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MIMO无线通信系统容量的研究与仿真.doc
《毕业设计(论文)MIMO无线通信系统容量的研究与仿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MIMO无线通信系统容量的研究与仿真.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中文摘要1Abstract2第一章 绪论3引言31.1 MIMO的概念31.2 无线MIMO技术的研究现状41.2.1 已取得的进展41.2.2 尚存在的问题5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7第二章 MIMO无线通信系统82.1 MIMO技术的基本原理82.2 空时编码技术92.2.1 空时格状编码102.2.2 空时分组编码102.3 MIMO系统容量112.3.1 MIMO系统模型112.3.2 MIMO系统容量推导13第三章 MATLAB简介19引言193.1 MATLAB语言的特点193.2 MATLAB的语言结构213.3 MATLAB的主要语法和操作符223.4 MATLAB操作的注
2、意事项24第四章 MIMO系统容量仿真264.1 仿真操作步骤264.2 程序实现274.3 结果分析34第五章 总结36致 谢37参考文献38中文摘要无线通信系统为了达到高速率传输,近年来发展了发射端与接收端都使用多单元天线的架构,称之多输入多输出系统(MIMO)。该技术能在不增加带宽的情况下成倍地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频谱利用率,是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必须采用的关键技术。在第三代(3G)乃至三代以后(B3G)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从MIMO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MIMO系统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从理论上推导了MIMO系统容量的公式,最后应用
3、MATLAB软件对不同发射天线、不同接收天线、不同信噪比下的MIMO系统容量进行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正如预期所料。本文的重点是推导MIMO系统容量公式并对它进行仿真验证。关键词:多输入多输出 信道模型 信道容量 发射天线 接收天线Abstract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achieve high data rate transmiss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developed architecture used multiple elements antennas at transmitting end and rece
4、iving end called MIMO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The technology can enhance the capacity and spectral efficiency of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out increasing bandwidth,which is a key telechology the next generation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must be applied.And it has wider perspective in 3G
5、telecomunicatiom systems as well as B3G.This thesis begins with the notion of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introduces the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IMO systems,and its strcture and working principle was analyzed,then the formula of the channel capacity of MIMO systems was inferred on t
6、he theory,at last applies MATLAB software to simulate this system in different transmitting antenna,different receiving antenna and different signal to noise ratio.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demonstrated.The key of this thesis is to infer the formula of the channel capacity of MIMO systems and to ver
7、ify it.Key words: MIMO channel model channel capacity transmitting antenna receiving antenna第一章 绪论引言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是无线移动通信领域智能天线技术的重大突破。该技术能在不增加带宽的情况下成倍地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频谱利用率,是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必须采用的关键技术。实际上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由来已久,早在1908年马可尼就提出用它来抗衰落。在70年代有人提出将多入多出技术用于通信系统,但是对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多入多出技术产生巨大推动
8、的奠基工作则是90年代由AT&T Bell实验室学者完成的。1995年Teladar给出了在衰落情况下的MIMO容量;1996年Foshinia给出了一种多入多出处理算法对角-贝尔实验室分层空时(D-BLAST)算法;1998年Tarokh等讨论了用于多入多出的空时码;1998年Wolniansky等人采用垂直-贝尔实验室分层空时(V-BLAST)算法建立了一个MIMO实验系统,在室内试验中达到了20bit/s/Hz以上的频谱利用率,这一频谱利用率在普通系统中极难实现。这些工作受到各国学者的极大注意,并使得多入多出的研究到了迅速发展。1.1 MIMO的概念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是在无线通
9、信智能天线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点就是在通信系统的收发两端采用多天线配置,以解决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大容量高速率传输和日益紧张的频谱资源间的矛盾.和智能天线技术不一样的是,在MIMO系统中从任意一个发送天线到任意一个接收天线间的无线信道是相互独立的或者具有很小的相关性.通常,多径要引起衰落,因而被视为有害因素。然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MIMO系统来说,多径可以作为一个有利因素加以利用。MIMO系统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均采用多天线(或阵列天线)和多通道,MIMO的多入多出是针对多径无线信道来说的。一句话,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系统就是利用多天线来
10、抑制信道衰落。根据收发两端天线数量,相对于普通的SISO(Single-Input Single-Output)系统,MIMO还可以包括SIMO(Single-Input Multiple-Output)系统和MISO(Multiple-Input Single-Output)系统。1.2 MIMO技术的研究现状1.2.1 已取得的进展无线MIMO通信是一个崭新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信息论预示了无线MIMO系统具有潜在的巨大的信道容量,但在实际中是获得这个容量的全部还是部分以及为此需要花费多大代价等等,都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因此,目前全世界有许多学术机构、大公司(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国家)正
11、在对MIMO技术展开更深入的研究,推动着这项技术日益朝实用化方向发展。最近ITU和3GPP已着手制定在3G和B3G的移动通信中使用MIMO技术的有关标准。对于3G,MIMO及其相关的技术可以看成是用于提高数据流量、系统性能和频谱效率方面的有力补充,目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与此相关的技术包括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混合ARQ和快速蜂窝选择等。在蜂窝移动通信中,目前还没有商用化的MIMO产品,在3G中,除了使用纯发射分集的解决方案(MISO)外,也没有使用MIMO技术。几年前,朗迅(Lucent)通信技术公司已做过了MIMO系统的早期实验,并于去年成功地测试了两款BLAST芯片,芯片的最高速度达到了19.
