对鄂尔多斯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煤炭资源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1.2 井田地质特征1.2.1地层矿区地层自下而上发育有下古生界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上古生界石炭系上统本溪组和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1、煤
7、田地层准格尔煤田地层区划属于华北地层区鄂尔多斯分区。属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煤田,含煤10层,其地层沉积序列与华北石炭二叠纪各煤田基本相似。地层由老至新有:太古界(Ar)、寒武系()、奥陶系(O)、石炭系(C)、二叠系(P)、三叠系(T)、白垩系(K)、第三系(N)、第四系(Q)。2、井田地层井田地层层序自下而上为:下奥陶统亮甲山组、马家沟组,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下白垩统志丹群,第三系上新统,第四系上更新统及全新统的近代沉积。其中石炭系和二叠系为含煤地层。下面由老到新分别加以叙述:(1)奥陶系(O) a、亮甲山组(O1L):为浅海相沉积。
8、岩性为浅灰、灰黄色中厚层白云岩。致密性脆,风化后呈黄褐色,化石少见。喀斯特溶洞发育,井田南部526号孔见到此层,厚度18.95m,井田内无出露。b、马家沟组(O1m):为浅海相沉积,是煤系地层的直接基底。岩性为浅灰黄色、棕灰色薄层泥质灰岩,厚层状石灰岩,间夹薄层结晶灰岩,局部为豹皮状灰岩,下部为黄绿色薄层泥质灰岩,厚层灰岩,钻孔仅揭露其顶部,揭露最大厚度24.55m,平均8.25m。井田内无出露。(2)石炭系(C)a、本溪组(C2b):为一套浅海过渡相细碎屑岩沉积。岩性由灰色、深灰色粘土岩、泥岩、砂岩组成,上部夹有不稳定的煤线。底部为较稳定的灰色、灰白色厚层状铝土质泥岩,相当于G层铝土矿层位和
9、一层鸡窝状褐铁矿层,即“山西式铁矿”层。本组地层厚度1.50m25.38m,平均11.62m,全井田分布。与下伏地层下奥陶统平行不整合接触。井田内无出露。b、太原组(C3t):为过渡相陆相沉积,是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由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灰白色粗粒砂岩、细粒砂岩、粉砂岩,薄层深灰色粘土岩、6上、6、6下、9上、9、10号煤层组成。(3)二叠系(P)a、山西组(P1s):为内陆碎屑岩沉积。是本井田的含煤地层,主要由灰白色粗砂岩、浅灰及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深灰色粘土岩及1、3、5号煤层组成。划分上、中、下三段。下段(P1s1):顶部多以砂质粘土岩出现,局部较纯,部分地区被砂质泥岩取代,中厚层状
10、,井田内大部分布。上部为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深灰色砂质粘土岩、灰白色粉砂岩互层。中夹5号煤层,5号煤层不稳定,局部可采,主要分布于井田南部。下部为灰白色粗砂岩(K3),局部含砾,厚度变化在6.60m14.30m,平均10.87m,不稳定,厚砂带在中北部,沿NWSE向展布。对下伏地层有冲蚀现象,为山西组与太原组的分界标志层。中段(P1S2)顶部为深灰色粘土岩,大部分为砂质粘土岩,个别地段较纯,中厚层状,井田内大部分布。中上部为灰、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深灰色砂质粘土岩、薄层砂岩互层,中夹极不稳定的3号煤层,不可采,分布于井田的中部。下部为灰白色粗砂岩,局部含砾,不稳定。上段(P1S3):顶部为
11、深灰色粘土岩,大部分为砂质粘土岩,局部变为砂质泥岩、泥岩,上部为浅灰色、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砂质粘土岩互层,局部夹薄层砂岩。下部为灰白色粗砂岩,局部含砾,不稳定。本组地层厚度6.32m82.79m,一般48.58m,全井田分布,与下伏地层太原组(C3t)整合接触。井田内无出露。b、下石盒子组(P1x):为内陆盆地砂泥质沉积。由紫红色、绛紫色砂岩、砂泥岩、泥岩,灰、灰绿色砂质粘土岩,灰白黄色粗砂岩组成。划分上、下两段。下段(P1x1):上部为紫色粗砂岩、细砂岩、砂泥岩、泥岩互层,中下部为厚层状紫色砂岩、杂色砂质泥岩,底部为灰白、黄色粗砂岩(K4),局部含砾,成为与山西组的分界标志。上段(P1x2
