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手机无线充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oc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手机无线充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手机无线充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oc(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业设计(论文)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系 别 :机械与电子工程系专业(班级):2011级电子信息工程2班作者(学号):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5年6月10日蚌埠学院教务处目 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21 引言31.1 课题背景31.2 课题研究的意义31.3 国内外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及现状41.4无线充电技术的分类41.5课题主要研究内容52 无线电力传输原理62.1 电磁感应原理62.2 基于近场磁感应无线电力传输原理62.3 基于电磁耦合共振的无线电力传输原理73 系统的硬件设计 93.1 系统框架93.2 硬件设计93.2.1 发射逆变电路设计103.2.2 补偿
2、电容设计14 3.2.3 线圈尺寸及线圈间距离设计143.2.4 接收整流滤波电路设计153.2.5 手机电池充电电路设计173.2.6 接收部分单片机及电压检测电路设计173.2.7 红外发射电路设计183.2.8 发射线圈部分单片机、红外解码电路以及继电器电路设计193.2.9 整体原理图设计204 原理图及设计215 无线充电器软件设计235.1 红外数据传输解码原理235.2 发射线圈部分软件设计245.3 接收线圈部分软件设计255.3.1 AD程序设计265.3.2 红外发送程序设计26总结27辞谢28参考文献29附录301 发射线圈原理图302 接收线圈原理图313 发射线圈部分
3、软件设计324 AD程序设计335 红外发送程序设计35插 图 清 单图2-1 近场磁感应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原型7图2-2 基于电磁耦合共振的无线电力传输原理图7图3-1 系统框图9图3-2 设计规划图10图3-3 全桥逆变电路11图3-4 方波发生以及放大电路12图3-5 IR2110MOSFET驱动电路12图3-6 两个IR2110低端驱动波形13图3-7 两个IR2110自举高端驱动波形13图3-8 反相器406913图3-9 初级串联补偿电路14图3-10 次级串联补偿电路14图3-11 单面线圈14图3-12 全桥整流电路15图3-13 整流稳压电路16图3-14 线圈接收波形16图3
4、-15 整流后直流波形16图3-16 手机电池充电电路原理图17图3-17 8051410单片机管脚图18图3-18 8051410单片机调试电路原理图18图3-19 红外发射电路原理图18图3-20 1104最小系统19图3-21 红外解码电路原理图20图3-22 继电器电路原理图20图4-1 发射线圈部分22图4-2 发射线圈部分22图5-1 红外数据发送译码示意图23图5-2 某遥控器一按键解调后的红外解码23图5-3 发射线圈单片机主函数流程图24图5-4 发射线圈外部中断0流程图24图5-5 接收线圈部分软件流程图25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摘要:由于人们对生活中使用
5、的电子产品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那跟着它一起发展的 就是电子产品的充电器了,最开始出现的充电器是有线充电,其次是万能充,目前悄然兴起的是无线充电器。我本次研究和设计的课题是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手机无线充电器系统,其实关于无线充电技术,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了,但在国内任然处于摸索和创新的状态。要想实现无线充电,方法还是有很多,但是其对电能的利用率是我们所要考虑的。电磁感应方式、电磁耦合共振方式、电场耦合方式、微波谐振方式都可以实现这个 机制的供电性能。我这次采用的是基于单片机(STC单片机)下,基于近场电磁感应无线电力传输的设计方式。该无线充电过程是智能充电过程,通过接收端装配的红外发射的数据,经过发射
6、圈中的STC单片机到达继电器,来告诉发射端的继电器是否切断或者打开线圈电源。关键词:无线充电器;单片机;电磁感应;红外发射The Research And Design of WirelessCharging SystemBased on MCU ControlAbstract: Withtherequirement of electronic products increasing higher,along with it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charger,At first,the charger is with wired,then is rise of th
7、e universal charger,but now wireless charger is rising quietly.Mytopic is the research and design of wirelessmobile phone charger based on single chip,in fact,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in foreign countries has been very mature,but it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te in china. In order to achieve
8、 wireless charging, there are still many methods, but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electricity is what we need to consider. The power supply performance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method,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ce mode, electric field coupling, microwave resonant mode can realize this mechanis
