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含苯巯基分子电子输运性质的研究.doc
《毕业设计(论文)含苯巯基分子电子输运性质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含苯巯基分子电子输运性质的研究.doc(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含苯巯基分子电子输运性质的研究摘 要密度泛函理论(DFT)给多电子体系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它在物理和化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成功用于研究分子和团簇的性质,20世纪90年代,交换关联能的引入使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结果更加趋近于实验结果,密度泛函理论是目前多种领域中较成功的电子结构计算方法。随着计算机性能的快速提高,由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量适中、计算精度较高,目前已开发出ATK、ADF等多种DFT计算软件。团簇由于尺寸在原子和宏观体系之间,属于微纳尺度或介观物理范畴,其性质具有多样性和奇异性,因此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论文研究的对象是几种含有苯环的巯基分子,由分子中两个对
2、称的H原子被S原子替换形成。我们用ATK和VNL软件对各分子进行了模拟。之后,将分子置于一对Au(111)电极之间,形成两电极系统,结合分子电子学,用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态格林函数相结合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该系统的输运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论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在考察各分子的S原子连接到Au电极(111)面的位置中,分别对空位和顶位进行了计算,发现在Au电极(111)面的空位处连接能量最低,结构最稳定。计算了非极化情况下两电极系统的态密度和透射系数,根据计算结果,态密度有变化,这说明能级的变化;对透射系数的研究表明,两电极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谐振隧穿现象,其中Au-SC6H4S-Au的
3、电子透射性最强。选取了含有苯环的三种巯基分子作为分子桥,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和非平衡格林函数理论,研究了含不同苯环数目的巯基分子的电子输运性质.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外加偏压的增加,电导出现台阶状变化,即呈量子化特性;随着巯基分子所含苯环数的增加, 电导变化规律相似,但其值随苯环数增加而减小,并且能量较低的电子与能量较高的电子相比更难通过含有苯环的巯基分子桥.关键词: 含苯巯基分子;电子输运;第一性原理;透射率;电流-电压曲线First Principles Investigations of The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XC6H4X MolecularAbstrac
4、t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is an effective method of studying the electron structure of many-electron system.With this theory,the properties of a many-electron system can be determined by using functionals,which in this case is spatially dependent on electron density.Since the 1990s,when the exc
5、hange and correlation interactions were used in the approximation,the results of DFT calculations for solid-state systems agreed more satisfactorily with experimental data. DFT is now a successful method for electronic structure calculations in chemistry and solid-state physics.With the rapid develo
6、pment of computer hardware and software,a variety of DFT calculation software has been developed,such as ATK,ADF etc.Clusters,because of the size,which is between atomic and macro system, with its own diversity and singular nature,become the important research object. We have performed first-princip
7、les calculations on the reconstructed molecule of benzene.We made up a new molecule of XC6H4X by replacing two symmetrical H atoms in the benzene molecule by S,Se and Te.We have built the simulation of XC6H4X by ATK and VNL,and we have optimized the structure of XC6H4X.Then we have built two Co(001)
8、electrodes beside the XC6H4X,which constructed a kind of two probe system.Finally,we have studied the DOS and transmission spectrum of the two probe system.Our work is concluded in three aspects. We have optimized the structures of XC6H4X by the mathematical method of quasi-Newton.The result of calc