12、2Mbps,而且BLAST研究小组最近取得了以前难以想象的无线频谱效率:20-40bps/Hz,比较而言,使用传统的无线调制技术,对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取得的频谱效率为:1-5bps/Hz,对于点对点的微波通信系统取得的频谱效率为:10-12bps/Hz,而且在30kHz的带宽内,Bell实验室在上述的频谱效率上实现了0.5Mbps-1Mbps的有效载荷数据速率。而使用传统的技术,在该带宽内取得的数据速率仅为50kbps。对于3GPP.表1-1给出了在平衰落条件下,2-4GHz频段、5MHz载波间隔,在移动通信的下行链路中,使用MIMO技术所取得的峰值数据速率.表1-1.各种MIMO结构的峰值数
13、据速率(M,N)Tx技术码速调制方式速率/子数据流子数据流数量数据速率(1,1)传统3/464QAM540kbps2010.8Mbps(2,2)MIMO3/416QAM360kbps4014.4Mbps(2,2)MIMO3/4QPSK180kbps8014.4Mbps(4,4)MIMO1/28PSK540kbps8021.6Mbps上述内容只是目前无线MIMO技术在应用研究方面己取得的一些进展的简单回顾,实际上可能远不止这些。1.2.2 尚存在的问题自从Telatar和Foschini在无线MIMO系统中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以来,目前在蜂窝无线系统、固定接入系统方面,己提出了各种实验性的MIMO
14、系统,尽管在这方面己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距离MIMO技术大规模投入商用的时间,专家估计至少还要五年,因为还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天线的数量和间距天线的数量和各天线之间距离是MIMO系统设计的关键参数,如果要实现MIMO系统的高频谱效率,后者更为重要。在基站安装大量的天线,对周围的环境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天线的数量宜限制在中等的水平,例如4根,它们之间的距离一般选择为10个波长,这个距离稍微偏大,之所以要这样选择是因为基站一般安装在较高的位置,不能保证总是存在能使衰落去相关的本地散射体。如果使用双极化天线,在2GHz的频率上,10倍波长的间隔,4根天线
15、占据的空间约为1.5米。对于终端,选择半个波长的天线间距足以保证有相当数量的不相关衰落,因为终端一般处于本地散射物之间,而且不存在直接传播路径,终端天线的最大数量预计为4根,但是实际实现时,一般选择最小的数目:2根。据计算4根双极化天线要占据7.5cm的空间,这4根天线可以非常容易地嵌入诸如笔记本电脑的外壳中,然而对于蜂窝手机,即使是安装2根天线也成问题。因为手机目前的设计趋势是把天线嵌入到机壳中,目的是为了改进外观和增加产品的吸引力,这使得天线间距要求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2) 接收机的复杂性MIMO接收机与单天线接收机相比,复杂性明显要增加,具体表现在: 由于多用户、多天线的存在,消除
16、空间干扰的空时合并器和信号检测器的设计变得异常复杂,例如(4,4)MIMO系统与单天线接收机相比,复杂性要增加约2倍。 由于MIMO接收机受周围环境的散射影响,存在角度扩展和延时扩展,在均衡和干扰对消方面需要增加一些附加的处理。 MIMO信道估计也要导致复杂性的增加,因为整个信道矩阵的每一条路径延时(在OFDM中为每一个时隙),都需要及时跟踪和更新,而不是只跟踪和更新单个系数。 额外的复杂性还来自增加的RF链(与Rx天线的数目相等)和相应的基带运算单元,还有接收机的隔离算法等。对于蜂窝手机,电池的寿命长短也跟接收机的复杂性有关。(3) MIMO信道模型MIMO系统的性能,在很大的程度上跟所处环
17、境的多径信号的性质有关,特别要受各条路径之间的相关度、时延扩展和角度扩展的影响,因此,了解和掌握户内和户外环境中,无线MIMO信道的特性,对实现潜在的巨大信道容量、取得预期的性能、选择合适的系统结构和设计优良的信号处理算法至关重要.为此除了一些必要的实际测量外,必须建立合适的信道模型,用于预测系统的性能和评估算法的优劣。为了适应无线信道的时变特性,不仅需要建立MIMO信道的静态模型,还要建立特定的动态模型,因为提出新的和更具体的信道模型,可用于分析现有的传输算法是如何影响系统的性能的,同时为适应这些更具体的模型要求,是否能提出一些新的算法。传统的无线系统的传播模型已成为了标准5,不过到目前为止
