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果蔬酶促褐变的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doc
《毕业论文果蔬酶促褐变的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果蔬酶促褐变的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本 科 毕 业 论 文果蔬酶促褐变的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Researchprogress onenzymaticbrowningmechanismoffresh-cut fruits andvegetablesandits control系(院)名称: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08级食品科学一班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副教授 2012年 5 月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
2、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安阳工学院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 者 签 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工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作者签
3、名: 日 期: 目 录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关键词引言1第一章 绪论21.1 问题的提出21.2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31.3 主要研究内容3第二章 果蔬酶促褐变机制研究42.1酶促褐变发生的生化条件42.1.1酚类物质42.1.2酶类物质52.1.2.1多酚氧化酶52.1.2.2多酚氧化酶的底物62.1.2.3过氧化物酶62.1.3氧气62.2 酶促褐变的机理72.2.1酚酶的区域分布假说 72.2.2自由基伤害假说72.2.3 保护酶系统假说8 第三章 果蔬酶促褐变的控制技术研究83.1 物理方法83.1.1 超滤83.1.2 加热和漂烫93.1.3 驱除氧气93.1.4 可食性涂膜93
4、.1.5 冷藏93.1.6 电场处理.93.1.7 加压处理93.1.8 气调包装103.2 化学方法103.2.1 无机盐处理103.2.2 改变底物或产物103.2.3 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113.2.4 其它方法133.3 生物方法133.3.1 微生物代谢产物133.3.2 基因工程133.3.3 植物提取物143.3.4 酶法14展 望14致 谢15参考文献16果蔬酶促褐变的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摘要:酶促褐变是引起水果、蔬菜贮存、 加工过程中营养价值、 外观品质等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果蔬酶促褐变的三个必要生化条件是酚类物质、多酚氧化酶(PPO)和氧气;加热处理、调节 值和添加抑制
5、剂等均能有效防止果蔬的酶促褐变。本文介绍酶促褐变的机理及与褐变相关的酶, 并从物理、化学等方面介绍了一些新近发展的酶促褐变抑制方法。关键词:鲜切果蔬;酶促褐变;机理;多酚氧化酶;控制方法Researchprogress onenzymaticbrowningmechanismoffresh-cut fruits andvegetablesandits controlAbstract:Enzymaticbrowning is one of important problems influen-cing shelf-life offresh-cut fruits and vegetables.Th
6、e three biochemical conditions of enzymatic browning promoted by enzyme in fruit and vegetable such as hydroxybenzene ,PPO and oxgen a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Many possible methods to control browning such as heating regulating PH, adding inhibitons of PPO, are put forward respectively. Those me
