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来依恋研究新进展毕业论文.doc
《近十来依恋研究新进展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十来依恋研究新进展毕业论文.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陇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二一 年 月 日 论文题目 近十年来依恋研究新进展 中文摘要摘要: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随着研究的进步,依恋研究对象从儿童发展到了青少年、成人;从个体发展到了团体;从对人的依恋发展到地方依恋;从行
2、为层面的分析到对大脑机制研究。将依恋置于现实生态环境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是进一步准确理解依恋的研究方向。关键词:依恋;成人依恋;安全性依恋;地方依恋;团体依恋 依恋,是我们与生活中特定的人的强烈的情感关系,和这些人交往我们感到愉快、兴奋。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1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幼儿心理正常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成年后的人际交往以及对他人的信任感和对周围环境的认同感、安全感。本文中对依恋的定义更加广泛,从个体发展到了团体、地方。Bowlby 的依恋理论认为: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发展出的一种“进化的适
3、应性”的依恋系统,以寻求并保持与抚养着之间的亲密关系。2团体依恋可以定义为:团体成员之间在情感上存在的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心理状态。3心理学家对地方依恋的概念可以定义为:“个体与特定地方之间的积极情感纽带,其主要特征是个体表现出与该地方的接近倾向。”4 一、依恋的分类及表现(一)依恋的分类 最早Ainsworth采用“陌生情景法”,5根据儿童的安全程度将亲子依恋分为三大类,A类为安全型,B类为焦虑回避型,C类为焦虑反抗型。Georage,Kaplan,Main(1985)成人依恋访谈量表分数对成人的依恋分为:安全自主型;不安全忽视型;不安全先占型;不安全遗留型。6(二)依恋的表现 在婴幼儿
4、期,研究表明:7母子安全依恋系数越高,幼儿越容易被同伴欢迎;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特殊情况下,母亲的敏感性行为都与子女依恋安全性高度相关。母亲对孩子过分忧虑、过分谨慎呵护,反而可能让孩子感到压迫、变得退缩、依赖、神经质、被动和胆怯,且直接影响到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行为倾向。母亲情绪化,对孩子的要求、反应不敏感,按自己的想法对待孩子,孩子可能倾向于母亲相对疏远。依恋行为的纵向研究中发现:回避型依恋儿童在以后的发展中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多为品行障碍、物质滥用、反社会人格;矛盾型依恋儿童容易表现出退缩行为,以情感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为主;混乱型依恋儿童被认为是最不安全的高危儿童,常表现出回避型和矛盾
5、型儿童的混合行为,他们发展的结果常常是产生许多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7在儿童中期,激发和终止儿童依恋行为的首要条件有所改变。由于依恋对象的可得性而不是身体接近性逐渐成为儿童依恋的固定目标,儿童对依恋对象的渴望和信念就成为激发和终止儿童依恋行为的重要条件;开始构建有关依恋对象的等级体系,比如父母、老师和同伴等。依恋系统的整合程度和概括水平更高。依恋行为更多的受内化的认知情感控制,它的稳定性、抽象性有助于提高儿童依恋系统的整合程度和概括水平。5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个体有适当的亲和需要,与家人和朋友关系较为融合;情绪稳定,独立性强。反抗型依恋的青少年对亲和性要求高,渴望得到家人和朋友的安慰;容易因为亲
