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展望.doc
《毕业设计(论文)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展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展望.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系 别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专 业 软件测试 . 班 级 0801 . 学生姓名 .学 号 100080777 指导教师 2011年 4 月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展望摘要: 本文基于物联网的现状及发展方向。详细讲解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分析了中国电信作为全业务运营商发展家庭物联网的思路及需求,同时基于RFID和物联网技术综述了物联网国内外发展现状,设计了一种中国物联网体系架构,并综合此结构提出了RFID-IS的设计方法,为中国物联网的架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参考。同时介绍了传感网的基本概念并列举了支撑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技术。传统的物联网
2、应用仅仅是孤立系统。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必须实现和电信网的融合。实现相互之间的互通和应用融合。物联网和电信网的融合对于电信网自身在网络管理、业务管理、位置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本文最后给出了电信网和物联网的融合举措建议。关键词:物联网;RFID-IS;家庭物联网;UPnP;Content development and outlook of networking technologies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ing networking direction. Explained the c
3、oncept of that thing networking, networking the basic composition and working principle. Analyzes the whole business operators China telecom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and family content networking needs while rfid-enabled and physical networking technologie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summarized de
4、velopment situation, thing networking designed a kind of Chinese content networking system framework, and comprehensive this structure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method of RFID - IS that for China, the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networking research offers reference. Meanwhile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
5、pt of sensor network. And lists the key technology of propping networking. The traditional content networking application merely isolated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content network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must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Realize mutual interchange and application integr
6、ation. Network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that fusion of themselves in network management for telecommunications, business management, location management etc. To put forward new capacity requirements.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fusion of tele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 suggestio
7、n. Initiatives .Keywords: content networking;RFID - IS; Family content networking; UPnP; 目录前言5第1章 物联网的定义及具体概念61.1 物联网的概念61.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71.2.1传感器与传感节点技术71.2.2 射频识别技术71.2.3网络和通信技术8第2章 物联网的现状及RFID-IS92.1 物联网的现状92.1.1 RFID的定义92.1.2 物联网在国外的研究112.1.3 中国在物联网方面的研究122.1.4 中国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架构132.2 RFID-IS的概念142.3 物联网
8、信息服务系统管理协议(RFID-MP)152.3.1 RFID-MP模型介绍152.3.2 Agent的分类162.3.3 物联网信息服务管理系统16第3章 家庭物联网的应用与展望183.1家庭物联网的业务需求183.2 家庭物联网实现方案183.2.1家庭物联网网关183.2.2 立体化家庭物联网应用服务体系213.3家庭物联网的实施难点及建议223.3.1关键技术尚需突破223.3.2体系架构仍未建立223.3.3缺乏完整的标准体系和成熟的商业模式223.3.4政策环境不够完善23第4章 物联网和电信网的融合需求及架构244.1网络管理254.2业务信息(pmfile)管理264.3设备信
9、息管理264.4业务注册和发现管理264.5服务质量(QoS)保障264.6连接管理274.7移动性管理274.8其他要求27第5章 物联网和电信网的融合举措28谢辞29参考文献30前言随着IT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电信技术的不断融合。对于全社会生态系统的智能化。即所有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和管理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的需求日益强烈。在此背景下物联网孕育而生。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户对家庭网络的需求已经体现出更为系统化的转变。对于家庭网络中的信息、通信、娱乐和生活4类子网,所包含的各类消费电子产品、通信产品、信息家电及智能家居等设备,需要通过不同的互连方式进行通信及数据交换,以实现各子网
10、间的互联互通。然而现阶段的家庭网络中的4类子网分别处于孤岛状态互联互通非常有限。这使得它们之间迫切需要一个信息汇聚及核心控制单元通过该单元以各种无线方式实现子网设备以及子网之间的互联,再以统一的IP方式实现家庭网络与外部网络的互联。该单元可提供集成的语音、数据、多媒体、传感控制和管理等功能,达到信息在家庭内部终端之间以及与外部公网的充分流通和共享的目的。作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中国电信希望通过提供完整的家庭物联网实现方案。在未来的家庭物联网应用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在该领域处于主导地位。第1章 物联网的定义及具体概念1.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Intemet ofthings)黼1999年由
11、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提出,目前业界并没统一、精确的定义。早期的物联网是依托射频识别(R兀D)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新的时代,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嵌入式芯片和软件。使之成为“智能物体”,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互联。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在感知领域的另外一个术语就是传感网,它将大量、多种类传感器节点(传感、采集、处理、收发、网络于一体)组成自治的网络。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动态协同感知。可以看出,传感网是以感知为目的
12、的物物互联网络从用户或产业应用的角度也被称为物联网,因此传感网和物联网的概念本质上是相同的。两个概念的使用场景存在一定差异。传感网是实现物物通信的重要手段和基础设施,因此更多的是从实现的角度来描述网络本身,而物联网则从应用的角度来描述物物通信的网络,在本文中根据实际情况,两种概念均会使用。明确的物联网发展已有56年历史日本最早于2004年提出以发展泛在网络社会为目标的U-Japan构想。计划于20042007年共投入29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带来371亿美元的直接收益。韩国提出了UKorea战略及IT839战略计划到2010年共投入700亿美元,物联网发展是其中三大基础建设之一。2009年4
