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中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模式及分类管理初探.doc
《毕业论文(设计)中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模式及分类管理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设计)中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模式及分类管理初探.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模式及分类管理初探陈宝明1,宋莉英1,侯玉平1,彭少麟1 *,孟凡21. 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2. 广东省海洋与水产自然保护区管理总站,广东 广州 510222摘要: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保护区已有的功能分区模式已不能满足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需要。本文通过对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的分析探讨,提出不同类型的保护区应采用不同的功能分区模式进行管理。另外,以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为例,在分析其功能分区和种群分布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不设核心区模式。最后,提出在保护区高速发展的同时,应加强海洋自然保护
2、区本身的研究,应加强保护区的分类及功能分区的研究。关键词:海洋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类型;管理;分类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7)02-0704-05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威胁着海洋生物种群、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保护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的有效方法,已成为各国及各级政府重要的政治、社会活动1-3。海洋自然保护区,是以海洋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为目的,依法把包括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海岸、河口、岛屿、湿地或海域划分出来,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可根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状况和保护需要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行管理。表1 海洋自
3、然保护区类型Table 1 The types of the marine nature reserve in China类别类型I 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潮间带生态系统盐沼(咸水、半咸水)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海湾生态系统海草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上升流生态系统大陆架生态系统岛屿生态系统II 海洋生物物种海洋珍稀、濒危生物物种海洋经济生物物种III 海洋自然遗迹和非生物资源海洋地质遗迹海洋古生物遗迹海洋自然景观海洋非生物资源目前,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分区,基本都是采用陆地自然保护区的“三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模式。然而,随着保护区建设发展的不断深入,保护区的类型也呈现出多
4、样化的发展态势,实行“三区”模式的已很难达到有效保护管理海洋资源的目的。本文在分析不同功能分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针对不同类型的保护区应采用不同的分区模式,以便更加有效地保护和管理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1 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对于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分类,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根据管理目的,将所有的自然保护区分为6类,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分类也沿用了这一分类系统。即,严格自然保护区(Strict nature reserve ),自然荒野区(Wilderness area),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自然遗迹(Natural monument),生境/物种管理区(Habita
5、t/species management area),陆地/海洋景观保护地(Habitat/species management area),资源管理保护地(Managed resource protected area)。我国对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分类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分类系统不同,主要是根据保护对象进行分类。根据我国海洋自然资源的特点,国家海洋局制定了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国家标准(GB/T 175041998)。该标准采用了二级分类系统,首先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类别将所有自然保护区分为3个类别,然后再根据各保护对象的景观性质和自然属性将每一类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共计16个类型(表1
6、)。目前,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分类大多采用这种分类体系,也有少数学者根据研究的需要,依照保护对象的不同,将海洋自然保护区划分为6种类型:古生物遗迹,野生植物,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地质遗迹,野生动物,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 4。实际上,这种分类是在国家标准划分的16种类型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重新组合而进行的。核心区实验区缓冲区图1 海洋自然保护区“三区”模式图Fig. 1 The diagram of “Three Zones” pattern of marine nature reserve2 “三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模式及适用的保护区类型2.1 “三区”模式的功能分区及管理根据海洋自然保
