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产业集群与城市化 基于外部性视角32530.doc
《毕业论文(设计)产业集群与城市化 基于外部性视角3253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设计)产业集群与城市化 基于外部性视角32530.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基于外部性视角*本文为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创新体系实现模式研究(项目号:2005DGQ4D148)、国家社科基金集群视角下的创新网络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行为生态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集群行为研究的一部分阶段性成果。陈柳钦 黄坡*作者简介: 陈柳钦(1969),男,湖南邵东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城市经济。黄坡(1980),男,河南开封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联系地址:天津市河西区黑牛城道纪发大厦1-205#(300061)陈柳钦收,电话:022-23940580,13174885276。
2、(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哈尔滨,150028)内容摘要: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又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结果,外部性、产业集群从聚集生产要素与产业方面共同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关键词:技术外部性;货币外部性;产业集群;城市化Industrial Cluster and Urbanization Based on ExternalityChen Liu-qin Huang Po (Tianj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300191)(School of Economics, Harbin University of
3、 Commerce,Harbin,150028)Abstract: Pecuniary externality and Technological externality are reasons which the industrial cluster be formed, they are also the important result of industrial cluster. Externality, industrial cluster impel the urbanization at agglomeration of factors and industry.Key word
4、s: Pecuniary externality; Technological externality; industrial cluster; urbanization一、外部性产生了产业集聚的主要向心力早在马歇尔(1890)时代就已经对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马歇尔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他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马歇尔关于产业集群理论起源的外部性理论,成为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的经典,被称为“马歇尔外部性”。自从马歇尔(1890)提出产业集群,并指出著名的三原因(劳动市场共享、专业化投入品和技术、服务、知识外溢)后,产业集群及其原
5、因、影响就成为经济学家一直进行研究的重点。并且不同学派从不同假设条件出发,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不少有意义的研究结果。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各学派所取得的一致意见是外部性是产业集聚的源动力。从外部性对产业集群的作用看,外部性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又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结果。下面我们主要从货币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两个方面来论述产业集群的外部性。1、货币外部性。从各个学派的研究结论以及我们的研究与整理分析,我们认为货币外部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成了产业集群:(1)劳动市场共享。由于历史与偶然因素,某公司在某地干起,在这个地方便产生了对劳动力有巨大吸引力的就业机会、发展机会和较高劳动力要素报酬,而经过训
6、练的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工人的大量集中又是其他雇主所寻找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此地的结合成为早期企业“扎堆”的源泉,而随后由于路径依赖和累积因果效应,劳动市场共享造成了企业集聚活动,劳动市场共享使企业节约了劳动力要素成本,搜寻成本和培训时间及搜寻时间。别的企业的专业化技术工人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为我所用,现有的专业化劳动力使企业可以专心生产,而不用担心劳动力的短缺与非专业化,从马歇尔开始,劳动力市场共享因素就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也正是对专门劳动的需求与供给促进了企业在空间上的集群。这种集群既降低了工人的失业概率,也确保了厂商无论是在“好时光”还是在“坏时光”的劳动力供应。这种潜在的供需关
7、系又加强了既有的产业集群。(2)专业化分工和专业化的投入品。专业化分工形成的社会化分工网络,把人员的培训、销售网络的建立、运输成本的降低、原材料的供应全部纳入到专业化的分工里。这种专业化和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就有可能形成地区性的新产品、新技术孵化器,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就会向该地区聚集,从而形成企业集群发展壮大的良性循环机制。通过深化专业分工,并在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可以使所有的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从而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专业化的投入品包括原料、专有设备、服务等,由于产业中心的企业对原料、中间投入品以及服务的巨大需求,这种需求反映到市场上(就是价格的上升),被敏锐的企业家
8、获得,使得相关产业的企业进驻本地区,这种进驻是有经济原因的,因为附属产业和上下游产业的企业进驻中心产业所在的地区首先节省了运输成本,其次由于就近中心产业,获得市场信息迅速、准确,能根据中心产业市场变化迅速改变自己的生产,最后,这种进驻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容易获得专业人才,由于适应本地方的潜规则,交易的风险、交易的成本降低,并且由于人员的相互了解,沟通和交流方便,交易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3)低成本的公共设施共享。正是由于大量企业的扎堆,使得单个公司负担的公共设施成本下降,这样公司在生产不变的情况下所获得的收益就可以增加。公共设施需求的集中投入既可以使得原先不可能的投入变得可能,也使得可能的投入
