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明清以来广府珠三角庙会研究15180.doc
《毕业论文明清以来广府珠三角庙会研究1518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明清以来广府珠三角庙会研究15180.doc(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明清以来广府珠三角庙会研究摘 要庙会,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事象,其千百年来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对社会史、民俗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就有了本课题的产生。本文以广府地方志为主要参考材料,尝试对明清以来的广府珠三角庙会进行区域性的考察,主要以清代、民国时期为主。内容主要分为七个部分,分为绪论、论文主体的三个章节、结语、参考文献与附录。首先绪论对庙会与广府的概念进行简介,着重回答什么是庙会,什么是广府;再给出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主要从中国庙会的宏观研究、神祇研究及特定时代与特定区域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梳理,选题意义则分为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接着论文主体的三个章节分别对明清以来的广府
2、珠三角的神祇,庙会的分布,庙会的活动、组织与影响进行考证与论述,如第一章论述五个主要神祇南海神、天妃、真武神、龙母、观音及其庙会,接着归纳出珠三角神祇的地域特色;第二章阐述珠三角庙会的会期分布与空间分布;在第三章里介绍了庙会上的活动如宗教祭祀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及商业贸易活动,又对庙会组织的定义与职能进行论述,再呈现出广府庙会积极与消极的影响。然后是结语部分,以宏观的角度对明清以来的珠三角庙会进行四个方面的评价,最后给出本文的参考文献和附录。简而言之,本文试图对广府珠三角地区庙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较为广泛的剖析。关键词:庙会 明清 广府 珠三角 信仰目 录绪论3第一节 “庙会”与“诞”3第二节
3、广府概说3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4第一章:广府珠三角的神祇信仰及其特色9第一节 广府珠三角的神祇信仰9第二节 广府珠三角神祇信仰的地域特色22第二章:广府珠三角庙会的时空分布26第一节 广府珠三角庙会的会期分布26第二节 广府珠三角庙会的空间分布30第三章:广府珠三角庙会的活动、组织与影响32第一节 广府珠三角庙会的活动32第二节 广府珠三角庙会的组织38第三节 广府珠三角庙会的影响41结语45参考文献47附录50绪 论第一节 “庙会”与“诞”庙会是什么?它与广府珠三角地区庙宇所举办的“诞”又有什么关系?这是本课题首先需要说明的问题。 关于庙会的概念,国内学界众说纷纭,并没有一致的意见。有
4、的侧重于庙会的宗教功能的表现,有的更突出其在经济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的表现上,较为全面的是朱越利在其文章何谓庙会“庙会”条释文辨证中的概括:“庙会是我国传统的民众节日形式之一。它是由宗教节日的宗教活动引起并包括这些内容在内的在寺庙内或其附近举行酬神、娱神、求神、娱乐、游冶、集市等活动的群众集会。被引起的活动可能只有一项,也可能有两项或多项。 朱越利:何谓庙会“庙会”条释文辨证,刘锡成主编:妙峰山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变,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除此之外,小田的“庙会”界说对庙会的解释更为简洁明了:“庙会是以庙宇为依托,在特定日期举行的,祭祀神灵、交易货物、娱乐身心的集会。 小田:“庙会”界说
5、,史学月刊,2000年第3期。”在广府珠三角地区的各种历史文献中,提及此区域的庙宇所举办祭祀神祇的“某某诞”的记载颇多,而绝少见到多在北方的历史文献中常出现的“某某会”、“某某庙会”的字眼。其实,庙会与庙诞没有本质的不同,都适用于前面对庙会概念的解释。展开来说,两者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庙会包含庙诞,但不仅限于庙诞。如庙宇在特定的日期所开展的迎神赛会、奉像出巡等宗教活动都属于庙会的一种形式。第二节 广府概说一谈及“广府”,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广东,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广府与广东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在此处需要简单的介绍一下广府的定义与论文的研究地域范围。广府,即广府民系(民系,又
6、称“次民族”或者“亚民族”,是指一个民族内部的分支,分支内部有共同或同类的语言、文化、风俗,相互之间互为认同,和民族认同相似 王东林:民系理论的初步探索客家学研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广义上的广府民系是指以广东、广西部分人群和部分海外华人华侨以粤语为母语的汉族民系。这种广义的广府民系又有九个分支,它们分别是广府民系(狭义)、莞宝民系、罗广民系、四邑民系、高凉民系、邕浔民系、勾漏民系、钦廉民系和吴化民系。而狭义的广府民系,则主要包括广州及其周边的粤语方言区,李新魁在广东的方言中将广东的粤语方言区分为四片,分别是广府片(包括狭义广府民系和莞宝民系)、高廉片
