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亲子关系困境的社工介入分析毕业论文.doc
《留守儿童亲子关系困境的社工介入分析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亲子关系困境的社工介入分析毕业论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留守儿童亲子关系困境的社工介入分析作 者 院 (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 业 社会工作 年 级 2010 级 学 号 100302048 指导教师 日期 2014年5月5日 诚信承诺书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作者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作者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 日期:导师签名: 日期:院长签名: 日期: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
2、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留守儿童亲子关系困境的社工介入分析 摘 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近二十年里,中国农村出现了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历史性潮流。数量庞大的青壮年人口特别是夫妻一同进城务工带来了备受瞩目的“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祖辈监护照顾之下,与父母聚少离多,这种情况导致其亲子关系不良,面临困境。文章对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困境作了系统分析,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从社会工
3、作视角探讨了可以采用的介入方法。关键词: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社工介入一、 概念界定与理论视角(一)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相关概念界定1.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概念的首次提出是上官木子1994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中提出来的,在当时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国外工作或者学习而被留在国内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1。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留守儿童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变化,它与人口的流动紧密相连,只要有人口流动就可能会出现留守儿童现象。当前备受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进城打工后留在家里的孩子。目前对于这个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周福林、段成荣提出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有一下三个基本要素:
4、(1)外出父母的数量。是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孩子才算留守儿童,还是父母中有一方外出的孩子就是留守儿童?(2)孩子年龄的界定。多大年龄的孩子算留守儿童?(3)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父母外出流动多长时间的孩子可以被视为留守儿童,是1年以上,还是半年以上,或者3个月以上,或者其他时间长度标准2?本研究中我们认为年龄在18周岁以下,父母双方或者单方外出打工时间超过半年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2. 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以前是遗传学的专用术语,是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中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包含了父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母亲和子女的交往。他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
5、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他是以血缘和共同生活委基础,以抚养、教育、赡养为内容的自然关系和生活关系的统一体3。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父母子女关系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种是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这是基于子女出生的法律事实而发生的,其中包括生父母和婚生子女的关系、生父母和非婚生子女的关系;第二种是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这是基于收养或者再婚的法律行为以及事实上抚养关系的形成,由法律认可而人为设定的,包括养父母和养子女的关系,继父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的关系。3.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有许多不同的定义。心理社会学的观点认为家庭治疗是协助家庭成员认识其角色关系和沟通形态,连接起关系的感受、态度和行为,以促进家庭关
6、系的成熟和家庭功能的实现,进而达成社区和社会对人类的主要功能。阿克曼则着重其目标,认为家庭治疗是一种治疗方式,是修正或改变那些妨害家庭关系系统的要素。舒尔茨(Frances H.Scherz)从家庭治疗的特点来定义,他提出,家庭治疗是一种临床治疗的方式。台湾学者谢秀芬认为:“家庭治疗是一种治疗的模式,以整个家庭作为治疗的单位,着重的焦点在家庭成员的互动关系和沟通的问题,是处理人际关系系统的一种方法。”她还提出要以生态系统的观点来发展家庭治疗的模式,认为家庭治疗是家庭功能发生障碍时的一种干预过程4。曾文星则从家庭治疗的对象出发,简单地称之为“针对家庭的心理问题而施行的心理治疗工作”5。以上的定义
7、从不同的侧面概括了家庭治疗的内涵。综上定义,朱冬亮、张文霞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给出了更为确切的定义:家庭治疗是一类以家庭为对象进行的治疗模式,治疗师通过与全部或部分家庭成员的治疗性会谈以及其他专业技术来协助家庭成员改善家庭关系,建立良性的家庭互动模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整个家庭及其个别成员的问题,促进家庭的良性运转和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6。(二)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研究的理论视角1. 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情绪活动与交往行为的理论,它是由美国著名治疗专家默里波文教授提出并由他和他的助手米切尔E科尔完善,家庭系统理论在解释人的情绪活动上独树一帜地将整个家庭看作一个情绪单位来考察,将人看作相互
