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问题研究论文.doc
《自杀问题研究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杀问题研究论文.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杀问题研究论文自杀问题研究论文第一节自杀是一种社会病一,自杀的状况人类正在为生存和生存得更好而努力奋斗着。人类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护生命,延长寿命,例如,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以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用医学技术和药品来保护健康,用法律来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不可侵犯。然而,世界上也有一小部分人却选择了死亡,有的国家死于自己之手的人数超过了死于他人之手的人数。例如,1977年美国杀人案的受害者有2万人,但自杀者却有3万人。在某些发达国家自杀成了一种最常见的死因,柏林1544岁年龄段的人口中,各种死亡中自杀是第一位,比利时、丹麦、日本、加拿大、奥地利、瑞士和瑞典自杀居第二位。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全世界每
2、年自杀死亡人数为60万一70万,中国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0万25万,是世界自杀总死亡人数的13强。自杀死亡数以国家计算,中国为第一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社会都有特定的自杀倾向,这种倾向的相对烈度是通过自杀死亡总数与总人口(或各个年龄段及不同性别人口)之比来衡量的。这种数据称为自杀死亡率,通常以十万分之几来计算。一般每年自杀死亡率在90以下者,可以归类于自杀率较低的国家;在100与180之间者,可以归类到中度自杀率的国家;而超过190者,可以列为高自杀率国家。自杀死亡率不同于自杀率。自杀死亡率一般是指实施自杀行为并造成死亡后果的个体数与总人口数之比,而自杀率应当包括自杀死亡者和有自杀者行为及
3、经过抢救得以生还者与总人口数之比。自杀是行为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某种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杜尔凯姆认为,自杀即由死亡者本身完成的主动或被动的行为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结果。自杀行为可以分为三类:即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身亡。自杀从形式上分为暴力与非暴力两种行为方式。暴力形式通常采用炸药自爆、撞车、跳楼、自我枪击、自焚、自刎、用锐器或钝器自毙、切腹等。非暴力女性多选择服药服毒、自溺等较温和方式。自杀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死亡现象。自杀,从一出现就表现为有生命、有理智的个体与客观外界的不和谐。因此,自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政治环境不健康的程度,以及该
4、社会的居民精神、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这个角度说,自杀是有关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二、自杀的特征对待自杀,中国一度时期(1987年以前)是没有统计资料的。自杀作为特殊的死亡,对当事者、亲属、单位都是一件十分敏感的事情。“文革”时期,一律从政治角度解释自杀,将自杀归为阶级斗争的结果,被认为是“自绝于人民”的可耻行为,不是精神病就是反革命。自杀死亡通常列为保密资料,禁止统计与公布。由于自杀事件是非正常死亡,对自杀者和其亲属的声誉会带来不利影响,自杀者的亲属往往希望掩饰自杀的事件真相,将其归于其他死亡原因。而且有些自杀的情况难以准确判断,如有人用“交通事故”来掩饰本身自杀的情况,
5、有的亲属为了保险费用而隐瞒自杀真相。所以自杀的真实数据统计是十分困难的。从1987年开始,中国的死亡原因统计与国际疾病分类接轨,开始有了具体的分项统计。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首次对中国自杀问题作了定量研究,他根据卫生部19871995年的定点资料统计分析*,中国自杀死亡率有如下特点。第一,19871995年,城市自杀死亡率分别为980、9,02、930、857、905、846、672、674、742,农村自杀死亡率分另,j为2769、17,49、2721、2246、2910、2543、2549、2705、2405。从发展趋势看,城市自杀死亡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农村则呈现显著的波动状态,居高不
