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石墨烯载钴复合物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oc
《毕业设计(论文)石墨烯载钴复合物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石墨烯载钴复合物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学号: 09428327常 州 大 学毕业论文(2013届) 题 目 石墨烯载钴复合物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学 生 学 院 石 油 化 工 专 业 班 级 应化093 校内指导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校外指导老师 专业技术职务 二一三年五月 石墨烯载Co复合物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 要:石墨烯是2004年发现的炭材料家族中的新成员,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紧密堆积成的二维蜂窝状结构,不仅具有优异的电学、热学和力学性质,同时还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是理想的电极材料和载体材料。本论文通过高温牺牲模板法制备了具有高循环稳定性的石墨烯载钴复合物,通过XRD表征
2、材料的结构,采用充放电、循环伏安等电化学方法评价了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并考察了制备条件和热处理方式等对复合物性能的影响。关键词:石墨烯;复合物;电化学性能;制备The 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Co/Graphene compositesAbstract: Graphene which was found in 2004 is a new member of the family of carbon materials, and has a uniqu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wide applicati
3、on prospects. Graphene is a carbon material of two-dimensional cellular structure, which not only has excellent electrical, therm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but also has a hu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Therefore, it is an ideal electrode material and support material. In this thesis, Co/Graphene com
4、posites of high cycle stability were synthesized by high-temperature sacrifice template method. The structure of Co/Graphene composites was characterized by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and BET pore-size distribution. Furthermore, their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were evaluated by the charge-discharge
5、 test and cyclic voltammetry (CV). The preparation conditions and heat treatment of Co/Graphene composites was also investigated. Key words: Graphene; Composites;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Synthesize目 次摘要IAbstractII目次.III1 引言11.1 石墨烯11.1.1 石墨烯的结构11.1.2 石墨烯的制备21.1.3 石墨烯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31.2 超级电容器.61.2.1 超
6、级电容器的原理61.2.2 超级电容器的性能特点61.2.3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7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92 实验部分.102.1 仪器与试剂102.2 实验步骤112.2.1 石墨烯载钴复合物的制备112.2.2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122.2.3 对复合材料的处理.122.3 物理性能的表征方法122.3.1 XRD表征122.3.2 BET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测试132.4 电化学性能测试133 实验数据134 结论21参 考 文 献22致 谢251 引言1.1 石墨烯1.1.1 石墨烯的结构 石墨烯是单层的碳原子紧密堆积成的二维蜂窝状结构, 是构成其它维度碳材料的基本结构单元1。其
7、特殊的二维结构,使其具有半整数的量子霍尔效应、从不消失的电导率和完美的量子隧道效应等一些特殊的性质2。石墨烯是构成其它维度碳材料(如:零维富勒烯、三维石墨、一维纳米碳管)的基本单元,可翘曲成零维的富勒烯C60,卷曲成一维的碳纳米管,堆垛成三维的石墨。如图1.1所示:图1.1 单层石墨烯及其派生衍生物示意图结构完整的石墨烯只包括六角元胞(等角六边形,图1.2),是由不含不稳定键的苯六元环组合而成的二维晶体3。每个碳原子与最近的三个碳原子相连而形成键,这些C-C键使得石墨烯片层具有很强的结构刚性,剩余的p电子在垂直于石墨烯平面的平面上形成共轭键(如图1.2所示),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正是由于电子