7、护区管理办法,海洋自然保护区可根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状况和保护需要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图1)。该模式是目前我国在陆地和海洋自然保护区方面普遍使用的一种分区模式。在陆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有效保护陆地自然环境和生物,它也为一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提供了保障。对于海洋保护区的管理来说,各个区域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各自采用不同的管理制度或者根据不同保护对象规定绝对保护期和相对保护期。核心区内,除经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管理部门批准进行的调查观测和科学研究活动外,禁止其他一切可能对保护区造成危害或不良影响的活动。在核心区外围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
8、活动。在保护对象不遭人为破坏和污染前提下,经该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可在限定期间和范围内适当进行渔业生产、旅游观光、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等活动。一般将缓冲区外围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在该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可有计划地进行适度开发活动。绝对保护期是指根据保护对象生活习性规定的一定时期,保护区内禁止从事任何损害保护对象的活动;经该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可适当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习活动。相对保护期是指绝对保护期以外的时间,保护区内可从事不捕捉、损害保护对象的其它活动。2.2 适合于“三区”模式的保护区类型“三区”模式
9、将保护区明确划分出核心区、缓冲区及实验区,各区管理制度明显不同。对于那些生物多样性分布相对集中,保护对象相对固定的自然保护区,如岛屿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属于III类的海洋自然遗迹和非生物资源等保护区可采用“三区”模式进行分区管理。而对于保护对象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保护区类型则不适合采用该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海洋自然保护区都采用了该模式进行管理。广东省的许多海洋自然保护区都采用这一模式进行分区管理,如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3 分散核心区模式及适用的保护区类型3.1 分散核心区模式的功能分区及管理分散核心区模式主要是由分散核心区、缓冲区、
10、实验区组成(图2)。该分区模式突出的特点是将一个较大的核心区转变为几个分散的核心区,能够针对不同核心区内特殊的保护对象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同时,核心区总面积的减少,可以大大降低管理上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在核心区以外的地区进行适当的经营活动,增加保护区的自养能力。在进行核心区划分之前,首先要对现有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详尽的调查分析,充分掌握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分布现状及保护对象的特点。在设置核心区时,应当考虑最大程度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代表性强的生态系统。在这样的典型区域,可建立多个核心区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核心区的管理制度与三区模式相似,在核心区不得设置和从事任何影响或干扰生态环境的设施与活
11、动。在边界地区,设立醒目的限速浮标或旗帜,禁止航运、捕捞、倾废等一切可能对保护区造成危害或不良影响的活动。缓冲区是围绕着核心斑块来设计的,通常是在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图2 分散核心区模式图Fig. 2 The diagram of scattered nuclear zone of marine nature reserve核心区外围设计一定宽度的区域作为缓冲区。对于多个核心区,缓冲区的设计可以是多个核心区由一个共同的缓冲区包围,或者多个核心区分别有不同的缓冲区,最后通过共同的实验区联系在一起的类型(如图2所示)。实验区的设计实际上是如何围绕已确定的核心区和缓冲区来划定保护区的边界,边界与缓冲区
12、间的地带即为实验区。对于面积偏小的自然保护区,不能为划分一定比例的实验区而压缩野生生物的栖息地,必要时可以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划定一定面积的外围保护地带。实验区作为核心区与缓冲区的大屏障,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例如在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海域养殖海珍品,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5。但是,对实验区内各种科学实验活动和资源利用项目要注重适度原则。一要控制项目类型,不能经济利益至上;二要控制其规模;三要控制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3.2 适合于分散核心区模式的保护区类型对于那些分布范围大,且相对分散的保护对象,使用已有的“三区”模式存在
13、许多问题,不能有效保护保护区的生物结构,不利于保护区的管理。对于这类保护区,建立一个足够大的核心区,来保护这些资源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在保护区内根据自然资源的状况和保护对象的分布特征,在相对集中分布的几个区域建立分散核心区,加以针对性的保护,能够确保核心区有绝对的社会经济和科研价值。同时,又能有效地发挥缓冲区和实验区保护资源、发展经济的作用。分散核心区模式,主要适用于保护对象多样化且各自具有相对集中特性的保护区。例如,以河口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部分岛屿型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可采用此分区模式进行管理。目前,已有少数海洋自然保护区采用分散多个核心区的模式进行管理,如浙江南麂列
14、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辽宁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以辽宁省的鸭绿江口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该保护区为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与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是以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物、植物为保护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除了设置孤山核心区(占核心区总面积的90.9%)实施绝对保护外,还对具有特殊生态功能的地区,如鸭绿江口湿地,潮下带贝类等,分别设置了5个核心小区加以重点保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6。可见,在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采用分散核心区的功能分区模式,突破了以往仅有单一核心区的模式,从理论上解决了海洋自然保护区内保护对象种类多,分布广,不
