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场发射特性研究毕业论文.doc
《碳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场发射特性研究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场发射特性研究毕业论文.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碳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场发射特性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了高度有序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并通过热乙炔处理已制备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得到碳掺杂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场发射测试表明,碳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显示了极好的场发射特性,其开启电场为9.4 V/mm,阈值电场为20 V/mm,且具有较好的场发射稳定性。这是因为碳掺入二氧化钛纳米管将在其禁带引入掺杂能级,这能够使其费米能级得以提高,进而降低其功函数,从而降低了表面势垒,使得电子容易从固体表面发射到真空,这样其场发射特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关键词: 场发射;二氧化钛纳米管;碳掺杂 The electron field emissi
2、on of carbon-doped TiO2 nanotube array Abstract: TiO2 nanotube arrays were obtained by anodization. To enhancing the field-emission properties of TiO2 nanotube arrays, carbon was implanted into nanotubes by thermal treatment at 550 C under a continuous argon and acetylene flux. Field-emission measur
3、ements exhibit that carbon doping into TiO2 nanotube arrays can dramatically improve the field-emission performance from TiO2 nanotube arrays. The samples turn-on electric field is 9.4 V/mm and the threshold electric field is 20 V/mm. And the carbon-doped TiO2 nanotube arrays show good field-emissio
4、n stability. The dramatically improved field-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would be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reduced work function and up-shift Femi level due to the carbon doping into TiO2 nanotube arrays. Key words: Field-emission;TiO2 nanotube arrays;carbon doping1. 引言1.1碳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的研究意义通过阳极氧化法直接生长的二氧化
5、钛纳米管(TNTs)有序阵列具有独特的纳米结构,是一种重要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在光解水制氢、光催化降解有机物、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由于其具有化学惰性、良好的生物兼容性、较强的氧化能力以及抗化学腐蚀和光腐蚀的能力,且价格低廉,因而在能量转换、废水处理、环境净化、传感器、涂料、化妆品、催化剂、填充剂等诸多领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研究结果表明, 二氧化钛的晶粒大小、形状、相组成或表面修饰以及其它成分的掺杂对其性质及功能有显著的影响。二氧化钛纳米管在钛结构中具有基于钛自身较高的电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的优点,如较大的长径比和比表面积、较强粘着力、具有较好的结构
6、可控性和吸附能力,有良好的选择性,可望具有新颖的光、电、磁性质,因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与二氧化钛薄膜相比,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具有比表面积大,取向性好等特点,此类纳米结构有望提高二氧化钛的性能。而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复合结构(如核壳结构等)除了具有二氧化钛纳米结构的性能之外还可能兼具新的功能特性。因此对二氧化钛纳米管及其修饰结构的制备和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一维纳米结构,一个较大的应用是基于其纳米尺寸和高长径比的场致电子发射(亦称为场发射)。各样的一维纳米材料如氮化铝(AlN)、氮化硼(PN)、氮化钙(CaN)、氧化锌(ZnO)纳米管,得到了广泛的
7、研究。此外,对好的场发射材料,除了要求其具有有利的结构形态和较强的热化学稳定性外,低电子亲和力也可看作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促使电子从导带传至真空,从而实现在较低的外加电场时,达到较高的场发射电流。然而,不像具有较低电子亲和力的氮化铝(AlN)和氮化硼(PN),一维钛纳米结构的场发射在这方面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通过实验探究,我发现这种限制可通过掺碳(C)来克服。由于掺入的碳和氧空穴的存在,使得生长在钛基底上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具有较高且极稳定的场发射性能。这就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将劣质场发射材料转变为较好性能的场发射材料。1.2基本理论1.2.1 场致电子发射基本理论图1 电场作用下金属表
8、面的势垒曲线场致发射是利用强电场在固体表面形成隧穿效应而将固体内部的电子拉到真空中的一种电子流的发射方式12。其基本原理是电子隧穿效应,即依靠外部电场压抑材料的表面势垒,使势垒降低、变窄,当势垒的宽度窄到可与电子波长相比拟时,电子的隧穿效应开始起作用,自由电子就可顺利地穿透表面势垒进入到真空 。随着外加电场的增强,势垒高度越来越低,宽度越来越窄,电子隧穿几率越来越大,场发射电流的密度越来越大。场致电子发射是一种很有效的电子发射方式,可以获得电流密度高达107A/cm2以上的发射电流,而且发射时间没有迟滞。1.2.2 Fowler-Nordheim 公式 金属材料场致发射的定量方程最早是由福勒(
9、R. H. Fowler)和诺德海姆(L. W. Nordheim)推导出来的,本论文中的场发射性能研究都采用了这一公式。电子的场发射可以看作是在材料表面发生的电子透射行为,电子从表面透射出去的几率(电子透射系数)是电子能量和势垒形状的函数。根据肖特基效应,在外电场作用下,材料的表面势垒降低,逸出功减小,有利于电子的逸出。因此,电子透射系数也是电子能量和外加电场场强的函数。考虑到材料表面势垒的形成因素及镜像力的影响,可以根据薛定谔方程求出电子穿透势垒的几率D。场发射电流可以认为是不同动量、速度的电子在势垒区域按照一定几率规则透射形成的。查相关文献得出结论,场发射电流密度在T=0K时 上式说明,
