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学ppt课件---板块构造I.ppt
《大地构造学ppt课件---板块构造I.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地构造学ppt课件---板块构造I.ppt(3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板块构造第一节 地球的内部结构第二节 大陆漂移与海底扩张第三节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第四节 板块活动与地质作用第五节 板块构造与地槽地台的关系,地形-Topography、Relief,海陆 平原 高原 山脉 海盆 中脊(错断)岛链 海沟,剖面使我们看得更清楚为什麽会这样?,第一节 地球的内部结构 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二、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划分依据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点;地球内部物质成分;地球内部物质的力学性质;,研究固体地球的地球物理手段,地震学重力学地磁学地热学技术手段 传统 空间技术,全球震中分布图,全球地震分布有何特点?Why?,反射,折射,散
2、射,震相之命名,外核 K内核 I地面 重复(注意大小写),内层速度大,外层速度小,地幔速度大,地(外)核速度小,地震射线,为什么地震射线是曲线?,有两个一级成分不连续面,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它们将地球分为三大部分,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A)是指地球最外的一圈,即在地面以下至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地幔(B、C、D)地幔可分三层:上地幔(B)、过渡带(C)和下地幔(D)。地核(E、F、G)包括外核、过渡层、内核三部分。,1、地球内部的成分分层,地壳(A):贫铁、镁,富氧、硅、铝和钾、钠、钙;地幔(B、C、D):以富镁、硅、氧为特征;地核(E、F、G):以富铁为特征;较轻的元素可能为硅、硫等;,
3、各圈层化学成分特征,地球内部温度,2、地球内部的力学分层 根据强度及变形反应方式可分成:岩石圈;软流圈;中间圈;地核;,低速层,岩石圈软流圈,岩石圈软流圈按力学性质划分地壳地幔按岩石种类化学成分划分岩石圈包含地壳和部分上地幔,地球内部圈层力学和流变学的划分通常与成分界面不相当;,岩石圈地球的刚性外壳,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厚度20150km,大陆地区110150km,大洋盆地7080km,洋脊裂谷2050km。软流圈岩石圈以下的弱流变区,下界一般认为不超过400km,顶部约有100km的地震低速带。具强度小,粘度低,塑性较高的特点,有局部熔融,易于蠕动变形。岩石圈板块因软流圈的存在而能运动。
4、中间圈地幔的其余部分,厚度大与2000km,强度大,不易变形。地核与成分分界相当,对其力学性质知之甚少。,二、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上壳层:10-20Km厚,纵波速5.5-6.3km/s,平均成份 接近花岗闪长岩;中壳层:成份与上地壳相似,但具不同物理状态,层 内有低速层,易于塑性流动;中、上壳层俗称硅铝层;下壳层:其上部组分偏中性,下部含较多基性、超基 性岩,俗称玄武质层或硅镁层;地壳平均成份接近于中性火成岩(安山岩);,1、陆壳的结构和组分特征,第一层:纵波速1.5-3.0km/s,为深洋区沉积物(深海红粘土、硅质、钙质软泥等),厚度从中脊顶部(常极薄或 缺失)向洋盆边缘增厚(可达1-2km
5、);第二层:纵波速4.5-5.5km/s,平均厚度约1.7km;上部为夹有 深海沉积物的枕状熔岩、玻璃质碎屑岩,低钾的大洋 拉斑玄武岩;向下沉积岩夹层减少以至消失,变为辉 绿岩岩墙、岩床;底部为席状岩墙群;第三层:纵波速6.7-7.0km/s,平均厚约5km,构成洋壳的主体,成份为辉长岩、角闪岩、橄榄岩等;,2、洋壳的结构与组分特征,介于陆壳与洋壳之间,包括陆坡、陆隆、岛弧、边缘海和部分大洋岛屿;厚度15-30km,其分层特点类似于陆壳,上壳层为花岗质,下壳层为玄武质;有时称准陆壳或准洋壳;,3、过渡壳,第二节 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大陆漂移的证据 三、大陆漂移学