7、thods can effectively inhibit browning promoted by enzyme.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of enzymaticbrowning and enzymes of browning-related werereviewed. Somemethods, whichdeuelopedrecently,of control-lingenzymatic browning for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methods, were introduced.Key words: Fresh-cut fr
8、uits and vegetables; Enzymatic browning; Mechanism;Polyphenol oxidase; control methods.引 言水果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 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有机酸、维生素及无机盐, 因而成为人类重要的营养源。鲜切果蔬是指将完整新鲜果蔬经分级、清洗、去皮、整修、切分、包装等程序处理,供人们立即食用或方便餐饮业使用的一种新式水果加工产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鲜切果蔬以其具有的省时、省力、卫生、方便、新鲜、可食率高达100%等优点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在食品贮藏加工中, 主要存在4种形式的褐变: 美拉德
9、反应、抗坏血酸氧化、焦糖化反应和酶促褐变。果蔬褐变是果蔬成熟老化生理衰退的特征之一。由于发展快,造成果蔬品质变化,贮藏期缩短,成为贮藏保鲜的主要障碍,也成为果蔬采后研究的热点。Smock等人在苹果的贮藏研究中发现有八类生理失调反应,包括冻害、冷害、组织衰老、缺钙、高二氧化碳、低氧、机械损伤等均能引起果实褐变。近年来,我国果蔬产量逐年递增,质量不断提高,但果蔬在采后包装、贮藏、运输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都不可避免地遭到如挤压、振动、碰撞等机械损伤。尤其近年兴起的鲜切加工业给果蔬造成人为的机械伤害,这种机械伤害破坏了果蔬天然的组织结构,使果蔬发生不同程度的组织褐变影响了果蔬的外观质量,加速了其营养
10、成分的损失,导致果蔬商品价值的下降。同时,机械损伤将导致果蔬生理代谢紊乱,引发一系列不利于贮藏的生理生化反应,机械损伤也为微生物侵染提供了机会, 使果蔬衰老加快,腐烂增加,造成果蔬在贮运过程中的损失也相当严重。由此可见造成果褐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褐变是鲜切果蔬加工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从本质上可分为两大类,即非酶褐变和酶促褐变。非酶促褐变是因果蔬加工后加热或及贮藏引起的。酶促褐变是在有氧条件下,由于多酚氧化酶(PPO)的作用,果蔬组织中的酚类物质氧化为醌,醌很快聚合成为褐色素而引起组织褐变。PPO是发生酶促褐变的主要酶, 存在于大多数果蔬中。酶促褐变的结果不仅仅是颜色的变化,还会产生令人不快的味
11、道,并造成营养的流失。而鲜切果蔬的褐变主要是酶促褐变引起的2。一直是采后生理研究的重点。国内外对鲜切果蔬的酶促褐变的成因和动力学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其控制技术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果蔬的褐变机制和控制技术的研究已经有60多年,国内外有关主张主要有:酚酶区域分布假说、自由基伤害假说、保护酶系统假说等。不过大部分国内外学者都认同多酚氧化酶与多酚底物发生氧化反应是酶促褐变的主要机制。酶促褐变只有在多酚氧化酶、多酚类底物、氧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能发生。研究表明:不同品种、生理期所含的多酚底物不同,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的含量、种类也不同,导致酶促褐变机制不同。根据酶促褐变发生的条件,抑制酶促褐变应从以下
12、方面考虑:减少酚类物质含量、控制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降低氧的浓度3,4。国内外的研究者采取了多种方法,总的来说有三类: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物理方法有漂烫、超高静压处理、低温处理、可食性涂膜、气调法(MAP)、辐照处理等5;化学方法有改变底物或产物,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例如利用抗坏血酸及其衍生物的抗氧化作用来抑制醌的生成,酸类物质可降低产品pH值或络合金属离子而抑制PPO的活性,含-SH-化合物和SO2的抗褐变能力等;生物方法有利用植物提取液、蜂蜜、乳酸菌代谢产物、蛋白酶等可抑制酶促褐变的发生,也可以从产品原料考虑,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出控制酶促褐变的新
