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研究进展.doc
《毕业设计(论文)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研究进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研究进展.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研究进展摘 要复合污染研究已成为环境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是土壤环境中的重要污染物,开展两者复合污染研究,对于农业环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论述了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在土壤环境中的各自行为及其产生途径、复合污染体系中污染物的联合作用,在此基础上综述了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在污染物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关键词:重金属,多环芳烃,复合污染 Advances of Research on Combined Pollution of Heavy Metals with Polycyclic Aromatic Hyd
2、rocarbons(PAHs) in Soil EnvironmentABSTRACTResearch on combined pollu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s on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of environment. For heavy metal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are most common pollutant in soil, research on these two sorts of pollutant is
3、 of significance to the security of agricultural ecology. This essay mainly focuses on the actions and the generations of heavy metal and PAHs in the soil and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he pollutants. Furthermore, it concludes the advances in research of interactions in trans-membrane, metabolism and d
4、etoxification processes of pollutant such as heavy metal and PAHs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this field.KEY WORDS: Heavy Metal,PAHs,Combined pollution目录前言1第1章 重金属21.1概述1.2 重金属的特点21.3土壤中重金属的危害21.4重金属在化学环境中的化学行为1.4.1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1.4.2土壤中重金属的主要迁移转化方式.1.5 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研究1.5.1 重金属环境背景值.1.5.
5、2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环境背景值的因素第2章多环芳烃42.1概述42.2 多环芳烃的环境化学研究2.3 多环芳烃的污染2.4 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的主要途径4.5 多环芳烃污染物在土壤中吸附、迁移与转化4.6 多环芳烃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降解第3章复合污染63.1复合污染概念的形成63.2 复合污染机理研究.3.2.1 竞争结合位点3.2.2 影响酶的活性3.2.3 干扰正常生理过程3.2.4 改变细胞结构与功能.3.2.5 螯合(或络合)作用及沉淀作用.第4章 土壤境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 4.1 重金属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对土壤酶的影响.4.2 监测土壤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的方法4.3污染土壤修
6、复的研究趋势与展望.4.3.1 当前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的重点. 4.3.2前景与展望结论9谢 辞10参考文献11附录13外文资料翻译14前言目前,全球污染物不断增多,由于人类的活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物,一般可分为化学性(无机物为汞、镉、砷、铅、氰化物、氟化物等;有机物为有机磷、有机氯、多氯联苯、酚、多环芳烃等)、物理性(噪声、振动、放射性、非电离电磁波、热污染等);生物性(主要有细菌、病毒、原虫等病原微生物)。其中化学性污染物是主要的、大量的。 第1章 重金属1.1 概述化学上跟据金属的密度把金属分成重金属和轻金属,常把密度大于4.5g/cm3的金属称为重金属。如:金、银、铜、铅、锌、镍、钴、铬、
7、汞、镉等大约45种。 从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是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对人体毒害最大的有5种:铅、汞、铬、 砷、镉。这些重金属在水中不能被分解,人饮用后毒性放大,与水中的其他毒素结合生成毒性更大的有机物或无机物。 图111.2重金属的特点大多数重金属是过渡性元素,而过渡性元素的原子有其特有电子层结构,使其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具有一系列特点。 (1)重金属能在一定的幅度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具有可变价态;因重金属的价态不同,其活性和毒性也不同。(2) 重金属易在土壤环境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物,也可以与土壤中的一些无机酸反应,生成硫化物,碳酸盐,磷酸盐等。这
8、些化合物的容积都比较小,使得重金属累计与土壤中,不易迁移,污染范围扩大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却使污染区域内定的危害周期延长,危害程度加大。(3) 重金属作为中心离子,能够接受多种阴离子和简单分子的独对电子,生成配合络合物;还可与一些大分子有机物,如腐殖质,蛋白质等生成螯合物。难溶性的重金属盐,在少量游离重金属离子生成络合物和螯合物以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可能增大,进而在土壤环境中迁移,增大其污染危害的范围重金属的所有这些化学特性,决定了它在土壤环境中溶解特性的多变,进而影响到正哄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特性多变。重金属污染的主要特点,出了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还有污染隐蔽性,而且无法被生物降解,并可
