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安全评价.doc
《系统安全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统安全评价.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 总论1.1 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概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危险的现实世界中。安全工程领域涉及的危险,主要是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中意外发生的各种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危险。面对这些危险人们做出种种努力回避危险而追求安全。相应地,安全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防止事故和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为了防止事故,需要预测事故;只有预测了事故,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人们希望充分利用已有的科学技术知识认识事故发生规律,在事故发生前预测事故的发生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从而先行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或者在一旦发生事故的场合最大限度的避免、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很久以来
2、,人们在事故预防方面,基本上是从“事故学习事故”,即分析、研究以往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总结防止事故的经验,来得到预测这些种类事故再发生的知识,指导事故预防工作。例如,根据人员操作机器时曾经发生机械伤害事故的经验,人们可以预测机械工厂里发生机械伤害事故的可能性。这种从“事故学习事故”的方式是科学的、必要的,在今后的事故预防工作中仍然要继续采取这种方法。然而,事故是一种随机发生的小概率事件,依靠事故后留下的有限信息来分析、研究其发生原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这种从“事故学习事故”的方式进行的预测只能是定性的,即对未来事故发生可能性的预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
3、断涌现,新种类的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也在增加。事故的经验往往是人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其代价是非常高昂的。人们不能等待发生事故、造成严重伤亡之后才来总结经验,研究预防事故的办法。事故会造成损失,预防事故也需要成本,安全也有投入和产出的问题。为了科学、经济合理地预防事故,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对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定性预测,还希望能够定量地预测事故的发生及其后果,评价系统的安全状况是否符合人们期望的标准。这就需要新的事故预测和安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的系统安全工程为我们提供了系统的、定量的事故预测和安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在系统安全工程中,事故预测与系统安全评价紧密地联
4、系在一起,相辅相成。根据系统内存在危险源的情况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通过对系统内危险源的危险性评价,以及对危险源控制措施的评价,定量地预测事故发生可能性以及一旦发生事故时其后果的严重程度。1.1.1 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的产生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是系统安全工程的基本内容之一,与系统安全工程同时产生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设备、工艺和产品越来越复杂。战略武器研制、宇宙开发和核电站建设等使得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标志的大规模复杂系统相继问世。这些复杂的系统往往由数以千万计的元件、部件组成,元件、部件之间以非常复杂的关系相连接;在它们被研制及使用的过程中常常涉及到高能量。
5、系统中的微小差错就会引起大量能量的意外释放,导致灾难性的事故,“蝼蚁之穴”可毁千里长堤。这些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人们在开发研制、使用和维护这些大规模复杂系统的过程中,逐渐萌发了系统安全的基本思想。作为一种现代安全工程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系统安全,起源于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研制民兵式洲际导弹的过程中。 当时采用的导弹推进剂是由气体加压到420kg/,温度低达-196的低温液体。这种推进剂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且有剧毒,其毒性远远超过战争中使用的毒气,其破坏性比烈性炸药更猛烈,其腐蚀性超过工业生产中使用的腐蚀性化学物质。负责该研制项目的美国空军官员们开始并没有认识到他们着手建造
6、的导弹系统潜伏着巨大的危险性。在洲际导弹试验的头一年半里就发生了四次爆炸,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在此之前,美国空军曾发生许多飞行事故。一般地,空军官员们都把事故的原因归因于飞行员的操作失误。但是由于导弹上没有飞行员,爆炸完全是由于导弹自身的问题造成的,而不能再把导弹爆炸的责任推到驾驶员身上。很明显,分析爆炸原因应该追究导弹投入试验之前的构思、设计、制造和维护等方面的问题。以此为契机,美国开始了系统安全方面的研究。 此前,没有可以用来解决这些复杂系统的安全性的方法。为此,人们做了许多工作开发防止系统发生事故的方法。新方法被一个一个地开发出来了,新概念逐渐产生了;安全工程原有的概念和方法中正确的部分被
7、保留和改进了,并从其它领域吸收了许多有用的科学技术和工作方法,形成了系统安全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体系。其中,系统安全工程则是实现系统安全的手段。系统安全工程首先在美国空军内应用之后,又推广到美国陆军和海军。1969年美国国防部颁发系统安全大纲要求,即MIL-STD -882标准,详细规定了武器系统开发研究、生产制造和使用、维护的系统安全标准。1984年颁发了修订版MIL-STD-882B,1993年又颁布了新版本MIL-STD-882C。该标准对系统安全的实施和要求做了全面的规定,建立了系统安全的完整概念,给出了系统安全分析、设计、评价的基本原则、内容及要求,提出了定性的系统安全评价方法,是系统
8、安全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一阶段,人们研究开发了许多以系统可靠性分析为基础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可以定性或定量地预测系统故障或事故。 此后,系统安全工程进入航天、航空及核工业等领域,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1.2 概率危险性评价 在核电站系统安全工程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拉氏姆逊(N.C. Rasmussen)教授从1972年起,由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出资300万美元,花费50人年的工作量,完成了萨里(Sarrey)核电站和桃花谷(Peach bottom)核电站的概率危险性评价。在该研究中,在没有核电站事故先例的情况下预测了核电站事故,应用事件树分析和故障
