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论计算机犯罪.doc
《毕业设计(论文)论计算机犯罪.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论计算机犯罪.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论计算机犯罪摘要:计算机在当代社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计算机犯罪也开始萌发并日益猖狂,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非常严重的现象。本文作者分析了当前国内存在的关于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和法律特征等方面的观点,对计算机犯罪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且在立法方面提出某些建议。在科技发展日益迅速的情况下,这只能是很浅的一种探索,希望能对遏制计算机犯罪起到一定作用。关键词:计算机犯罪概念;计算机犯罪类型;法律特征;立法建议AbstractComputers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while computer cr
2、ime starts to sprout and becomes more and more furious. In face of this very serious phenomenon in our society, the author has put forward in this thesis some opinion of his own about the computer crime, and made some suggestions for legislation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some domestic and foreign curr
3、ent views concerning the concept about the computer crime and its legal characteristics, etc. In 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 rapid situation, this only can be thevery shallow one kind of exploration day by day, hoped can to contain.the computer-related crime to play the certain role. .Key words: compu
4、ter crime concept; computer crime type; legal characteristic; legislate to propose绪论计算机犯罪首先出现在军事领域,然后逐步渗入到科学领域,工程技术领域,进而进入到金融领域和商业领域。1958年美国就有计算机滥用事件的记录。从1966年美国查处第一起计算机犯罪(单机)案件以来,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犯罪从来没有停止,并以极为惊人的速度在增长。据统计,1998年美国FBI调查的侵入计算机事件547件,结案399件;1999年,调查1154件,结案912件,一年番了一番。另有资料表明,目前计算机犯罪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0
5、%左右,其中发达国家和一些高技术地区的增长率更高,如法国达200%,美国的硅谷地区高达400%。 中国法院网信息中心的调查统计资料.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10394我国计算机犯罪相对较晚,但近年发展速度也十分迅猛。1986年深圳市公安局侦破了我国第一起利用计算机网络盗窃储户存款的案件。1986到1987年我国计算机犯罪仅发现9起,1989年达100多起,1990年我国发现计算机犯罪130例。据2002年全国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会议透露,1998年,大陆立案侦察利用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为100余起;1999年增至400余起;2
6、000年剧增至2700余起,比上年增幅达6倍之多;2001年又涨到4500余起,比上年上升70%。2 许秀中.网络与网络犯罪.中信出版社,2002,P134 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计算机犯罪的近年发案率已是急速增长,呈现出社会化趋势。万维网(World wed web)的开通使得整个社会的信息交流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和国家的边界。利用计算机跨越国家犯罪成为计算机犯罪的另一新趋势。计算机犯罪专家唐帕克说,将来,计算机犯罪作为一种特定的犯罪类型可能回不复存在,所有的经济犯罪都将是计算机犯罪,因为各种工商活动都离不开计算机。英国苏格兰场的一位官员则声称“15年之后,几乎所有的犯罪都将有计算机参与其中。”3