9、能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再生物体内富集,甚至可转化为毒害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对食物链中某些生物产生危害,或最终在人体内蓄积而危害健康,重金属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其在污染和危害环境中的特殊作用。1.3土壤中重金属的危害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主要有下列途径:(1) 受污染的土壤直接暴露在环境中,通过土壤颗粒等形式直接或间接的为动物或人所吸收(2) 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土壤中的重金属向下缓慢渗透,可能导致地下水的污染。(3) 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例如酸雨,施加土壤添加剂等因素,提高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使得重金属较容易为植物吸收利用而进入食物链,对动物和人体产生毒害作用,并易向下迁移,导
10、致地下水污染。1.4 重金属在化学环境中的化学行为1.4.1 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重金属在土壤溶解中,主要以简单离子,有机或无机络离子的形态存在。土壤溶液的有机组分对重金属离子的形态及其迁移能力有显著影响,综合已有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在存在有机组分的条件下,土壤溶液中重金属形态特征如下 主要呈游离阳离子:Co,Mn,Cd 中间状态:Zn,Ni; 主要成络合态:Cu,Pb,Fe。 由于重金属化合物化学性质各异,土壤环境物质组成复杂,以及土壤屋里化学性质(Ph,Eh等)的可变性,乳糖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复杂。最近,大多数研究者在进行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时,多采用逐级提取法分离各种形态,即用不同的浸提剂
11、连续提取,如Tessier3连续提取法,将土壤环境中重金属赋存形态分为(a)水溶态(以去离子水浸提);(b)可交换态或吸附交换态(以MgCl溶液提取);(c)碳酸盐结合态(以NaAc Hac为浸提剂);(d)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以NH2OH HCl为浸提剂);(e)有机结合态(以H2O2为浸提剂);(f)残渣态(以HCIO4 HF消解化,1:1 HCI提取)。不同赋存形态的重金属,其生理活性和毒性均有差异。其中以水溶态和可交换态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能力最高,其活性,毒性和对植物的有效性也最大;残留态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能力,活性和毒性最小;其他形态的重金属介于其间。各种形态的重金属之间,随着土壤或外界环
12、境条件的改变可相互转化,并保持着一定的动态平衡。水溶态重金属在土壤中一般含量甚低,占总量的比例很小,但由于这部分很容易为生物所吸收,因而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1.4.2 土壤中重金属的主要迁移转化方式 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和归宿,包括迁移,转化和持留,主要过程有物理,物理化学,化学和生物过程,其中的作用方式根据资料4可分为下列五种类型:(1)机械吸收作用 土壤是一个多空体系,能够机械截留进入土壤后比其孔隙大的颗粒物,例如含有重金属的矿物颗粒,使之不易淋失,这种作用称为机械吸收作用。土壤越粘,则截留物质的能力越强。但因其不能保存可溶性物质,所以不是土壤吸持重金属的主要形式。(2)物理作用
13、土壤颗粒,特别是胶粒,具有巨大的表面能,能够把分子态(包括液态分子和气态分子)的重金属吸附在土壤与溶液的界面上。这是一种物理现象,称作物理吸收作用,也有文献将其称作表面吸附5或非极性吸附,因为重金属离子是土壤胶体表面牢固吸附的。土壤质地越细,腐殖质含量越多,物理吸收作用越强。 另外,土壤溶液中水溶性的重金属离子或络离子,可以随土壤中的水分从土壤表层移到深层,从地势高处移到地势低处,甚至发生淋溶,随水流失迁移出土壤而进入表面或地下水体。更多的是重金属通过多种途径被包含于矿物颗粒中,或被吸附于土壤胶体表面上,随土壤中的水分流动而被机械搬运,也可能以飞扬尘土的形式随风迁移。在农田生态系统最显著的物理
14、迁移过程,就是重金属随地表径流而被冲刷。(3)物理化学作用 由于土壤胶体微粒是带有不同电性的电荷,当它与溶液接触时,便能吸附溶液中带异性电荷的离子;与此同时,把土壤胶体上等当量的相同电荷的其他离子代换出来而达到动态平衡。这是一种物理化学现象,称谓物理化学吸收作用,又称作离子代换吸收作用,或离子交换吸附,有的文献7也将其名为极性吸附。它是土壤吸收性能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土壤胶体越多,电性越强,物理化学吸收作用也越强。(4)化学作用 化学作用主要包括吸附 解吸,溶解 沉淀,配合(螯合)作用,中和作用,氧化 还原作用等。实际上,吸附与解吸是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化学作用应当是指其中的
15、专性吸附作用。 土壤溶液中重金属化合物的沉淀 溶解作用是重金属化学迁移的重要形式,表现在可溶性盐类得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因化学反应生成难溶解的化合物而得以保持在土壤中,如何溶解磷酸盐可被铁,铝,钙等离子固定生成难溶性的磷酸铁,磷酸铝或磷酸三钙。该反应一般可逆反应,当反应向溶解方向进行时,就使得部分重金属从土壤中释放出来,增强了重金属化合物的活性,相反则增加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持留,并可降低或减慢重金属的活性和毒性。这种平衡不能仅用溶度积规则的一般原理进行描述,而需结合土壤的实际情况,考虑Ph,Eh,有机质,配位平衡,共沉淀,后沉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5)生物作用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的生物作用,主
16、要是指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某些化学形态的重金属,并在植物体内积累起来,这种迁移既可认为是植物对土壤的净化,亦可认为是污染土壤对植物的危害,特别是植物富集的重金属有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时,危害更严重,微生物对重金属生物迁移的另一途径6。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重金属并在体内富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影响因素是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容量和赋存形态,一般水溶态的,简单的络离子最容易被植物所吸收,而交换态的络合态次之,难容态则暂时不被作物所吸收,水溶态,交换态重金属含量高的土壤中,植物吸收的量也就越多。由于赋存重金属的各形态之间存在动态平衡。因此,植物吸收重金属的量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土壤环境的酸碱