7、(包括高凉民系和吴化民系)、罗广片和四邑片。鉴于本课题名为明清以来广府珠三角庙会研究,所以论文将以广府片粤语方言区所在的行政区域作为界定的研究空间。具体而言,是将广东境内的广州、佛山、东莞、深圳、中山、珠海等六个珠三角的行政地区作为研究范围。需要指明的是,因本课题涉及到明、清以至民国的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资料,时间上的跨度较大,广府珠三角地区的行政区划多有改变,也导致一个地方的称谓时有不同,所以为求研究方便,在接下来的正文文献资料中如有提及到某地的,其后有注释出此地大致属于今日行政区划的哪个地方,虽有一定偏差,但方便理解。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国内对庙会的学术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初,经过百年的发
8、展,学术成果愈加丰硕,在这里有必要对庙会研究的现状进行一定的梳理。一、关于中国庙会文化的宏观研究经过二三十年来学术界对庙会研究的展开与深入,庙会文化的宏观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如高有鹏的庙会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庙会文化,分十一章阐述了诸如庙会起源、演变、特征、功能、类型、结构、文化艺术、信仰、分布与个案考察等方面,兼具学术与通俗。高占祥等论庙会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是1991年全国庙会文化研讨会上所探讨的部分论文结集出版的著作,此论文集对庙会文化的性质、特征、渊源与发展作了深刻的论述,对庙会文化的类型作了科学的划分,以及对庙会文化在当代社会
9、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作了比较全面、客观的分析。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以民间庙会这一生活空间向外延伸,从概说、地域研究和个案研究三个部分探索明清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民众生活与大众文化。段宝林在庙会的民俗本质(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中提出用“立体思维模式”(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思维模式)来认识民俗的本质,然后再用这种思维来分析庙会活动中存在的“生活美”(主要分析庙会中的宗教、商业和艺术等方面)。宁欣乡村的庙会与庙市(文史知识,2007年第1期)则将庙会的研究视角从以寺庙为中心转到以城镇和乡村为中心,指出这种以城镇和乡村为中心的庙会,实际覆
10、盖周边区域,甚至波及到了周边省份,影响较深。小田“庙会”界说(史学月刊,2000年第3期)是通过“庙会”界说的学理要求,对庙会的本质属性作扼要说明,庙会的本质属性通过一系列的征象表现出来,这些征象是:空间的结节性,主体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复合性。此外还有一些庙会文化的宏观性著作如王兆祥,刘文智中国古代的庙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张双林中国庙会大观(北京:工商出版社,1995年),李琤:庙会(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等。二、庙会神祇研究庙会之所以能开办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神祇对信众的影响力,没有神祇便没有庙会,所以关于庙会神祇的研究对民俗庙会的课题研究也是
11、大有裨益的。如蒋维锬妈祖研究文集(福州:海风出版社,2006年)搜集了较为全面和丰富的妈祖文献资料,同时注重实地考察,搜集的材料详实可信。张羽新、张双志编关帝文化集成(北京:线装书局,2009年)较为全面地辑存了有关关帝的文献史料,如古人编纂的关帝圣迹图志、义勇武安王集、关帝全书,托名关帝的各种经卷灵签,关帝庙的金石碑刻,三大关庙所在地的山西解州、湖北当阳、河南洛阳地方志及玉泉志、华阳国志等相关典籍,有关典故和小说与诗词歌赋等。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合编冼太夫人史料文物辑要(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是一部用史籍记载、历史地图、文物照片、冼氏族谱和政府公文,多方面考证了“在二十五史中唯一以少数