6、说的衰落 四、地质调查的新发现 五、海底扩张学说要点 六、海底扩张学说的验证,主张地球表层存在大规模水平运动的活动论观点,首先是以大陆漂移的形式公布于世。简朴的大陆漂移见解可一直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法国学者纳德(A.Snider,1858)、美国地质学家泰勒(F.B.Taylor,1910)等曾论证过大陆漂移;不过一般公认德国气象学家和极地探险家魏格纳(1915)是大陆漂移的创始人。,一、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 魏格纳假设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180Ma)曾是一统一的巨大陆,称为联合古陆或泛大陆(Pangaea),中生代以来,联合古陆分裂,它的碎片即现代的各大陆逐渐漂移到目前所处的位置上
7、。由于大陆原来是一大块,所以以前根本不存在大西洋、印度洋,而只有围绕泛大陆的广阔海洋泛大洋(古太平洋),以后大陆分离,形成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收缩而形成现今的太平洋。较轻的硅铝质大陆就象大冰山一样沉浮在较重的硅镁质岩浆里,大陆就在硅镁层上漂移,当大陆漂移时,前方的洋底被大陆所掩盖,后方的硅镁层洋底不断地露出来。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与地球自转有关的两种力:向西漂移的力(来自日月引力产生的潮汐摩擦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二、大陆漂移的证据 1、海岸线形状 2、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 3、古生物的证据 4、古冰川证据 5、其它方面证据,1、海岸线的形状,2、构造、地层、岩石学等方面的证据,构造方面:北
8、美洲纽芬兰一带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的褶皱山系同属于早古生代加里东褶皱带;美国东部阿巴拉契亚山的海西褶皱带向东北可延至英国 西南部和中欧一带;地层方面:北美东部和西欧都分布有古生代红砂岩;岩石学方面:非洲西部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与巴西相近 地质年龄岩石分布区相衔接;,3、古生物化石方面的证据,目前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的生物面貌有密切亲缘关系;例如:中龙:营淡水生活的小型水生爬行类;既见于巴西C-P淡水湖相地层中,也出现于南非的 石炭二叠系的同类地层中,且迄今为止也 只见于这两个区域;,古生物证据,4、古冰川方面的证据,距今3亿年前的晚古生代,在南美洲、非洲南部和中 部、印
9、度、澳大利亚、南极洲都有广泛的冰川作用;非洲南部和中部、印度、澳大利亚等目前处于热带或 温带;南美、印度、澳大利亚的古冰川遗迹反映冰川的运动方 向是从岸外向着内陆,反映古冰川不是源于本地;,5、其它方面的证据,古气候方面:用蒸发盐、珊瑚礁、红层等古气候标志来推断它 们形成时所处的古纬度;,三、大陆漂移说的衰落 大陆漂移的问世,在国际地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一些人热烈赞同、深入探讨,一些人激烈反对,斥位谬论。自此以后,活动论和固定论逐渐出现了两军对垒、激烈论战的局面。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根本弱点,在于大陆漂移的机制方面。当时以英国著名学者杰弗里斯(Jefferys,1924)为首的一大批地球物理学家