17、度,氧化还原电位,土壤胶体的种类,数量,不同的如让类型等土壤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赋存悉尼港台和他们相互间的比率关系,从而影响到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进一步影响到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生物迁移作用。 总之,重金属进入土壤后,可被土壤胶体吸附,与土壤无机物,有机物形成配合物,或与土壤中其他物质形成难溶盐沉淀,或被氧化还原,或被植物及其他生物吸收。但吸附是重金属在土壤中所发生的迁移转化的重要控制过程,是许多重金属离子从溶液转入固相的主要途径,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活动性,分布和富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被土壤胶体所吸附以及吸附的牢固程度。1.5 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研究1.5.1 重金属环境背景
18、值 重金属环境背景值得确定,是研究与评价环境中重金属污染和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前提和基础,在环境科学和农业生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近40年来,国内外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61年,美国地质调查局(GC)开始对本土土壤开展背景值的调查研究工作,1984年,美国发表美国大陆土壤及其地表物质中的元素浓度专项报告;19781984年,日本开展了表层和底层土元素背景值的调查工作。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早期研究的区域范围仅限于几个重点城市和主要农业区。1982年,国家科委将土壤背景值调查研究列入“七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调查范围则扩大到了除台湾省以外的全国各省区8.9。19
19、88年,中国完成了全国土壤背景值的调查研究工作,发表了环境背景值数据手册10,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11等专著。 近十年来,国内对背景值的研究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而且研究材料也不局限在普通的土壤,有人研究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土壤元素背景值12,以及渤海沉积物,红海湾底质,湄洲湾海域底质的重金属元素背景值13-15。1.5.2 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环境背景值的因素 关于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环境背景值的因素,人们普遍认为,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和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背景值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前两个因素8。土壤中各元素的背景值,反映了在没有污染的情况下,通过母质的风化,并在成土的过程中发生的元素迁移转化,因
20、此成土母质的差异是引起土壤环境背景值差异的最主要因素。而不同的土壤类型是在不同或相同的母质条件下,经过不同的生物,气候作用而形成的,因此,不同的土壤类型中的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反应了母质,气候和生物等的共同作用,其差异性是必然的,土壤理化性质对重金属环境背景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质地,pH值和有机质量方面。一般地说,土壤质地越粘重,土壤颗粒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越强,土壤中的重金属背景值越高。pH值显著影响土壤中的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能力,在pH较低的酸性土壤中,H+常可使重金属离子从土壤颗粒中被解吸出来i,增加其活性和迁移转化能力,因此,在酸性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常低于碱性土壤,如石灰岩类母质上发育
21、的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大多数较高。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重金属背景值的关系,视不同的土壤类型和不同的重金属元素而异。余国忠等人21对黄山地区7种土壤中的Cu,Pb,Ni,Cr,Co,Hg,Mn,F,Zn,As等12中元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黄山地区的土壤中,背景值在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母质控制规律,成土母质影响最显著,其次是土壤有机质,但Mn,F,Zn,As 4种元素受土壤pH值得作用比对土壤有机质强烈,以As最明显,即Mn,Zn等元素的背景值与有机质含量关系不大。除此之外,有人认为,地貌和气候条件也是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背景值的重要因素,如魏复盛,陈静生等人认为,母质和气候组合类型是决定地带性土
22、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决定性因素,也有人认为,凡是和粘粒含量呈正相关的元素,其元素含量均由高地形部位向低地形部位增加,说明了地貌条件对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第2章 多环芳烃2.1 概述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at PAHs)是一类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它们一般含有三个以上苯环,具有相近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之中的许多化合物,如3,4-苯并蓖已被证明具有强烈的致癌性和致畸变性,是环境中最受重视的污染物之一。自然界中的许多碳氢化合物在不完全燃烧或裂解时,会产生大量的多环芳烃,环境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一些人为的污染行为如燃烧垃圾,输液和吸烟也会产生
23、较多的PAHs。多环芳烃大部分吸附在大气和水中的微小颗粒物上,大气中的多环芳烃又可通过沉降和降水冲洗作用而污染土壤和地面水。2.2 多环芳烃的环境化学研究自从40年前发现PAHs中的一些化合物的致癌性以来,关于多环芳烃的环境化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了调查PAHs在环境中的种类和数量,特别是要弄清各个PAHs的量,以研究其和癌症发病率的关系,PAHs的分析已成为环境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2.3 多环芳烃的污染PAHs污染源多,量大,且其降解速度较慢,因而在大气,水,土壤,沉积物,甚至地下水,植物和食品中都发现有PAHs或衍生物的存在,其种类多达数百种,存在形态主要为吸附态和游离态。浓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设计 论文 土壤环境 重金属 芳烃 复合 污染 研究进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78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