12、):主要为灰绿色粗砂岩、砂质泥岩、砂质粘土岩、砂岩,局部含砾。 本组地层厚度10.76m95.50m,一般厚度58.63m,分布于中南部6勘探线以南。与下伏山西组(P1S)整合接触,井田内无出露。c、上石盒子组(P2S):为内陆盆地砂泥质沉积。其岩性主要有紫红色砂质泥岩,灰绿色细、粉砂岩,间夹灰绿色、浅白色中粗粒砂岩。底部为灰绿色砂砾岩,砾石以分选不好,胶结疏松为特征。本组地层厚度12.70m130.37m,平均厚度60.59m,分布在10勘探线以南,与下石盒子组(P1X)整合接触。井田内无出露。(4)白垩系(K)志丹群(K1 zh):为内陆开阔盆地河湖砂泥质沉积。根据岩性特征划分三段。下段:
13、由浅紫、紫红色砾岩、砂砾岩、砂质泥岩互层。砾石成分复杂: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偶见沉积碎屑、角砾,砾径0.02m0.15m。充填物为砂质。距底部15m处,有一层黑色、灰绿色玄武岩,致密,坚硬。中段:朱红色砂岩、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偶见砂砾岩或砾石层。上段:灰白色粗砾岩为主,夹有灰绿色、灰紫色泥岩,厚度不大。以上三段地层,从井田北界煤层露头开始,向南超覆于各时代地层之上。越往南,超覆层位越高。本组地层厚度40.10m256.65m,一般厚度143.35m。不整合于古生界之上。(5)第三系上新统(N2) 主要为红色,砖红色粘土,局部为粉砂质粘土。下部夹钙质结核层。底部为厚度约2m3m的底砾岩层。本统
14、地层厚度11.81m14.53m,一般厚度在12.99m左右。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零星出露于各沟谷中。(6)第四系(Q)a、上更新统马兰组(Q3m):广布全井田。为浅黄色黄土层。柱状节理发育,含钙质结核。本组地层厚度变化大为084.55m,一般在42.47m左右。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b、全新统(Q4):为近代风积沙,冲洪积砂砾层,淤泥、残坡积物等。厚度05.00m,主要分布在井田西北部。1.2.2地质构造1、煤田地质构造准格尔煤田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地台鄂尔多斯台向斜的东北缘。按地质力学观点,煤田位于阴山巨型纬向构造带的南缘属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其构造格局,主要受阴山构造带和新华夏系构造带的
15、影响。煤田总的构造轮廓为东部隆起、西部坳陷,走向近SN,向W倾斜的单斜构造。北端地层走向转为NW,倾向SW,南端地层走向转为SW至EW,倾向NW或N。倾角一般小于10,构造形态简单。煤田构造主要产生于地壳升降运动,构造形式以褶曲和正断层为主。煤田中东部发育有轴向呈NNE的短轴背向斜,如窑沟背斜、东沟向斜、西黄家梁背斜、焦家圪卜向斜、贾巴壕背斜。南部有走向近EW的老赵山梁背斜、双枣子向斜,轴向呈 NWW的田家石畔背斜、沙沟背斜、沙沟向斜,走向近SN的罐子沟向斜。煤田内断裂构造不发育,仅见到几条稀疏的张性断层。有龙王沟正断层、哈马尔峁正断层、F2断层、石圪咀正断层、虎石圪旦正断层。2、井田地质特征
16、井田构造特点与煤田区域构造格局大致相同,为一走向NNW向SWW倾斜的单斜构造,在单斜背景上,局部有非常宽缓的波状起伏,波幅小于20m,起伏角一般小于5。井田内地层产状平缓,倾角一般35,断裂不发育,有基性玄武岩喷出。玄武岩一般产出于白垩统红色砂砾层中,为致密块状玄武岩或杏仁状玄武岩,对井田内煤层及煤质尚未发现影响。1.2.3水文地质黄河流经井田东缘(距井田东界约8km),是井田及周边最大且唯一的地表水体,黄河标高968.53m(测量点位于井田东南约10km的荒地北贾窑圪旦)。在井田周边的黄河河床均为奥陶系下统,与石炭,二叠系地层未直接接触。黄河水与煤系地层无水力联系,黄河是本井田排泄地表水及地
17、下水的天然场所。本井田以裂隙砂岩充水为主(单位涌水量小于0.01 L/sm),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矿井充水水源主要为山西组砂岩裂隙和太原组砂岩裂隙的地下水,充水通道为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冒落带及裂隙带。大气降水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但井田地形起伏较大,易于排泄,渗入地下甚微。煤系地层基底的奥陶系含水层与煤系地层间有本溪组稳定隔水层,无水力联系。地质报告按“大井法”预测矿井涌水量66.4m3/h,推荐作为矿井正常涌水量;假定矿井产量1.0 Mt/a、按富水系数比拟法预测矿井涌水量228.2m3/h,作为矿井最大涌水量。经过研究和分析,并且矿井按照10.0 Mt/a生产规模时的最大涌水量已经过15
