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研究.doc
《毕业设计(论文)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研究.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题目: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研究姓 名: 学 号:专 业: 层 次:高起专开 题 报 告一、研究目的和意义1、论文题目: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研究2、论文研究背景:通过回顾我国30年来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改革历程,并用公司治理理论对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治理结构加以分析发现:在不同阶段,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是以不同的假设前提为基础的,也是与西方的公司治理理论相通的。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我国国有企业在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的同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行政干预和内部人控制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与完善。3、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文从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问题讨论的背景和缘起;公司治
2、理理论;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30年回顾;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对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力图对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研究起到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二、主要参考文献、资料及本课题的主攻方向1、本文主要的参考文献有:高健:完善我国国有公司治理的思考;沈天鹰:论国有企业治理文化及其治理结构效应;胡晓月:创建中国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新探;张小慧、韩彦峰: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几点思考;吴敬琏:中国采取了“渐进改革”战略吗;张维迎、马捷:恶性竞争的产权基础;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与委托一代理关系;杨瑞龙、杨其静:对“对资本雇佣劳动”命题的反思赵凌石:1979一199
3、9年间中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演变的历史分析;严武:公司股权结构与治理机制;何维达: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与案例;王一国:国有企业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陈清泰:国企改革:过关;王珏:国有企业改新探。2、本文主攻方向是:文章从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问题讨论的背景和缘起;公司治理理论;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30年回顾;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对策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力图对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研究起到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三、主要研究内容、途径及技术路线1、主要研究内容、途径:(1)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问题讨论的背景和缘起;(2)公司治理理论;(3)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
4、革30年回顾;(4)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5)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对策建议;2、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1)先对论文题目进行分解;(2)确定初步的论文大纲;(3)科学调研,收集相关的论文材料;(4)提炼自己的论文观点;(5)将资料和自己的观点进行整理,进一步完善论文大纲,拟写好论文大纲的主要观;(6)拟写论文;(7)论文修改;(8)论文排版、定稿。四、研究的主要阶段、进度及完成时间该论文于2011年4月23日完成。从大纲来看,主要阶段和进度为:2012年3月202012年3月25日 撰写提纲和开题报告2012年3月26日2012年3月31日科学调研,收集相关的论文材料;2012年4
5、月1日2012年4月10日拟写论文;2012年4月11日2012年4月20日论文修改;2012年4月21日2012年4月23日论文排版、定稿。目 录引言1一、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问题讨论的背景和缘起2二、公司治理理论4(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公司治理理论:古典管家理论4(二)信息经济学的公司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4(三)组织行为和组织理论的公司治理理论:现代管家理论4(四)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4(五)人力资源理论:权力理论5三、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30年回顾6(一)放权让利过程中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1978-1983)6(二)利改税过程中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1983 - 1986)
6、6(三)承包经营责任制下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1986- 1992)7(四)股份制改造后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1992 )7四、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8(一)国企治理硬伤约束比激励更紧迫8(二)资本市场不健全8(三)外部监控机制不健全9(四)国企公司治理理念有待深化9(五)国企公司治理中也存在“弱股东”现象9(七)国企公司治理实践存在董事会决策质量和决策效率的失衡10(八)国企公司外派董事选拔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10(九)国企公司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有待规范10(十)监事会的功能非常有限10五、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对策建议12(一)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12(二)重视并推进利益相关者
7、参与公司治理12(三)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公司股权结构12(四)建立具有监管动机的外部监管机构13(五)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13结语14参考文献15摘 要通过回顾我国30年来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改革历程,并用公司治理理论对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治理结构加以分析发现:在不同阶段,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是以不同的假设前提为基础的,也是与西方的公司治理理论相通的。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我国国有企业在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的同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行政干预和内部人控制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与完善。本文从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问题讨论的背景和缘起;公司治理理论;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
