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论传播伦理学的理论建设.doc
《毕业论文(设计)论传播伦理学的理论建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设计)论传播伦理学的理论建设.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刊于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3期。)论传播伦理学的理论建设陈汝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871)关键词 传播 道德 传播伦理学 理论摘 要 本文从传播的基本属性出发,阐述了传播的道德属性、社会道德在传播过程中的制约作用和方式以及传播的社会道德功能,探讨了传播伦理的性质特点及其与社会道德的关系,论述了传播伦理学的内涵、研究对象和任务及学科属性。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示码 文章编号The Theoretical Building of Ethics of CommunicationCHEN Ru-dong(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P
2、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moral nature of communication, the constraint of social moral to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moral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t also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thics of commun
3、ication and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mora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social morality. At last,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nature, objectivity and tasks of the ethics of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ethics; theory; building 人类的任何行为都存在价值判断。这不仅包括真的方面,而且包括善的和美的方面。如果把传播作为一种人类交际行为来看待,那么,它自然
4、也难以摆脱道德的或者说伦理的评价范畴,包括传播行为的实施、社会效果评价等。实际上,人类传播道德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一个传播者,不仅只是简单地从事传播活动,他除了懂得传播的基本原理之外,还应该知道,什么可以传播,什么不可以传播,为谁传播,对谁传播,也就是传播行为的是非善恶。因此,传播的道德属性和传播道德以及与之相应的学科建设等问题,应首先被纳入传播伦理研究的视野。实际上,这种探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修辞学和我国古代的言语道德论。1(P3-19;P24-42)一、传播的道德属性1、传播的基本属性如果我们仅仅把传播作为一种手段,是难以赋予其道德属性的。这就如同要对一件武器给予道德价值判断一样
5、困难。实际上,武器并不具有道德属性,难以判断它的是非善恶。我们所能给予道德价值判断的是使用武器的人及其行为。因此,有必要建立这样一个基本的理论判断:传播是人类的交际过程及其行为,特别是通过符号等媒介进行的交际活动,传播涵盖了一切人类交往模式。传播的这种属性可以被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播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行为。在现有的传播界定中,大都具有这样的限定:即传播是人类交流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运作的基本条件。因此,传播的社会功能表明,它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闲情逸致,而是实实在在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行为。人类通过实施一定的信息组合、传输和接收行为,达到共享信息、协调社会活动的目的。其次,传播
6、是一个人际信息交流过程。显然,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传播多不是盲目的,其产生及运作的目的和结果,都是为了人际或人机之间的交流,组织、协调彼此的行为或活动,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人际对话如此,大众媒体传播如广播、影视、书籍、报刊以及网络等等,无不如此。从传播者信息的采集、构思、编辑、整理,到传输、接收、解析甚至于反馈,都是一个个的信息交流过程。无论传播行为发生的方式是个体还是群体,人类传播的各种模式都表现为一个信息交流或交往过程,传播的终点是人。再次,传播是一种互动行为。2传播行为和过程的另一个特点是其互动性。这表现在:信息发出者具有一定的指向,且信息接受者有一定的反馈,尽管有时两者不处在同一个时空场