9、获得规模经济,从而提升产业经济的外部性。如政府可以直接建立科研机构或者对科研机构进行补贴,通过政策优惠或者资助鼓励某些检测设备、仪器等专业服务机构的成立,建立专业化的贸易市场等等。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并利用地理接近性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流的转移费用,而降低成本,实现集聚经济。货币外部性具有正反馈机制,产业集聚在某一地区,这种外部性效应就会成为新企业进入这一地区的区位选择因子,从而促进集群整体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更大的外部经济效应。2、技术外部性。技术外部性对产业集群的促成作用是显而易见,我们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并结合新经济条件下的集群现状,认为大致有以下几
10、类:(1)技术外溢。由于企业扎堆,某企业的技术创新所获得的技术知识信息,包括管理方式、新技术、新工艺等,有很大一部分会外溢出去(原因是一般知识部分非排他性和技术工人的自由流动以及扎堆企业的非正式、正式交流)成为集群内企业的公共知识、技术。这些技术知识是企业地理位置距离的函数,只有在空间上扎堆的企业才能获得,而一旦离开集群就会丧失,原因是技术的时效性,正式、非正式交流缺失,以及技术工人的稀少。正是基于对技术溢出的追求,企业才有了集群的倾向,产业才会在地理空间上集群,从而形成产业集群。企业通过创新不仅获得源于技术上的超额垄断利润,而且通过群体效应形成共同的技术标准,进一步扩大垄断优势。产业集群利用
11、地理接近性、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技术标准在产业集群内容易被认同,采纳的企业越多,产业集群的外部效应就越大。(2)边干边学。根据阿罗建立的“边干边学”模型,边干边学是经验的产品,经验具有递增的生产力,随着经验的积累,单位产品成本随生产总量递减。边干边学形象地勾勒出了扎堆企业享受技术外部性的一个方面。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企业是创新的后进者(原因是企业实力、管理水平以及市场机会等),但是在扎堆企业当中,由于可以准确、迅速掌握技术变化的信息(包括技术知识、技术市场动向),而部分新技术在被创新出来后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到就近企业里,这些企业可以免费(或者廉价)获得该技术或者管理经验、工艺的一部分,在自己的生产
12、过程当中,边生产、边学习、边消化、边创新,这既节约了企业技术创新要素的投入,又节省了技术创新时间,而自己又能够从边干边学中提高生产率和成本下降,从而达到企业自身的快速壮大。产业集群之所以具备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在于产业集群是一个学习性区域。产业集群内的创新网络和根植性又为群内企业相互学习创造了条件。总之,外部性产生了产业集聚的主要向心力。在产业集群效应中,因聚集而产生的经济外部性,只是一种伴生的、被动的、静态的效应,它的强度有限;产业集群的最大效应是行动主体的共同行动,它是一种主动的、动态的、持续的效应。从静态角度看,产业集聚的外部效应使得企业可以从本地区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或不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的经
13、济活动中直接受益,其好处在于同一产业的企业能共享特定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和产业内部的联系等资源。如果同一产业的企业在某个地区集中,能进一步促进该产业在这个地区的增长。从动态角度来说,产业集聚的外部收益来源于地域性的技术外溢。这种技术外溢有利于当地就业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二、城市化研究的外部性视角城市在本质上是集聚经济,聚集经济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内部聚集经济,其形成原因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第二个层次是企业外部、产业内部的聚集经济,也被称为“区位经济”,主要是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性而形成;第三个层次是多个行业(产业)向城市地理集中形成的聚集经济,也称“城市化经济”,形
14、成的原因主要是产业间的外部性。城市经济学强调城市中产业规模和空间分布的均衡点是积极外部性和消极外部性相同的时候。城市化是聚集经济在一国或一地区动态发展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达到某些标准,便实现了城市化。城市的本质属性是提供丰富的正的外部经济。经济地理学认为,城市是一种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是一种外部规模经济,在产业集群内,表现在由于集群内企业高度专业分工与合作,每个企业仅仅承担产业产品生产中的一环,从而使企业实现柔性与规模的统一,使企业共享区内专业信息的外溢、专业化的供应商、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等等。其核心是“技术外溢”,即主要是企业共享技术外部性的经济利益(当然也有货币外部性的作用,但核心是技术外部性
15、的作用)。不同行业的企业除了分享来自本行业的以私人产品生产表现的行业规模经济外,还共同分享整个城市的以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表现的城市规模经济,公共投入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企业实现了共享基础设施的好处。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市场规模门槛,越过最低临界条件,追求规模经济,倾向于在城市布局;而城市良好的投资软硬件环境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这样,企业与城市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过程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功能完善,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更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并吸引更多的企业到此布局。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对企业的集群产生巨
16、大引力作用,企业的“扎堆”与合作、分工,带来人口等生产要素的集聚,为城市的诞生提供产业支持和人口、生产要素,从而推动城市的诞生,从而也就推动城市化的进程。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社会,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蔓延,一方面,社会分工也已经高度发达,市场的风险以及不确定性也在日益增加。单个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能有效地获得内部范围经济;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与全球化的蔓延为生产系统的垂直、水平分工提供可能。单个企业生产获得专业化,多个企业分工协作,形成地方生产系统,从相互集群中彰显外部范围经济。可以看出,外部范围经济主要是货币外部性的作用,是企业在产业集群中,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垂直方向),分包商(水平方
