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孟子》三章》上课用课件.ppt
《初中语文部编版《《孟子》三章》上课用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部编版《《孟子》三章》上课用课件.ppt(10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孟子三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1,学习目标,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作者简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听朗读,注意节奏,翻译课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有利于作
2、战的地理形势,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外城,包围,f,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有提示作用。,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护城河,地势,山河。,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
3、、盾之类。,划定的疆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巩固,放弃,离开。,句子翻译,委而弃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弃城而逃。,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4、战必胜矣。,归顺,服从。,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极点,同“叛”,背叛。,所以,句子翻译,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能施行仁政的人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重点字词,畔,通“叛”,背叛。,通假字,重点字词,城 池 委 国 域 去亲戚 兵 然而,古今异义,古:,古:,古:,古:,古:,古:,古:,古:,古:,今:,今:,今:
5、,今:,今:,今:,今:,今:,城墙,小水池,委屈,不甘心,放弃,护城河,国防,城市,离开,界限,限制,兵器,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包括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到,往,地域,表示转折的连词,士兵,今:,国家,这样却,重点字词,利之,一词多义,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尖利,三里之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有利条件,锋利,助词,的,到,代词,指得道者,整体把握,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孟子是如何阐述这一观点的?,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
6、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整体把握,2.“人和”与下文所说的“得道”是什么关系?,答:“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整体把握,3.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答:排比,如: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排比句式,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对偶,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顶真,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7、不如人和。,整体把握,4.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答: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的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进攻,天时不如地利,防御,地利不如人和,类推,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事例,治国道理,类推,总,总,分,知识拓展,你知道有关孟子的故事或语录吗?,孟子的故事:,孟子语录:,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8、及人之幼。,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孟母三迁,听故事,悟道理,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
9、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孟母断机杼,听故事,悟道理,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
10、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知识拓展,你知道哪些关于“人和”的战争?,项羽的巨鹿之战 韩信的背水一战 充
11、分调动和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知识拓展,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二人同心,其力断金。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家和万事兴。团结就是力量。,以人为本,推行仁政,是孟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张,也是我国传统政治思想中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一章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全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气势充沛,有说服力。,小结,听朗读,注意节奏,翻译课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真实,确实,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
12、天下太平。,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害怕,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曰:“是 焉得为大丈夫乎?子 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 正者,妾妇之道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r),同“汝”,你。,出嫁。,去,到。,把,违背,没有学,这,这个。,告诫,正理,及基本原则。,怎么,哪里。,你,顺从,作为,方法,句子翻译,父命之:,母命之:,必敬必戒:,父亲给予训导;父亲开导他。命:教导、训诲。,母
13、亲给予训导。,必:一定。敬:恭敬。戒:留神,当心,谨慎。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译文,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 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站,站立。,怎么,哪里。,光明的大道。,实现,名词,居所,住宅。,动词,居住,屈服。使动用法。,惑乱,迷惑。使动用法。,遵循,改变,动摇。使动用法
14、。,志向,句子翻译,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独行其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独自走自己的道路。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译文,住进天下最宽广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重点字词,戒 谓,一词多义,戒戒之曰:,必敬必戒:,谓此之谓大丈夫:,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太守谓谁:,
15、告诫,谨慎,称得上,叫做,对说,为,是,重点字词,父命之 以顺为正者,古今异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教导、训诲,命令,命运,准则,标准,正面,重点字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使动用法,使屈服。,重点字词,女家:,通假字,女同“汝”,你。,合作探究,1大丈夫的做法是什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合作探究,2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是什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合作探究,3大丈夫的操守是什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合作探究,4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
16、”这一大丈夫的标准。,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合作探究,5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合作探究,6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 初中语文 部编版 孟子 上课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3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