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线性分散码技术研究.doc
《毕业设计(论文)线性分散码技术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线性分散码技术研究.doc(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班 级 010841 学 号 0108403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线性分散码技术研究 学 院 通信工程学院 专 业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学生姓名 导师姓名 毕业设计(论文)诚信声明书本人声明:本人所提交的毕业论文 线性分散码技术研究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论文中所引用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布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加以说明;有关教师、同学和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写作、修订提出过并为我在论文中加以采纳的意见、建议,均已在我的致谢辞中加以说明并深致谢意。本论文和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论文作者: (签字) 时间: 年 月 日指导教师已阅: (签字) 时间:
2、 年 月 日西 安 电 子 科 技 大 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学生姓名 学号 01084033 指导教师 职称 副教授 学院 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 通信工程 题目名称 线性分散码技术研究 任务与要求1. 了解MIMO系统的特点。了解现有空时码的分类、基本概念与编码译码方法。2. 了解线性分散码与其它空时码相比的特点,以及其编码准则与译码方法。3. 软件仿真线性分散码的误码率性能。开始日期 2012-3-5 完成日期 2012-6-20 院长(签字) 年 月 日注:本任务书一式两份,一份交学院,一份学生自己保存。西 安 电 子 科 技 大 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学生姓名 学号 0108403
3、3 指导教师 职称 副教授 学院 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 通信工程 题目名称 线性分散码技术研究 一、毕业设计(论文)进度起 止 时 间 工 作 内 容2012-3-5到2012-3-18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MIMO系统中 空时码的相关知识。 2012-3-19到2012-4-1 了解空时分组码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掌握线性分散码的特点,并了解其编码准则。2012-4-2 到2012-4-22 复习matlab编程语言。 2012-4-23到2012-5-20 用matlab编程实现一种线性分散码的编译码过程。2012-5-21到 2012-6-20 撰写毕设论文,准备论文答辩。二、主要参考书目(资料
4、)1. Branka Vucetic, Jinhong Yuan著, 王晓海等译,空时编码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2. Hassibi B, Hochwald B M. High-rate codes that are linear in space and time J. IEEE Trans. Inform. Theory, July 2002, 48(7): 1804-1824.3. J.G.Proakis et al著 刘树棠 译. 现代通信系统(MATLAB版)M 第二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4. George Jngren. Automatic Design
5、 of Orthogonal or Near-Orthogonal Linear Dispersive SpaceTime Block Codes.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VOL. 54, NO. 7, JULY 2006.三、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1. 计算机2. 软件开发工具,如:matlab四、教师的指导安排情况(场地安排、指导方式等)1. 场地安排:科技试验楼603。2. 每周汇报毕设进度,严格执行“毕设进度”的安排。3. 定期与毕设学生交流,解决毕设期间其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五、对计划的说明l 毕设中要求学生能够利用MATLAB软件
6、仿真LDC的编码译码过程,验证其误码率性能。注:本计划一式两份,一份交学院,一份学生自己保存(计划书双面打印)西 安 电 子 科 技 大 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登记表 学 院通信工程学院专 业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姓 名陈伟学 号01084033成 绩题目名称 线性分散码技术研究 指导教师高明职 称副教授指导教师评语及对成绩的评定意见签名 年 月 日评阅人评语及成绩评定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答辩小组意见签名 年 月 日学院答辩委员会意见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名 (学院盖章) 年 月 日注:学院、专业名均写全称;成绩登记表双面打印摘要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快速发展,未来无线移动通信系统要求具有更高的数据率、更
7、高的频谱利用率、更高的通信可靠性以及比较低的发送功率。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在不增加带宽的情况下成倍地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频谱利用率,能够提供高速的数据传输速率和传输可靠性,因此MIMO技术已成为未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空时编码技术是MIMO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可以利用空间维度来有效的提高系统容量和可靠性。本文针对空时编码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MIMO系统的技术和发展前景,然后介绍了常见的几种空时编码技术,并对他们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最后着重研究了空时编码中的线性分散码并给出了仿真结果。关键词: 多输入多输出 信道容量 空时编码 线性分散码 Abstract With t
8、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 future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requires higher data rates, higher spectrum efficiency, higher communication reliability and lower sending power. Multi-input multi-output (MIMO) technology can greatly increase the communication s
9、ystem capacity and spectrum efficiency without increasing the bandwidth, so the data rate and reliability of the system are improved, therefore, MIMO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futur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ace-time code is a kind of key technology of MIMO system which can prov
10、ide an efficient way to improve the system capacity and reliability through using the space dimensionality. In this paper, the space-time code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were researched. At first, the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MIMO system were introduced, then several space tim