12、民族杰出女性立传”的冼夫人史迹的著作。叶春生悦城龙母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对龙母文化的研究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搜集各种关于龙母的古籍资料,下编则主要以多位学者的文章多角度研究悦城龙母。冯沛祖慈爱人间广东观音诞与观音开库(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则对观音崇拜在广东的具体表现作为主要内容,如观音除了原有的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作用外,在广府地区还兼具了财神的职能观音开库,“生菜会”、“生财会”等成为了广府特有的与观音诞紧密联系的庙会活动。郑士有、王贤淼中国城隍信仰(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对城隍的神格与职能、城隍的历史演变、城隍信仰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在中国民间
13、信仰体系中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与考辨。三、特定时代与特定区域庙会文化研究我国自古以来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即使针对同一神祇所开展的全国性庙会活动在不同的区域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同样的,对同一神祇祭祀的庙会活动即使是同一个区域,时代的不同也使其产生了不同的变化。王永平唐代长安的庙会与戏场(河北学刊,2008年第6期)主要是对唐代长安的庙会与戏场的结合进行探讨,并得出这种结合表现了中古时期宗教活动世俗化的发展趋势,是民众对休闲娱乐生活需求的必然结果。岳谦厚,郝正春的传统庙会与乡民休闲以明清以来山西庙会为中心的考察(山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则通过历史学、民俗学与社会学的跨学科交叉来考察
14、传统庙会上乡民休闲的历史表象, 揭示近世乡村社会生活实态及其特质。(日)斯波义信的宋代江南的村市和庙市(东洋学报,1961第2期)从经济和社会功能的角度对宋代江南的村市与庙市进行考察。与此研究角度相类似的还有李刚的明清陕西庙会经济初探(西北大学学刊,2001年第3期)。综上所述,全国性的宏观的庙会研究较为丰富,对诸如庙会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等各个角度都有深入的认识与阐述,而对庙会神祇的研究也有不少的专著作过广泛的探究。对于区域性庙会,并且是特定时代的区域性庙会研究,则正处于较为初步的阶段,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深入。从第三种分类特定时代与特定区域庙会文化研究来看,年代上有唐、宋、明、清时期的庙会研究,
15、民俗领域上主要集中在宗教、社会生活、经济方面,地区上则分别有以省、以城市、以乡村和以特定文化范围为研究对象。本课题名为明清以来广府珠三角庙会研究,属于特定时代与特定文化范围的庙会研究,从暂时能找到的材料来看,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广府庙会并不是太多,如吕鹰千年庙会波罗诞探析(神州民俗,2010年第136期)、白海英传统的再生与复兴“生菜会”流变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S1期)以及蒋明智的悦城“龙母诞”的历史与现状(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属于广府庙会研究,但并不特定于明清以来的时期。符合明清以来广府庙会的期刊、论文则主要是以某一地的庙会为研究主体(如李小艳明清佛山庙会及其功能的研究
16、,岭南文史,2009年第1期),或是以某一个具体庙宇的庙会进行个案考察(如申小红明清佛山庙会的酬神戏以佛山祖庙北帝诞庙会为考察中心,岭南文史,2011年第1期),这样的庙会研究相对比较具体和微观,有较为深入的考察,但相应的就缺少一种区域庙会文化整体性的宏观视野,这就给本课题的研究带来了契机。为什么本课题要研究明清以来的庙会?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明清以来编纂的方志最多,对这段时期的地方介绍也最多,庙会活动的资料相对容易收集。汇编如清代阮元的广东通志,经过明代以来的数次编修,到阮元编修成的广东通志已然是明清时期广东境内方志的集大成者。二,除方志外还有不少描述明清时期广府庙会活动的诗词、小说、
17、杂记可供参考,如清代的一首竹枝词“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年,万人围住看琼花”便是对其时佛山迎神赛会盛况的描写,而嘉庆年间举人崔弼所写的波罗外纪则是对广州的“波罗诞”有不少生动的叙述。三,明清时期,庙会的发展进入定型、完善与普及的程度(如庙会种类、会期、功能、组织与管理等方面),有利于对庙会活动进行归纳和总结。本课题选题的意义主要分为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丰富区域民俗史。民俗史研究出现在我国已有百余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研究的都是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诗歌、民间戏剧等方面,如1927年顾颉刚、钟敬文等学者在中山大学成立民俗学会,出版的民间文艺、民俗等刊物发表的
18、主要内容就是收集而来的民间故事、诗歌、神话、歌谣等。而庙会史作为民俗史的一部分,真正引起学术界关注,也已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991年5月在陕西省宝鸡市召开的“全国庙会文化研讨会”。经过国内学者们二三十年来的不懈努力,庙会史研究取得较大的成绩,这一领域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也在逐步加强。具体到区域庙会史这一块,现今仍处于初步研究的阶段,还有相当多的文化内涵可供发掘,而本课题就是尝试以研究广府区域庙会史作为区域民俗史的一个切入点。现实意义:从明清时庙会活动的兴盛繁荣,再到民国后,国家动荡不安,这种民间传统逐渐衰落,有些地方的庙会活动更在历史的演变中消失。自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