7、中。有时,传播并不一定引发反馈。比如,在传统的报纸传播模式中,新闻刊出后,报社并不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来信或来电,但只要有读者看了新闻,他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可能到此为止,也可能以另外的方式继续传播或影响他人。即使是人机之间的传播行为,虽然机器不一定以语言形式回答,但它会做出一定的反应或被期望做出一定的反应。因此,可以说,传播的互动性不仅表现在传播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同时包括受众之间的互动。最后,传播是一个有机系统。通常人们把传播划分为“人内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五种形式。这主要是按照传播主体的属性以及传播范围界定的。实际上,
8、上述传播类型的本质特征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系统,即它们都有各自的传播者、接受者、传播媒介和传播过程以及互动模式。即使社会个体内部的自我交流,也存在一个虚拟的交际对象。这是“传播是一个有机系统”的内涵之一。其次,该界定的深刻内涵在于,整个社会或者说人类自身也是一个传播系统,而且其内部存在更为复杂的下位系统。其层次性与社会组织的结构是同构的。总之,宏观上看,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传输或扩散,传播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或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作的必然方式和基本途径;微观上,传播行为或者说使用各种符号传递各种信息的行为,是各种生物的基本属性,也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而有意识、有目的地使用语言符
9、号、音乐、图像以及其他传播载体传递信息,进行交流与合作,可以说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如此说,并不意味着歧视其他动物,而是为了清楚地表明传播在人性中的地位和作用。2、社会道德对传播的影响既然把传播作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互动行为,那么传播与各种社会价值系统的关系就不应被忽视,其中也包括社会道德价值系统。我们必须考虑传播所赖以进行的伦理秩序,必须考虑传播者和受众的道德观念、人格修养,不能不考虑社会道德对传播的制约作用。人类正处在一个信息迅速膨胀的时代,传统的传播方式和已覆盖全球的影视、广播、网络系统,已使信息无处不在。人们每天都要面对众多媒体的狂轰烂炸。铺天盖地的报纸、漫天飞舞的广告
10、、大大小小的网吧,把五彩缤纷而又良莠不齐的信息传送到千家万户。社会一方面在有效信息中正常运作,另一方面又在不良信息的干扰中扭曲、败坏、堕落甚至瘫痪。蒙蔽、欺诈、侮辱、诽谤等不良传播行为,使广大受众遭受损失。黄色的书刊、录像、网页又把青少年引向深渊。这一切很难说与社会道德体系的紊乱没有关系。显然,法律在众多的无序传播中已显得有些苍白,道德建设的必要性越来越强烈。那么,各种传播行为是否会受制于社会道德呢?社会道德以何种方式作用于社会传播呢?这就是传播伦理必须回答的问题。首先,传播受制于社会道德是毫无疑问的。其客观及理论根据,在于传播是人类交流的基本方式,它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利益关系。传播学不仅研
11、究传播,同时“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受影响;告知他人和被他人告知;教别人和受别人教;娱乐别人和受到娱乐。”3(P4;33-38)这意味着传播及其研究必然关涉特定的社会价值系统,特别是道德价值系统。道德作为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习俗来维持的人类行为规范系统,制约着人类的各种行为系统,当然也包括传播行为系统。因此,无论是实践中,还是理论上,任何传播行为都难以摆脱社会道德的规约。新闻从业者的传播决策难以超然于新闻价值之外,难以悬挂各种社会利益于真空中。政治传播、宗教传播、文艺传播、科学传播、商业传播、日常人际传播等等,无一例
12、外。其次,就是传播过程中道德的存在方式以及道德对传播的影响方式和途径。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播主体都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道德观念及人格。任何传播主体都不是独立于社会道德观念及其修养之外的,因为他们都从属于不同的利益个体或利益集体,具有不同的伦理角色。(2)受众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如传播者一样,受众也是饱受社会道德滋养的。任何传播信息经过不同的受众之后,都会不同程度地被接受、排斥、加强、削弱甚至歪曲,其中受众的伦理角色、道德观念、修养起了重要作用。(3)传播需要并且必然发生在一定的社会道德环境中,任何传播行为都难以摆脱与各种伦理关系的纠葛。(4)传播者要达到一定的道德目的,
13、因此传播者需要考虑受众的伦理角色、道德修养、道德观念,并积极有效地利用社会道德以及受众的道德观念,使之成为传播功能发挥的催化剂。同时,对自己的传播行为及其社会效果做出一定的道德价值判断:传播行为是对还是错,是善还是恶。传播行为的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的度量,及其对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都将会纳入传播主体考虑或者说应该考虑的范围。这可以看作传播行为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5)交际双方进行一定的道德互动。与传播行为的社会互动性一致,传播活动中,各种传播主体都积极或者消极地发生道德互动。上述方面表明,各种传播模式的主体都以特定的伦理角色、道德修养、道德观念及人格,并在考虑受众的伦理角色、道德观念、修养基础上