7、李兴安.论网络犯罪.当然,刑法作为一种规范性调整手段,其产生具有滞后性。它通常总是在某一危害社会的行为已经不为社会主体意志所容纳,并且其他法律已经无法调整时,作为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最后调整手段出现的。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社会日益精密,复杂,组织化的同时,也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与脆弱性。因而如何面对这仅次于核武器,生化武器的第三大威胁就成为各国立法者们急待解决的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第一章 计算机犯罪的概念从来没有哪一种事物,像计算机一样,在短短十几年之内全方位地冲击着我们的生活。人们的阅读,交流,娱乐乃至商业活动越来越多地在网上进行,世界被紧紧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计算机开始进入社会的同时,也即20
8、世纪50年代,出现了计算机犯罪。第一节 计算机犯罪概念的争议计算机犯罪(Computer crime)作为一个概念,是在计算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计算机犯罪的复杂性,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且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形态的计算机犯罪又不断产生,计算机犯罪的定义仍然处于变动之中。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犯罪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法律定义。“计算机犯罪”是用“计算机+犯罪”构成罪名的。即用一种工具,而不是用一种行为作为罪名,这在刑法学中也是很少见的,就像不会把杀人罪分为“枪支罪”,“棍棒罪”一样。所以采用“计算机犯罪”这个名词来概括某一类的犯罪行为,
9、本身就存在一定因素的不确定性。学术界对计算机犯罪争论不休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种模糊性。尽管如此,正常人都会明白计算机犯罪不会是计算机实施的犯罪,它没有自我辨认和控制能力,因此不具备刑法上的主体能力。所谓的计算机犯罪,只不过是近年来新滋生的一些与计算机密切相关的各种形态的犯罪,俗称为“计算机犯罪”。当前学术界对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大体有以下几种学说: 相关说。即将计算机犯罪解释为只要和计算机有关的犯罪行为,全部属于计算机犯罪的范畴,较为典型的是中国政法大学信息技术立法课题组所下的定义,即认为计算机犯罪是:“与计算机相关的危害社会并应当处以刑罚的行为”。 参见 信息技术革命立法探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0、,1998,P12也有人将计算机犯罪定义为:“利用或者针对正在使用中的计算机系统,故意或者过失的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李兴安.关于计算机犯罪的若干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P8 工具说。既指将计算机犯罪理解为:将计算机作为一种犯罪工具实施的各种行为。“利用计算机或计算机知识来达到犯罪目的,既为计算机犯罪。” 李飞鹏.计算机网络犯罪.第四次全国计算机安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1989,P310也有人认为:“所谓计算机犯罪是指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非法手段使自己获利或使他人遭受损失的犯罪行为,计算机犯罪最基本的要件必须与计算机有关,以它为工具应包括那种以计算机为工具或以它为犯罪对象的情形。”
11、 刘江彬.计算机法律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P153 双重说也就是工具对象说,即将计算机犯罪解释为行为人以计算机为工具或以其为攻击对象而实施的犯罪行为。学者表述又各有不同,“以计算机为工具或以计算机资产为对象实施的犯罪行为。” 陈开琦.计算机犯罪定义之我见.现代法学.1992,(5)P44 “指行为人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或以计算机自身(含硬件和软件)为攻击对象实施的行为。” 周立权.我国电脑犯罪的若干问题.研究生法学.1996,(4)P21 “行为人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或以计算机资产为攻击对象实施的危害社会并应处以刑罚的行为(工具和资产均是计算机信息控制的大、中、小微型系统)。” 陈开
12、琦.计算机犯罪定义之我见.现代法学.1992,(5)P47 此外,还有将计算机犯罪定义为广义说,狭义说和折衷说三种。 赵秉志,于志刚.试论计算机犯罪.广义说将计算机犯罪定义为一切与计算机有关的犯罪行为,即前面所说的“相关说”。狭义说将计算机犯罪限定在财产犯罪之中,与前面的“工具说”类似。折衷说即“双重说”。这里不再一一分析。上述各种定义都有其合理因素,但笔者认为都值得商榷。“相关说”中“相关”一词就下定义来说,本身就有含糊性,把一切与计算机有关的违法行为均列为计算机犯罪,过于宽泛。例如,难以区分一般犯罪与计算机犯罪,常常将暴力破坏计算机硬件的行为也划为计算机犯罪,而事实上这类犯罪应属于传统形态