19、经济持续的发展,为庙会活动的复苏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而国家在民间信仰政策上更加地宽松,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有着非常现实的需要,再加上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股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对民俗这种非物质文化现象的日益重视,庙会活动开始复苏,许多消失已久的各类庙会纷纷重办,呈现出一派可喜的局面。然而,现代庙会活动的一个明显不同于明清时期的地方便是它与旅游产业的紧密联系,地方政府也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想引导下“一切向钱看”,导致了现代庙会的各种问题,诸如收取高额门票,毫无内涵的文艺表演,低劣的游艺项目,无节制的经济活动等,有些乡镇地区的庙会更是明目张胆的开设赌博游戏和内容低俗的歌舞表演,等等。本课题的研究,将
20、使民众正确理解广府地区明清庙会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以及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对传统庙会的继承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一章:广府珠三角的神祇信仰及其特色第一节 广府珠三角的神祇信仰一、南海神关于南海神是谁的问题,以古以来有几种说法,“视赤”者有之,“洪熙”者有之,较为常见的说法则认为其是“火神”祝融。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其著作广东新语中对南海神的来历作了详尽的论述:“家语云:水、火、木、金、土,是为五帝。又庄生云:南海之帝为倏故也。南海之帝实祝融,祝融,火帝也,帝于南岳,又帝于南海者。石氏星经云:南方赤帝,其精朱鸟,为七宿,司夏,司火,司南岳,司南海,司南方是也。司火而兼司水,盖天地之道,火之本在水
21、,水足于中,而后火生于外,火非水无以为命,水非火无以为性,水与火分而不分,故祝融兼为水火之帝也。四海以南为尊,以天之阳在焉,故祝融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帝、河伯之上。”其后雍正版广东通志及乾隆时所编广州府志对南海神的阐述皆采此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南海神的祭祀先秦时便已存在,礼记月令就有“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渊泽、井泉”的记载。隋代开皇十四年(594年),文帝下诏于广州建南海祠,以祀南海之神。“神自唐开元时祭典始盛 (清)仇巨川:羊城古钞卷三祠坛,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6页。”,至天宝十年(741年),玄宗正式敕封南海神为“广利王”,取广招天下钱财之意。宋代
22、康定二年(1041年),宋仁宗增封南海神,加号“洪圣王”。皇佑四年(1052年),“侬智高之叛,欲据广州,次于三水。飓风大作数日,智高弗克迫,以故广州守臣得为之备,谓之海神效灵云。 (清)仇巨川:羊城古钞卷八灵异,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1页。”随后智高围广州城,欲火烧之,却突遇大雨,最终败却。皇佑五年,仁宗再为其加号“昭顺”。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高宗又为其加号“威显”。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世祖为其加号“广利灵孚”。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尽废前朝旧号,始封其为“南海之神”,至清雍正二年(1724年),敕封“南海昭明龙王之神”,每年二月上壬日致祭。朝
23、廷对南海神的承认及推崇,再加上诸多显现的“神迹”,民间百姓自然很快便接纳了这一神灵,南海神在珠三角地区的民间信仰中占得一席之地。各地庙宇历代都在演变发展,据统计,晚清民国时期,南海神庙(洪圣庙、广利庙)仅南海、番禺两县就有100座,广东全省不下500座 傅轶、黄少辉:南海海神信仰文化研究以南海神和妈祖为例,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年第26卷第11期。明清时的广州南海神庙亦有不少。洪圣西庙在太平门外第十铺,嘉靖十二年建。国朝康熙六年,察院董笃行奉瑜祭。康熙二十一年,礼部侍郎杨正中奉谕祭 乾隆广州府志卷十七祠坛。长洲岛下庄村洪圣庙(属今黄埔区)始建于元至顺元年(1330年),清道光庚子年(184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明清 以来 珠三角 庙会 研究 15180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973289.html