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水土流失及其危害、防治措施.doc
《毕业论文论水土流失及其危害、防治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论水土流失及其危害、防治措施.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土保持概论论文论文题目:论水土流失及其危害、防治措施学生姓名:向冰冰 学号:20102403专业:地理教育系别:人文系学校: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目录目录2摘要与关键词3引言4一、水土流失的含义4二、水土流失的类型4(一)水蚀5(1)溅蚀。5(2)面蚀5(3)沟蚀5(二)风蚀5(三)重力侵蚀5(四)泥石流6(五)冻融侵蚀6三、水土流失的危害6(一)对社会经济的危害61.蚕食和破坏耕地62.泥沙淤积水塘、水库、河道等水域和水利设施63.增加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74.生态失调和限制社会经济发展7(二)对区域环境的危害71.淤积河流, 加剧洪涝灾害72.影响水资源的分配和有效利用, 加剧干
2、旱的发展83.破坏湿地生态系统, 降低湿地调洪能力84.污染水资源环境, 导致水体富营养化95.森林、草原破坏, 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提高106.对地面气候的影响10四、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11五、防治措施11(一)加强水土保持规划与水土保持执法力度11(二)加强植被保护与恢复,搞好生物措施建设12(三)因地制宜建设水土保持工程12(四) 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13结语13参考文献14摘要与关键词中国是一个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 当前我国水土流失仍然面积大、分布广、流失严重,防治任务艰巨。分析我国水土流失的类型、原因、特点及危害,提出水土保持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在发挥经济效益的同时,
3、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做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最新的普查资料, 20世纪 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 km, 其中水蚀 165万 km, 风蚀 191万 km。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 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为 26万 km。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 土地退化; 泥沙淤积, 加剧了洪涝灾害; 影响水资源的分配和有效利用,加剧了干旱的发展; 破坏湿地生态系统, 调洪能力下降; 污染水资源环境; 提高了大气中 CO浓度, 对周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 中国; 水土流失;区域环境;影响;水土保持 ; 措施引言中国国土面积 960万 km, 地势西高东低, 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全国
4、面积的 2/3。在总土地面积中,耕地占 14%, 林地占 16. 5% , 天然草地占 29% , 沙漠、戈壁、冰川、石山和高寒荒漠等占 35%。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东亚季风气候, 南北温差大, 冬季因西伯利亚寒流南下而寒冷干燥; 夏季受东南太平洋暖流湿季风影响炎热多雨, 7 8月为明显降雨季节。各地年平均降雨量差异很大, 降雨量从东南沿海的 1 500mm以上逐渐向西北内陆递减到 50mm以下。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己达367万k,每年新增流失面积15万k ,每年流失土壤厚度平均为0012O0 cm,土壤侵蚀总量达50亿t。2 我国的西北、西南、华南等广大地区
5、水土流失都十分严重。造成我国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除了自然因素之外,还有毁林开荒、毁草开荒、陡坡种粮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程。长期以来,由于黄河、长江上中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耕种,使之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河和长江的年输沙量分别占世界9大河流的第1位和第4位 。如此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 使水土流失成为主要的环境问题。一、 水土流失的含义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山区、丘陵区及风沙区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1 水土流失是当前我国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二、 水土流失的类型 根据造成水土流失的动力不同,我国的水土流失
6、可分为水蚀、风蚀、重力侵蚀、泥石流和冻融侵蚀等。(一) 水蚀就是由水力作用造成的土壤侵蚀。这在我国是一种普遍的侵蚀现象,面广、危害大。因侵蚀程度不同,又可分为溅蚀、面蚀和沟蚀三个阶段。5(1)溅蚀。溅蚀是侵蚀的开始。雨滴打击土壤表面,将土粒溅起,随着雨滴的连续溅击,使表层土粒分散、挪动,雨滴坑逐渐扩大、加深,一旦地表产生径流,这些小坑连起来,就发生面状侵蚀。 (2)面蚀面蚀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当地面水流集中,就很快转入细沟侵蚀。由于水流在坡面上的进一步汇流而形成小沟,发展为沟蚀。(3)沟蚀这是水土流失发展到严重的阶段 首先是细沟侵蚀,当水流成小股流动时,即产生许多好似树枝状的细沟。如果任其发展下
7、去,沟底下切,沟头前进,沟岸扩张都很剧烈,有些沟道一年可前进几米甚至更长。在黄土高原,沟蚀很严重,每平方千米沟道长度达35千米,有的沟壑面积占总土地面积50 ,有的成了残原,不仅损失了不少土地,而且使土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地块变小,给耕作带来极为不利。(二) 风蚀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干旱风沙区,以及其他地区,由于风力作用造成的土壤流失危害也是很大的,有时春播毁种多次,表土层不断被刮跑。特别是强风(风速约为20米秒)日数存100天以上的我国北方风蚀地区,风蚀危害更为严重。6(三) 重力侵蚀主要由于土体的重力作用造成的滑塌、崩山、泻溜等。尽管这种侵蚀是局部的、但危害不小、有时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
8、失。滑塌(滑坡)、崩山,不论北方、南方都常见。(四) 泥石流 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是山洪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顺坡沿沟湍急活动的现象有时几千斤、上万斤重的块石也随泥水冲下来,造成有很大危害的泥流和泥石流,冲毁道路、村庄和农田,使人们生命财产受到重大损失。我国西南山区的泥石流很严重,如云南东川地区的泥石流,每年要暴发二三十次。(五) 冻融侵蚀青藏高原的地理、地质和气候都具有特殊性,因而其土壤侵蚀是以冻融侵蚀为主结合其它多种侵蚀类型的侵蚀作用,冻土侵蚀主要分布在冰川侵蚀线以下及海拔3 000米以上的区域。7三、 水土流失的危害(一) 对社会经济的危害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