10、坚决反对大陆漂移说,他们断言,洋底是坚硬的,大陆象船一样航行在洋底或硅镁层之上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时离极力太小,不足以推动深厚庞大的陆块。就这样,当时的许多地球科学家抓住了大陆漂移说的某些缺点和错误,结果把合理的内核也抛弃掉了。当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探险遇难后,所创立的大陆漂移说也随着衰落了。后来古地磁研究决定性地推动了大陆漂移说,包括大陆之间的相对唯一的确定(磁极移曲线)和古大陆重建(不同时期的古大陆重建图),并用新的理论来解释大陆漂移的机制。,四、地质调查的新发现1、洋底地形的新发现 20世纪50年代洋底地貌探测结果表明,洋底并非为过去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简单的深海盆地,而是和陆地一样高低
11、不平,而且存在三种特殊类型的地形;,(1)在大洋中发现了绵延很长的海岭系统(中脊、中隆),规模比陆地上的任何山脉都要巨大;,大西洋洋底地形图,太平洋洋底地形图,全球洋中脊分布图,大洋海岭系统 大洋中脊上通常有一狭窄裂谷,有活火山(如冰岛)、浅源地震,表明正在活动;,(2)洋底另一醒目的地貌形态就是海沟及其附近 的岛弧,组成弧沟体系;,(3)洋底存在一系列的平顶火山;,大西洋洋底地形图,2、陆壳和洋壳厚度、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3、贝尼奥夫带的发现 1954年贝尼奥夫(美)根据环太平洋震源深度从大洋向大陆方向有规律地增大的现象,提出海沟下面存在一向大陆倾斜的地震带,即贝尼奥夫带,这意味着大陆和大
12、洋之间存在着相互运动。,4、大陆之间存在相对位移 1956年,Runcorn根据磁极移曲线,发现欧洲和北美在地史时期存在大规模的相对位移;,五、海底扩张学说要点 新发现的现象用传统的地质理论无法理解。到六十年代初,Hess(1961)和Dietz(1962)重新提出了对大陆漂移这一活动论思想的再认识,提出了海底扩张的假说。用动画来说明海底扩张的基本理论。他们认为上述互不相关的发现可以用海底扩张和地幔对流来统一阐述,在大洋盆地的历史这一论文中阐述了这一新的理论。,海底扩张学说要点 大洋中脊(或中隆)是地幔对流物质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的地带,洋壳在中脊连续产生而把大陆向两侧推开;在地球体积基本不变
13、的假定条件下,必须有一部分洋壳在地表的另一地区等速销毁(?),洋壳就在贝尼奥夫带重新插入地幔;根据有关证据,海底扩张的速度为2cma,这就意味着占地球表面积23的大洋壳是在地球历史5的时间内(2亿年)内形成的,即大洋是年青而短命的;另一方面,大陆尽管永远存在,但却只是被动地被拉开、合拢或彼此滑移(?),各大陆仿佛坐在传送带上,在对流层上慢慢移动;海底扩张最主要的动力是地幔物质的对流;,六、海底扩张学说的验证 海底扩张学说(1961-1962年)提出以后,进一步的实践显示出这一学说强大的生命力。一系列的新发现和海底扩张理论所预测的相符。对海底扩张说的验证最主要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1、洋底磁
14、异常条带 2、洋底沉积物、洋壳年龄以及热流量变化的相关性,Manson首先在东太平洋发现磁异常条带,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Vine和Matthews(1963年)把磁异常条带和海底扩张联系起来,很好地解释了磁异常条带的成因,并据此预测了未知区域的磁异常条带,并得到了证实。这为海底扩张理论提供了很充分的证据;,1、洋底磁异常条带,海底磁异常条带的发现,实测磁异常条带实例,洋底沉积物、洋壳年龄以及热流量变化的相关性于 1964年以来的深海钻探证实;洋底沉积物从中脊向两侧从无到有,逐渐加厚;洋底玄武岩年龄中脊为零,向两侧逐渐变老,不老 于170Ma;中脊是新产生洋壳的地方,热流值最高,随着两侧逐