18、3勘探队的确认,因此设计确定本矿正常涌水量66.4 m3/h,最大涌水量228.2 m3/h。1.2.4其它开采技术条件1、岩石工程地质特征勘探报告根据本井田施工的2个工程地质岩样孔,并参考小鱼沟区施工的112号孔,对本井田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统计。本井田地质构造简单,为总体倾向SW,具小型波状起伏(波幅小于20m,起伏角小于5)的单斜,倾角35,未见断层及构造破碎带,风化作用较弱。地表及周边生产小窑未见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地下水静水压力极小。各可采煤层强度较低(R30MPa)为主,占83.6;其中6号煤层底板软岩比例较高。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岩性以泥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为主。根据钻孔岩
19、样力学性质统计,泥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力学强度普遍低于砂岩且以软岩为主,据岩芯观测,泥岩类易膨胀、崩解。井田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工程地质勘查类型为层状岩类的简单型。2、瓦斯地质部门共采集17个瓦斯样进行测定,CH4为0,CO2占5.8141.33,N2占58.6794.19%,属二氧化碳氮气带。根据地质报告,井田煤层瓦斯含量低,故本井按低瓦斯矿井考虑。3、煤尘爆炸性、自燃与地温煤尘爆炸性:本井田各可采煤层的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产率均在37以上,有煤尘爆炸危险。自燃:经对5、6、9上、9煤层煤样燃点测试,井田煤层均属易自燃煤层。根据近年来对部分电厂用煤的调查,准格尔煤田各煤层的自然发火期一般为406
20、0d。地温:本井田对2个钻孔进行了简易地温测量工作,结果表明本井田地温变化不大,未发现高温异常,属于地温正常区域,对井下采煤无危害。1.3煤层与煤质1.3.1煤层井田煤系地层自上而下含有1、3、5、6上、6、6下、9上、9、10号等9层煤层, 井田煤层特征见表1-1。井田煤系地层共含可采煤层6层,其中二叠系山西组有局部可采煤层1层,为5号煤层;石炭系太原组有可采煤层5层,即6上、6、6下、9上、9号煤层,除6上和6下号煤层为局部可采外,6、9上和9号煤层为全区可采或大部可采。其中6煤资源储量为900.72 Mt,占总资源储量的64%,为本井主要开采对象。5号煤层:位于山西组底部,赋存于井田南部
21、,煤层自然厚度0.103.85 m,平均1.22 m,煤层可采厚度1.253.25 m,平均1.87 m,不稳定,局部可采。6上煤层:位于太原组上部,为6号煤层分叉的上分层,赋存在井田南部。煤层自然厚度0.257.85 m,平均4.42 m,煤层可采厚度1.257.35 m,平均4.16 m,局部可采,不稳定。与5号煤层间距最小6.06m,最大14.30m,平均10.87m。 表1-1 井田煤层特征表煤层号煤层厚度(m)最小最大平 均夹矸平均厚度 (m)平均层数煤层间距(m)最小最大平 均稳定程度可采性备 注10.110.200.16极不稳定不 可 采30.160.700.420.401极不稳
22、定不 可 采50.103.851.220.310.6不 稳 定局部可采6.6014.3010.876上0.257.854.420.722.5不 稳 定局部可采1.3620.2810.8260.4538.4518.712.639稳定较稳定全部可采主要采煤 层2.6016.5510.676下0.104.451.860.411.4不 稳 定局部可采0.6615.376.389上0.4010.204.040.872.6较稳定大部可采主要可采煤 层0.2512.393.8890.3511.605.360.802.2较稳定大部可采主要可采煤 层0.853.201.21100.251.990.770.31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采矿 毕业设计 说明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4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