8、在晶体中的自由移动。五角元胞会导致石墨烯的缺陷。少量的五角元胞会使石墨烯翘曲,12个五角元胞会使石墨烯翘曲形成富勒烯。图1.2 (a)石墨烯的晶体结构;(b)石墨烯能带示意图1.1.2 石墨烯的制备机械剥离法:2004年Novoselov等通过机械剥离法,第一次成功制备出最大宽度可达10 m的单层或者薄层石墨烯片4。此法是先预处理高度取向热解石墨(HOPG),再用透明胶带反复剥离后得到厚度小于10 nm的片层。该法制得的石墨烯片有着很好的晶体结构,但难以控制石墨烯的尺寸,产率较低,只适合理论研究,不适合大规模生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价值,如图1.3所示。图1.3 机械剥离法制备石墨烯装置示意图
9、外延生长法:通过加热4H-SiC(0001)或6H-SiC(0001)单晶的表面,脱附Si(000l面)原子,制备出石墨烯。Berger等利用外延生长法,分别制备出了单层和多层石墨烯,其表现出较高的电子迁移率。最近,Bao等采用商业化的多晶SiC作为基底材料,发展了一种制备高质量石墨烯的方法5。由于外延生长法采用的条件严格,如:单晶基体、高温、超高真空环境及惰性气氛,可能会限制这种技术的实际应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为可控制备石墨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是目前工业上大规模的制备半导体薄膜材料的方法。CVD方法是一种制备高性能、高纯度的固体材料的化学方法,早期主要用于表面改性,后来半导体工
10、业中薄膜的制备大量用此法。现阶段各种纳米材料的制备,更是推动了CVD方法的发展6。CVD过程指将金属(如Ru(0001)、Pt(111)、Ir(111)基底置于高温可分解的前驱体(如甲烷、乙烯)气氛中,通过高温退火,碳原子沉积在固态基底的表面而形成石墨烯,利用化学腐蚀,去除石墨烯的金属基底,即可得到独立的石墨烯片。通过化学沉积法(CVD),能得到较大尺寸(可达到平方厘米级)的石墨烯7,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石墨烯得到的多层石墨烯的含量小于5%,大部分都是单层的。Kong提出一种在多晶Ni薄膜上大量的生产尺寸可达厘米级别的石墨烯的方法,与机械剥离(HOPG)相比,该法的优点是成本低,多晶Ni薄膜可循环
11、的利用,可在环境压力下大量的生产等。Duesberg8报道了一种新型可控的催化CVD法,可以在750 下制备大面积、高质量的石墨烯,其采用乙炔作为前驱气体。氧化石墨还原法:氧化石墨热膨胀法和还原方法是最可能将石墨烯规模化的制备、应用的方法9。先将石墨深度的化学氧化,得到石墨氧化物,接着通过热膨胀的剥离,制得单层的石墨烯氧化物,再通过化学还原剂的还原,得到石墨烯片层。该方法制备的石墨烯,是独立存在的单层石墨烯片,因此在电子器件、化学电源及电化学设备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氧化石墨烯的层间含有含氧基团,如环氧基及羰基,边缘含有丰富的羟基、羧基,此过程使石墨的层间距由0.34 nm扩大到0.78
12、nm,经超声剥离,即可得到单原子层厚度的石墨烯氧化物。含氧基团可降低氧化石墨烯层间的作用力,避免了发生团聚,而经化学还原得到的石墨烯则容易团聚,因此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常用的还原试剂有硼氢化钠、肼、水合肼和对苯二酚等,这些化学试剂还原得到的石墨烯容易发生团聚,且一般都有毒,因此非常有必要寻找无毒、环境友好型的还原试剂。Guo采用抗坏血酸作为还原试剂,在温和的条件下制备得到了能稳定分散的石墨烯。董绍俊等用糖类(葡萄糖、蔗糖、果糖)同时作为保护剂和还原剂,得到了能在水溶液中稳定分散的石墨烯,石墨烯片层的厚度大约为1.1 nm。Zhang等10在强碱性条件、中等温度(50-90 )下直接加热氧化石
13、墨烯还原获得稳定的石墨烯悬浮液,得到了一种简单、可控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电化学方法:电化学还原提供了一种温和、快速、绿色的化学合成石墨烯薄膜的方法,为石墨烯的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中国科学院的董绍俊小组首次运用恒电位还原的方法,得到了具有一定形状的石墨烯片层11。Sampath采用循环伏安法,在KNO3中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得到石墨烯,建立了快速、绿色的合成石墨烯的方法。Guo12采用在阴极电位为-1.5 V的恒电位下制备,得到了高质量的石墨烯。Luo在阴极电位为-1.5 V的恒电位下,同时还原H2PtCl6和氧化石墨烯,一步电还原而得到了石墨烯-Pt纳米复合薄膜。1.1.3 石墨烯材料
14、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1.修饰电极 碳材料由于其优越的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制作各种碳电极。与金属电极相比,碳电极由于具有低的背景电流、宽的电位窗、低成本、丰富的电极表面、对各种传感和检测应用的适应性及较好的化学惰性,而被广泛的应用于电化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碳电极的电极表面处理过程和初始结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表面的反应活性。常见的碳电极都具有六元环结构,并且都为sp2杂化。碳材料如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碳纳米管、金刚石以及新发现的石墨烯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电催化领域。石墨烯对一些特定的电对及底物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活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并且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应用于生物蛋白质或酶等的固定
15、,及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制作,引起了电化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石墨烯能加速电极与分析物之间电子的转移速率。多个研究组制备了石墨烯及氮掺杂石墨烯的修饰电极,并研究其对常见的氧化还原电对(Ru(NH3)36+/Ru(NH3)26+、Fe(CN)36-/Fe(CN)46-、Fe3+/Fe2+等)的电化学反应特性,结果表明,石墨烯的修饰电极显著提高了氧化还原电对的电化学响应。为了比较石墨烯和其它的碳材料的性能,Li等比较了石墨烯和单壁碳纳米管(SWNTs)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石墨烯的修饰电极对血清素及多巴胺表现出较高的电流响应和较低的反应电位,同时较SWNT修饰电极相比,电极稳定性有所提高。Wang