15、渐降低;,2、洋底沉积物、洋壳年龄以及热流量变化的相关性,第三节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 一、板块构造理论的要点 二、板块的划分 三、板块的边界类型 四、转换断层 五、大洋中脊与板块的扩张 六、贝尼奥夫带与板块的俯冲 七、板块的运动 八、大洋的演化 九、热点地幔柱假说 十、板块的驱动机制 十一、地体构造,一、板块构造理论要点 1、固体地球的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 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的刚性岩石圈;下垫的塑性软流圈;,2、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为数不多的刚性板块组 成,彼此镶嵌排列,其边界有三种类型;各岩石圈板块以每年若干厘米速度相对移动;地壳变形是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变形性质与板块
16、的边界类型有关;,3、板块沿地球表面大规模的水平运动符合欧拉几何学原理,可以用绕某一选定轴的简单旋转运动来描述;在全球范围内,新板块的增生和旧板块的消亡总体上应是相互补偿的;4、岩石圈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可能的一种机制是地幔对流;,二、板块的划分“板块”这一术语,系1965年Wilson在论述转换断层时首先提出的。整个地球的表壳(岩石圈)并不是一个连续完整的圈层,它被首尾相接的活动带(洋中脊、海沟和转换断层)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块体,叫做岩石圈板块,简称板块。,全球的地震带是板块边界的相对运动造成的,这样全球各地震带相互交接、首尾相连,它们把岩石圈划分为若干内部地震较弱的板块。,环太平洋
17、(80%);阿尔卑斯喜马拉雅(10%);大洋中脊、转换断层(5%);,1、六大板块方案 尽管在小板块的划分上尚有争议,然而全球现今的主要板块分布的基本轮廓是清楚的。法国地球物理学家勒皮雄(X.Le Pichon,1968)将全球现今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2、十二板块方案 较流行的还有十二板块的划分方案。另外,大陆内部大型板块的边界上往往还镶嵌有众多的小板块;,1-拉张边界2-挤压边界3-滑动边界4-推测的小板块边界5-各板块相对于欧亚 板块的运动方向黑黑海板块里里海板块爱爱琴海板块土土耳其板块伊伊朗板块卢卢特板块阿阿富汗板块,全球地震带勾画出了板块的轮廓,这些地震带又相当于大洋中脊、转换断层
18、、海沟及年青的造山带。从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式看,可将板块边界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分离型边界 相当于大洋中脊轴部,两侧板块相对离开;2、汇聚型边界 相当于海沟及年青的造山带,两侧板块相对而行,可进一步划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两种亚型;3、转换型边界 相当于转换断层,两侧板块相互滑过,既没有板块 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破坏;,三、板块的边界类型,四、转换断层 大洋中脊被一系列横向断裂带切割,其间距约50300公里。这种断裂带大多与中脊轴线相垂直,看上去很象在后期把中脊错开的平移断层。然而,Wilson(1965)指出,这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而是一种特殊的断层,他称之为转换断层,并认为转换断层是那种
19、位移突然终止或者改变形式和方向的平移断层;,1、转换断层的特点(与普通平移断层相比)断层两侧的两段中脊之间的距离并不加大;相互错动只发生在两段中脊之间的那一段上;错动突然终止;断层所预期的错动方向与平移断层相反;是切穿整个岩石圈的深断裂;,2、转换断层的地貌特征 横切中脊轴,平直;沿转换断层发育陡壁和槽谷;,除了洋脊洋脊型转换断层外,还有连接洋脊和海沟、海沟和海沟的转换断层。威尔逊提出了六种转换断层类型:a,洋脊洋脊型 b,洋脊凹弧型 c,洋脊凸弧型 d,凹弧凹弧型 e,凹弧凸弧型 f,凸弧凸弧型,3、转换断层的类型,Tibet,Tian Shan,Tarim,India,4、转换断层的形成机