9、树分析等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建立了核反应堆事故模型,并输入各种故障率数据进行了概率危险性评价。1975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发表了题为美国商用核电站事故危险性评价的安全研究报告,WASH 1400(NUREG 701014)。 拉氏姆逊的研究报告曾在美国国内引起核电站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的激烈争论。但是,不久后发生的三哩岛核电站事故证明,该研究采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和概率危险性评价方法是正确的。1980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发表核电站安全目标,1981年出版了概率危险性评价指南。之后,系统安全工程以及概率危险性评价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20世纪70年代以后,系统安全工程逐渐推广到航天、航空、石油、化工、矿山
10、工业等领域。 继核工业领域应用之后,概率危险性评价被成功地应用于化学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领域。19761978年间,英国原子能机构就坎维岛(Can Vey)化学和石油化学工业安全性问题进行了概率危险性评价。由于此次评价是概率危险性评价在非核领域的首次应用,引起了科技界人士的极大兴趣,也受到工业界一些人士的怀疑。1981年英国安全与健康委员会进行了复评,肯定了评价结果,认为概率危险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决策辅助工具。 目前,在海上石油平台的设计、建造、运行中也已经广泛地应用概率危险性评价。1.1.3 重大事故危险源控制 随着化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大量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物质相继问世。它们作为工
11、业生产的产品或原料在被生产、加工处理、储存运输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非常严重。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发生了许多震惊世界的重大火灾、爆炸、有毒有害物质泄漏事故。这些事故的共同特点是,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物质损失、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其影响范围往往超出工厂的围墙,威胁公众安全,甚至威胁邻国居民安全。因此,重大事故预防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一些欧洲国家较早地提出了重大事故危险源控制的问题。 1974年英国的弗利克斯保罗(Flixborough)工厂发生了环己烷蒸气云爆炸事故,使28人丧生,89人受伤,2450幢房屋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700万美元。以此次事故为契机,英国健康
12、和安全委会(HSE)建立了重大危险源咨询委员会,进行重大危险源控制和立法方面的咨询。 1976年意大利的塞韦索(Seveso)工厂和曼福莱多尼亚(Manfredonia)工厂发生大量毒物泄漏事故。塞韦索工厂的环己烷泄漏使30人受伤、22万人疏散。面对频繁发生的重大事故,欧共体于1982年颁布了关于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源的指令,即塞韦索指令,要求各加盟国、行政监督部门和企业等承担在重大事故控制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例如,要求企业必须提出安全报告,让企业自己了解自身的危险性。最初,该指令把重点放在掌握化工企业危险物质的储存量和识别设备、工艺异常上,后来扩展到核电站安全、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问题。 世界
13、其它地区也相继发生了一些重大事故。例如,1984年墨西哥城发生石油液化气爆炸事故,使650人丧生、数千人受伤;1984年印度的博帕尔农药厂发生甲基异氰酸盐泄漏,导致2000人死亡、2万人受伤。我国曾发生了黄岛油库火灾、南京炼油厂火灾等重大事故。 1988年国际劳工局(ILO)颁发了重大事故控制指南,指导各国的重大事故危险源控制工作。 到1991年,欧共体各加盟国都已经把塞韦索指令移植到国内法律中。例如,英国首先颁布了工业重大事故防止法,要求企业提出包括定量分析在内的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意大利规定,如果安全报告有不实之处,企业负责人将被处以包括监禁在内的重罚。 1993年国际劳工局通过了预防重大
14、工业事故公约。该公约要求各成员国必须采取措施控制重大危险源。 在重大事故危险源控制实践中,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又有了许多新发展。例如,适用于化工生产那样工艺过程危险源辨识的危险性与可操作性研究,适用于重大危险源评价的火灾爆炸指数法、事故后果分析等。系统安全工程作为现代安全工程的标志,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安全工程的各个领域,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1.1.4 中国的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了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的研究和应用,并与工业安全的理论、方法紧密结合,使得原本为解决大规模复杂系统安全性问题的系统安全工程迅速在工业安全领域推广和普及。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十分重
15、视企业安全工作,在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方针、加强安全管理的同时,注重采用先进安全科学技术,“安全是科学”逐渐深入人心。改革开放政策也为学习国外先进安全科学技术打开了方便之门,国内一些院校、研究所开始介绍、研究系统安全工程,并把系统安全工程用于一般工业安全领域。 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为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各种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方面,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应用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等方法分析事故发生原因,进行定性地安全评价,指导事故预防工作。一些行业、部门、地区有组织地推广,使得系统安全分析方法迅速普及。许多企业的安全专业人员都能应用故障树分析等方法进行事故原因分析。一些企业,如鞍山钢铁公
16、司等,结合中国企业安全工作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群众性的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行业,如机械、化工等行业,开展了群众性的安全评价工作,其中包含了系统安全性评价;一些化工、石化、医药企业应用火灾爆炸指数法进行了系统安全评价;核工业、海上石油等工业领域开展了概率危险性评价。 我国群众性的系统安全工程实践推动了系统安全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故障树分析与合成,危险源辨识、评价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在国家“八五”计划期间,国内进行了题为“重大危险源宏观控制技术研究”的科技攻关,开始了重大事故后果分析以及针对重大危险源的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推动了我国的重大危险源