6、和性没有得到满足感到情感上的挫伤而陷入焦虑状态,对于他们来讲,对于亲和性的高要求和高焦虑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向的表现。解体型依恋的青少年表现是比较没有亲和渴望,不易与人接近,因为对家人和朋友没有太大的亲和需要,所以他们在家人和朋友离开时焦虑感会较低。 二、依恋的测量(一) 陌生情景测验法 Ainsworth在20世纪60年代,9首次用此方法来测量婴儿的依恋,是在一套标准事件过程中采用的综合测量方法,实验共有七个程序,每段时间均有3分钟,实验者通过单向玻璃进行观察,记录婴儿(12-18个月)在不同情景下的反应。“陌生情景”研究程序的诞生使得人们开始关注依恋类型与个体行为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毕竟
7、这些依恋行为是在陌生的实验室情景中观察到的,与现实生活必然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因而有一些研究者指出,陌生情景法的最大局限性就在于这种实验程序缺乏生态效度,因为它只能观察到在实验室的任务情景中儿童对母亲的依恋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与日常的家庭环境中的母子依恋行为有所不同。10而且,陌生情景不太适合测量两岁以上的婴儿依恋特征,他们已经习惯与抚养者短暂的分离,也比较习惯陌生人。(二)依恋Q类型 研究者(父母或专家)把90个描述与依恋相关的行为,如“孩子看到母亲进来,高兴地笑着与她打招呼”,“母亲离孩子很远了她(他)会跟过去”等按照符合程度从高到底依次分成9类,从而来说明儿童的依恋类型,它适用于1-5岁的儿
8、童。11(三)亲密关系经历量表Brennan等人与1998年将目前已有的14个成人依恋量表进行了整合,设计出了一个共有323题的新量表,并用这个新量表对1086名大学生进行了测量,抽取出两个因子分别命名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每个因子都有18个题目组成,共36题。12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以及良好的效度。ECR与RQ相比拥有更好的结构效度,是目前为止最为全面的成人依恋量表。2006年,北京大学心理系李同归和日本九州大学人间浩劫学府的加藤和生对371名中国大学生进行了ECR中文版的测试,同时使用了自尊量表,他人观量表等对测验的效度进行检验。对测验中231名正处于或者曾经处于恋爱中的
9、被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得出ECR中文版在依恋焦虑和回避2个分量表上的a系数分别为0.77和0.82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分别在0.72和0.71也较为理想。12 (四)青少年依恋问卷 张建新参照Main等人的成人依恋访谈提纲编制了青少年依恋模式访谈提纲,根据访谈结果编制了依恋问卷,对中学生予以施测,测查了青少年对父母及朋友的依恋。问卷包括焦虑性和亲和性两个维度,共12题,采用4点计分。同时,张建新根据焦虑性和亲和性两个维度将青少年依恋风格分为4种类型:安全型,个体有适当的亲和性需求,比较独立,情绪比较稳定,不过分关注他人,不易受他人影响。冷漠型,个体在人际交往中防备性较高
10、,即使对家人和朋友其亲和性也很低,对他人不太关注。迷恋型,个体亲和性需求比较高,特别是对家人和朋友,并且当亲和性需求没有得到预期的满足或与主体认知不一致时容易产生挫败感。恐惧型,个体在人际交往中防备性较高,在有限的交往中也容易感到挫折和焦虑。13该问卷具有类型测量与维度测量的双重性质,是我国大陆为数不多的自编的青少年问卷之一。同时,因为此问卷处于起步阶段,需在后续研究中建立我国的青少年常模。有研究证明,个体与父亲、母亲的依恋关系可能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若对父亲、母亲分别进行测量,则将更加深入细致地探讨青少年各种依恋关系的本质。有关青少年的测量方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测量依恋的行为维度向认知
11、情感维度发展;从单一的父母或同伴依恋对象发展到测量青少年与父亲、母亲、同伴的依恋关系发展;从单纯的联系测量或维度测量向二者结合的双重性质方向发展;从原来的“单重依恋”扩展到“多重依恋”,并出现了对多重依恋的关系研究。 三、依恋安全性的影响因素 什么因素会影响安全依恋呢?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父母方面,二是婴儿自身的特点;三是家庭情况和社会环境。 (一)父母方面 1.母亲的丧失 雷纳、史毕兹对孤儿院的孩子进行研究发现,很多孩子和领养父母建立了很深的联系,这也说明第一次依恋关系可以在4-6岁时建立。但在儿童期和青春期过程 中,这些孩子表现出更多的情绪和社会交往问题,包括过分渴望成人的关注,对陌生成人