20、制 迪茨认为,其形成与不同地段洋中脊的扩张速率不同(?)有关;威尔逊强调,大洋张开之前,大陆上存在断层或脆弱带;其它原因?,横推断层(变换带或调节带,transfer zone)在横向上调节冲断层带或铲式正断层位移量的不一致,以达到构造上的平衡;,两个侧列逆冲断层之间的传递带(据Dashlstrom,1970),构造变换带(传递断层),大洋中脊是大洋岩石圈板块生成和扩张的地方,在大洋板块生成和扩张的过程中,洋中脊具有独特的地球物理场(重力异常、热流值),另外大洋岩石圈的厚度,海水的深度,沉积物的厚度都将发生变化。,五、大洋中脊与板块的扩张,中脊轴部布格异常约130200毫伽,明显低于两侧洋盆区
21、(后者达400毫伽),反映中脊轴部以下,必定存在低密度的层次;,1、中脊的重力异常,重力等位(势)面;大地水准面;参考椭球;自由空气(空间)异常(高程校正,自由空气校正);布格异常(中间层校正,布格校正);重力均衡异常(补偿校正,中间层校正);,1、中脊的重力异常,2、中脊的热流 中脊轴部是熔融地幔物质上涌形成新洋壳的地方,洋底数公里以下便是灼热的软流圈,这里地温梯度很大,热流值也非常高,愈向两侧,地温梯度和热流值均逐渐减小。理论计算表明,洋底的热流值与洋底的年龄成反比。萨拉哈琴(1979)得出:,t0为中脊形成的年代(约1Ma);t为洋底的年龄,单位为Ma;q单位为HFU;,热传导,3、大洋
22、岩石圈厚度的变化 岩石圈的厚度取决于地幔物质在哪一个深度上出现初始熔融。岩石圈形成之后经历的时间越长,即冷却的时间越长,软流圈顶部充填于晶粒间的玄武岩熔体将越来越多地结晶成固体,从而使岩石圈不断加厚。这样大洋岩石圈随着年龄变老,热流值不断降低,岩石圈的厚度逐渐增大。理论计算表明,洋底岩石圈厚度的变化,与其年龄的平方根成正比。这已被实际资料所证实。1975年,吉井得出了大洋岩石圈厚度与年龄的经验关系,Hl以公里为单位,t以Ma为单位。,洋底水深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快速扩张脊(北太平洋、部分南太平洋、东南印度洋半扩张速率3cm/a)峰顶的平均水深2732米;(?)慢速扩张脊(其余海区半扩张速率3cm
23、/a)峰顶的平均水深2563米;,4、洋底水深与扩张速率,h=0.35(t)1/2=0.11(L/V)1/2,h某一点洋底水深的增大,km;t 该点的洋底年龄,Ma;L 该点距中脊轴的距离,km;V 中脊处的扩张半速率,cm/a;,洋底水深的增大与海底扩张速率有关;扩张速率大,冷却沉陷时间短,水深增加的小;扩张速率小,冷却沉陷时间长,水深增加的大;扩张较慢的中脊(大西洋中脊)两坡较陡;快速扩张的中脊(东太平洋海隆)两坡较缓;扩张较慢的中脊有裂谷发育,地形切割强烈;快速扩张的中脊大多缺失中央裂谷,地形分割性弱;,地球动力学基础,近年来借助于潜水艇观测洋中脊的火山喷发使人类对地球有了新的认识。如沿
24、洋中脊观测到的所谓黑烟囱以及周围的生物群落使人类进一步认识了发生在洋底的物质交换和生命起源的复杂性和可能的非单一性。,通常称都分熔融的地幔为耗散地幔,耗散地幔的厚度取决于部分熔融的程度。如果20的玄武岩部分熔化定义为部分熔融,洋中脊对应的海洋地壳下部耗散地幔的厚度约为25km。,5、海底扩张与海平面变动 海平面的高低取决于海水的体积和洋盆的容积;大洋中脊的形成和消失,对大洋盆地的容积有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到海平面的变化;洋中脊体积的增加导致洋盆容积减小,海水被挤出洋盆,涌向陆地,造成海进;海底扩张加快可形成宽缓庞大的洋中脊,导致海进,K晚期全球性大海进(大陆架面积增加一倍),可能与此有关;中脊体
25、积变化所引起的海平面升降(改变的是洋盆容积)的速率约1cm/ka,较冰川型(改变的是海水的量)海平面升降(约1cm/a)慢23个数量级;但影响的绝对量很大;5000km长、2000km宽、3km高的洋中脊的形成,使海平面上升40m;,6、平顶海山、珊瑚礁、大洋沉积物与洋底的沉降,在条件适宜的热带、亚热带海域,火山岛上生长珊瑚礁;当 火山岛随板块扩张而沉没时,珊瑚礁追随海平面相对上升向 上生长,并力图保持它所适应的浅水环境,其生长速度大致 与基底的沉降速度相当,最后可在深深沉没的火山岛之上形 成厚逾千米的珊瑚礁体;,水深较小的钙质沉积物被较深水 的沉积物(硅质沉积或深海红 粘土)所覆盖,实际上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地构造 ppt 课件 板块 构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76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