8、构改革30年回顾;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对策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力图对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研究起到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关键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己经基本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步走向调整和完再阶段。企业法人制度初步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正在成为国企改革的目标。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提高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效果的首要问题是明确界定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并实现企业内这三大利益主体之间制衡机制的建立与完再。张维迎更加强调企业所有权以及企业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杨瑞龙等认为一个有效率的
9、企业治理结构在于责、权、利相统一基础上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长期合作,认为国有企业只有摆脱“股东至上”逻辑而遵循“利益相关者合作”治理模式,才能真正走出治理困境。这些经济学者关注的都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问题,而研究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演变的极少,只见到赵凌云对19791999年间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演变历史进行了分析。因此,回顾3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的经验与不足具有现实意义。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的典型特征,这在股份公司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出资者众多且分散,因而出资者难以像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那样直接经营管理公司,而代之以公司治理结构,即为了保护公司法人资产能有效运营,在组织管理和领导体制上
10、作出的权利安排。具体而言,它主要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以总经理为代表的经理阶层组成的一种企业组织结构。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托管给公司董事会。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结构,在其授权范围内经营;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在选举产生董事会的同时,为了保证董事及经理人员按其意志合理经营,还选举产生监事会,以期其负责监督公司的财务、经营、投资分配等。显然,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各权利要素各自具有自己的权利重心和权利边界,公司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与监督权,四权分立,三会一总,各司其职
11、,相互制衡。一、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问题讨论的背景和缘起我国经济界和经济理论界对公司治理结构改革问题的研究始于90年代初。尤其是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十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决策以后,经济学家们在引进、介绍和借鉴国外有关公司治理的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各个方而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当时有几次颇具影响的国际研讨会首先值得在此一提。一是1994年8月,国家经贸委与中国经济改革的总体设计课题组在北京举办了题为“中国经济体制的下一步改革”的国际研讨会,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青木吕
12、彦(M, Aoki)教授和钱颖一教授在大量研究了中国改革进程和国有企业状况后,在研讨会上分别发表了论文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若干问题和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改革,首次将“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框架引入了对中国企业改革的理论分析之中,对我国经济学界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1995年7月山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等单位在上海举办的国有企业改革国际研讨会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米勒(Merton H, Miller)教授,在其题为公司治理的两种不同策略的演讲中,分析了当代经济中两种最主要的公司治理模式,即由银行起主要作用的德日模式和以股票市场起主要作用的英美模式
13、,并以提问的方式给出了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从本质上来说,研究改革等于是对经济学家所称的公司治理的各种可能的方略作一番选择。譬如,怎样才能确保企业经理得到正好为其所需而不是更多的资金以完成有利可图的项目;经理应遵循怎样的准则来经营企业的业务;谁来判断经理是否对公司的资源运用得当;如果运用不当,谁有权决定替换这些经理;这一定义后来为我国的一些学者所引用,虽然在译法上有所差别。三是1995年10月,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等单位在上海联合召开了“中国企业督导机制研讨会”,澳大利亚谭安杰(On Kit Tam)教授等主张将“公司治理结构”泽为“企业督导制衡机制”,简称“企业督导机制”。但从会议出版
14、的论文集来看,实际上是这两种译法同时并用。四是1995年6月,经济研究编辑部在北京召开了“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委托代理关系问题”学术座谈会与会学者从委托代理关系的角度对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若干有意义的理论命题和政策建议。当然,在这些研讨会之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实际上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就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展开了些讨论。如吴敬琏教授,虽然最初在1993年用的还是“法人治理结构”的概念,但讨论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即他是从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如何在大中型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的。而在他一年后修订再版、书名有所改动的同一部书中,则已正式采用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提法,
15、并且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再如,北京大学的刘伟教授在当时的一篇文章中也从法人产权的角度讨论了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在本质上并非一般的企业管理,而是指从公司法人资产的权利、责任的结构制衡上来规范所有者与资产受托者、受托者与代理者相互间的权、责、利的制度安排,或更具体地说,是指一组联结并规范所有者(股东)、支配者(董事会)、管理者(经理)、使用者(工人)相互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它与法人产权制度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治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公司(企业)法人产权制度的组织结构形式,公司(企业)法人产权的有效安排又是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的制度前提;将两者统起来思考我国现代企业
16、制度建设,思考企业制度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以上有关我国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讨论的最初几年的简要回顾中可以看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命题的提出和产权理论问题研究的深化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讨论得以从国外引进并逐步走向深入的条件和契机,因为我国国有企业在这之前所搞的股份制试点改革虽然也闹得轰轰烈烈,但毕竟很不规范,与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条件下的企业制度有很大的区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命题的提出则消除了这种因观念原因而人为造成的差别和隔阂。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对传统的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革,并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而明晰的产权制度则是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得以建立的必要前提。这可以认