12、和同龄人过分友好却没有什么朋友。14 2.养育特征 Ainsworth(1969,1971)15等人认为婴儿的依恋特征和依恋质量在很大成度上取决于母亲的养育特征。研究者对26个家庭进行了长期观察,并按母亲的养育特征划分为四个维度:即敏感性-迟钝性;接纳性-拒绝性;合作性-干涉性;易接近性-漠视性。研究发现:儿童的依恋特点对应于母亲的养育特点。安全型婴儿的母亲在敏感性、接纳性、合作性、易接近性4个方面有较高的得分,这些母亲倾向于鼓励儿童探索,对孩子敏感,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回避型婴儿的母亲对孩子拒绝、缺乏耐心,经常表现出消极情绪。拒绝型婴儿的母亲倾向于干预和忽视,不愿意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所以不
13、能跟孩子建立安全性的依恋。15(二)婴儿自身的特点 Kagan用抑制性和非抑制性作为描述个体气质的两极性指标。15抑制行为代表着敏感、退缩和胆怯行为;而非抑制行为则是不怯生、敢于交往、主动接近陌生情景的行为。一项研究(clakins&Fox,1992)表明:在24个月的婴儿中,反抗型依恋的婴儿有更多的抑制性,回避型依恋的婴儿有更多的非抑制性,而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在两方面比较适中。Kagan认为:依恋类型的差异主要由儿童的气质决定。容易教养的通常被归为安全型依恋,难教养的被归为反抗型依恋,行动迟缓者被归为回避型依恋。15(三)家庭情况和社会环境 家庭氛围的温暖、和睦、互助或冷漠、疏远、拒绝,都对儿
14、童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对子女温暖的照顾,并以合理的方式养育子女,其子女形成安全依恋风格。社会支持、工作、婚姻关系等方面的因素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父母的养育行为,从而影响亲子互动的质量。7 通过以上依恋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研究者们已经认识到影响因素的非单一性及其交互作用,而且更加关注依恋的可变性,从动态发展的角度研究依恋。 四、不同年龄段依恋的研究早期研究者对儿童依恋研究较多,近年来,研究对象更为广泛,青少年、成人、老人的依恋研究成为热点。(一)青少年的依恋研究青少年依恋是指青少年与父亲、母亲、同伴等建立的一种深层的、坚固的、持续的情感联结。16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关
15、依恋的研究更多关注婴儿与儿童,忽视了对青少年的研究。作为儿童依恋理论的延伸和扩展,青少年时期的依恋能够更好的衔接个体从儿童期到成人期的依恋,体现依恋的持续性发展的特点。1.青少年的依恋分类 对青少年的依恋风格进行分类,青少年的家庭和朋友依恋风格都分为四类,分别为安全型、冷漠型、迷恋型、恐惧型。16 2.青少年对于父母和同伴的依恋关系 Harry F和B、Bradford Brown 的研究结果表明,17总的来说在青少年对最重要的依恋对象提名中,父母和朋友被提名的可能性是一样的。但是,具体到个人来说,依恋类型往往与提名的对象有有关。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对母亲的提名显著高于对朋友、父亲的提名。 在胡
16、平、孟昭兰对于青少年和成人的依恋关系研究中,发现依恋关系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信念和个人关系取向,青少年在选择同伴和恋爱对象时,受到依恋关系的影响;依恋关系的相互作用模式可以预测青少年的社会信念在时间上的稳定性。在家庭关系中,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更能维持与父母的群体信念系统,并对家庭有着同样的情感关系。18近年来,对青少年的研究较多集中在亲子和同伴关系上,并且也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认知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对青少年依恋和恋爱关系的研究成为爱情心理学研究新的突破口。 (二)成人依恋研究 1.成人依恋的内涵 人类“从摇篮直到坟墓”的一生体验中都存在依恋