11、e code methods and their performance were analysed. At last ,the linear dispersion code was deeply researed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 was given subsequently.,Keywords: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hannel capcity space-time coding liner dispersion code 目录第一章 绪论11.1 无线通信的发展21.2 MIMO技术产生背景41.3 空时码的产
12、生和发展情况51.4 本文的主要内容6第二章 MIMO系统基本原理92.1 MIMO技术简介92.1.1 MIMO系统的概念与模型92.1.2 目前MIMO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概况102.2 MIMO系统容量142.2.1 单输入单输出系统(SISO)信道的容量142.2.2多输入单输出系统(MISO)信道的容量152.2.3 单输入多输出系统(SIMO)信道容量172.2.4 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容量18第三章 空时码基本原理213.1 空时信道模型213.2空时码设计准则223.3常见几种空时码233.3.1分层空时码(LSTC)233.3.2空时网格码(STTC)243.3.3正交分
13、组码(STBC)25第四章 线性分散码294.1 线性分散码294.1.1 线性分散码解码314.2 线性分散码编码设计334.2.2 线性分散码设计方法354.3 线性分散码仿真39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1致谢43参考文献45第一章 绪论 无线通信是当今世界最活跃的科研领域之一。现代无线移动通信已从模拟通信发展到了数字移动通信阶段,它突破了有线通信的物理限制,使得用户可以自由地在任何电波能够达到的地方进行通信,而且集中了网络接收和计算机技术的许多成果,这大大拓宽了通信的空间和活力。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我国,手机用户已达到7亿多,而在全世界范围内,移动电话用户数目已经超过了固定
14、电话用户。无线通信产业的迅速增长驱动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正如20世纪90年代有线通信迅速发展一样,目前无线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虽然在无线通信中仍然有很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但是诸如光纤、路由、交换机等技术已经足够以满足用户对数据传输速率的需求。无线通信则面临着更加困难的问题。由于无线通信借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的传统资源-频率带宽和发射功率-目前都已经频临饱和,因此要依靠增加这两种资源的损耗来提高传输速率是行不通的。而用户对图像传输和电话会议等高传输速率数据业务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现今世界上主要使用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受到其最初设计目的的限制,根本无法满足用户的
15、这类需求。自然地,人们开始研究全新的移动通信业务。时至今日,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已经基本定型,多家著名的通信设备商都已拿出了自己的系统解决方案,在韩国、日本等地3G网络甚至已经被商业应用。但是由于3G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无线通信技术,能够提供的数据传输率还是偏低(384kbit/s-2Mbit/s)。运营商无法给出“杀手” 业务来吸引用户,3G在全世界的大规模商业应用举步维艰。此时,一种新的不需要损失频带和发射功率资源就能提供前所未有的数据传输速率的技术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那就是MIMO(多输入多输出)无线通信技术。近年来,基于MIMO系统的多天线技术在解决未来无线网络密集型业务容量瓶颈的新近技术
16、中,显得非常突出。目前,MIMO技术已经被视作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通信界的广泛关注。无线通信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如何更充分地使用有限的、宝贵的频率资源以及实现更高密度的全球移动通信。 1.1 无线通信的发展 无线通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快速可靠的通信服务。 回顾通信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有过程:1832年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它传送的信息是由众所周知的点划码组成的,即人类最早的通信是采用数字方式进行的。以后贝尔又发明了电话,并由此造就一个电信产业。一个多世纪以来,以电话服务为主的电信业走了一条成功之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然
17、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电信业务也从早期的电报、电话发展到今天多种业务并存的局面,通信的规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通信又进入了数字时代。20世纪90年代信息革命的浪潮,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号角声,信息和知识爆炸式的增长,特别是因特网商用化后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电信业受到巨大的震动和冲击。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问题的核心在于“信息”。在信息和知识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基本要素的时代中,人们更加需要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原来点对点的固定电话通信方式已远不能满足需求了。人类需要宽带的无线通信技术,来满足多媒体化、普及化、多样化、全球化和个性化的信息交流。无线通信是指采用电磁波
18、进行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早在1897年,马可尼使用800KHZ中波信号进行了从英国至北美纽芬兰的世界上第一次横跨大西洋的线无电报通信试验,开创了人类无线通信的新纪元。在无线通信初期,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大量使用长波及中波进行通信。20世纪20年代初人们发现的短波通信,直到20世纪60年代卫星通信兴起前,它一直是远程国际通信的重要手段,并且目前对应急通信和军用通信依然有一定实用价值。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产生了传输频带较宽、性能较稳定的微波通信,成为长距离大容量地面干线无线传输的重要手段。模拟调频传输容量高达2700路,亦可同时传输高质量彩色电视信号;尔号逐步进入中容量至大容量数字微波传输
19、。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频率选择性色散衰落对数字微波传输中断影响的发现及一系列自适应衰落对抗技术与高状态调制与检测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微波传输产生了一个革命性变化。特别应该指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整套高速多状态自适应编码调制解调技术与信息号处理及信号检测技术,对现今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全数字HDTV传输、通用高速有线/无线接入,乃至高质量磁性记录等诸多领域的信号设计与信号处理及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一、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
20、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
21、S、TACS、ETACS、GSM/DCS、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频段扩展至900MHZ1.9GHZ,而且除公众蜂窝电话通信系统外,无线寻呼系统、无绳电话系统、集群系统、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移动通信系统等各类移动通信手段适应用户市场需求同时兴起并各显神通。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对于第三代移动TMT-2000纷纷参与标准的制定,经多次融合努力在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设计 论文 线性 分散 技术研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84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