17、为就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问题讨论当时得以兴起的基本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基于这种讨论的不断展开,最终影响到了最高层的决策。1999年9月党的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十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谈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时指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所有者对企业拥有最终控制权。董事会要维护出资人权益,对股东会负责。董事会对公司的发展口标和重大经营活动作出决策,聘任经营者,并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这些论述无疑地又会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开展公司治理结构问题
18、的研究提供指导。二、公司治理理论虽然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改革和变迁与西方国家的模式不同,但是西方的公司治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却可以构成研究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的基础:(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公司治理理论:古典管家理论古典管家理论是以新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形成的。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企业是一个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信息和资本自由流动,企业获取信息不需要费用。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卜,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无私的信托关系,即尽管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代理关系,但是由于信息的完全性,企业的所有者主导了企业的行为,企业的经营者完全按照所有者的命令行事,不存在任何代理问题古典管家理
19、论被视为公司治理理论的最早萌芽 (二)信息经济学的公司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经济学放松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两大假定,指出人是有限理性的,存在信息偏差,从而企业运营中一定会产生代理问题和剩余控制权的问题。因此,委托代理理论卜的公司治理探讨的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如何“安排各种手段以便可以保证那些公司资金的提供者获得投资收益”,即公司治理是筛选、激励、监督高层管理人员,使他们忠于所有者利益的机制(三)组织行为和组织理论的公司治理理论:现代管家理论 虽然委托一代理理论有助于解释两职分离及其绩效的关系,但是现代组织理论和组织行为方ICI的研究表明,代理理论的前提假设具有
20、局限性。认为代理理论对经营者内在机会主义和偷懒的假定是不合适的,提出了一种与代理理论截然不同的理论一现代管家理论。现代管家理论认为,经营者对自身尊严、信仰、以及内在工作满足的追求,会促使他们努力经营公司,成为公司资产的好“管家”。因此,在自律的约束卜,经营者和其他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四)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的思想由来己久。利益相关者作为一个明确的理论概念是在1963年由斯坦福研究所(SRI,StanfordResearchlnstitute)提出的,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没有其支持,组织就不可能生存的团体。”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公司利益相关者除了股东之外,还包括其他
21、要素提供者,如雇员、供应商、贷款人、顾客等,认为“我们必须坚持公司应该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的观点,而日_,契约安排和治理制度还应该被设计用来分配扑制权、回报和责任给这些相应的利益相关者那些贞献了专业化投入的企业参与者。” (五)人力资源理论:权力理论 Rajan和Zingales指出对任何关键性资源的控制权都是权利的一个来源。其中的“关键性资源”可以是非人力资本,也可以是人力资本,如人才、创意等。对关键资源的控制权为当事人带来的权力源于他对该资源的使用权的管理。从而,公司治理系统就是各种约束手段的复杂集合,而这些约束手段塑造了当事人对关系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准租金的事后谈判力。基于这一主张的公司
22、治理以如何对关键的物质或人力资产的使用权进行管理为核心。该理论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延仲。三、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30年回顾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雏形是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形成的,改革开放哟后,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了渐序性的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采用渐进的放权方式,将国有企业从政府的附属物改造成为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一)放权让利过程中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1978-1983)从1978年第四季度起,部分省市从扩大企业经营管理权限入手,开始在国有工业、商业企业进行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这次改革是围绕以权利换效率为中心展开的,即给子企业一部分新增收益的支配权,激励企业经营者
23、和生产者为获得更多的收益而努力提高劳动积极性和资源利用效益,达到同时增加财政收入、企业留利和职工工资的目的。与放权相对应,国家对企业剩余的分配上也逐渐让利。1979年,在一部分企业进行“全额利润留成”试点后,又分别于1980年和1981年进行了“基数利润留成加增长利润留成”试点和利润包干的推行1982年7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ICI整顿的决定,分期分批对所有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ICI整顿工作;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营工厂厂长工作暂行条例。这个阶段的企业治理结构为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二)利改税过程中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1983 - 1986) 由于在利润留成
24、的改革过程中,暴露出因国家与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的不规范性而导致的企业向国家争利的弊端,而且这一阶段的改革在产权分解程度上十分有限,企业经营的主要权利还集中在国家,由于获得某些自主权的企业没有处于有效的产权约束之中,企业实际上成了一个成本核算单位。 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一届二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现代企业分工细密,生产具有高度的连续性,技术要求严格,协作关系复杂,必须建立统一的、强有力的、高效率的生产指挥和经营管理系统,只有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才能适应这种要求。”至此,常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正式退出。1985年9月巧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全民所有制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设计 论文 国有企业 公司 治理 改革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78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