9、ulation shows that the structures of XC6H4X are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structure of benzene.We have calculated total energy of XC6H4X and our interest is the lowest energy which is most stable.We have considered different adsorption sites for the X atom linked to the Co(001)electrode.Three mode
10、s have been considered,the hollow site,the bridge site and the top site.We have found that the hollow site is most stable.Further more,we have compared the result of LDA and GGA.We have also studiedthe situation of spin polarized electrode ion at the hollow site,and the discovery is that the spin po
11、larization causes the increasing distance of X atom to Co(001) electrode.Finally,we have calculated the DOS and transmission spectrum of the non-spin polarized two probe system Co-XC6H4X-Co.The DOS shows that Co-SC6H4S-Co,Co-SeC6H4Se-Co and Co-TeC6H4Te-Co has minor chang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12、different atom has different bonding orbital energy.Studying from the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we have found that there exist resonance tunneling in the two probe system and the resonance tunneling capability of Co-SC6H4S-Co is more than Co-SeC6H4Se-Co and Co-TeC6H4Te-Co.Keywords:First-principle,DFT
13、,LDA,GGA,DOS,transmission coefficient,resonance tunneling致谢在论文完成之时,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童国平教授。童老师渊博的学术知识、敏锐的物理直觉、严谨的治学态度、广泛的科研兴趣和潇洒的处世风格都给我以极大的影响和鼓舞,使自己对科研工作具有越来越强的兴趣和更多的信心。感谢这三年中所有在学习上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老师们,感谢数信学院李盛教授、蒋苏云教授、邱宇副教授、蒋永进教授。在此,还要向我的同事王锦宝、吴婷婷、刘华、黄瑞等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在学习上对我的帮助。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和女朋友,在我工作和学习的这几年中,是你们的勤劳给了我充足的
14、学习时间,是你们无私的爱鼓励着我继续前进!感谢理论物理研究所提供的环境支持。作者:黄埔2010年5月3日第一章 绪论分子电子学和分子器件的研究已成为目前最为活跃的科学前沿之一。分子电子学的概念来源于Feynman在美国物理学年会上的一个著名幻想演讲:“我不打算讨论我们如何使计算机小规模化,但计算机太过于庞大了。我们为什么不使它变得非常小,使导线变得非常小,使元件变得非常小?我指的是非常非常小,如导线直径只有10或100个原子的级别,而电路则只有几千埃,这样就使得它变得足够的小。在我看来,物理学的规律不排除做成如此小规模的计算机,事实上,这样做却还存在某些优点”。1他的这一幻想,从上世纪70年代
15、以来逐步走向现实2。众所周知,信息技术革命的大潮正席卷全球。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计算机诞生以来,已经经历了以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的第一代、以晶体管为主要电子器件的第二代和利用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三、第四代计算机,计算机的处理运算速度平均每十八个月增长一倍。在走向高速化的同时,计算机也日趋小型、微型化。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单个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仅为2,300个左右,而Pentum4处理器上单个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已达到42,000,000个,而且按照著名的Moore定律,即每单位平方英寸上的晶体管数目每1824个月就增加一倍的速度发展。毫无疑问,电子器件的日益小型化、微型化成为必然,并正在逼近纳
16、米的数量级。传统的以硅、锗等半导体材料为基础的电子器件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正如200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Alan Heeger教授所说:“20世纪是无机半导体的世纪,21世纪将是有机半导体/分子电子学的世纪”因为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传统意义上的电子器件只能再维持15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在21世纪的20年代将走向它的极限。所以探索新型电子材料、电子器件,必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异常活跃和不断创新的领域。而分子器件有可能取代现今以无机材料为主的微电子器件,甚至纳米电子器件3。分子器件的长处是尺寸极小,材料来源丰富,容易制备,成本低。某些碳基材料有可能直接组装成具有分子尺度信号加工功能器件的集成