9、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而且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蚕食和破坏耕地耕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和土体结构劣化,使表层的腐殖质层和淋溶层逐渐变薄甚至消失,耕地质量下降据资料统计,建国以来全国因水土流失毁掉耕地2667多万h,平均每年667万h以上,土壤流失总量50多亿t,数以亿t的氮、磷、钾等养分流失。42.泥沙淤积水塘、水库、河道等水域和水利设施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淤积下游河道、水库、湖泊,缩短了水利设施寿命,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3.增加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由于水土流失破坏了地面植被和土壤结构,使土壤层的蓄水能力减弱
10、,导致干旱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和土壤系统的蓄水能力减弱,大雨过后,很快形成径流,极易产生洪灾。4.生态失调和限制社会经济发展水土流失是当今头号环境问题,它破坏了土壤、土地资源,使目前已十分紧张的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严峻,水土流失强烈的地区,新开垦的陡坡耕地几年后就会失去农业利用价值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据统计全国87的贫困县分布在严重水土流失的地区。8 水土流失还会使水土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影响航道运输,加剧风沙灾害等。(二) 对区域环境的危害1.淤积河流, 加剧洪涝灾害由于大量泥沙下泄, 淤积江、河、湖、库, 降低了水利设施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泄洪能力, 加剧了下游洪涝灾害 5
11、, 6, 7。自 1949年以来, 中国修建大、中、小型水库 8 600座, 增加地表水贮量约 4 000亿 m3, 相当于地表水径流量的 14%, 约为湖泊淡水量的 2倍。由于淤积全国已丧失有效库容达 40% 。长江上游地区现有大中型水库平均年拦沙淤积 1. 5亿 t, 下游因土壤侵蚀造成 5大湖泊 (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巢湖、太湖 )淤积, 湖容减少, 湖泊调蓄洪水能力大大下降 ( 见表 2)。 1949 年长江中下游共有湖 泊面积25 828km2, 至 1997年仅余 14 074km2, 减少近 50% 。洞庭湖水面从 1949年的 4 350km2缩小至 1977年的2 740
12、 km2。黄河年均约 4亿 t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床每年抬高 8 10cm, 形成著名的 !地上悬河 ,增加了防洪的难度。 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的原因之一就是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加速了暴雨径流的汇集过程。2.影响水资源的分配和有效利用, 加剧干旱的发展土壤侵蚀破坏土层结构和阻碍植被恢复, 直接影响地表水资源的分配 3, 6。在西北黄土高原无林区的最大洪峰流量和侵蚀量都大大高于有林区。在汛期降水量相同的情况下, 森林覆盖率 67. 7% 的流域较森林覆盖率 2. 7%的流域削减径流量 74. 6% 78. 4%。土壤侵蚀打破了原有的水量平衡关系。中国现代出现
13、的旱涝灾害在一定程度上与土壤侵蚀加剧和植被覆盖率减少, 破坏了水资源的平衡有着密切关系。土壤侵蚀还影响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黄河流域 3/5 3/4的雨水资源消耗于水土流失和无效蒸30发。为了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损失, 部分黄河干支流水库不得不采用蓄清排浑的方式运行, 使大量宝贵的水资源随着泥沙下泄。黄河下游每年需用约 200亿 m3的水冲沙入海, 降低河床。土壤侵蚀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减少了降水,降低了土壤持水能力, 缩短了汇流时间, 导致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严重不均, 使本已紧缺的水资源利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河流的水生态环境恶化。 1997年黄河断流达 200多天, 直
14、接影响有限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水资源供需矛盾还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短缺已成为西北地区一个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3.破坏湿地生态系统, 降低湿地调洪能力因围垦和侵蚀造成的泥沙淤积, 全国湿地破坏面积 5, 7, 8达 2. 5 #107hm2。近 30年来, 全国湖泊减少450个。三江平原由于农业开发使 1. 72 #106hm2湿地变成耕地, 导致蓄水能力降低和湖泊严重退化。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湖比较集中的分布区, 也是长江的主要调蓄湖泊和湿地分布区, 目前湿地和湖泊萎缩及生态退化问题十分严重。20世纪 50年代江汉湖群的湖泊数为 1 066个, 到
15、90年代初减少为 182个。1949年以后的 50年里, 洞庭湖水面缩小了 46% , 1949 年水面为 4 350 km2, 因围垦和泥沙淤积,1983年湖面缩小为 2 343 km2, 现在不足 2 000 km2。江西省鄱阳湖围垦养殖和淤积使湖面缩小近 2/5, 损失水面 2 116 km2。4.污染水资源环境, 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土壤侵蚀破坏土地资源, 而且携带大量的养分、重金属和化肥、农药的泥沙进入江河湖库, 为水体富营养化提供物质, 增大水体浊质, 污染水体。土壤侵蚀已经成为中国 N、P、K的污染的主要途径。长江中上游宜昌站年均输沙量 5. 3亿 t, 推算其中 N、P、K500万
16、 t ,土壤侵蚀严重的地方, 往往土壤更为贫瘠农民对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更大, 随土壤侵蚀进入水体的各种化学污染物质更多。水土流失带来的泥沙的淤积, 使松花湖湖区泥沙入库量由原来的 145万 t/ a增长到 90年代的 700万t/ a; 另外, 土壤养分流失每年达总 N 为 31 414. 75 t,总 P为 1 020. 46 t, K为 8 561. 31 t, 有机质为 64 914t, 这些营养物质通过 152条大小支流输入松花湖, 对湖水造成污染 9, 10。黄河干流及其大部分支流泥沙中的颗粒组成与养分含量接近各自流失地的耕层土壤, 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为输入黄河泥沙的重要来源 11。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水土流失 及其 危害 防治 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73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