9、m. I used this ,it based on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the near-field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design based o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The wireless charging process is intelligent charging process, the receiver assembly of the infrared emission data, through the launch of STC MCU to relay coil,
10、 the transmitter to tell whether the relay coil power cut or open. Keywords:Wireless charger;MCU;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infrared emission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1 引 言1.1 课题背景由于人们对生活中使用的电子产品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那跟着它一起发展的就是电子产品的充电器。对于手机充电的方式,在手机刚刚兴起的时候是通过有线传输的,但是这种充电方式还是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由此让人们对无线充电的方式跃跃欲试。目前来看,手机无线充电产
11、品还属于一个朝阳产品,虽然无线充电技术不属于一个新兴的技术,它只不过是建立在无线电力传输技术上一个新应用。在19世纪初,人类才刚刚拥有电力,但在最开始,关于电力怎么使用、怎么传输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个是通过我们自己搭建电缆对电能进行不同距离的传输,另一个就是通过无线传输方式进行电能传送。在前人研究的理论和结果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想到的直接办法就是通过电磁感应的方式进行电能传送,让天空和土地中的电离层作为介质,电能通过该介质进行损耗较低的传送。科学家们对这个设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还是终止的实验,导致后来这个猜想没有进行广泛的研究和发展。1.2 课题研究的意义手机无线充电技术之所以现
12、在能够悄然兴起,是因为人类对这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线充电的方式存在很多麻烦和隐患。首先,电线容易暴露在空气中,如果环境潮湿,导致短路,对手机和充电器都有很大的寿命影响,其次,有线充电需要电线传输才能进行,不同型号的手机产品其接口方式不一样,导致一根电源线不能多用、无电力环境下不能进行充电的弊端。无线充电的方式将会打破这些我们所要顾及的因素,在充电的过程中,能量传递的效率不受外界的影响,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而且最主要的事如果采用无线充电的方式,我们只需要一个电能的发送端,就可以给多个不同型号的手机电池进行充电。当然我们可以自己去制定一个无线充电的充电规范和标准,通常,在同样的标准情况下,我们就
13、可以将所有符合和满足这项标准的可充电电池,用同一个无线充电装置来进行充电,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我们出行时需要带大量的充电设备1。手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太大,在很多情况下,有可能会出现在使用过程中,手机处于低电状态的时候,可是周围却没有可用的电源给手机充电。这时候,如果身上携带着一个无线充电装置,我们只要将自己的手机放在上面,无需连线,就可以进行电能传输了。当然,无线充电技术不仅仅可以使用在电子产品上,在现在的医学上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和进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一部分人的身体有一些缺陷,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来研制一些电子设备,仿制人类身体上各种器官,来弥补身体的不足,给身体再次健康的机会。比如人造器官、人
14、造心脏等。这些电子设备需要放置在人体内部,而且需要不间断供电的设备。其中一个供电的方式就是通过利用变压器作为无接触的电能传输,这种方式得到广泛运用,因为对人体伤害小,对环境没有污染,传输效率高等优点。1.3 国内外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及现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在19世纪末为无线电技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比如感应电动机、多相交流传输及配电系统、高频变压器、赫兹振荡器等就是他发明的,这些发明尽管很早发现,但到现在依然在广泛的使用着,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在当时,无线充电技术由于效率低原因导致其一直没有发展起来。2008年9月,北美电力研讨会发表的论文表示,他们已经可以将8
15、00W的电力采用无线的方式传输到距离他们实验室5m远的地方。这项实验引起的极大的轰动,说明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又得到了一个新的突破。2009年,Palm推出点金石充电系统,用户只要把手机放在点金石上,在没有连接任何电源线的情况下,手机就会自动充电,并且其充电效率高,在电池充满的情况下,点金石自动为电池断电,由此使得电能能够得到最大的利用。点金石这项技术也属于无线充电技术中的一种。无线充电技术就是利用电磁共振原理,在充电器和我们手上的电子设备之间的空气中传输电能。充电器上的线圈和设备上电容器形成共振,从而实现电荷在不同物件之间进行转换,使得电能能够在无线情况下,能得到高效率的传输2。1.4无线充电技