17、电路。这种器件的元件具有极快的响应速度和极大的运算处理能力,具有自修复特性和显著的量子效应和统计效应,因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1.1分子电子学与分子器件的实验进展分子电子学属于单分子科学的范畴以单个分子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物理化学行为、分子间的作用、转化以及进行单个分子的操纵、加工等的一门科学。1982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的两位科学家G.Binning和H.Rohrer首创扫瞄隧道显微术(STM,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4。这是完全建立在量子力学原理之上的一种微观技术。量子力学指出,只要面对的势垒不是无限高,微观粒子总有一定的几率穿越势垒,这也就是所谓
18、的隧道效应。STM正是利用这种效应,把非常微小的针尖和被研究的物质表面作为两个电极,当样品和针尖距离非常近(1nm)时,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电子就会穿过两极间的绝缘层,从一个电极跃向另一个电极,从而产生隧道电流。由于隧道电流与针尖、样品的间距、外电场电压以及样品的物理性质密切相关,使人们能够在三维实空间观察到单个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以及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两位科学家也因此双双荣获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前探针扫描体系获得了极大的丰富,比如原子力显微镜(AFM)就可以利用针尖对样品表面原子微弱斥力的感应所引起的一种悬臂起伏运动,通过光学或隧道电流检测这种起伏,起到收集样品信
19、息的作用。此外静电力显微镜、扫描粒子电子显微镜等的应运而生,使表面单分子研究的实验手段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单分子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分子电子学,它研究的是分子水平上的电子学,主要任务是在分子的层次上研究、合成具有等同于传统晶体管、导体、微电子学元件功能的分子。目前分子电子学所研发的产品分子器件,主要包括分子导线、分子开关、分子整流器、分子晶体管等。这些分子器件能够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完成信息的传输、监测、处理、和存储的功能,进而达到组装完整的计算机的目的。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上首先明确提出了分子电子学的概念,1974年Avitam和Ratner提出了一个让有机分子作为二极管工作的理论,在此之后开
20、始出现将分子作为电子元器件,实现电子设备的飞跃性小型化的提案4。在最近的20年里,分子电子学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快速进步,美国、欧洲、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为了争夺这一新科技的领先地位,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取得了一定的突破。2001年12月21日,美国Science杂志将分子电子学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评为当年度十大科技进步之首5。分子电子学在实验上的重大突破是分子导线的测试成功。分子导线是连接其他分子器件构成分子电路的关键器件,目前科学家们已在实验中发现了巯基通过所谓的自组装(分子等结构在平衡条件下通过氢键、范德瓦尔斯力或静电力等,自发合成的稳定的、结构完美的低维结构的过程)能够和Au原子团簇以化
21、学键的方式相联接,从而为测量分子电导率提供了方法。Bumm利用STM测量了一个化学吸附于金表面上的硫醇类有机分子的电导6,结果表明该有机分子具有良好的电导特性,从而首次揭示了电流可以在分子层次上实现并加以控制,即实现了可以导电的分子分子导线。Reed等人采用两电极法,直接测量了1,4苯二硫酚分子(C6H4S2)的电流电压曲线,达到了测量单分子伏安特性的目的。Cui等人重复测量了单分子的电导。试验表明当电压很小时无电流通过分子,即存在一个电流禁区,而当电压增加时,电导增加并呈现出平台特征7。在这之后,科学家们又先后发现了1,4-二硫酚,1,8-辛二硫醇等有机分子都具有良好的电导特性8-9。试验结
22、果表明,当电极与分子形成化学键接触时其电导至少比非化学键接触时大4个数量级,也正是由于这一发现,解决了分子电子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如何将分子材料与分子器件很好的结合与协调一致。在分子电子学的试验早期,人们曾对DNA分子的导电性能有过大相径庭的报道,有报道认为是绝缘体7,有报道认为是半导体,有报道认为是导体,甚至还有报道认为是近超导体8-11。究其原因,就是在于分子与电极的接触方式。那种简单的机械接触的方式,由于对器件的功能构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才导致了试验结果的较大差异。因此人们发展起来的所谓自组装方法,即用具有自组装功能的基团,与电极通过化学键结合的方法,极大地克服了机械接触的缺陷。早
23、在1974年,Ariram和Ratner就提出了分子整流器的设想2,Dhirani和Zehner等人使用STM实现了整流作用12-13,1993年Ashwell等人利用LB膜技术在只有几个分子厚度的有机薄膜上实现了电流的单方向流动,证实了这种整流器的本质源于分子的作用14;Reed等人利用自组装技术,用聚苯乙炔齐聚分子组装成功了可擦写分子储存器15-16;Chen等人发展了具有开关性能的分子器件17-18。1.2分子器件的理论研究理论工作的开展归功于量子化学理论及其计算方法日新月异的进步。早在1966年,Mulliken因“分子轨道(MO)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1981年福井谦一与Hoffm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设计 论文 巯基 分子 电子 输运 性质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78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