17、向),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市场形成的联系,从而获得外部范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是中小企业在面对市场风险中的趋利避害的市场反应,能够为中小企业在一定区域“扎堆”提供巨大经济吸引力,让承担城市化过程中吸收农村转移生产要素(主要是人口)最多的中小企业在集群中享受外部范围经济,从而在面对市场风险时能够集众企业之力。所以,外部范围经济也对城市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外部性还通过产业集群促进城市化。在城市化过程当中,城市的作用,从经济地理学的观点看,其实就是生产要素、产业的空间地理载体,而生产要素和产业之所以会在城市这个空间地理上集中,主要原因就是生产要素、产业的集中会产生聚集经济,聚集经济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
18、效率,也就获得聚集利益。这种利益的来源之一就是外部性,技术外部性的作用是:企业通过产业内或相关产业的其他企业的技术外溢和边干边学中获得新技术、新知识、新管理、新工艺,即企业通过零距离接触技术信息、技术知识以及技术市场信息,模仿其他企业技术以及由于技术工人的流动等,获得准确市场、技术信息和知识,并在自己的生产过程当中加以应用,从而带来自身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下降,从而使企业获得外部性带来的好处。货币外部性的作用是:使企业从本产业以及相关产业企业的聚集中获得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中间投入品以及专业化的服务等,这些使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使企业获得聚群外企业所得不到的经济利益,即货币外部
19、性带来的经济利益。正是为了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所带来的这些利益,一方面企业在空间地理上有集中的倾向,这种集中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的过程,这种地理上的集中吸引产业内和相关产业以及服务部门的加入,排斥不相关的产业进入。另一方面,要素也有在此地理上的集中,除了追求外部性经济利益外,还因为聚集企业对相关生产要素产生的吸引力以及市场经济的调节。而一旦某一产业和相关产业在某地扎堆,技术和货币外部性的作用将吸引更多的厂商进入这一地方,加入这一产业。这些一方面促成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载体。厂商在地理上的集中又会产生更多的技术和货币外部性,从而进一步促进厂商生产成本的
20、降低、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产业经济利益的提高也提高了城市的经济利益,这是许多城市长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当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集群内企业众多,市场竞争激烈,从而产生的外部性会降低集群企业的利益。这些技术与货币的外部性,既是产生产业集群的原因,也是造成产业集群“拥挤效应”的源泉,从而推动集群的生产要素与产业向新的区域梯度推移,产业的梯度推移为处在不同经济水平的城市带来了生产要素和不同经济水平的产业,使得城市发展在不同经济规模上动态进行,客观上推动了在不同经济水平上的城市发展,从而有力的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三、基于外部性的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分析1、产业集群为城
21、市化集聚生产要素与产业。城市是生产要素及各类经济活动在地理上规模集中的产物。在经济学中,城市化被认为是各种非农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转移,还包括非农产业投资及其技术、生产能力在城市的集聚。其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所以,要素(主要是劳动力,即人口)与产业是城市化的两个主要方面,产业集群为城市和城市化提供了这两个要素。产业集群为城市化提供了要素与产业的集聚力与承载力。在外部性的作用下,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有着更高的比较优势、要素回报率,高的回报率吸引着要素向产业集群地区流动和集聚,同时对于企业来说,
22、由于外部性的作用,企业可以共享产业集群的专有劳动力市场、专业化的中间投入品,以及技术外溢,即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利益,这些经济利益的存在和产生,直接吸引大量企业的进入,甚至催生相关企业的诞生。大量企业的进入与产生最终导致更强的外部经济作用,从而对企业、生产要素产生更强的吸引力,并最终导致产业聚集的形成。也就是说,产业集群的过程,也就是要素集聚与产业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要素在城市集聚的过程,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非农产业在城市产生、发展的过程。人口、产业在城市集群的过程当中,人们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人们的思想状况产生了变化,从而推动城市文化、习惯、规则以及法律的
23、产生与演进,从而形成了城市制度。产业集群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已经成为驱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动力。它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城市交通、宾馆、展览、商业等第三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集群及相关产业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镇人口比重上升,社会总产出中城市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区域城市化进程加快。2、产业集群通过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化进程。产业集群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共享外部经济、范围经济、规模经济的利益,从而提升集群内企业的竞争能力。产业集群内主、次产业的合理分工与搭配提高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又提高产业的自生能力,从而促进了集群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竞争
24、能力的提高。城市发展是城市化的最重要内容,而产业是城市经济的主体,产业集群的存在必定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过程。产业集群所根植的区域将形成一个经济增长极,不仅可在全球范围内吸纳资金与技术,还对周边地区的增长起了推动刺激的作用,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区域、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提高过程也是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城市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对城市的吸引、控制资源能力将更强,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福利,这样,各种要素与人口将不断地流向竞争力强的城市,在达到一定的城市规模之前,这个过程是良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设计产业集群与城市化 基于外部性视角32530 毕业论文 设计 产业 集群 城市化 基于 外部 视角 32530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74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