16、术的分类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分为电磁感应方式、电磁耦合共振方式、电场耦合方式、微波谐振方式;传统的电磁感应方式,我们可以看作是两个分离开的变压器,这个系统是由一个初级线圈、一个次级线圈、一个磁芯组成;当我们在初级线圈两端加上一个交变电压时,磁芯中将会产生一个交变磁场,进而在次级线圈上感应处一个与交变磁场相同频率的交变电压,这样的话,电能就从初级线圈传输到次级线圈上了。电磁耦合共振方式是指将电能通过振荡器产生高频振荡电流,然后经过发射线圈对外发射磁场(该过程是将电能转换为我们所需要的磁场),在中程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上得到了广泛的利用。电场耦合方式的工作方式与前两种有所不同,前两者的传递能量的媒介是通过
17、磁场,而电场耦合方式传递电能的媒介则是通过电场。3这种无线充电方式具有体积较小、传输过程中发热较低以及传输效率很高的优势。微波谐振方式的原理类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wifi传输原理。由于其发射过程中是四散式的发射,不利于电能的集中处理,如果无线充电器采用这种方法,则电能的利用率将会大大减少。1.5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现如今,我们需要考虑的对象就是怎样去提高手机无线传输过程中电能能够得到最大的利用,尽量减少电能的浪费。我们所要研究的影响电能传输的几点因素主要是线圈之间的距离、线圈的大小、谐振的补偿方式,通过做实验使得手机无线充电系统得到更好的改善,并且能够提高手机与充电器之间的距离,研究不同的因素对电
18、能利用率的影响。2 线电力传输原理2.1 电磁感应原理我们都知道,在电磁学中,如果穿过某一个闭合导体回路所围成面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先不考虑这样的改变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但是当磁通量发生改变时,回路中产生了变化的电流。这样的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磁感应现象。我所设计的无线充电器的理论基础就是这个。电磁感应现象的定律可以表达为:如果穿过一个闭合的导体回路所围成面积磁通量发生改变的时候,我们先不考虑这样的改变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但回路中都会产生了电流的变化,也就是发生了感应电动势,而且该感应电动势是正比于此电路中磁通量对时间变化率的负值,即: (2-1)i的单位是伏特,的单位是韦伯,t的单位
19、是秒4。2.2 基于近场磁感应无线电力传输原理其实所说的近场磁感应式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主要原理还是电磁感应原理。生活中作用的变压器也是基于这个原理。电磁能在空气中是以场形式存在的,如果我们在初级线圈上施加一定的交变电压,那么线圈中将会产生一定的交变电流,进而在周围空间就会产生我们所需要的交变磁通。当设备中的次级线圈处于产生的磁场范围内时,在线圈中将会产生交变的电场,然后实现电源能量从设备中的初级线圈到同一设备中次级线圈的传递。为了提高电能的使用效率,传统变压器中的初级线圈、次级线圈是通过铁心联系在一起的,因为铁心采用的材料事高磁导,并且使用的是环形结构,磁路又是闭合,因此两者之间的互感很大,漏
20、感又很小,那么传输效率就会很高。如果我们将传统变压器中的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进行分离放置,换句话说就是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之间没有铁心连接,中间仅仅隔着空气,下面就是我们说的近场磁感应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原型,如图2-1:图2-1 近场磁感应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原型2.3 基于电磁耦合共振的无线电力传输原理基于电磁耦合共振方式无线电力传输的基本思想是:如果两个物体之间具有相同谐振频率,那么在很短的距离内,两个物体之间就能实现耦合谐振,并且进行能量之间的高效率交换,不过,如果两个物体之间的频率不同,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对较弱。也就是说,着两个物体之间的能量交换率也会变得很低。系统原理结构的组成主要包括发
21、射端与接收端两个部分。发射端是由发射电路与源谐振线圈组成的,接收端是由接收谐振线圈与负载电路组成。他们的工作过程是发射电路当做激励源产生我们需要的中高频信号,驱动源端的谐振线圈发射该能量,源谐振线圈和接收端源谐振线圈将会产生磁耦合谐振对能量进行传输,接收端源的谐振线圈和负载电路相连接实现能量的传输。线圈都被设计为具有相同谐振频率,然后在磁场作用下,产生谐振。共振系统是由具有相同的本征频率物体组成的,能量只能在系统中物体间进行传递,但是和系统之外的物体基本上市没有能量之间的交换,在达到共振的时候,物体振动的幅度将会达到最大。4(图2-2为基于电磁耦合共振的无线电力传输原理图)图2-2 基于电磁耦
22、合共振的无线电力传输原理图其中,高频电源是由高频振荡电路与功率放大电路共同组成,高频振动电路的作用是产生和发射装置所需要谐振电流的频率相同的正弦信号,然后经过功率放大电路将该信号功率进行放大,再通过一个线圈将此能量感应到发射装置中,发射装置与接收装置是两个具有相同的结构的天线,当发射天线中感应得到交变电流时,则在其周围产生相同频率的交变磁场,从而在接收线圈中感应生成相同频率的电流,由于接收天线的本征频率和电流频率相同,从而发生自谐振,两线圈之间通过磁场建立耦合关系,能量由发射装置源源不断传递到接收装置,为了保证磁场可以尽可能穿过接收线圈,两线圈应同轴。3 系统的硬件设计3.1 系统框架此次设计
23、和研究的无线充电器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分别是发射部分和接收部分:图3-1 系统框架该发射部分的功能主要就是给接收部分提供电能,由于在接收部分内部装有红外发射装置,该装置的作用就是接收部分在接收电能时,用来断定是否需要运用发射部分的继电器来切断或者打开线圈的直流电源。当然,接收部分对于发射部分提供的电能是需要经过整流滤波装置进行整流稳压后再给我们的手机充电,若充电完成,则通过红外发射的数据来通知发射部分及时进行断电处理,进而起到保护电池和节能省电的作用。3.2 硬件设计硬件设计过程中,在我们设计这款无线充电器所需要的成本以及设计的性能要求下,我们主要采用一些市场上已经很成熟的芯片,在技术方面,也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设计 论文 基于 单片机 控制 手机 无线 充电 系统 研究 设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80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