13、的犯罪,并不存在计算机犯罪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容易混淆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尽管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但犯罪是具有相当严重的程度的行为;而违法未触犯刑律,没有达到用刑罚制裁的程度。由此可见,“相关说”过于简单。“工具说”强调以计算机作为犯罪工具,非法输入数据,篡改或删除机内原有数据,信息或程序,从而侵犯他人财产。该行为往往构成贪污,诈骗等财产性犯罪。由于现代社会管理或经营的计算机化以及计算机与机械结合而形成的生产自动化,往往因局部计算机犯罪或对于计算机系统所产生的局部破坏而导致整个管理系统,自动生产线以及工商运营系统不能正常运作。此种犯罪行为所侵犯的法益,“工具说”无法将其涵盖
14、。“双重说”从以计算机为犯罪对象和犯罪工具两方面来把握计算机犯罪。可以说是较为科学的定义。一方面,它不致于使计算机犯罪的定义过于宽泛而失去意义;另一方面也不至于使其过分狭窄而影响使用性,但是“双重说”从不同角度和侧面阐述,使计算机犯罪定义看起来很散乱。并且“双重说”认为危害计算机主机及其外围设备等实体硬件也构成计算机犯罪,这就扩大了计算机犯罪的范围,有导致工具扩大化和对象扩大的嫌疑,使计算机犯罪似乎无所不包,没有表述出计算机在计算机犯罪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以计算机为犯罪工具中,如利用计算机进行贪污,挪用公款则与传统贪污,挪用公款并无本质不同,仅仅将计算机作为犯罪工具。此类行为很明显不应归
15、于计算机犯罪中。但是我们同时应当认识到,计算机犯罪也可能成为与其他传统犯罪的竞和。此点将在下文加以论述。第二节 计算机犯罪的真正意义如上节开头所述,计算机犯罪并不是一个具体罪名,也不是我国刑法意义上的一种犯罪类别。而是从多种犯罪行为中提取出来的利用电子技术侵害计算机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犯罪行为的总称。同时结合上一节的内容分析可以发现,利用计算机犯罪与计算机犯罪具有实质性的区别: 侵害的客体不同。利用计算机犯罪侵害的客体使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经济管理秩序、公私财产的安全等;而计算机犯罪侵害的客体使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秩序。 主观故意不同。利用计算机犯罪是诈骗,盗窃,贪污等的故意;而计算机犯罪是
16、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故意。 犯罪目的不同。利用计算机犯罪是为了非法占有公私财物,危害国家安全等;而计算机犯罪是为了扰乱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及管理。 对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手法和影响不同。利用计算机犯罪只是将计算机作为犯罪的工具,操作 手段只是对计算机功能的某些应用,即不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状态,也不会造成系统功能的破坏,计算机系统仍能一如既往运行,完成其日常的工作。例如,利用计算机进行贩卖违禁物品等犯罪,行为人一般采取的是首先在计算机网络中发布各种信息,当这些信息被收买人发现后与犯罪人联系,然后通过正常邮购等交易手段实现其犯罪。计算机犯罪的操作手法则有不同,为了达到破坏的
17、目的,行为人会采取各种技术手段,违背操作程序,任意删改系统功能,删改传输数据,最终的结果是使计算机系统无法正常运转甚至瘫痪。计算机作为犯罪工具确实使侦查,审判等司法工作都出现了相当大的困难,但是我们并不能由于此类犯罪的犯罪工具新颖少见而强行将所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实施的犯罪全部列为计算机犯罪,那样的内涵将可能无限扩大。犯罪工具或犯罪方法的改变不应该直接导致一种新的犯罪类型产生。计算机犯罪应是指对计算机所实施的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以及其他必须通过计算机操作所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这种犯罪行为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以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为攻击对象;其二是只有通过计算机操作才能实施。根据以上分析,笔者
18、对计算机犯罪作出了自己的定义:利用电子数据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正常运作以及必须通过计算机操作才能实施并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所谓电子数据,既指计算机能识别、制作、复制的各种计算机语言,也包括一切能引起计算机系统非正常运转的电子信息。说到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单机犯罪与网络犯罪。一般来说计算机单机(也称裸机)是很难成为犯罪工具的,但是某种特定情况下也并非没有例外。比如犯罪人在计算机上制造有害程序,并通过非网络的传输(复制到光盘,磁盘等)对其他计算机进行破坏的行为。而网络犯罪则直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对其他计算机的侵入,破坏行为。计算机单机犯罪和网络犯罪在以下三方面有共同之处:1.犯罪的载体都是具有一