13、品种3,6。由于技术条件、加工成本等原因,在工业化生产中用多酚氧化酶抑制剂来处理水果是防止果品加工过程中酶促褐变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同种水果不同品系间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的含量、种类及理化性质上的差异,因而它们对同种抑制剂的处理效果不同。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抑制水果多酚氧化酶引起的酶促褐变应针对不同品种PPO同工酶的差异,来选用不同的抑制剂和抑制方法。果蔬的酶促褐变研究一直比较活跃 ,且取得较大成效。本文就酶促褐变产生的条件以及控制方法作一综述,旨在为果蔬贮存和加工过程防止酶促褐变提供依据。第一章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随着社会的不段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在这个到处充斥着快节奏和高压力
14、的现代环境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水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它那五彩缤纷的外观,更因为它那独特的风味以及其中各种维他命等营养元素。随之而来的是全国水果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以及水果品种和水果产量的不断提高,水果的产销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果农卖果难、水果价低、约占总产量25%的残次果烂在田间地头,而消费者却吃不到安全、新鲜、快捷的水果等问题严重影响果农的收入、消费者生活水平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鲜切水果是指将完整新鲜水果经分级、清洗、去皮、整修、切分、包装等程序处理,供人们立即食用或方便餐饮业使用的一种新式水果加工产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鲜切水果以其具有的新鲜、方便、营养和
15、无公害的优点以及香脆可口及营养特性而深受青睐。但是鲜切水果在生产过程中去皮、切分等加工将使其组织损伤,会导致呼吸作用和代谢变化的急剧活化,从而导致酶促褐变,产生各种感官及营养品质的劣变,影响产品的外观品质和商品价值。在美国和北欧,鲜切果蔬已席卷市场。在一些发达国家,鲜切果蔬已实行系统化、规模化生产,并建立了各自的保鲜系统。迄今为止所掌握的鲜切果蔬知识和经营经验表明,完全可以通过更加成熟的保鲜技术和科学管理,达到保持鲜切果蔬的新鲜品质和安全的目的。目前,我国的鲜切果蔬行业起步较晚,随着国外快餐业的飞速发展和国内消费者对现代食品的各种需求,鲜切果蔬业开始蓬勃发展。由于大多消费者的传统观念的逐渐转变
16、及鲜切果蔬市场中仍有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需要完善、改进和解决,这就使得此行业大有发展空间和提升潜力。就鲜切水果的酶促褐变现象来说,研究如何抑制鲜切水果的酶促褐变、保持其食用品质及延长其货架期显得十分重要。1.2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目前人们对酶促褐变机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PPO已得到纯化,其相关的生物学特性也有大量研究,并且找到了多种控制鲜切果蔬褐变的方法。但酶促褐变的机理尚末完全明确,褐变控制措施的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而且过去的研究主要是从化学控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学试剂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严重关注。1.3 主要研究内容本文根据鲜切果蔬自身的特点以及产生酶
17、促褐变的机理,首先介绍了酶促褐变的定义,进而从多酚氧化酶的结构及其催化反应机制出发, 综述了抑制酶促褐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及其研究进展。第二章 鲜切果蔬酶促褐变机制研究2.1 酶促褐变发生的生化条件酶促褐变是指果蔬在受到机械损伤或处于异常环境(受冻、受热)下,在氧化酶作用下将酚类物质氧化形成醌,醌的多聚化以及它与其他物质的结合产生黑色或褐色的色素沉淀,从而导致果蔬的营养丢失。酶促褐变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酚类物质 、多酚氧化酶(PPO)、和氧气,只有这三个因素同时具备褐变才会发生。决定酶促褐变率的最重要的因素即为组织中活性多酚氧化酶(PPO)和酚类化合物的浓度、可利用的氧的含量、 P