17、辨识、评价和控制研究工作。在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对控制重大危险源做了明确规定。目前,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在我国核工业、航空航天、海上石油、矿业、冶金、化工、机械、电力、建筑等各工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正在企业中推广建立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工作,现代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核心就是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近年来,根据政府法令的要求,我国广泛开展了建设项目的劳动安全预评价、验收评价,以及各种专项安全评价,如危险化学品专项安全评价、矿山专项安全评价等,使系统安全评价走上了法制的轨道。1.2 系统安全与系统安全工程 1.2.1 系统的基本概念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若干元素组成的
18、、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一部机器是由若干零部件组成的可以实现一定生产目的的有机整体,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系统。由机器、工具、材料和人员组成的生产作业单元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系统。由若干生产作业单元组成的班组,由若干班组组成的车间,由若干车间组成的工厂也可以分别被看作系统。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目的性和适应性等。 1)整体性。系统是由若干不同元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功能不是各元素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由元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新的整体功能。元素在系统中的作用是由系统整体规定的,为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服务的。元素一旦离开了系统就失去了它在系统中的作用,也就不再是系统的元素
19、了。 2)层次性。一个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一定的功能。一个系统可以分割成若干较小的部分,这些较小的部分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一定的功能,也是一个系统,它是原系统的子系统。依次,子系统又可分割成更小的子系统,一直分割到元素为止。例如,工厂可以划分为车间,车间是工厂这个系统的子系统;车间可以划分为班组,班组是车间的子系统等。由于系统具有层次性,在进行系统安全分析时可以把系统分割为若干子系统再分析。 3)目的性。系统具有特定的功能和特定的目的,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目的而把元素组织起来形成系统。 4)适应性。任何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与环境间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系统的适应性是指系统通
20、过自我调节适应环境变化的性质。 研究系统需要利用系统论方法。系统论方法的显著特征是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优化。 1)整体性。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构成应该保证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实现系统的整体目标,各个子系统、元素都应该为系统的整体目标服务,服从于整体目标。 2)综合性。从系统元素、系统构造、元素间联结方式等多方面讲行综合研究。 3)最优化。根据需要和可能,定量地确定系统性能的最优目标,然后动态地协调系统与子系统、元素间的关系,使子系统、元素的性能和目标服从系统的最优目标,实现系统的最优。1.2.2 系统安全的定义 系统安全是人们为解决复杂系统的安全性问题而开发、研究出来的安全理论
21、、原则、方法体系。所谓系统安全,是在系统寿命期间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管理方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从安全科学理论的角度,系统安全包含如下许多创新的安全观念。 (1) 没有绝对安全 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把安全和危险看作截然不同的、相互对立的事情,认为某一事物或者安全或者危险,没有中间状态。许多辞典里把安全一词解释为“没有危险的状态”;在日常安全工作中把安全理解为“不会发生事故,不会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失的状态”。系统安全与以往的安全观念不同,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事物,任何事物中都包含有不安全的因素,具有
22、一定的危险性,安全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一个工厂、一个生产过程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没有发生事故,但是却不能保证永远不发生事故。事故是一种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事件,其发生与否并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愿望。“事故为零”只能是安全工作的奋斗目标,通过安全工作的艰苦努力使事故发生间隔时间尽可能延长,使事故发生率逐渐减少而趋近于零,却永远不能真正达到事故为零。平时人们说某工厂、某生产过程安全时,是把它与本厂某阶段或其它不安全的工厂、生产过程相比较而言。“安全的”工厂、生产过程并不意味着已经杜绝了事故和事故损失,只不过相对地事故发生率较低,事故损失较少并在允许限度内而已。 既然没有绝对的安全,系统安全所追求的目标也就
23、不是“事故为零”那样的极端理想的情况,而是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一种实际可能的、相对的安全目标。 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绝对的。所谓安全,就是没有超过允许限度的危险,也就是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财物损失的危险没有超过允许的限度。这里的“允许的限度”是人们用来判别安全与危险的基准。 (2) 安全工作贯穿于系统的整个寿命期间 这是系统安全的一个基本原则,即早在一个新系统的构思阶段就必须考虑其安全性问题,制定并开始执行安全工作规划,进行系统安全工作,并把系统安全工作贯穿于整个系统寿命期间,直到系统报废为止。 该项原则充分体现了系统安全的重要特征:安全工作不仅仅是在系统运行阶段进行,而是贯穿于整个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系统安全 评价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0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