14、,为达到一定的道德目的,在特定的社会道德环境中进行道德价值观念的互动。上述行为及过程构成了社会道德秩序的一部分。3、传播的道德功能关于传播的功能,传播学家已经总结了很多,比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以及“监视”、“管理”、“指导”、“娱乐”、3“说服”、“教育”等功能。除此之外,传播的社会功能还应包括道德伦理功能。作为人类交流及社会运作的基本方式和途径,传播起着组织、调控作用,并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其中也包括了道德生活。只要透视一下周围的各种传播活动,我们就不难发现,整个社会价值系统的运作离不开媒体,离不开传播,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教育。如果把传播在社会生活中的
15、主要功能概括为调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那么,在传播的精神生活调控功能中,就包括了传承、塑造社会意识系统和社会价值系统,特别是道德伦理系统。这可具体概括为:(1)传递信息、协调社会行为、实现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秩序。在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层面,传播有益于人类的主要包括传递信息、协调社会行为、实现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秩序等。(2)调控并塑造、维护公众道德意识系统,调控社会个体以及社会群体的道德行为规范。传播具有塑造社会意识形态(包括道德意识系统)的作用。任何社会的政治意识、道德意识等都是在传播中形成并得以维护的。每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都需要通过大众传播塑造并维护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系统乃至于社会群体和
16、个体的道德价值观念系统,比如社会信念、信度的构造等。(3)调控人际伦理关系。微观上,人际传播调节的是社会个体之间以及社会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日常伦理关系。宏观上,大众传播比如报纸、杂志、书籍、影视、网络等,则重在调节国家、政府与公众之间的道德关系,当然也调节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4)构筑传播道德规范系统。传播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也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规范系统,包括传播的价值观念、处理传播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准则、各种传播角色的道德行为规范、各种传播领域中的行为规范、各种传播模式的道德规范、传播过程中信息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准则、传播主体的修养准则等等。传播道德规范构成了社会道德规范系统的一部分。总之,传播能构
17、造社会信度、凝聚公众信仰、扬善抑恶,可以塑造领袖、英雄、公众道德偶像以及社会道德理想,这些是其社会道德功能的积极方面。但传播的道德功能也具有消极的方面,它也可以传播谬误、邪恶,歪曲真理,摧毁、破坏、粉碎社会信度乃至公众的道德理想、信念。因此说,传播是一柄双刃剑,它可以斩断邪恶,也可消融正义。此外,任何传播行为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讨论传播的道德伦理功能,不能超然于特定的道德价值体系之外。所以,对具体传播行为的道德功能应作辩证分析。二、传播伦理及其属性如果承认传播会受制于社会道德,且具有社会道德功能,那么,一个新的伦理范畴传播道德或者说传播伦理的出现就不可避免。实际上,传播道德早已存在于各种传
18、播领域以及传播行为中了。现在的问题是要廓清传播道德的属性及其表现形态。1、传播伦理与传播道德及其形态所谓传播伦理就是传播过程或传播行为所涉及的道德关系,传播道德是人类传播行为的道德以及与传播行为有关的道德,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它不仅包括传播主体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同时还包括传播的道德观念、传播道德准则、传播道德行为、传播的社会道德评价等等。此外,我们想指出的是,传播道德不仅包括传播过程中信息获取、整合、处理以及传输中的道德,同时也包括信息的接收、析出、接受、使用以及评价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因此说,传播道德是关涉完整的传播过程及其行为的道德。传播道德既具有社会道德的一般属性,包括阶级性
19、、民族性、时代性、层次性、自觉性、理想性等,同时具有其特殊性,这表现在其存在领域的特殊性和关涉领域的广泛性两个方面。这可以从传播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进行具体阐释。2、传播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传播道德是人类道德的一个方面,是人类道德在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它因社会传播行为而出现。传播道德构成了社会道德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社会道德的某些部分是以传播道德为体现形式的。传播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的调控作用决定了它在社会道德中的重要位置。这体现在传播行为的道德价值会直接影响传播行为的质量和效率,而传播行为的质量和效率又将左右各种社会主体的行为选择,因此说传播道德比其他领域的社会道德分量更重。传播道德的某些方面是