16、13等采用NADH、Fe(CN)36-/Fe(CN)46-及AA作为氧化还原探针,研究并比较了石墨烯氧化物(GO)、SWNTs、电化学方法还原的石墨烯氧化物(ERGO)以及化学法还原的石墨烯氧化物(CRGO)四种碳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特性。结果表明,电活性物质在GO和CRGO表面的氧化还原动力学要比在ERGO和SWNTs表面慢得多。电活性物质在碳材料表面的电子转移动力学与导电率及材料的表面化学特性有关。蛋白质与电极间的直接的电子传递过程与生物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原始模型很接近,研究它们对于认识它们在生命体内的电子转移机制及其生理作用有重要的意义。许多的研究组用石墨烯或石墨烯/DNA来构筑生物传感器,从
17、而实现蛋白质的直接电化学过程,如血红蛋白、GOD、细胞色素C等。Kang14等先将壳聚糖与石墨烯混合,再滴加到电极的表面,自然晾干后覆盖一层葡萄糖氧化酶(GOD),就实现了GOD的直接电化学研究。该传感器在0.08-12 mM内对葡萄糖具有良好的响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37.93 AmM-1cm-2)。Shan15等构建了GR/AuNPs/壳聚糖/Au修饰电极,该电极在电位为-0.2 V时,得到H2O2的响应范围为0.2-4.2 mM,所以对H2O2和O2具有良好的电催化还原活性。2.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是重要的绿色储能装置,具有比能量大、电池电压高等特点,目前已有多种锂电池商品化。传统的锂
18、离子电池是用碳质材料作为负极材料,也是人们最早研究并大量商品化的材料,至今仍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之一17。石墨烯由于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已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开发设计18。Song19等指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用石墨烯时,贮存寿命长,且比容量可达672 mAhg-1。Zhao等将无序结构的石墨烯用作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其比容量为794-1054 mAhg-1,电池比容量显著增大,这是由于石墨烯的边缘及结构缺陷,提供了更多的活性吸附位点,从而改善了锂离子在石墨烯表面的嵌入/脱出性能。使用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作为电池的负极材料,是另一种提高锂离子的电池容量和循环性能的方法,如:GN/Co3O4、
19、GN/SnO2、GN/Co(OH)2、GN/CNTs、GN/Sn。Homma16等制备了SnO2/GN的复合材料,比容量达到810 mAhg-1,比纯SnO2(550mAhg-1)的电极材料的比容量提高了很多,SnO2/GN复合材料在循环利用30次之后,比容量仍可达到570 mAhg-1,而纯SnO2循环15次就降为60 mAhg-1,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Liu18等制备了GN/TiO2纳米复合物,该电极在高充放电倍率下的比容量是纯TiO2电极材料的三倍多。Cheng20用GN/Co3O4复合纳米粒子做阳极材料,制备出了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3.超级电容器碳材料是最早
20、,也是目前研究应用最广泛的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之一,现阶段对超级电容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低价及具备高容量和能量密度的材料等方面。石墨烯的发现,促使人们探究其在超级电容器中应用的可能性。Chen21等通过气-固还原的过程,来制备石墨烯作为电极材料,其电容可达到205 Fg-1。Yang22发现经过低温剥离得到的石墨烯,在水电解质中其比容可以达到264 Fg-1,具有卓越的能量储存性能。一些研究组为了制得高比容的超级电容器,设计并合成了多种石墨烯复合物,将其应用于电极材料,如:GN-MnO2、石墨烯-聚苯胺(GN-polyaniline)等。2010年Wu23等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均匀分散的
21、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材料,其电流密度为0.1 Ag-1,电容量可以高达480 Fg-1。Wei等通过调节石墨烯与聚苯胺的比例,得到了电容可达1046 Fg-1的复合材料。4.太阳能电池 石墨烯在太阳能电池的应用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透光性、热稳定性和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很可能成为FTO和ITO的替代材料24。人们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如何利用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来制作透明的导电膜,并将其用到太阳能电池中。Li25等将GNs嫁接到TiO2薄膜上,得到了GN/TiO2复合膜,并将其应用到染料敏化电池中。该复合膜与TiO2纳米粒子薄膜相比,表现出了更高的染料负载量和导电性,同时其能量转换效率
22、高出纯TiO2薄膜四倍多。Shi26等研究指出,聚苯乙烯磺酸盐中掺杂聚乙烯二氧噻吩(PEDOT-PSS)功能化的石墨烯,可以作为很好的对电极材料。相同实验条件下,GN/PEDOT-PSS对电极的能量转化率可以达到4.5%,而使用铂电极作为对电极,其能量转化率为6.3%,因此GN/PEDOT-PSS可以作为铂电极的替代材料。此外,石墨烯还可应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开发,Zhang27指出ZnO纳米材料电沉积在石墨烯的表面,制备无机-有机杂化混合材料,将其应用到太阳能电池中,高于一些石墨烯复合物的能量转化率,其能量转化效率为0.31%28,29。5.燃料电池 石墨烯与金属纳米粒子的复合材料,在燃料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设计 论文 石墨 烯载钴 复合物 结构 电化学 性能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84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