15、利于保护的问题,在实践中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采用分散核心区的模式,对于保护对象多样化,保护对象分散,且各保护对象有各自相对集中特性的保护区管理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4 不设核心区(不分区)模式及适用的保护区类型4.1 不设核心区模式的提出有些海洋动物活动范围广,有较强的季节动态和种群分布动态,其游动性使得传统的“三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模式及分散核心区模式不足以有效保护它们。Botsford et al. (2003) 指出,海洋保护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保护好保护区以外的区域7。可见,设置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很难有效保护游动性强,体型较大的海洋动物的种群
16、发展。下面以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为例来探讨这一问题,提出“不设核心区”的功能分区模式,为有效保护较大体型的游泳动物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大型海洋动物的保护区管理工作提供参考。4.2 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及管理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自然保护区位于珠江口北端,北至内伶仃岛,南至牛头岛,西至淇澳岛,东至香港大屿山,总面积460 km2。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见图3,主要设有图3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Fig. 3 Functional zones of Chinese White Dolphin (Sousa chinensis) Nature
17、 Reserve in Pearl River Estuary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核心区:面积140 km2,核心区作为深入研究生态系统自然演化的场所,可为人们提供各种标准的“本底”资料。缓冲区:面积128 km2,位于核心区的周围,其作用是保护核心区免受外界的影响和破坏,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实验区:面积192 km2,位于保护区的边缘,以发展本地区特色的生产经营为主,如发展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饲养与驯化等,建立资源多层次综合利用的生态良性循环体系。经保护区管理局批准,可在划定范围内适当组织生态旅游、科学考察、教学实习等活动,但不得危害资源和污染环境。4.3 中华白海豚的种群分布与保护区功能
18、分区的关系珠江口的中华白海豚群体,主要分布在河口的伶仃洋、万山群岛和香港西南部水域。从图4(下页)可以看出,白海豚的分布范围很广,海豚分布的北界在深圳机场对外水域,南界超出桂山岛及横琴岛一带;东侧的大铲岛、深圳湾、龙鼓洲、香港新机场北部水域和大屿山沿岸,西侧的香洲湾外及高栏岛一带,均有中华白海豚分布,分布范围面积不小于1200 km2(珠江口的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网站)。保护区所设“实验区”以南的横琴岛以南至荷包岛地带也是白海豚的分布区,而保护区设置的核心区面积仅为140 km2,只有白海豚活动范围的十分之一左右,这很难有效地保护白海豚的种群发展。另外,由于缓冲区和实验区相对较为宽松的管理制度
19、反而不利于保护在该区域活动的白海豚。可见,设置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很难有效保护中华白海豚的种群发展,应将整个区域保护起来。4.4 适合于不设核心区模式的保护区类型保护区的功能分区应根据保护动物的生态特性来设计,对于以类似中华白海豚这类活动范围大的游泳动物为保护对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来说,每个活动区域对白海豚的生存发展都很重要,在保护管理中应同等对待。对于保护对象为具有较强的季节动态和种群分布动态的海洋动物的保护区,其游动性使固定的分区模式不足以有效保护它们。对于一些以保护种群为目的的海洋珍稀、濒危生物物种及海洋经济生物物种类型的保护区,采用此模式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因此,对于这类从种群出发才具保
20、护意义的保护区,建议在掌握种群发展动态的基础上,采用“不设核心区”模式;在管理中不分重要区和一般区,应该在大面积、大范围内采用与核心区同样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管理整个区域,将保护物种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种群都纳入保护范围内,以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但应当指出的是,由于该模式不设核心区,这会提高管理成本,实施起来需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5 研究展望 我国海洋资源丰富,随着海洋保护区的建设发图4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的种群分布Fig. 4 Th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White Dolphin (Sousa chinensis) population in Pearl Rive
21、r Estuary展,海洋保护区的类型趋于多样化,已有的分类标准将很难满足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需要。另外,海洋保护区现有的功能分区模式也不能满足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需求。因此,在大力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及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同时,一方面要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分布状况及种群动态的调查研究,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强海洋保护区本身分类系统及功能分区的研究,以便为更加有效地保护和管理海洋资源环境提供理论基础。参考文献:1 HOLLAND D S, BRAZEE R J. Marine reserves for fishery managementJ. Marine Resource Economics, 1996,
22、11: 157-171.2 ALLISON G W, LUBCHENCO J, CARR M H. Marine reserves are 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for marine conservation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1998, 8: S79-S92.3 HASTINGS A, BOTSFORD L WEquivalence in yield from marine reserves and traditional fisheries managementJ. Science, 1999, 284: 1537-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设计 中国海洋 自然保护区 功能 分区 模式 分类 管理 初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74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