19、定系统功能的计算机系统。2.操作方式都是以各种计算机能识别并能执行的命令对系统进行干预。3.运用的工具都是通过键盘、软驱、光驱等输入输出设备来实施犯罪。与单机犯罪相比,网络犯罪还有侵害程度不同,犯罪比例不同等差异,在此不再赘述。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单机犯罪和网络犯罪都是以计算机语言来进行侵入破坏的。如果计算机不能识别破坏者的命令则肯定不能实施计算机犯罪。计算机识别破坏者命令的媒介可以是光盘、磁盘、U盘、光缆、电话线等等。但是也不能因此说只有以计算机为平台才能实施计算机犯罪。笔者个人认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每过四年就要翻一倍。在现代人机对话已基本实现的情况下,破坏计算机
20、系统并非必须依靠计算机。早在2000年就有报道称,美国一已经入狱的著名黑客在狱中利用一部普通的收音机的原件对一家商业网站进行了成功侵入。这似乎不可思议。但是我们的法律是否应等待其他不在狱中的黑客们用手机,PDA等高科技含量的工具来撬开国家安全系统的后门呢?计算机越来越多的渗入了普通人的生活,这种渗入是互动的、相互影响的。但是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能还是非常脆弱,其他电子攻击手段虽然不可能制作破坏性程序,但是完全有可能侵入系统并造成其不正常运行。笔者个人认为,计算机犯罪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犯罪,只不过是出现了新的犯罪手段和犯罪客体。当前国内多数学者所认可的“双重说”有两方面的内涵:其一为利用计算机犯罪,
21、即犯罪对象为各种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的行为。例如网络欺诈,侵犯网络上的知识产权等。其二则为对计算机的犯罪。又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计算机硬件及其辅助设施的犯罪。另有一种就是对计算机软件的犯罪。只有以硬件,软件,及其辅助设备所组成的系统组合整体,也即计算机信息系统作为犯罪对象的犯罪,本质是危及或侵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或者是必须利用这种系统整体才能实施的犯罪,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犯罪。犯罪对象不能简单的概括为“计算机资产”或“计算机自身”,而应该是整个信息系统,并且这种犯罪必须,也只能是在计算机内部空间所实施。而这种行为又必须是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第二章 计算机犯罪的类型 结合当前国内学者们
22、的观点,计算机犯罪可以分为三类: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对象进行侵害的犯罪;利用计算机技术侵害网络信息的犯罪和以网络作为犯罪场所的犯罪。前一类称之为网络对象犯,后两类称之为网络工具犯。 范德繁.针对网络犯罪之认定探讨兼评刑法相应立法的完善 也有人称前一类为纯粹的计算机犯罪,后两类为不纯粹的计算机犯罪。 许秀中.网络与网络犯罪. 中信出版社.2002,P274 笔者现以后一种分类来说明。第一节 纯粹的计算机犯罪纯粹的计算机犯罪指利用电子信息技术针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实施的犯罪。主要形式有以下三方面:1计算机侵入和破坏一些不法分子常以非法手段利用电脑网络非法侵入他人电脑,窃取资料或破坏程序等,造成很大损
23、失,有时甚至会给国家安全带来严重后果。网络侵入者因其手法不同,又分为黑客,怪客及毁客三种。黑客(Hacker)通常是先建立自己的系统,然后将其渗入到被保护的资料中,以达到破坏他人程序或操纵他人资料的目的。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网络的建设者,而非资料或网络的破坏者,认为进入他人系统或发现程序的漏洞是一种“战绩”。怪客(Cracker)是常出现于计算机犯罪案件中的网络破坏者。怪客常常“非法变更”他人电脑网络中的程序,但有时也利用在网络中发现的软件,对无安全措施的系统进行无威胁性入侵。与黑客相比,怪客的技术并不纯熟,后者的做法多为试图在开放系统中寻找弱点,以进行大范围入侵。毁客(Phreaker)是目前
24、最具危险性的一种。他们有的受雇于恐怖组织,有的受雇于怀有敌意的组织。在金融业务活动中,常常使用延迟或窃取的方式以阻断信息传递,或输入拒绝执行指令。侵入者客使用这种方法关闭现有系统使用者的通路,而造成无法挽救的后果。应当说明的是,这里的破坏,即包括对计算机内资料的删除修改,也应包括资料的增加。通过对各商业网站服务器的攻击而增加大量虚假信息的案件层出不穷。有学者认为此种情况应属于“滥用计算机犯罪” 靳慧云.试论当前计算机犯罪的特点与对策.公安大学报.1992,(3)笔者认为此种犯罪行为是在计算机系统中输入或者传播非法或虚假信息数据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这种行为对计算机系统本身并没有危害,而是其中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设计 论文 计算机 犯罪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84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