13、月,美国政府公布了40亿美元智能电网投资计划,智能电网在现有电网基础上,通过在发电、输电等各个环节引入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控制方法以及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电网高可靠、高效运行。智能电网可以实现高压输电线安全监控、电力设备工作情况监控、智能用户需求响应、实时定价、停电检测、电能质量监测等目标。美国能源部预计这一计划在未来20年内将节省投资800亿美元。1.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几个关键环节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实现“及时、精确、全面地获取和处理信息,达到科学决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护环境、增强安全等目标,更加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其中,传感技术、纳米技术、嵌入式智能技术
14、、射频识别技术以及网络和通信技术为物联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1.2.1传感器与传感节点技术传感器是指能感知预定的被测指标并按照一定的规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传感器的类型多样可以按照用途、材料、输出信号类型、制造工艺等方式进行分类。常见的传感器有速度传感器、热敏传感器、压力敏和力敏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液面传感器、能耗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射线辐射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湿敏传感器、磁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等。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传感器类型也不断产生。传感器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工业生产自动化、国防现代化、航空技术、天技术、能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生物科学等。随
15、着纳米技术和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应用传感器尺寸的减小和精度的提高,也大大拓展了传感器的应用领域。物联网中的传感器节点由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传输和电源构成。节点具有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也就是在传统传感器基础上,增加了协同、计算、通信功能,构成了传感器节点。智能化是传感器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嵌入式智能技术是实现传感器智能化的重要手段,其特点是将硬件和软件结合,利用了嵌入式微处理器的低功耗、体积小、集成度高和嵌入式软件的高效率、高可靠性等优点同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物联网中智能环境的实现。1.2.2 射频识别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
16、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RFID为物体贴上电子标签,实现高效灵活管理,是物联网的支撑技术之一。典型的砌D系统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和信息处理系统组成。当带有电子标签的物品经过特定的信息读写器时标签被读写器激活并通过无线电波将标签中携带的信息传送到读写器以及信息处理系统,完成信息的自动采集工作。信息处理系统根据需求承担相应的信息控制和处理工作。1.2.3网络和通信技术传感网依托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感知信息的传递和协同。传感网的网络技术分为两类:近距离通信和广域网络通信技术等。在广域网络通信方面。IP互联网、2G3G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技术等实现了信息的远程传输特别是以IPv6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
17、网的发展将为每个传感器分配IP地址创造可能,也为传感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网条件。在近距离通信方面,以IEEE 802154为代表的近距离通信技术是目前的主流技术,805154规范是IEEE制定的用于低速近距离通信的物理层和媒体接入控制层规范工作在工业科学医疗(ISM)频段,免许可证的24 GHz ISM频段全世界都可通用。802154的低功耗、低速率和短距离传输的特点使它非常适宜支持计算和存储能力有限的简单器件。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扩展,业界开始研究如何通过一种新型的低功耗网络连接技术将IP的使用扩展到资源受限的传感器节点设备上,IETF 6LowPAN工作组负责研究的IPv6over 80
18、2154协议在应用层和MAC层之间增加了一个适配层使得IPv6可以在802154网络上实现高效通信,从而逐步实现物联网和互联网的融合。目前IE7IF在该领域已经形成两个RFC:RFC 4919和RFC 4944。物联网能够整合上述所有技术的功能实现一个完全交互式和反应式的网络环境。第2章 物联网的现状及RFID-IS2.1 物联网的现状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nTU)发布了(rr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目前,多个发达国家已将发展物联网提升为国家战略。温家宝总理2009年在无锡考察传感网产业时对促进物联网
19、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现阶段物联网的发展,是基于特定终端以IPCDMA等为接人手段,为行业和家庭客户提供机器到机器的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对生产过程,家居生活监控、指挥调度、远程数据采集和测量、远程诊断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
20、的控制。基于此对物联网的研究应聚焦在民生应用和行业应用方面,而民生应用。也就是家庭物联网,是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家庭物联网应用的发展对未来构建数字家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1.1 RFID的定义R兀D(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无线自动识别技术,又称为电子标签技术RFID技术具有众多优点,广泛应用于交通、物流、安全、防伪等领域1 2|,作为条形码等识别技术的升级换代产品近年来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得RFID迅速发展起来通常的RFID系统包括前端的射频终端和后台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射频终端由读写器和标签组成标签用于存储所标识物品的身份和属性的信息;读写器作为信息采集终端,利用射频信号对标
21、签进行识别并与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通信【3J将RFID技术与Intemet相结合,将读写器安装到任何需要采集信息的地方,通过Intemet就能全程跟踪贴有电子标签的物品这样所有的物品和Intemet就组成了“物联网”典型的物联网结构如图2-1所示每一个物品都被赋予一个独一无二的代码,将这个代码存储在电子标签中贴在物品上,同时将这个代码所对应的详细信息和属性存储在RFID信息服务系统的服务器中当物品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中被识别并记录时,通过ONS(对象名解析服务,Object NamingService)的解析可获得物品所属信息服务系统的URI(统一资源标识,Universal Resource
22、 Identifier),进而通过网络从RFID信息服务器中获得其代码所对应的信息和属性,以进行物品的识别和达到对物流供应链自动追踪管理的目的物联网的最终目标是为每一个物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它的发展不仅能够实现对物品的实时跟踪,而且能够提高物流运输物联网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受到了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重视,在需求和研发的相互推动下,迅速热遍全球本文在综述物联网发展现状和关键技术的同时,提出了我国物联网的框架,并在这个框架下对中国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其信息服务(RFID-IS:RFID Information Service)和管理架构(RFID-MP:RFID Man
23、agement Protoc01)的解决方案图2-1 物联网结构示意图2.1.2 物联网在国外的研究目前国际上对物联网的研究逐渐明朗起来,最典型的解决方案有欧美的EPC系统和日本的UID系统等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Auto-ID中心在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的支持下提出了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的概念2003年11月1日Auto-ID中心更名为AutoID实验室,致力于自动识别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倡导为能够跨越整个供应链的操作方案制定公共的标准EPC系统使用了数据接口组件的方式解决数据的传输和存储问题,用标准化的计算机语言来描述物品的信息2003年9月Auto-I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设计 论文 联网 技术 发展 展望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83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