6、下。从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与国际社会相比中国城市人口自杀处于低水平状态,而农村人口则处于较高水平。第二,农村自杀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19871995年,农村死亡率分别比城市高出18、09、19、16、22、20、28、30、22倍。农村与城市相比,在社会卫生环境、心理环境、婚姻家庭质量、精神文明程度,以及家庭生活质量等许多方面,都落后于城市。另外,这与农村和城市人的自杀方式有关;与农村的医疗抢救条件有关;与农村人的较低的经济社会地位有关;与社会的调解机制有关。第三,在性别方面,女性自杀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是如此。19871995年,城市女性自杀死亡率分别为男性的182
7、、132、126、112、112、1,2、121、11、11倍;同时期,农村女性自杀死亡率分别为男性的137、132、136、12L、130、117、125、129和135倍。农村自杀死亡率的性别差异比城市的性别差异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下一页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上一页12要略大一些。这个特点表明,女性素质及其对外界不良因素的适应能力、自卫能力要比男性差。女性自杀的主要原因为爱情纠纷与各种家庭内的冲突,而男性则以经济、法律问题为主因,男女两性都是为了人际关系冲突问题而采取了自杀行为。但进入老年以后,这一状况有所变化,男性高于女性。另外,根据1990年中国人口调查提供的人口数据、中
8、国预防医学科学院19901994年疾病监测点统计数据及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所作的关于“全球疾病负担”问题的一项调研报告,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费立鹏、刘华清、张艳萍等运用科学方法作出如下统计:19901994年,中国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32471人;农村女性自杀死亡人数为173230人,其中1539岁者为99266人。农村女性的自杀死亡率为3877,比城市女性的自杀死亡率1065高许多,比城市男性的989也要高许多,甚至高于农村男性的2748。这个数字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统计数字非常接近。据世行统计,除匈牙利、斯里兰卡外,中国农村妇女的自杀死亡率比其他国家高出数倍。中国妇女自杀死亡
9、率高于男子的现象在世界各国中更是绝无仅有的。这显然与中国社会中长期的封建意识观念有相关性,历史上有殉葬、节女烈妇、赐死等歧视妇女的封建文化传统。这也与妇女自身的解放程度以及社会在维护妇女权益方面的工作效果等社会因素有关。此外,也与女性与男性的性别心理差异有关,中国妇女的群体性格相对内向,心理对挫折的承受力要低于男性。第四个特征,自杀死亡率的年龄分布具有相当稳定的规律性。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基本上都是相似的偏态的曲线,这可以定义为中国人口的自杀死亡模式。1987年、1991年和1995年中国城乡不同年龄组(间隔5岁为一年龄组)的自杀死亡率见表62。从表62可知,低年龄段从14岁组开始,几乎是直线
10、上升,514岁,少年儿童转向有意识自杀,多数是由于父母离异或成为弃儿,学校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成绩不好,受人欺侮等,形成心理障碍而产生轻生行为。1524岁组形成低年龄段的一个突起高峰,城市和农村均是如此。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受挫折的可能性也最大。这一时期是青年的思想处于理想化时期,也是心理承受力最弱的时候。而且各种社会矛盾比较集中地反映在这个年龄阶段,其中,青年的自身需求与社会供给的矛盾最突出,青年人对挫折最为敏感,适应能力较弱。2529岁组又突然下降,一直到4050岁组,形成一个平缓低谷,这一时期人到中年,为事业而奋斗,心理相对平衡。自杀者的主要原因为工作或生活的挫折,如失业、分房、晋升职务、职
11、称、工作环境恶劣、人际关系紧张、婚姻破裂等。55岁(城市为60岁)以后又陡然升高,并基本呈直线上升。自杀原因主要是人际关系矛盾与生活矛盾。如公媳婆媳关系不和、子女不孝顷、久病不愈、抑郁等。这与对待疾病与死亡的观念有关。这一现象与世界各国自杀现象的规律是吻合的。中国高自杀死亡率的重点群体是农村人口、女性以及2024岁的青年。世界各国在自杀统计中的“三高”现象是:城市高于乡村,男子高于女子,老年高于青年,而惟独中国来了相反的“三高”:农村高于城市,女子高于男子,青年高于老年。中国自杀分布独特“三高”的原因尚待深入研究。第二节自杀的原因一些人为什么选择死亡?这对正常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困惑的问题。研究自