20、社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比如诚实、信用、客观等。3、传播道德的普遍性与专属性传播道德是关于人类传播行为的道德,因此它是一种普遍的道德现象,尽管在一些特定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特征。实际上,传播并不是一种普遍的职业。比如,日常言语交际中的话语传播,就是人人共有的现象,并非是一种职业,因此其中蕴涵的传播道德不具有职业道德的属性。但是在职业传播中,比如“记者”、“编辑”、“作家”、“演员”、“播音员”、“导演”等等,他们所从事的多是以传播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职业,因此,其传播中所关涉的道德现象具有职业道德特征。不过,从传播过程的双向性看,传播道德显然不仅是传播者的道德,同时也是受众(包括听众、读者、观
21、众等)的道德,因为接受各种信息的时候,也应该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在此意义上说,即使是在职业传播过程中,传播道德也并非完全是职业化的。有人认为“传播道德是传播的专业理念,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意识形态。传播道德包括传播观念、传播态度、传播责任、传播法律等内容。传播道德研究的重点是考察传播的道德关系,传播的社会规范,传播的其他道德内容。”4(P70)这种观点显然只注意到的了传播道德的职业属性,而没有注意到传播道德的大众性、普遍性,不免有失偏颇。此外,把“传播观念”、“传播态度”、“传播责任”、“传播法律”等统统列入“传播道德”,也值得商榷。“传播观念”中显然不只包括“传播道德观念”,还有
22、“传播审美观”、“传播经济观”等等。至于“传播法律”更不应看作是“传播道德”的内容,尽管传播法律与传播道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此外,传播道德本身具有一定层次。一方面,每一个传播主体都具有自己的传播道德观念、标准;另一方面,各个社会群体、组织以及整个社会也具有其传播道德观念和标准。此外,因传播领域中不同,公众对传播道德的期望、要求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比如,人际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多为社会个体,因此其关涉的利益关系及其传播行为的是非善恶与评价,多限定在交际双方的道德观念和利益关系之中,所以它具有与大众媒体传播显著不同的评价标准。此外,社会实用传播、科学传播与文艺传播之间也具有不同的道德要求。社会实用传
23、播关涉的是实际的社会生活,其传播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要求高;而文学艺术是一个以生活为基础的虚拟的信息系统,传播主体与受众对文学艺术所传递的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的期望与实用传播显著不同。人人都清楚,文学艺术是虚构的,主要是供人们娱乐的。上述这些是实施传播行为和进行传播道德研究时所应该注意的。4、传播道德的社会属性道德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尽管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层的道德具有共同性、融合性及继承性,但它们又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制度、群体以及时代,因此各具特点。传播道德也是一样。资本主义社会有其传播道德理念,社会主义社会的传播道德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们的社会道德环境、服务对象都存在差异。当然,无论
24、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传播,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传播,都强调“自由”、“权利”、“责任”、“义务”,但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却存在明显差异。社会制度差异必然催生出不同的伦理关系,当然也必然包括传播伦理关系。但强调传播伦理的制度差异,并不等于否认其存在共性和普遍性。尽管社会制度存在差异,但毕竟同属于人类,具有共同的人性基础。诚信、善良、正义、公正、公平、责任、义务等,一定程度上可以超越种族、国家乃至社会制度。三、传播伦理学及其研究对象和任务1、传播伦理学传播道德或传播伦理研究的指向是传播伦理学或者说传播道德学说,即采用伦理学与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传播行为过程中的道德伦理系统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介于传播学与伦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设计 传播 伦理学 理论 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74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