10、在绝对零度时场致发射电流密度j是金属表面局域电场强度F和金属逸出功的函数,对于一定的金属,一定,则j只是场强F的函数。F为局域电场强度(V/cm), F=E,E为外电场场强,称为电场增强因子,这就是经过简化后的F-N公式4-12。由公式可以看出,在绝对零度时,场致发射电流密度j是材料表面电场强度F和材料逸出功的函数。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用到的是上式的一种变形(a为总有效发射面积): 可见和呈线性关系,根据上式作图得到的曲线被称为F-N关系曲线,一般电子场发射外加电场E和发射电流I遵循F-N关系,即所有的测量点应在一条直线上,因此用F-N方程能快速地判断所研究的发射体是否属于场致电流发射。从F-
11、N公式中可以看出,直线的截距反应了表面的有效发射面积a、场增强因子和功函数的关系;而斜率反映了场增强因子和功函数的关系,如果知道了发射体材料的平均场强因子,由此斜率可求得发射体材料的功函数。场发射电流密度的大小与外加电场的场强和发射体的功函数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应选择功函数低的材料作为发射体,并设计合理的阴极结构,才能保证在低压下得到电子发射以满足器件工作的要求。1.3 场致电子发射的评价参数评价材料场致发射特性的性能参数主要包括开启电场、场发射电流密度、场发射电流稳定性、场发射均匀性等。 1.3.1 开启电场加在样品上的电场较弱时,样品几乎没有电子发射出来,当电场增加到某个特定值时样品开始有
12、明显的电子发射,发射电流密度为10A/cm2时,这个电场称为开启场强(Turn-on Field)。相对而言,阈值场强(Threshold Field)是指电流密度达到10 mA/cm2 时加在样品上的电场。只有达到了1mA/cm2的电流密度,样品才有可能用作场发射平板显示器的电子发射源。因此开启电场是最常用的一个评价指标,它的大小表明了材料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发射电子的难易程度,开启电场越小,表明材料中的电子越容易进行场致发射,其单位为 V/m。 1.3.2 电流密度场发射电流密度为材料场发射电流与发射面积的比值。材料的场发射电流密度大小显示了材料的场致发射能力,场发射电流密度越大,表明材料的单
13、位面积场致发射能力越强,如将其制成场致发射平板显示器、发光器件或场发射灯,则显示器、发光器件或场发射灯的亮度就越大。1.3.3 场增强因子在场发射尖端附近,电力线比其他区域更为密集,即外加电场被明显增强,这种现象被称为场增强效应。F-N公式中F为局域电场强度(V/cm),F=E,E为外电场场强,称为电场增强因子。影响发射电流密度的其中一个主要参量是局域场强E。而E是与场增强因子密切相关的。场增强因子,其大小除与材料本身的性能有关外,还取决于发射尖端的几何形状和外形尺寸。发射尖端的尺寸越小,发射体长径比越大,其场增强效应越明显。因此,对确定材料要想得到优异的场发射特性,实际上就是要该材料形成较好
14、的尖端形状。1.3.4 场发射电流稳定性材料场致发射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直接表现在其场发射电流随时间的变化上。随着时间的延长,场发射电流越稳定,表明材料场致发射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越好,这种稳定性和可靠性主要取决于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以及场发射电流的大小变化。 尖端场致发射体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解决发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的问题。从场致发射方程可知,影响发射电流密度的两个主要参量是功函数和局域场强E。 的大小标志着电子在固体中束缚的强弱,越大,电子越不容易离开固体。功函数的大小因材料的不同而不同,例如石墨约为5 eV,碱金属为2 eV左右,过渡金属一般在4.5 eV。此外,E是与场增强因子密切相关的。
15、因此,要保持发射稳定,实际上就是要保持发射表面的逸出功和尖端的形状尺寸在发射体工作过程中不发生改变。1.3.5 场发射的均匀性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电子从材料中发射出来,轰击到阳极上被汇集成发射电流。这种高能量的电子撞击到阳极上的荧光粉使其发光,从而形成发射像。从场发射材料不同部分、不同方向射出的电子在荧光屏上可形成不同的光斑分布图。这种光斑分布的均匀性对场致发射平板显示器显示数字或图像非常重要。2 碳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制备与表征2.1碳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取工业用纯钛片(纯度为99.9%),依次在丙酮、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中超声清洗干净;用体积比为1:4的浓氢氟酸(浓度40%)和浓
16、盐酸(浓度为36%)混合溶液化学抛光清洗后的钛片180s;采用恒压直流阳极氧化法将抛光后的钛片制备成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膜:石墨为阴极,钛片为阳极,两极间的距离保持在3 cm,电解液为含0.2wt.%氟化铵和0.03wt.%氢氟酸的乙二醇溶液(分析纯),氧化电压为40 V,氧化时间为60 min,实验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并用磁力搅拌器搅拌电解液, 以保证体系温度和电解液均匀,氧化完成后取出钛片,用去离子水冲洗,氮气吹干;将制备得到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膜放入乙二醇溶液中浸泡6 h;将浸泡后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放入石英舟,并置于管式炉的石英管中部,密封石英管,同时对石英管抽真空至40 Pa左右,并以5
17、/min从室温升到550,在流量比为9:1的氩气和乙炔气氛下(流速为10 sccm)保温60 min,然后在氩气氛下自然冷却到室温,即得碳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膜;为了对比,将氧化得到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在真空中550下退火以得到纯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2.2碳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表征(1)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是1965年发明的较现代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工具,其制造是依据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当一束极狭窄的高能电子束轰击物质表面时,被激发的区域将产生二次电子、俄歇电子、特征X射线和连续谱X射线、背散射电子、透射电子,以及在可见、紫外、红外光区域产生的电磁辐射。二次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碳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场发射特性研究 毕业论文 掺杂 氧化 纳米 阵列 发射 特性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90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