12、杀的原因有两种角度,一个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一个是从个人因素的角度。一、社会结构的视角杜尔凯姆于1897年出版自杀论,第一次提出了自杀是一个社会问题,第一次将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他在书中批驳了将自杀起因归结为心理机能因素(精神失常、遗传、种族特性)、天象(气候、季度、昼夜等)以及模仿过程的理论,用大量事实和统计数字说明“自杀主要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内在本性,而是取决于支配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即外部环境及带有某种共性的社会思潮和道德标准。该书中心思想是,表面上与他人无关的自杀现象归根结蒂可以通过社会结构和其扩散功能加以解释。他指出,自杀是表达我们的集体弊病的形式之一,它能帮助
13、我们理解这种弊病的实质。杜尔凯姆并不一味否定个别因素及某些自杀者的心理状态和与众不同的生活状况对自杀的影响,但认为这些不是主要原因,仅起间接促进作用,强调这些个人因素也与一般社会原因和社会状况有关系。杜尔凯姆关于自杀的主要论点有如下几个方面。一,自杀的一般情况。他通过官方统计数字的研究总结出以下规律;自杀身亡者,男人比女人多,老年人比青年人多,军人比百姓多,新教徒比天主教徒多,独身者、鳏寡者或离婚者比结婚者多;自杀的百分比,夏天比冬天高,城市比乡村高。他在书中研究了影响自杀发生变化的社会环境,包括宗教信仰、家庭环境、政治生活和职业团体等。杜尔凯姆认为,自杀在中上层格外频繁。文人职业的自杀者最多
14、。公职人员都是经过仔细遴选而招募的,他们构成了知识精英集团,而该职业的自杀者超过其他行业。自杀倾向在知识界很强烈的根源是传统信念的削弱及精神上的个人主义状况。在世界所有国家中,女人自杀的比男人少,她们所受的教育也比男人少得多。女人在本性上总是固守传统的。她们通过固定的信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在知识上没有多大需求。第二,自杀的三种类型。第一种利己型(egoistic)自杀,是由于个人与社会联系脱节,缺乏集体支持和温暖以至滋生孤独感、空虚感和生存的悲剧感而造成。这种自杀的根源是个人没有同社会融为一体。将个人限制在自己的小天地中的力量越,社会中的自杀率越高。利己型自杀也同家庭生活缺少联系有关。家庭关系越
15、是亲密,个人自杀现象就越少。新教徒自杀之所以较多是由于不像天主教徒结合得那样紧密。第二种利他型(altruistic)自杀,是个人为某种主义或团体竭尽忠诚而舍身的结果。即自杀者出于高尚的信念,如为宗教信仰或义无反顾的政治忠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自杀在现代军队中仍然存在。第三种失范型(anomic,也译作动乱型)自杀,它的产生是由于个人缺乏社会约束的调节。这种类型自杀主要发生在社会大动荡时期,个人觉得失去改造社会、适应新的社会要求的能力,失去与原有社会的联系,因而产生极大的恐慌和困惑。第三,自杀的原因要到社会结构中去找。自杀者的行为乍一看是个人性格的表现,实际上却是从属于一种社会条件的,是该社
16、会条件的外在表现。任何一种人类社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自杀倾向,每一个社会集团对这种行为的确都有其独特的集体倾向。这种倾向是个人倾向的根源而不是其结果。它来源于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动荡混乱等社会潮流,同时受由这些潮流引起的消沉忧郁、愤世嫉俗和悲观绝望等情感的影响。这种整个社会实体的倾向影响着个人,使他们走上自杀的道路。通常被认为是自杀首要原因的个人经历的影响只不过是借助于自杀者的社会道德观而实现的,它本身只能算社会道德的回声而已。他们悲伤当然来自外界,但并不是来自生活中的这个或那个事件,而是来自他所属的社会阶层。这就是为什么几乎任何情况都能成为自杀诱因的道理。关键要看社会性的自杀倾向对个人的影响
17、有多大。第四,群体的整合对自杀有化解作用。杜尔凯姆在研究自杀中发现,自杀与宗教团体的融合程度成反比关系,与家庭关系的融合程度成反比关系,与政治团体的融合程度成反比关系。这三种不同的团体虽然对自杀都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由每个团体本身的特点所促成的,而是由三个团体的共同特点所促成。即它们都是紧密融合的社会团体。因此,结论是:自杀与由人组成的社会团体的融合程度成反比关系。第五,个人主义是利己型自杀的主要原因。杜尔凯姆认为,可以把那些由于极端的个人主义而产生的特殊自杀类型叫做利己型自杀。自杀为何有这种根源呢?首先可以说,由于集体力量是最能抑制自杀的因素之一,集体的削弱必然带来自杀的增力口。当团体紧密团
18、结时,它便把个人都紧紧地控制在自己的周围,使之为团体服务,因而禁止他们随便自杀。同样,团体也反对他们以死来逃避自己的责任。但是,个人拒绝把团体作为合法的事情接受时,个人便是自己生命的当然主宰者,就有权结束自己的生命。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理由要耐心地忍受生命的折磨。只有当他们归属于自己所热爱的一个集体时,才会坚定地活下去,因为这样才不会背叛比个人利益更重要的集体利益。共同的事业把他们联合起来,使他们珍惜生命,而他们拟定的崇高目标使他们忘掉了个人的痛楚。在一个和睦、充满的意见和情感又被传达到集体,这种交流就像一种相互的道义支持,使个人不至于感觉到被抛弃了而去寻找自己的出路,相反,却把他们引到分享集