18、H值和温度等。2.1.1 酚类物质PPO作用的底物是酚类物质。果蔬中的酚类物质是酶促褐变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它的种类多、分布广、含量丰富。酚类物质按酚羟基数目可分为一元酚、二元酚、三元酚及多元酚。酚类物质的合成途径有两条:其一是由苯丙氨酸脱氨基而形成,其二由莽草酸或与之一个的环己烷生物直接芳香化而形成。其中,第一条途径是高等植物中最主要的途径。 酚类物质主要是由碳水化合物代谢衍生出来的产物,如:酪氨酸、3,4-二羟基苯丙氨酸、愈创木酚、焦性没食子酸、儿茶酚、咖啡酸、绿原酸、花色素、黄酮类化合物、单宁等。除了黄酮类化合物以外,多数酚类物质的生物合成均来自共同的前体物质苯丙氨酸,其它部分由乙酰-C
19、oA经聚酮酸途径产生14。酚类物质作为酶促褐变的底物有很多报道,然而不同种类、品种的果蔬中参与酶促褐变反应的酚类底物却有很大差异。酚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在果蔬生长和成熟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在果蔬贮存过程中随贮存时间的延长含量下降,PPO 活性增加 ,褐变增加。 一般认为在贮存期间酚类物质含量的下降是被质含量的下降是被PPO 氧化的结果。酚酶对邻羟基结构的作用快于一元酚,对位二酚也可被利用,但间位二酚不能作为底物 ,甚至对酚酶还有抑制作用。程建军等人实验表明梨果 PPO对4 种底物的催化能力依次为:没食子酸儿茶酚绿原酸咖啡酸。有关PPO 的最适底物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 刘光东等对荔枝PPO 的底物研
20、究后认为 PPO最适底物是3甲基儿茶酚, 国外对此也有相同报道。 也有人认为PPO 的最适底物不是儿茶酚 ,如杏果PPO的最适底物是绿原酸。王坤范等对不同品种桃PPO的最适底物研究后发现 ,品种间存在差异 ,如“大久保”PPO 的最适底物是咖啡酸, 而“绿化3号”是儿茶酚。王清章等人用TlC 和HPLC 法分析了莲藕中提取的酚类物质,发现莲藕中PPO 的最适底物为没食子酸。总之,不同种类果蔬PPO 的最适底物可能不同,同一种类果蔬在不同的生育阶段,PPO的最适底物也可能不同。研究PPO 主要底物应以该底物含量在褐变前后发生变化的程度为主要依据。2.1.2酶类物质催化酶促褐变反应的酶类主要为多酚
21、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在果蔬细胞组织中PPO存在的位置因原料的种类、品种及成熟度不同而有差异。PPO在大多数果蔬中存在,如马铃薯、黄瓜、莴苣、梨、番木瓜、葡萄、桃、芒果、苹果、荔枝等,在擦伤、割切、失水、细胞损伤时,易引起酶促褐变。PPO催化的酶促褐变反应分两步进行:单酚羟化为二酚,然后二酚氧化为二醌。PPO以铜离子为辅基,其活性的最适pH值范围为57,有一定耐热性,其活性可以被有机酸、硫化物、金属离子螯合剂、酚类底物类似物质所抑制 。POD在H2O2存在条件下能迅速氧化多酚物质,可与PPO协同作用引起苹果、梨、菠萝等果蔬产品发生褐变。2.1.2.1多酚氧化酶多酚氧化酶的系统
22、命名是邻二酚:氧 氧化还原酶,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多酚氧化酶在植物细胞中的分布和活性取决于品种和年龄,而对于水果和蔬菜来说,还取决于它们的成熟度;即使对于同一种果蔬的不同部位,也可能存在差异。姜绍通等实验证明甘薯的表皮组织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比心部的强,大约为2.17 倍。多酚氧化酶是一种含铜的酶,必需以氧为受氢体,是一种末端氧化酶。人们普遍认为多酚氧化酶是两种酶的复合体;(1)酚羟化酶,又叫甲酚酶(cresolase)催化一元酚羟基化反应,生成相应的邻 二羟基化合物。(2 )多元酚氧化酶,又叫儿茶酚酶(catecholase),催化邻二酚氧化,生成邻 醌。 以上两类反应都需要有分子氧的参加。 多
23、酚氧化酶催化氧化反应的最初产物邻苯醌将继续变化:1. 相互作用生成高分子聚合物;2. 与氨基酸或蛋白质作用生成高分子络合物;3. 氧化那些氧化 还原电位较低的化合物。其中反应1 和2导致褐色素的生成,褐色素的分子量越高,颜色则越暗,3的产物是无色的,但醌类本身又被还原为二酚物质,又成为多酚氧化酶的底物,如此不断被多酚氧化酶所利用,直到酶反应失活或氧化程度低的物质被全部利用。因此,酶促褐变实际上是多酚氧化酶间接作用的结果。2.1.2.2多酚氧化酶的底物 在果蔬中,多酚氧化酶最重要的天然底物是儿茶素(catechins )、3,4二羟基肉桂酸酯、3,4二羟基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等。一元酚和二元酚中取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果蔬酶促褐变 机理 控制 技术研究 进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73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