18、,ITU还未制定相应的MIMO信道模型标准,3GPP已制定出了有关MIMO的信道模型标准6.(4) 信道状态信息(CSI)获取和利用如何准确地获取信道的状态信息并及时地反馈给发射机是MIMO系统设计中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信道容量实际上是信道特征模式的函数,MIMO信道容量的实现将得益于知道信道状态信息的发射机,因为发射端可以利用信道的状态信息或部分反馈信息依据注水原理而不是平均分配发射功率。而且,如果己知信道的相关矩阵,还可以使信道编码、每一支流的比特分配和放大器的功率管理做到最佳。(5) 系统的集成和信号设计MIMO系统需要与现有的非MIMO通信网络集成、向后兼容,即未来的MIMO接收机
19、应该是双模式的。为此,MIMO的信号设计可以从特殊的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中,获得支持和帮助。例如,终端可以通过下行链路的广播信令来知道基站是否处在MIMO模式,同时,基站也需要知道终端是处在MIMO模式,还是非MIMO模式,MIMO通信链路可以在呼叫期间确立。另外,在非MEMO模式通信中,终端也需要给基站提供反馈信息,随时报告信道的质量情况,如果信道条件许可,基站便可安排MIMO传输,这些下行和上行的RRC消息一般放在信令消息的第二层。除上述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会使MIMO系统的性能退化,例如:不正确的信道估计、天线单元之间存在相关、较高的多普勒频移等。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本论
20、文主要研究的是MIMO无线通信系统的是容量问题。在弄清MIMO系统的原理的基础上,简要的介绍了一下与MIMO技术有关的空时编码技术。然后从理论上分析MIMO系统的信道,推导MIMO系统的容量公式。最后用MATLAB软件对MIMO系统的容量进行计算机仿真,验证它的正确性。此外,由于本文在仿真的时候需要用到MATLAB软件,因此,我在对系统进行仿真之前,对在仿真中会用到的MATLAB知识也做了简单的介绍。第二章 MIMO无线通信系统2.1 MIMO技术的基本原理下图2-1所示为MIMO系统的原理图。传输信息流s(k)经过空时编码形成N个信息子流ci(k),I=1,N。这N个子流由N个天线发射出去,
21、经空间信道后由M个接收天线接收。多天线接收机利用先进的空时编码处理能够分开并解码这些数据子流,从而实现最佳的处理。图2-1 MIMO系统的原理特别是,这N个子流同时发送到信道,各发射信号占用同一频带,因而并未增加带宽。若各发射接收天线间的通道响应独立,则多入多出系统可以创造多个并行空间信道。通过这些并行空间信道独立地传输信息,数据率必然可以提高。MIMO将多径无线信道与发射、接收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优化,从而实现高的通信容量和频谱利用率。这是一种近于最优的空域时域联合的分集和干扰对消处理。系统容量是表征通信系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表示了通信系统最大传输率。对于发射天线数为N,接收天线数为M的多入多出
22、(MIMO)系统,假定信道为独立的瑞利衰落信道,并设N、M很大,则信道容量C近似为:C=min(M,N)Blog2(/2)其中B为信号带宽,为接收端平均信噪比,min(M,N)为M,N的较小者。上式表明,功率和带宽固定时,多入多出系统的最大容量或容量上限随最小天线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而在同样条件下,在接收端或发射端采用多天线或天线阵列的普通智能天线系统,其容量仅随天线数的对数增加而增加。相对而言,多入多出对于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具有极大的潜力。可以看出,此时的信道容量随着天线数量的增大而线性增大。也就是说可以利用MIMO信道成倍地提高无线信道容量,在不增加带宽和天线发送功率的情况下,频谱利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设计 论文 MIMO 无线通信 系统 容量 研究 仿真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76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