8、作用的结构中的要素7。家庭系统理论是把家庭看成是一个由几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家庭系统的诸多要素,不是个体的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人与其生活的环境相互影响形成了各种元素构成了一个整体,协调各均衡是维系该系统征程运转的最基本条件,也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是,系统内部的均衡和协调就会被破坏,个体的生存及发展会受到威胁。留守儿童家庭是由留守儿童及其父母都是其家庭系统中的一部分,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时,父母与孩子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了距离,他们之间的协调关系被打破,这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收到阻碍,而亲子
9、关系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是影响亲子关系的主要因素,因此留守儿童家庭亲子关系的困境具有其自身的特点。2. 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人在社会环境中的感受,重视个人对周围环境中的优势资源的利用,认为人与环境中的个系统(家庭、教育、服务、政治等)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个人可以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广泛利用改善自身的生活状况。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在社会支持理论视角的指导下,可以协助家庭成员发掘家庭的社会支持以及社会资源,这是协助家庭及其成员解决其问题以及度过困难和危机的重要手段。3. 优势视角理论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内在的力量和优势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个体及其环境中的优
10、势资源作为社会工作者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优势视角理论要求我们相信个人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优势视角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塞勒伯(Dennis Saleebey)教授在其著作优势视角:社会工作时间的新模式一书中提出。优势视角要求我们从有个全新的、优势的视角来看待个体以及他们的环境和现状,而不是一味的只专注于个体的问题。它强调每个个体、团体和社区都有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在给人们带来伤害的同时也可能蕴藏着挑战和机遇;与案主合作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案主;所有环境都充满着资源;注重关怀、照顾和脉络(塞勒伯,2004)。4.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萨提亚的治疗理
11、论瘦到人文心理学的极大影响,其治疗理论和方法是基于人性本善的基本信念以及对于家庭沟通的重视。萨提亚相信:人性是善的,人如果能够正常发展,人性的善便会发挥出来;人是有发展潜能的,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和环境,人的潜能可以完全的发展;人有足够的内在能力和资源去解决问题,但成长中的经验可能使人忘记自己所拥有的内在能力和资源或者不正确的使用它。因此,社会工作者再介入家庭治疗中,欣赏案主、鼓励案主、发掘求助家庭的潜能和资源,对于帮助求助家庭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8。二、 留守儿童亲子关系困境分析国内关于亲子关系沟通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被试者大都是城镇的中小学生,而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沟通的研究文献寥寥无几
12、。郑会芳通过质与量的两方面研究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家庭亲密度与其社会适应性的关系,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在亲子沟通的途径、频率、内容以及方式上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家庭的特点。而且,留守家庭亲子沟通呈现匾乏,家庭亲密度较低,结果显示留守亲子沟通、家庭亲密度对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发展有极大影响9。(一)核心角色的缺失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功能主义者认为“社会是一系列执行特定功能以确保连贯性和合意性的社会结构,根据这一观点,家庭必须在满足社会基本需要和维持社会秩序发面执行着重要的功能10”。当前我们国家农村留守家庭呈现出与传统家庭不同的结构特点。外出打工者和留守在家的孩子的长
13、期分离,导致家庭中核心角色缺失。家庭是亲子思想互动,情感交流最重要的场所。而父母这一家庭的核心角色的长期空缺抑制了家庭各项功能的发挥。在通讯、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空间的间隔已不再成为社会互动的隔膜了。但是,对于家庭来说,日常的密切互动,生活的亲密配合,还是受到地域的许多限制。朝夕相处的父子和山水相隔的父子,角色相同,可是在实际生活上的关系却相差很大。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同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分离,缺乏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亲子之间在感情上容易产生“真空”,因为他们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精力,或找不到适当的方式传递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
14、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普遍存在感情饥渴。家庭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单位,为其成员提供坚实的保护后盾,有效保障每位家庭成员的生理和心理安全。家庭成员之间的日常互动对儿童本体安全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亲子直接互动的缺失、看护人监管的不力和忽视,使得留守儿童缺乏对信任的感受和体验,产生焦虑和恐惧,很难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感,孩子心理上产生了不安全感,胆小怕事。父母外出以后,儿童觉得家里依靠的人不在势单力薄,母亲毕竟不像父亲那样坚强有力,年迈的祖父母更不是他们的保护伞有时候还要担心他们的健康安全,邻居们都有自己的孩子和事情而无暇照顾到自己。面对紧急事件,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就
15、会感到深度的恐惧与不安。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的正常的心里保护机制,因而导致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中无法顺利克服“认同危机”,无法去相信别人,缺乏安全感,慢慢的对父母失去信心,逐渐不认同父母的角色位置。(二)监护人沟通桥梁作用的缺失在单亲监护的家庭中,原本正常是父亲和母亲双亲运作来完成养育子女,家务事和重要决定的,这样家庭角色可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然而,父亲外出打工以后,这种状态被打破,两个角色的任务全压到母亲一个人身上,造成了母亲在家里任务比较重,事情比较多,压力比较大,变得脾气暴燥,有时也顾及不到孩子的情绪问题。从而造成孩子和母亲互相看不惯的局面。孩子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少了一个互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留守儿童亲子关系困境的社工介入分析 毕业论文 留守 儿童 亲子关系 困境 社工 介入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89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