19、体力量的路上。这样,在个人力量衰竭时,他们还能继续保存活力山。极端的个人主义不仅使人逃脱保护圈而随意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且促成了自杀。人必须有某种理由才会生存下去,必须有某种目的才能证明生活的考验是值得的,否则生活就无法忍受。个人并不能作为自己的目标而存在,个人太渺小了。因此,当我们的目标只是我们自己时人们不禁会想到,最后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将落空,因为我们将会消失。毁灭吓坏了我们,在这些条件下,人们会失去生活的勇气,失去行动和斗争的勇气,因为我们放弃了一切努力。我们需要生活的目标,目标是不能失去的,否则人的活动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在这样一种混乱状态下,哪怕是小小的挫折也会轻而易举地使我们下决心了此
20、余生。在这种自杀中,利己主义不仅是促成因素,它本身就是导致自杀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人和社会联系的纽带本身就很脆弱,把人与生存联系起来的纽带自然也很松弛。孤独的个人生活似乎是自杀的直接原因,并被认为是自杀的决定性因素。最普遍的占自杀总数大部分的形式是利己型自杀,其典型特点是由过分自我化引起的压抑和冷漠。个人对生命毫无兴趣。他对自己与现实相联系的惟一中介物即社会毫无兴趣。他对自己和自身价值爱得过分强烈,自我是他惟一的目标。这个目标又不可能满足他,存在对他来说毫无意义了。杜尔凯姆对利己型自杀的分析是十分深刻的。第六,利他型自杀的原因。杜尔凯姆认为,利他型自杀不是表示某种权利的行使,而是一种义务
21、。如果不履行这种义务,就会身败名裂。在利他型自杀中,死是由社会宣判的;在利己型自杀中,社会则禁止选择死亡。利他型自杀是社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强加在自杀者身上的。当他们采取自杀时,公众舆论是赞成的,既然不贪恋生命是一种美德,社会给自杀者以荣誉,而这种荣誉又反过来鼓励人们去自杀。任何拒绝荣誉的人其结果跟受惩罚不会有什么两样。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从孩提时代起就习惯于贬低生命的价值,蔑视那些贪生怕死的人。所以,他们不可避免地要找各种借口,哪怕是最轻微的借口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山。利己型自杀与利他型自杀的不同之处在于:利己主义者觉得世上只有个体才是真实的,因而他们感到不幸福;而狂热的利他主义者正好相反,他们
22、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们认为个体完全不真实。前者厌倦生活,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认为自己没有用,有一种失落感;后者则不然,他们厌倦生活是因为他们有目标,但目标不是为今生今世的,因而生命成了累赘。起因不同后果也不同,前者的忧郁是一种不可救药的厌倦和沉重的压抑感,表现为对活动的完全放弃;后者的忧郁是从希望中产生的,因为它是由于相信美好的远景今生没法实现而产生的,这种忧郁甚至隐藏着激情和坚强的信念,使人热情地寻找实现这种信念的手段。第七,失范型自杀的原因。杜尔凯姆认为,一个规范只有当人们认为公正而甘受约束时才有真正的效力。旧的标准被打破了,新标准又不能建立。只要这种失控的社会动力没有达到新的
23、平衡,这段时间各种价值观都无一定,规则标准也无从说起。可能与不可能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人们很难区分什么是公正的,什么是不公正的,什么是合情合理的,什么是非分之想。由此,人们的欲望便失去了约束。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也自然而然地使欲望迅速增长。就在传统约束失去权威的同时,可望得到的报酬越厚,刺激就越大,欲望也变得越迫切,越不受控制。在这最需要限制激情的时刻,限制却偏偏更少了,脱缰野马般的激情更加剧了这种无规则的混乱状态。人们得不到满足便总是处于激动不已、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贫穷可以防止自杀,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控制,一个人越是感到自己能力无限,对客观存在的限制就越不能容忍。贫穷实际上是培养自我抑制的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杀 问题 研究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1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