17、。Beman 和Sperling在1949年对成人依恋下了如下定义:“成人依恋是个体一种稳定的倾向,去靠近他主观认为能提供其满足生理、心理安全的特点对象,维持和寻求接近的实质努力,而这种稳定的倾向是由内部工作模式所调节,而这些基于个人在人际世界中的认知情感动机的模型中。”19目前为止,成人依恋的内涵并没有统一,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对成人依恋的操作性定义分为两派:一派是发展和认知学派,他们将其定义为“成人关于童年期与父母关系的记忆和心理表征”;另一派是人格和社会学派,他们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192.依恋关系(1)成人依恋状态与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关系 童年时代
18、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会指导、形成其亲密关系的行为表达方式,并在其一生中都会产生作用。在童年期发展出的与父母依恋模式会成为以后人际关系的原型。19(2)成人依恋与成人人格特质的关系 人格社会学派注重研究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假设是安全依恋类型的人会有外倾表现,常常对人热情,与人互动友好,而有回避型依恋类型的人较少卷入他人的关系中,因此,依恋类型和与其相对应的对待自我与他人的工作模式均可能与人格特质有关系。除了对正常人格特质与依恋类型的关系的研究外,也有研究关注人格的病理维度与依恋类型的关系。19(3)成人依恋与亲密关系 Bowlby认为依恋关系在成人情感生活中具有强大的影响作用。Hazan和S
19、haver 发现安全依恋类型的人有浪漫的热情的爱;而较少有极端的、无我的、完全奉献式的爱;回避型依恋对应于游戏式的爱;焦虑-矛盾的依恋类型对应于占有、依赖式的爱。193.成人依恋研究的两种取向 (1)临床心理病理研究 许多临床心理病理实证研究已经发现并支持心理病理与不安全依恋的关系。成人依恋类型与自杀行为、癔症、抑郁症、边缘性人格障碍、不良婚姻、进食障碍、物质依赖等有关系。Giacomo 认为依恋为医疗关系提供了生物学基础,治疗关系可以被视为对安全基地的寻求,病人和治疗师通过共同的努力,一起来探索病人的依恋史和有关的痛苦情感体验。20(2)社会人格取向研究 成人依恋模式对亲密关系有着重大影响,
20、依恋安全感与影响婚姻质量的多种因素相关联。Mikulincer 在综述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依恋安全感与下列影响婚姻质量的因素具有联系:对婚恋关系持有积极信念和期待;婚恋关系稳定性高;在婚恋关系中感受到高水平的亲密、承诺、情感卷入;婚恋满意感高;在婚恋关系中采用积极的沟通和交往模式。214.成人依恋的现状成人依恋理论和研究为了解和提高早期亲子关系质量提供了多种有效的建议,从而使成人与幼儿间建立安全性依恋。成人也为婚姻提供基础,在已有研究中我们发现,成人依恋在婚姻家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心理学家可以根据已有的研究发现,在夫妻婚姻咨询中针对双方不同的成人依恋水平,考察其交互影响的认知因素、情绪因
21、素、行为因素,全面地了解婚姻存在的问题,进而适当地改变一方或双方,以便达到促进婚姻满意度,改变婚姻质量的效果,帮助更多的家庭。(三) 老年人的依恋研究 老年人的依恋对象包括配偶、兄弟姐妹、成年子女和象征性依恋(故去的父母、上帝等)。22Antonucci认为,配偶在老年依恋中占据重要地位,长久而稳定的婚姻生活使老年人获得更高的安全感。回避型依恋的成人很难对他人产生信任感,并且对表现出的依恋有强烈的排斥或有“强迫性自我依赖”倾向和体验;焦虑-矛盾依恋的成人认为他人是难以了解的而自己是无助的,在依恋中倾向于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安全型依恋的成人能够建立起切合实际的自我效能感,容易建立对他人的信任。 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近十来依恋研究新进展 毕业论文 近十来 依恋 研究 进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4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