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论文28726.doc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论文2872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论文28726.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科技信息职业学院毕 业 论 文 题 目: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摘要:物联网技术已经引起国内学术界、工业界和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当前物联网的定义、内在原理、体系结构和系统模型等方面还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对现有物联网技术文献和应用实例的分析,探讨了物联网与下一代网、网路化物理系统和无线传感网的关系;提出了物联网的服务类型和节点分类,设计了基于无源、有源和互联网节点的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和系统模型;在总结物联网特征的基础上,对物联网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在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中,介绍了一种面向应用的物联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将万维网嵌入到系统中,与此同时采用相应的万
2、维网服务形式来使用的物联网。另一个就是自主体系结构。物联网的自主体系结构是为了适应于异构的物联网无线通信环境而进行相关设计的体系结构,该结构采用的是一种自主的通信技术。在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中,分别从做成物联网的四大关键技术介绍,较为详细的解说了RFID技术、M2M技术、无线传感网技术、两化融合问题。关键词:物联网 物联网体系结构 物联网关键技术Networking architecture and its key technologyAbstract: The technology of the internet of Sthings(DT) has attracted highly atten
3、tion of academia, industry,and newmedia there are still many open issues in the definition,initmal principles,architectures and system models of D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technical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 cases of D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Next Generation Network,Cy
4、ber-Physical systems,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and the DT. It proposes service types and node calssification of DT and designs the architecture and system model of DT basesd onpassive, active and internet nodes structure of DT. After, summary of the feature of DT, if proposes the suggestions on the r
5、esearches and development of DT.In network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kind of application oriented networking, namely what we say normally to the world wide web is embedded into the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e corresponding web services to form us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other is th
6、e independent system structure.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dependent architecture to adapt to heterogeneous network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and related design of the system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is made using an autonomou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The key technology in the Internet of th
7、ings, from the network made four key techniques are introduced, detailed explanation of the RFID technology, M2M technology,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technolog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ssues.Keywords: internet of the things network architecture The key technology of Internet of things目 录一、物联网的体系
8、结构11.1 物联网的前景与背景11.2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31.2.1 感知层41.2.2 网络层41.2.3 应用层5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62.1 RFID技术62.1.1 RFID技术简介72.1.2 EPC/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72.1.3 EPC/RFID技术应用92.2 解析M2M102.2.1 M2M的基本概念112.2.2 基于M2M的监控基础架构112.3 无线传感器网技术122.3.1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概述132.3.2 无线网络的选择132.3.3 网络协议142.3.4 网络拓扑152.3.5 系统功耗152.3.6 兼容性162.4 两化融合问题172.4
9、.1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升级之路一定要走“两化融合”之路182.4.2 在两化融合大趋势下,制造企业CIO必须应对的八大挑战19总 结22参 考 文 献23一、物联网的体系结构1.1 物联网的前景与背景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简而言之,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
10、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就提出,“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2005年8月24日,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在台湾公开演讲中,也提到了物联网这个概念。2008年11月,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移动政务研讨会“知识社会与创新2.0”提出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代表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形成,并带动了经济社会形态、创新形态的变革,推动了面向知识社会的以
11、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形态的形成,创新与发展更加关注用户、注重以人为本。而创新2.0形态的形成又进一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中国工业运行2009年夏季报告会上表示,物联网是个新概念,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大家公认的概念。他说,总的来说,“物联网”是指各类传感器和现有的“互联网”相互衔接的一种新技术。 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到中科院无锡微纳传
12、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说:“当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大规模发展时,我们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走过一些弯路。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提出要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建立中国传感信息中心。 “物联网前景非常广阔,它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电工电子示范中心主任赵国安说。业内专家表示,物联网可以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引发和带动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成为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和重要引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物联网市场空间广阔,受众群突破人口限制,扩大到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料/机器终端/传感器网络,据Fo
13、rrester咨询公司预测,到2020年,地球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另一方面物联网获得国家层面的重视,政策的扶持和资金投入都在加大,物联网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纳入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各大部委对物联网的研究扶持资金投入已经超过20亿。不少地方政府近期都在热衷建设物联网产业基地,给予相关企业在税收、资金、用工、服务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物联网产业链在地方落地,从而带动地方社会发展,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不过,也有观点认为,物联网迅速普及的可能性有多大,尚难以轻言判
14、定。毕竟RFID早已为市场所熟知,但新大陆等拥有RFID业务的相关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显示出业绩的高成长性尚未显现出来,所以,对物联网的普及速度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物联网会是工业乃至更多行业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而且,RFID技术在多个领域多个行业所进行的一些闭环应用。在这些先行的成功案例中,物品的信息已经被自动采集并上网,管理效率大幅提升,有些物联网的梦想已经部分的实现了。所以,物联网的雏形就象互联网早期的形态局域网一样,虽然发挥的作用有限,但昭示着的远大前景已经不容质疑。1.2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的价值在于让物体也
15、拥有了“智慧”,从而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物联网的特征在于感知、互联和智能的叠加。因此,物联网由三个部分组成:感知部分,即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实现对“物”的识别;传输网络,即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等实现数据的传输;智能处理,即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中间件等技术实现对物品的自动控制与智能管理等。目前在业界物联网体系架构也大致被公认为有这三个层次,底层是用来感知数据的感知层,第二层是数据传输的网络层,最上面则是内容应用层,如图1所示。图1 物联网体系架构示意图在物联网体系架构中,三层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感知层相当于人体的皮肤和五官;网络层相当于人体的神经中枢和大脑
16、;应用层相当于人的社会分工,具体描述如下。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皮肤和五官识别物体,采集信息。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主要作用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与人体结构中皮肤和五官的作用相似。 网络层是物联网的神经中枢和大脑信息传递和处理。网络层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和信息处理中心等。网络层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传递和处理,类似于人体结构中的神经中枢和大脑。 应用层是物联网的“社会分工”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广泛智能化。应用层是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行业智能化,这类似于人的社会分工,最终构成人类社会。 在各层之间,信
17、息不是单向传递的,也有交互、控制等,所传递的信息多种多样,这其中关键是物品的信息,包括在特定应用系统范围内能唯一标识物品的识别码和物品的静态与动态信息。下面对这三层的功能和关键技术进行分别介绍。1.2.1 感知层这里的“物”并不是自然物品,而是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够被纳入物联网的范围,例如有相应的信息接收器和发送器、数据传输通路、数据处理芯片、操作系统、存储空间等,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在物联网中有可被识别的标识。可以看到现实世界的物品未必能满足这些要求,这就需要特定的物联网设备的帮助才能满足以上条件,并加入物联网。物联网设备具体来说就是嵌入式系统、传感器、RFID等.物联网感知层解决的就是人
18、类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数据获取问题,包括各类物理量、标识、音频、视频数据。感知层处于三层架构的最底层,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基础,具有物联网全面感知的核心能力。作为物联网的最基本一层,感知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感知层一般包括数据采集和数据短距离传输两部分,即首先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采集外部物理世界的数据,通过蓝牙、红外、ZigBee、工业现场总线等短距离有线或无线传输技术进行协同工作或者传递数据到网关设备。也可以只有数据的短距离传输这一部分,特别是在仅传递物品的识别码的情况下。在实际上,感知层这两个部分有时很难以明确区分开。1.2.2 网络层物联网网络层是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与目前
19、主流的移动通信网、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各类专网等网络一样,主要承担着数据传输的功能,特别是当三网融合后,有线电视网也能承担数据传输的功能。 在物联网中,要求网络层能够把感知层感知到的数据无障碍、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地进行传送,它解决的是感知层所获得的数据在一定范围内,尤其是远距离地传输问题。同时,物联网网络层将承担比现有网络更大的数据量和面临更高的服务质量要求,所以现有网络尚不能满足物联网的需求,这就意味着物联网需要对现有网络进行融合和扩展,利用新技术以实现更加广泛和高效的互联功能。 由于广域通信网络在早期物联网发展中的缺位,早期的物联网应用往往在部署范围、应用领域等诸多方面有所局限,终端之
20、间以及终端与后台软件之间都难以开展协同。随着物联网发展,建立端到端的全局网络将成为必须。由于物联网网络层是建立在Internet和移动通信网等现有网络基础上,除具有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如远距离有线、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外,为实现“物物相连”的需求,物联网网络层将综合使用IPv6、2G/3G、Wi-Fi等通信技术,实现有线与无线的结合、宽带与窄带的结合、感知网与通信网的结合。同时,网络层中的感知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是实现以数据为中心的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感知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包括物联网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挖掘、理解以及基于感知数据决策和行为的技术。 1.2.3 应用层应用层是物联网发展的驱动力和
21、目的。应用层的主要功能是把感知和传输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做出正确的控制和决策,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应用和服务。这一层解决的是信息处理和人机界面的问题。 具体的讲,应用层将网络层传输来的数据通过各类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并通过各种设备与人进行交互。这一层也可按形态直观地划分为两个子层:一个是应用程序层;另一个是终端设备层。应用程序层进行数据处理,完成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的功能,包括电力、医疗、银行、交通、环保、物流、工业、农业、城市管理、家居生活等,可用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等,这正是物联网作为深度信息化网络的重要体现。而终端设备层主要是提供人机界面,物联网
22、虽然是“物物相连的网”,但最终是要以人为本的,最终还是需要人的操作与控制,不过这里的人机界面已远远超出现在人与计算机交互的概念,而是泛指与应用程序相连的各种设备与人的反馈。 物联网的应用可分为监控型(物流监控、污染监控),查询型(智能检索、远程抄表),控制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路灯控制),扫描型(手机钱包、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等。目前,软件开发、智能控制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层技术将会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物联网应用。同时,各种行业和家庭应用的开发将会推动物联网的普及,也给整个物联网产业链带来利润。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物联网关键技术是根据具体的物联网应用要求,在传感器节点构成的网络基础上具体服务于
23、特定行业或者实现特定功能的技术。按照具体的任务来分,物联网关键技术主要包括:RFID、M2M、传感网和两化融合。图2 物联网的四大关键技术2.1 RFID技术在这些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中,无线射频识别作为物联网最底层的基础性构件,充当了让物品“开口回答问题”甚至“抢答”的角色。RFID是物联网发展的排头兵,作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物联网中所有的个体“身份”都需要RFID、感应器等基础产业支持。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且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信息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并对物品(商品)进行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最终实现对物品的
24、“透明”管理。2.1.1 RFID技术简介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RFID technology)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RFID系统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即电子标签(Tag)和阅读器(Reader)、RFID中间件和RFID应用系统软件。 在RFID系统的应用中,标签附着在被识别的物体上(表面或内部),一旦带有电子标签的被识别物体进入读写器可识读范围时,读写器以自动无接触的方式将约定的信息从标签中读取出来,从而完成自动识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联网 体系结构 及其 关键技术 论文 28726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88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